培养高职生职业精神的理性思考
2015-03-28李小林
培养高职生职业精神的理性思考
李小林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信阳464000)
摘要:培养高职生职业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理性思考,建议通过教师职业精神的感召、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在实训工作中强化、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在校园文化中熏陶等途径来培养高职生的职业精神。
关键词:职业精神;高职生;思考
收稿日期:2015-04-19
作者简介:李小林(1979-),女,河南罗山人,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教研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职业精神是指职业人员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所形成的、在社会上被广泛认可的、具有该职业自身特征的一种行为表现。主要包括“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纪律和职业认同感等。[1]95-97当前,企业的战略发展,不仅仅是资金投入、设备更新、技术升级、管理创新的问题,更需要广大企业员工具有职业精神。很多企业员工由于缺乏职业精神,导致人才频繁跳槽、一线技术员工辞工等现象发生,不仅增加了企业的管理成本,而且制约了企业的和谐发展。众所周知,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是企业员工的主要来源之一,国家对高职院校的职业定位就是为企业培养一线的实用技术员工。若高职生群体职业精神缺失,从某种意义上讲,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对母校声誉、对所工作的企业都潜藏着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高职生职业精神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高职毕业生顺利就业
近年来,新闻媒体曝光中的部分企业因为员工缺乏职业精神而导致的消极怠工、跳槽等现象,给企业的和谐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的案例屡见不鲜。鉴于此,广大用人企业,在引进和招聘人才、考察人才综合素质的同时,还有一个明显的倾向,那就是越来越重视所招聘人员的职业精神问题。在笔试、面试、顶岗实习等环节之中,均增加了对职业精神方面的考察与评估。由此可见,培养高职生的职业精神,可促进他们毕业后的顺利就业。
(二)有利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企业的良性运行,无论是在组织、管理,还是在生产与市场营销等重要环节中,都是靠不同分工的企业员工来具体实施。调研发现,具有职业精神的员工,尤其是刚毕业的高职生,在自己普通的岗位上,爱岗敬业,将自己平凡的职业当作人生的事业来发展,然后在企业绩效管理体系的激励下,能上升为一种企业所需求的归属感和职业认同感。实践证明,员工职业精神的提高,有利于企业效益的提高。
(三)有利于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有利于为社会和企业培养更加优秀的一线技术人才,从而提升了高职生的职业成就和职业声望,提升了高职院校在相关企业和人才市场的认可度和本校在社会职场中的品牌地位,为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强的动力。
二、高职生职业精神培育体系的构建路径
(一)教师职业精神的感召
教师是高职生身边最可亲可敬之人,他们的言行举止都会影响到高职生的学习与成长。为此,在职业精神培养方面,教师群体要发挥出为师者的感召作用。例如授课前教师的精心备课、课堂上教师的精彩讲授与点评、实践课中的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敬业精神;课后孜孜不倦的自学精神、科研精神等,无形中都给高职生提供了榜样的力量,教师身上的这种“正能量”甚至可以直接渗透进高职生的心田,感召他们在生活中要具有认真的人生态度、工作中要具有一种敬业精神。这种在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敬业精神,正是当代社会职场中所需的职业精神。为让教师的这种职业精神,浮现于高职生眼前、牢记于学生的心间,要让高职生从心底尊重老师、敬仰老师,进而发挥出老师的引领作用,培养出一批拥有相同生活态度和精神的高职生,而这种精神若在高职生身上得到延续与升华,就能让他们拥有无限冲破自己潜能的可能性。[2]59-61
(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
2004年《意见》中指出:当前形势下,要引导高职生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合理定位自己,调整就业期望值,先就业后择业。[3]155-157课堂不仅是高职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的主阵地,同时也是开展高职生职业精神教育的主渠道。为此,在理论、职业技能等各学科教学中,教师都要将书本知识、实践操作和培养职业精神相结合,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围绕高职生就业与创业的热点话题,在职业精神培育方面进行重点强调和诠释。为突出职业特色,增加教学的趣味性与感染力,在课堂教学中要多运用网络信息与影像资料,将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体系、就业前景、用人单位所需的职业精神等都分别展示给高职生,增加针对性,使职业精神教育真正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在实训工作中强化
为加强高职生对职业规范、企业纪律和岗位责任的认同,十二五职业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实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4]7-8实训既是专业技能方面的实战训练,更是对高职生进行职业精神考察的重要途径。任何人踏入社会都要从事一定的职业,都需要遵守本职业的各种规章制度与纪律要求,尽职尽责搞好本职工作。若不尊重本单位的“游戏规则”,可能将会被淘汰出局,沦落为一名整天忙碌着找工作之人。为模拟出这种工作环境中的“纪律意识与责任感”,减少个别高职生对工作岗位随意性和主观性的认知偏识,在职业精神培养方面,要通过校方的组织安排,有教师领队到工厂去顶岗实习。一方面将本专业所学的知识技能运用于实践,另一方面促进高职生了解企业,了解自己未来的工作岗位,同时也实现了“学校培养”到企业一线“岗位实习”的有效衔接,提高了职业教育的实效性。
(四)在社会实践中培育
社会是一所综合性大学,高校没学到的知识与经验,可从社会这所大学中补充。为此,职业院校应在不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常规的情况下,委派专业对口教师代表校方为高职生联系能提供和本专业相联系的厂家、企业,进行校企联合的社会实践活动。让高职生了解工作环境,历练职业精神,同时对那些家庭经济困难的高职生来说,通过认真工作,还可以弥补家庭经济上的困难。领队教师要教育和指导高职生,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认识自己,在人才济济的就业市场,怎样合理定位自己,反思自己有什么技能和特长?毕业后又如何就业等?
总之,打工实践就是对每个人的考察,每个高职生都要照照这面镜子,好好总结与反思自己,从书堆里解放出来,放弃不现实的就业梦想,用自己的所学结合一定的社会实践,通过接触和感悟企业章制、就业形势等,真正培育和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与专业技能,进而转变成一种职业发展理念,不仅可弥补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脱节缺憾,同时还能增强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
(五)在校园文化中熏陶
实践证明,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仅能改善高职生的学习氛围,同时也能凝练出一种浓厚的职业精神。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不同于重点高校,必须突出职业特征。例如在校园建筑设计方面,设计与布局就应当突出本院校的特色、精神;在校园景观布局方面,可树立世界知名企业创始人的塑像;在宣传方面,张贴我国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的警句、格力集团总裁董明珠的名言、报刊中马云等名流关于职业精神方面的专访谈话纪要等,让高职生闲暇时阅读浏览,以此增强高职生的职业精神,同时还能改善校园环境,提升校园文化内涵。总之,加强和改进校园文化建设,以培养高职生的职业精神为重点,将职业特色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彰显出一种职业优势和职业方向,进而促进职业院校的和谐发展。[5]10-11
参考文献:
[1]程玉梅.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路径选择[J].宿州学院学报,2011,12(12).
[2]郭琴.新时期高职人才职业精神培育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2(12).
[3]王萍霞.市场经济伦理视域中大学生职业精神培育路径探析[J].兰州学刊,2010(3).
[4]孙秀玲.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内容及培育途径分析[J].职业时空,2012,4(8).
[5]解为强.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思考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9(3).
责任编辑:朱水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