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下的国家观及对当代启示
2015-03-28高京平,王璐,韩猛
中国传统文化下的国家观及对当代启示
高京平1,王璐1,韩猛2
(1.河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401;2.河北工业大学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天津300401)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受多元文化良莠不分的影响,民众尤其是青年大学生难以甄别某些不良意识,因而不能完全抵挡它们的冲击,在对国家的过去、现实以及未来命运的认识上缺乏理智清醒的认识。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其被历史选择而沉淀出的国家观念的精髓,这些思想为树立新时期国家观奠定了基础,并对其转变发展予以深刻启示。
关键词:国家观;传统文化;国家认同;爱国主义
收稿日期:2015-05-07
作者简介:高京平(1971-),女,河北张家口人,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及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世界多元文化进入了我们的视线,它在不经意间对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国家观产生了一些影响。随着有心人的推动,西方国家“人权至上”理论在我国肆意传播,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青年学生迷失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国家荣誉和国家利益越来越不被重视,爱国主义精神更是无从谈起。在中国五千年的发展史中,传统文化早已与中国人的国家观念融为一体,甚至可说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是中国历代先辈对国家观的探索与总结。
一、中国传统文化下国家观的意识体系
中国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经过不断的探索与磨合,各民族早已成为了一个荣辱与共的利益共同体。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这个共同体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基于对中华民族的自豪与认可,各民族强烈的国家认同感使得这个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国家异常的稳固与牢靠,维护这一共同体的稳定与团结已成为我国的政治基础。通过对古代中国国家观意识的梳理,分析其国家观意识体系为以下几方面。
(一)“家”“国”一体的同构共理意识
在历史上,“国家”一词是经历了一定的历史过程逐步由“国”与“家”这两个字组成的,它与“家国同构体的形成是同步的。”[1]229儒家《论语》《大学》等经典文集中体现的国家观就是一种家族国家观。在这种家族国家观中“国”就是扩大了的“家”,而“家”是缩小了的“国”,它是根据“家国一体”的伦理政治体系产生的。伏尔泰评价,“中国是唯一的全部都以家长权力为基础的国家”。[2]330在古代中国被接受的最为广泛的国家观理念就是家国一体观。现代不少学者认为,古往今来中国人的认知受儒家所倡导的道德秩序的影响,国和家这两个连用,代表的是国乃家之集合,是众多家庭的政治结合体。因此,这种《论语》中所倡导的宗族制与家族制秩序的国家观、逐步扩大到了君臣关系上,用以谋求天下太平。[3]35-43
(二)国家认同的爱国主义意识
认识人与社会的关系,特别是人与血缘群体、社会集团、政治共同体之间的关系是人类认识自我的基本问题之一。[4]69纵观中国历史,可以说古代中国人作为被统治的臣民来说,其只能以宗族、家庭和国家的附属物的形态存在与社会之中。它在“家”的层次上的观念形态,即为家族主义和宗法主义;而在“国”这一群体意识的最高层次上,即为对国家认同的爱国主义思想。
古代中国社会形态下的群体意识削弱了每个人作为独立个体的自主意识,使人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能更好的发挥。但客观来讲,群体意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其积极效果的,它使中国人在面临国之大事时会主动从全局和整体利益去看待问题,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兴衰存亡相联系,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积极心态,从而使中国人形成了对国家、对中华民族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忠诚感。群体意识在国家这一层面上所体现出的爱国主义,就是传统中国国家观的灵魂之所在。
(三)国土统一的领土完整意识
传统文化中人们对国家的主权观极其突出,在古代中国群雄争霸政权分裂时期可以看出,各个政治集团往往以人口、土地、资源的规模和数量来评判实力强大与否,因而国家的基本政治原则就是维护国土统一和帝王对国土的最高所有权。没有国土,国家的存在便无从谈起,这是国家得以存在的物质前提,是国民立足的根本。因此,热爱并维护自己国土的统一是各国人民所共有的感情。自古以来,中国的社会形态主要是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社会,人们的生存依附于土地,因而中国人比以游牧业为主的国家的人民更加依赖国土,其对国土以及对世代居住地域强烈的归属感,使得古代中国人有着更强的国土观和一统观。虽然对于国土统一意识的思想基层民众与统治者并不相同,但他们目标取向是有其一致性的。[4]62
(四)政权集中的政治统一意识
在中国历史上,儒家的“大一统”思想在经历了数千年的朝代更替与历史选择下长盛不衰、贯穿始终。“大一统”最早出现在《公羊传·隐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直至今天,中国人在对待中国的历史以及未来国家前途的问题上,依然受到这种思想和思维模式的深切影响。
国家政治统一是一个国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而存在的实质和核心,而这种统一性体现在国家只有一个中央政府,以及民众对国家的认同。国家是一个政治统一的有机整体是古代中国人的普遍认同理念。[5]57-60在中国历史上,当国家在政治上处于分裂时期时,会出现相对独立的政治集团,各政治集团都自诩正统,并且意图用武力去征服其他政治势力,从而使国家在自己的政权领导之下实现统一,任何一个政治集团都不会以一个独立的政权从中国分离出去。只能有一个中央政府以及人们对国家高度认同的心态在这里集中地表现出来。
二、传统文化下国家观是新时期国家观建构的基石
(一)新时期的国家观具有丰富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曾提到,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要加大对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的正面宣传力度,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国家观是人们对国家问题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主要是关于国家产生、国家的本质职能、国家主权、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国家发展、国家文化历史等问题的认识、情感和态度。新时期的国家观应当是以爱国主义为内核的,民众对国家的理性积极正确全面的观念,它是增强国家凝聚力的重要精神保障,为国家长久发展指引航向。
(二)传统文化成为新时期国家观建构基石
中国传统文化下国家观的精髓对现代甚至国家长久的建立国家观念都有着深远影响,其许多思想意识已经成为一代代中国人根深蒂固融入骨髓的潜在观念。
第一,中国人始终秉持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观念,国家的荣辱兴衰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治国如同治家的政治理念,这些正是传统“家国一体观”延续传承至今的体现。第二,中国人的爱国主义情怀是千年传承不变的,尤其在家国动荡时期,民众面临国土被侵略家园被摧毁,其对国家的忠诚和维护便表现得尤为明显。第三,在对待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上,中国人往往表现的激愤热切,这正是中国人千年来的国土完整意识的传承。第四,政权统一的观念是自汉朝“大一统”以来统治者与民众都认可的观念,只有政权统一,国家才更加稳定,因而当前我国的一党制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历史规律的。
传统文化下的国家观已深深植根在中国人的意识中,这对在多元文化冲击下的当代社会,强化爱国主义为内核的新时期国家观产生了深远而又积极的影响,是其坚实基石。
三、传承传统文化下国家观精髓,启发未来国家观时代转变
(一)传统文化下的国家观仍具有时代意义
传统文化下的国家观对当代中国人树立科学的国家观念和民族精神有着重要启示。自鸦片战争到新中国的成立的一段时期内,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行径日益加深,不同性质的外来政治文化不断传入中国。同时,国内自身的政治形势复杂多变,传统中国国家观下的中央集权封建专制主义受到了巨大冲击。然而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威胁,要迫切走上救亡图存的道路上时,当时新形势下中国传统的国家观本身却越发成为了国民的坚定信念。
(二)实现国家观在新时期的转变
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面对多元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的冲击,西方的一些在形式上平等、实质上对抗、本质上为个人自由的道德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披着华丽外衣但本质仍是崇尚实力的强权外交,传统文化下的国家观必然要顺应新的形势有所发展和转变。
首先,依据传统文化下的国家观,我们应当实现对以维护封建统治为基础的国家政治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意识向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转变。第二,实现国家权力政治取向由专制主义向民主主义转变。第三,要实现民众意识形态由封建统治压制下的无自主性的忠君爱国意识向人民当家作主的爱国主义意识转变。第四,实现由具有臣民意识的传统文化下的国家观,向具有现代精神和中国内涵的公民国家观转变。第五,我们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将自由、民主、人权、法治这些现代政治原则充实到新时期的国家观中,从而使中国国家观发展成为基于道德与自由之上的新型国家观。第六,在对本民族文化认同的同时,还应汲取西方和现代国家观之长,去粗取精,以中国发展的伟大实践来检验它,使它们融合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传统文化下的国家观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内容和性质焕然一新并充满了时代精神,中国应当坚持中华文明中求同存异、共生共荣这种追崇德性的人文关怀和人类理想,使得新时期的国家观充满生机和活力。
四、结语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下的国家观,是人们在不断演进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它是维系一个国家政治体系的思想基础,是国民内在意识取向的指导方向,是支配国民外在行为的内在力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新时代环境的深切变化,国家观应当是不断发展、变化、丰富的,但其以爱国主义为内核的维护中华民族统一的基本观念是延续下来的。正因为具有这无可比拟的历史连续性,中国的发展便具有了不断传承下去的强大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2]伏尔泰.哲学辞典[M].王燕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3]张中秋.传统中国国家观新探:兼及对当代中国政治法律的意义[J].法学,2014(5).
[4]王俊拴.古代中国的整体国家观及其价值分析[J].政治学研究,1998(2).
[5]程亚萍.中国爱国主义传统的历史流变[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4).
责任编辑:董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