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与教师职业倦怠
2015-03-28魏兰玉
魏兰玉
(武汉工程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湖北武汉430205)
学校管理与教师职业倦怠
魏兰玉
(武汉工程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湖北武汉430205)
学校管理失当是教师职业倦怠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学校管理应当高度关注和积极应对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要针对现行学校管理的弊端以及教师职业倦怠的实际,进一步明确和优化学校管理目标,完善、创新学校管理制度机制,努力防范、不断克服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和问题。
学校管理;教师职业倦怠;防范
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和问题。在已有的关于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研究中,人们注意到了学校组织对于教师职业倦怠形成的影响;但是,如何从学校管理这一特定的视角,去研究、解决好这一现象和问题,则依然显得比较薄弱。从学校管理的角度去分析教师职业倦怠形成动因,从现行学校管理和当前教师职业倦怠的实际出发,研究防范和应对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对进一步推动教师职业倦怠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当前学校教育管理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学校管理失当与教师职业倦怠问题
教师职业倦怠是一个较为普遍的职业现象和问题,国内外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对这一现象和问题已经开展过比较深入的考察和研究。在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问题的研究中,虽然人们研究的视点和归纳的方法不尽相同,所形成的结论也不太一致,但是,人们都已经注意到了学校组织与教师职业倦怠形成之间的关系。[1]然而,学校作为教师职业聚集的一个特定的组织,它是如何影响甚至是直接导致了教师职业倦怠的现象和问题的呢,这却是需要人们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概而言之,学校组织影响甚至是直接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现象、问题,既有学校管理固有的一些属性和特征方面的原因,也有不同时期、地域的学校在实施教育管理过程中的一些特定的背景和动因。结合当前我国学校特别是中小学校教育管理和教师职业倦怠的实际,对教师职业倦怠形成原因的分析,既要着眼于学校教育管理的一般属性和问题,更要关注当前我国中小学校教育管理存在的一些特殊的矛盾和问题。
首先,学校管理与教师职业倦怠现象、问题之间具有普遍性的联系,换言之,学校组织影响甚至是直接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现象、问题的发生,具有普遍性和一定的必然性。研究表明,职业压力已被认为是现代社会中最严重的职业性危害因素之一。而导致现代从业者普遍存在职业压力的原因之一,即在于伴随着现代企业制度出现的企业管理理念和模式。学校作为一种现代组织,它不可避免地会借助、依赖于现代管理的理念、方法和模式。学校组织对于现代管理的依赖,是现代学校大规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需要,是学校组织实现其教育和管理目标的基本保障,同时,也是现代学校组织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本身。这是因为现代学校的人才培养一个重要的目标任务,就是要培养出一大批具有现代管理意识和能力的新型人才。从理论上说,教育管理的理念和实践模式、运行机制,源于现代教育的内涵、体制和制度的需要,也是人们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与此同时,这种源于教育教学实践的教育管理的制度规范也会对人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产生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显然,这种学校教育管理的理念、制度的作用和效应具有两重性,即它既有推动和促进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意义和功能,同时也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制约着学校组织建设与发展目标的实现。学校管理对于实现组织发展目标的负向功能,主要表现在现代组织管理制度的刚性原则,与学校教育的知识管理和人才培养属性与规律之间的冲突。国外教育专家曾经指出,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抑制创造精神的力量”。[2]学校组织对于受教育者的这种双重的影响和作用,归根结底还是源于学校教育管理制度的两重性。
其次,是我国现阶段学校教育转型发展期间所面临的一系列特殊的矛盾和问题,导致了学校管理多层面的失当、失范,从而加剧了学校管理与教师专业发展成长的矛盾,使得我国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尤为严峻突出。国外相关理论从职业倦怠的表现将教师的职业倦怠划分为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去人性化)、个人成就感降低三个维度,其中,情绪衰竭是教师职业倦怠的核心内涵和特征。在国内已有的研究文献中,人们普遍认为,现阶段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较为集中、突出地表现在情绪衰竭这一维度上。作为一种职业倦怠的表征,情绪衰竭是指个体的情绪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情感资源过度消耗,疲乏不堪,精力丧失。这种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发生,主要缘于教师工作所承受的巨大的精神压力。研究者调研数据表明,中小学教师中间, 55.41%的教师感觉压力较大,22.82%的教师感觉压力非常大。[3]在当今中国,教师超常的工作压力及其所产生的职业倦怠现象,其背后有着教师工作所处的特殊的社会环境因素,但是,学校教育管理的不当或失范进一步加剧了教师工作压力及其职业倦怠现象的发生,也是导致我国教师职业倦怠普遍、高发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一点,也有一些学者作过比较专门的调查研究。
二、完善、创新学校管理,防范和应对教师职业倦怠
首先,学校管理应当高度关注和积极应对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进一步优化学校管理目标。
一方面,防范和克服教师职业倦怠是学校管理题中应有之义。不言而喻,教师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内涵,防范和克服教师职业倦怠,努力使全体教师始终保持对于教书育人工作和学校建设发展的高度热情和献身精神,是学校教育管理的最重要的目标任务之一。在我国现阶段的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中,无论是学校管理制度体系还是管理者,虽然在目标和动机上也都注意到了调动和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激情,但是,由于理念和方法的偏误,一些学校管理制度和措施往往会在客观上挫伤教师工作积极性、主动性,进而诱发教师的职业倦怠。这样的管理理念和行为倾向直接背离了学校管理的宗旨和价值取向。另一方面,教师职业倦怠是影响制约学校教育管理目标实现的一个重要问题。培养具有创新品质的优秀人才是学校组织建设与发展的根本目标,也应该是学校教育管理的最高目标或终极目标。不言而喻,教师是实现学校组织目标和学校教育管理目标的主体。从这样的意义上说,最大限度地保持全体教师教书育人的激情活力,防止和克服伴随着教师工作及其成长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职业倦怠现象和问题,自然也应该是学校管理的重要任务和目标。1983年美国教育优异委员会发表了《国家处于危急之中》报告,这份报告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那就是要以提高教师质量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突破口。报告认为,教育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业水平,因此,最初把解决问题的重心放在增加教育投资、开发新的课程标准、加深课程内容等方面。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改革者发现,增加教育投资、严格课程内容等措施并未取得预期效果,问题依然存在。从而认识到,教育改革要想取得成功,必须有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作保证;而要有合格的师资队伍,必须改进教师教育,关注教师队伍建设和成长方面的问题。[3]这一研究报告表明,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不能仅仅着眼于教育内涵、过程和环节,而必须着眼于提高教育者这一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要素。从学校管理的角度说,这种管理体制和行为如果只是将其管理目标局限于学校教育和学生培养活动,并因此而去忽视对于作为教育者教师的关注和关怀,对于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经常出现、不断蔓延的职业倦怠现象漠不关心,在本质上是一种管理目标和理念的偏误。因此,从保障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这一学校组织的终极目标出发,中小学校教育管理它必须注重教师队伍自身建设,积极主动防范和应对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发生。
中小学校高度关注和积极应对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进一步优化学校管理目标,其核心要义就是重新确立教师作为学校管理主体的地位,尊重教师专业发展及个人利益诉求,强化“学校教育,教师为本”的理念。“学校管理改革需要关注学校教育中的人的变化。这乃是新型学校、新型学校管理最为核心的使命。生活于学校教育之中的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他们生活得怎样?他们是否具有现代人所需要的观念系统、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这乃是衡量学校管理质量高低的重要方面。”[4]当前学校教育及其管理存在着的许多问题,即在于这种教育及其管理体系缺少对于“学校教育中的人”的关注和关怀,无论是对于学生的教育还是对教师的管理,其根本症结即在于此。正如人们分析我国现行学校教育最大的弊端莫过于对于学生教育及成长需求的漠视一样,现行学校管理对于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和主体地位、利益的忽视,也是导致当前我国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现象高发的根本原因。根据相关的理论研究,教师职业倦怠的种种行为和心理特征,都与教师所处的现实的学校工作环境密切相关,教师职业倦怠的种种行为表现归根结底都是学校教育管理制度和行为的负面反应和结果。完善、创新学校管理制度,切实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必须努力改变现行学校教育管理忽视、漠视教师主体地位和发展需求的倾向,真正建构起充分体现尊重教师主体地位和发展诉求原则的学校教育管理的体制机制。
其次,要针对现行学校管理的弊端以及教师职业倦怠的实际,完善、创新学校管理,努力防范、不断克服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和问题。
当前,中小学校学校要把合理消解教师过大、过重的工作压力和精神负担作为优化学校教育管理,防范和应对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发生的首要问题来抓,真正把防范和应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目的要求切实落实到学校管理的目标体系和制度措施之中。如前所述,我国教师由于过大、过重的工作压力而导致职业倦怠的发生,与教师职业的普遍规律和我国现阶段社会环境有着密切、重要的关系,但是,学校教育管理如何发挥组织自身的功能,通过组织系统科学的管理制度体系,调适社会、职业和教师个体之间的矛盾,消解积压在广大教师身上的过大、过重的工作压力,则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例如,研究资料表明,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表现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的“知识枯竭”现象。无论是在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要求,还是在开展校本研修、提高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能力方面,许多教师都感到穷于应付,甚至是束手无策。显然,通过加强校本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积极应对教师因为知识枯竭而产生的压力和危机,这是所有的学校都可以而且必须切实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防范和应对教师职业倦怠的根本措施。除此之外,就是要通过多种有效的措施和路径帮助教师化解压力,将外在压力转化为内在动力,包括通过适当的方式消解来自外部的压力,宣泄自身思想情感的郁结。无论是源自教师职业属性的工作或精神的压力,还是因为现阶段社会发展水平所决定的依然不够优化的教师工作环境,这些因素在短时期内都不可能彻底消失,这就意味着教师所承受的过大、过重的工作压力及其引发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将会长期存在,作为个体的教师要善于进行积极的调节,而作为学校组织管理则应该积极地做好引导、疏导工作,包括进行积极的教育引导和采取一些必要疏导方法与措施。同时,要更为重要的,则是要从防范和应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目的和宗旨出发,进一步完善、创新学校管理制度体系,使中小学的各种管理制度和规范更加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增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这种学校管理体制制度改革、创新的要义,即在于要坚持从学校教育管理的特性出发,突出知识管理的理念和原则,进一步增强学校管理的柔性特质,实现教育管理的人本化。
[1]胡春梅,姜燕华.近三十年来国内外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综述[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3).朱晓颖.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综述[J].江西教育科研,2006, (10).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上海:上译文出版社,1979.
[3]刘晴.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及模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4]陆有铨.学校教育的新使命[J].当代教育科学,2003, (13).
责任编辑 付友华
G525
A
1003-8078(2015)05-0076-03
2015-02-23
10.3969/j.issn.1003-8078.2015.05.20
魏兰玉(1972-),女,湖北当阳人,武汉工程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鄂东教育与文化研究中心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501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