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黑人族裔文化身份研究——以托尼·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为例吕铁金

2015-03-28绥化学院外国语学院黑龙江绥化152061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5年12期
关键词:所罗门之歌文化身份

(绥化学院 外国语学院,黑龙江 绥化 152061)



美国黑人族裔文化身份研究——以托尼·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为例吕铁金

(绥化学院 外国语学院,黑龙江 绥化152061)

[摘要]美国黑人文学的杰出代表托尼·莫里森多关注于生长在美国的非洲裔黑人的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所罗门之歌》是她的典型代表作,莫里森首次以男性为主人公,通过主人公奶娃内心成长的经历呼吁美国黑人回归本族裔文化之源,从文化身份的认同中寻求黑人族裔精神。文章以托尼·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为例,针对美国黑人族裔身份进行系统的探析。

[关键词]美国黑人族裔;文化身份;族裔文化;所罗门之歌

《所罗门之歌》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杰出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典型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托尼·莫里森首次以男性为故事主人公,通过讲述黑人奶娃内心灵魂成长进步的经历展现了在白人主导的文化夹缝中艰难生存的非洲裔美国黑人的种族性及对自身族裔文化的认知。小说中,托尼·莫里森向读者展示了美国黑人对本族裔文化的诉求。莫里森作品中的文化身份研究对美国黑人的族裔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表现出他们对黑人族裔文化的忧患意识。下文中笔者将进一步加以分析。

一、文化身份的内涵

“文化身份”指的是某一特定族群的道德品行和价值观的认同和凝聚,它从文化的维度代表着一个族群意识形态的开化。健全良好的族裔文化是其文化身份建立的先决条件。某一特定族群如何在非本族裔的传统居住地保持自身文化占有一席之地是文化身份研究的关键问题。通常,文化身份被认为是衡量某一族群的根本标志,它象征一个群体的根本特征。文化身份是一个族群的精神内核,同时又以精神境界中的一个显著标志而存在。文化身份的认同如“我是谁”“我是什么”“我的归属在哪儿”等一系列问题是少数族裔关注的焦点。以姓名为例,姓名是文化身份的一部分,对一个美国非洲裔族群来说,意义是深远的。美国黑人重视姓名,如果不能找到自身家族的起源,就等于没有文化身份。

二、美国黑人族裔文化的迷失

20世纪中期以前,殖民化进程贯穿于整个美国文学的发展历程,白人是殖民者,主宰着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黑人毫无话语权,黑人文学也就处在了在夹缝中生存的状态。[1]《所罗门之歌》的故事情节围绕着黑人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和美国黑人家庭生活中的两性关系这两个相互联接,相互依赖的主题徐徐展开。[2]在《所罗门之歌》中,托尼·莫里森展示了三类美国黑人的文化身份的认同态度。以麦肯·戴德为代表的中产阶级黑人被白人主流文化所同化,从而迷失了自己作为黑人的文化身份。以吉他为代表的黑人激进主义者采取了极端方式反抗白人文化的侵蚀,但是事与愿违,他们没能达到目的反而与美国黑人族裔文化之根渐行渐远。与前两者不同,主人公奶娃在经历了文化身份的迷失之后最终回归了美国黑人族裔文化之根,实现了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

奶娃的父亲麦肯·戴德是现代美国社会中富裕起来的黑人中产阶级的代表。麦肯的人生信条是“要掌握财产,用你的财产再去掌握别人的财产,这样你就可以掌握你自己,也就可以掌握别人。”麦肯为了租金而把付不起房租的佃户赶出了家门,为了财产而娶了当地最有名望的医生女儿露丝为妻。除了肤色上残留的黑人种族痕迹之外,麦肯完全具备了白人资产阶级的各种特征,变成了白人资产阶级般的赚钱机器。虽然得到了物质上的满足,麦肯的精神世界却发生了扭曲。他变得更加残酷无情和贪婪自私。因无端怀疑妻子露丝与岳父有染,他故意疏远露丝致使她一直在无性无爱的世界中痛苦孤独地生活。应该说,麦肯在精神上疏离了黑人族裔文化传统,失去了自己应有的文化身份的认同感。

三、美国黑人族裔文化身份的回归

为了寻回黑人文化精粹的宝库,非洲裔美国黑人只有回归过去才能找到黑人灵魂的寄托。[3]与父亲麦肯冷酷无情的拜金主义和吉他极端的复仇方式不同,奶娃的文化身份的回归更具传奇色彩,其人生态度变得积极向上。奶娃家境殷实,衣食无忧,是个毫无责任心,自私自利的纨绔子弟。金钱和政治都不能引起奶娃的兴趣,他本身又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奶娃接受了白人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对黑人族裔文化全然不知。奶娃与父亲一样,鄙视黑人同胞同时又被同胞所唾弃。因此他无法融入白人的主流社会,成为游离于黑白两种族裔文化之间的边缘人。幸运的是,奶娃的姑妈派拉特的正能量影响了奶娃,使他的命运自此出现了转机。派拉特把家族的歌曲、黑人文化传统及其祖先的故事都讲给奶娃,使奶娃了解了家族的成长史。为了寻找与派拉特有关的那袋黄金,奶娃去南方寻金。通过与当地黑人的接触和交流,奶娃了解了家族的源头,领会到黑人民族独有的精神内涵。虽然奶娃没能实现他南下寻金的目的,却经历了一次黑人文化传统的启蒙。奶娃从自私贪婪、爱慕虚荣的老路中走了出来,开始了追求精神新风尚的生活。

在《所罗门之歌》中,奶娃自我文化身份的认同过程中体现出的就是非洲裔黑人要想在美国白人社会中获得本族裔的文化身份,就必须从改变态度和价值观做起,从而融入到黑人族裔文化之根中。应该说,莫里森为弘扬民族文化、争取黑人话语权和摆脱文化认同危机方面作了积极努力和不懈追求。[4]

《所罗门之歌》通过展现非洲裔黑人在美国白人文化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的悲惨境遇,表达了黑人生活的苦难与希望。主人公奶娃的经历表明了非洲裔美国黑人只有坚持和继承本族裔文化传统才能在白人的社会中获得自身的文化身份,才能获得精神生活健康自由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吕铁金.试析托尼·莫里森的创作心态——对黑人文化身份的建构[J].佳木斯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

[2]甘振翎.民族文化的生存与两性关系的协调——托尼·莫里森和她的《所罗门之歌》[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

[3]朱新福.托尼·莫里森的族裔文化语境[J].外国文学研究,2004,(5).

[4]孙静波.托尼·莫里森小说中的非洲文化元素[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

责任编辑:思动

On the Ethnic Cultural Identity of African-Americans——A Case Study of “Song of Solomon” by Tony Morrison

LV Tie-jin

(Suihua University,Suihua 152061,China)

Abstract:Tony Morrison is one of representative African-American writers,whose work mostly focused on the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towards ethnic culture for African-Americans. “Song of Solomon” is Morrison’s masterpiece,which put the male as the leading character. The novel calls for the returning to African traditional cultural root according to the growth within Milkman. A systematic analysis is done fo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African-Americans in “Song of Solomon”.

Key words:African-Americans;cultural identity;ethnic culture;“Song of Solomon”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5856.2015.12.016

[文章编号]1004—5856(2015)12—0084—02

[作者简介]吕铁金(1983-),男,吉林大安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二语习得、语篇分析、美国黑人文学研究。

[基金项目]2013年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项目编号:13E092。

[收稿日期]2015-04-02

猜你喜欢

所罗门之歌文化身份
特定历史时期外籍译者戴乃迭之文化身份
《所罗门之歌》主人公“奶娃”的成长历程新论
保罗·马尔登《莫伊沙砾》中的文化身份重建
从身体美学角度分析《所罗门之歌》中奶娃的成长
《所罗门之歌》中黑人文化的走向
托尼·莫里森《所罗门之歌》中奶娃的悲剧命运
原型理论视角下的《所罗门之歌》解读
游移人群的生存空间与身份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