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公民教育论析

2015-03-28杨优先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必要性策略

社区公民教育论析

杨优先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24)

摘 要:社区公民教育是社区教育与公民教育的交叉,是在社区教育视野下开展公民教育的新尝试,具有显著的时代意义。社区公民教育具有教育过程的终身性、教育方式的多样性、教育情境的生活化、教育管理的灵活性和教育结果的时效性等突出特点。为促进社区公民教育深入有效的开展,应当采取多方面的策略。

关键词:社区公民教育;必要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71 (2015) 03-0027-04

收稿日期:2015-02-18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新型城市化中农民市民化与成人教育因应策略研究——基于浙江省的个案研究”(编号:10YJA88009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杨优先(1988-),女,河南平顶山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成人教育学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

Abstract:Community civic education is the intersection of community education and civic education. It is a new attempt to carry out citizen educa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ty education, has a great time significance. Community civic education has promient characteristic of lifelong educational process, various educational methods, lifestyle educational situaitongs, flexible educational management and timeliness of educational outcomes. In order to carry out community civic education deeply, we should take a variety of strategies.

一、社区公民教育概述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社区教育以1986年9月上海市真如中学创立的真如中学社会教育委员会为起始点,随后社区教育事业在我国迅速推广。社区公民教育是伴随着对社区教育功能认识的不断完善而确立的。它是社区教育与公民教育的重叠领域,是社区教育中培养公民的部分,也是公民教育在社区场域中实施的部分,是特定教育内容与特定场域范围的密切结合。社区教育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为满足社区居民多元的学习需求,依靠本社区的人力、物力、财力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习内容与活动项目,以促进个体发展并推动社区建设的教育形式。《教育大辞典》认为,公民教育是指“国家或社会根据有关的法律和要求,培养其所属成员具有忠诚地履行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品格与能力等的教育”。[1]虞花荣认为,公民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公民教育不仅包括狭义的公民教育,即培养社会成员具备公民知识、意识和能力的活动和过程,而且也包括对社会成员进行思想道德和政治教育的活动和过程。[2]胡艳蓓认为,公民教育是国家对公民进行某种社会制度、社会责任以及认同某种社会制度的教育,是使其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和法律社会化的重要途径。[3]虽然对于公民教育的阐释尚无定论,但是学术纷争亦使其内涵得到多元呈现。概言之,社区公民教育是指在一定社区范围内,为培养积极主动的参与型公民、建设民主和谐的公民社会,通过整合社区内的各种资源,对社区全体居民进行的公民知识、公民意识和公民参与等方面的教育活动。其内涵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理解。其一,教育空间。社区公民教育以公共生活场所——社区为范围,通过整合社区内部各类资源开展,区别于学校公民教育、家庭公民教育和工作场所公民教育。其二,教育对象。社区公民教育以社区内全体居民为对象,无论男女老幼,都应积极参与,不断提高公民素养,积极适应民主社会的发展进程。其三,教育内容。社区公民教育内容由公民知识的理解、公民意识的培养和公民参与的践行三部分构成,其中公民知识是基础,公民意识是关键,公民参与是核心。公民知识是个体参与公共生活所必须掌握的政治知识、经济知识、法律知识和社会知识等;公民意识是公民对自己在公共生活中的权利与义务、社会角色、政治地位、主体性等方面的理性认知和价值取向,包括权利意识、责任意识、民主意识、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平等意识等;公民参与即公民在公共社会中充分行使公民权利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解决公共社会问题,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行动。其四,教育目的。社区公民教育首先着眼于培养参与型公民,其次着眼于创建民主和谐的公民社会。参与型公民能够做到知行合一,积极投身于公民社会的创建与维护。

由于普通学校存在教育对象的特定性、教育方式的讲授式、教育过程的知行脱节、教育场所的封闭性、教育评价的功利性等弊端,导致学校公民教育的低效能。相对而言,社区公民教育显示出以下特色。其一,教育过程的终身性。社区公民教育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是区域范围内的终身教育。社区公民教育服务于不同年龄阶段的社区居民,覆盖居民发展的整个生命历程,使公民教育前后贯通。而学校公民教育只针对未成年或成年早期的在校生进行,未包括全体社会成员,导致教育服务过程的明显断裂。其二,教学方式的多样性。社区公民教育不仅继承了传统课堂教学高效率的优势,而且将居民的生活融入到教学,关注并解决居民的“身边事”。此外,社区公民教育既可沿袭传统讲授法,又可广泛借鉴角色扮演法、情境模拟法、实践调查法等,突破课堂讲授法的局限。多样的教学方式保证了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也提高了教学的可理解性与可接受性。其三,教育情境的生活化。社区公民教育可以拓展到居民生活的现实情境中,不再局限于封闭的课堂空间。社区是开展公民教育的学习场和演练场,社区公共事务与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居民在社区公民教育引导下逐渐关注社区公共事务、制定社区活动规则、解决公共问题。学校公民教育往往局限于狭窄的课堂或校园空间,与社会公共生活相脱节,因此,导致学生记牢了知识却不能理解公共社会的伦理道德要求,不能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其四,教育管理的灵活性。社区公民教育在课程内容上坚持生活化、实用性的标准,在教学方法上坚持娱乐性、互动性的原则,注重培养居民对社区公共生活的反思能力、批判能力和参与能力。普通学校按照国家课程标准设置课程,评价以考试为准,容易导致学生只获得大量的零碎知识,却没有引发公民意识与行动方面的深刻变革。其五,教育结果的时效性。社区公民教育致力于社区居民养成公民品质、建设和谐民主的公民社会,强调教育成果的时效性,使社区居民能够即学即用,使获得的公民知识、意识、行动能够直接应用于社区公共生活的改造。而学校公民教育却着眼于明日公民的培育,旨在为学生将来顺利进入公共生活、承担社会责任提供准备。

二、开展社区公民教育的必要性

(一)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前提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4]党“十八大”报告倡导“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5]这对广大社区居民的公民素养与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社区公民教育激发居民的公民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民主意识、参与意识、公共关怀和包容精神,引导其由服从管理转变到参与治理,鼓励社区居民参与社区自治和社会治理,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稳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历史发展赋予社区公民教育不可推卸的现实使命。

(二)培育社区精神,推动社会治理的必然要求

和谐社区的形成不仅依托完善的硬件服务设施,更依赖于强烈的社区凝聚力、归属感、认同感,即依赖于开放、包容、奉献、参与的社区精神,而社区精神又集中体现为社区居民的公民素养。公民意识与公民品质的形成需要通过持续的教育影响来积累、完善,因此有意识地引导社区居民提升公民素养是社区教育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创新社会治理,增强社会活力”的重大部署,随后关于社区教育融入社会治理的探讨不断兴起。社会治理强调社区居民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积极关注与有效参与,社区公民教育既是社区居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直接途径,如培育社团、组织活动,又是通过完善居民的公民意识和行为能力从而间接地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开展社区公民教育是推动社会治理切实可行的抓手。

(三)塑造公民品格,丰富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

社区公民教育尝试通过培养社区居民的公民素养来提升其整体素质,引导其理性参与社区公共生活,改善社区公共环境,从而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品质。公民品格的养成也为社区居民在公共社会中寻求自我更新和自我实现提供了现实可能性。社区公民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参与型公民,通过对社区公共事务的积极参与,社区居民能够拓展生命发展的可能性,获得参与感、价值感与幸福感。社区作为个体的生活空间,应当获得居民的积极关注与支持,社区公民教育也应当提供相应的机会与平台。

(四)促进社区居民完善,应对社会困境的有效举措

社区教育产生的初衷是促进人的发展、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社区公民教育着眼于推进社会公共事务,为个体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继承了社区教育产生的初衷。伴随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社会发展呈现出多重阶段性困境:个人主义盛行、生态危机严重、人际关系冷漠、道德素养滑坡等。重建社会和谐与个体幸福的理想需要借助于社区公民教育,培养居民的社会责任感,树立开放、包容、奉献、参与的社区精神,参与社区治理,关心身边事务。社区公民教育使个体在知、情、意、行四个方面成为合格的社区居民,通过完善个体来应对社会发展困境。

三、推进社区公民教育的策略

(一)倡导社区公民教育理念,营造积极的舆论氛围

良好的社区公民教育需要在适宜的舆论氛围中才能成功开展。要将合格公民的培育纳入社区教育的发展目标,委派相关人员负责该项活动的组织、运行与维护。充分发挥大众传播媒体的宣传作用,利用互联网、电视、广播、微信、报纸、杂志、海报等途径广泛宣传公民知识,公开居民参与社区公共生活的渠道,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建言献策。例如,上海市闵行区马桥镇的“村民周周会”可以作为宣传社区公民教育理念的重要典范,它被评为2007—2012年上海市终身学习品牌项目,《新华每日电讯》、《新民晚报》等10多家媒体予以重点报道宣传,上海市老年教育协会于2011年底在马桥召开全市现场推进会予以经验推广。此外,还应当借助传统节日、新兴的读书日与学习周等生活场景,融入公民教育的内容,使社区居民在日常生活中自觉提升公民素养。

(二)提高社区公民教育师资专业素养,满足居民的多元需求

社区公民教育教师应当具备公民教育的意识,把握恰当的教学机会,渗透公民教育的内容。同时,教师作为学习榜样也要注意自身的示范效应,切实完善自己的公民知识、坚定公民意识、深化公民参与。只有将这些内容真正内化于心,才会自觉地外化于行。教师要善于把握社区中各年龄段居民的学习需求,围绕不同年龄阶段、社会角色的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公民教育。如学生及父母关心国家的教育改革,党员及公务人员关心党政方针变动,老年人关心国家养老、医疗等社会改革。此外,教师应不断补充心理学知识,遵循成人学习规律,提高教学的可理解度,满足居民的多元需求。

(三)联合利益相关者,构建社区公民教育生态圈

社区公民教育作为一项政治性、公益性的社会事业,需要多种社会力量的积极关注与大力支持,依赖于利益相关者的联合推进。政府是社区公民教育的主导,应当提供经费支持,在动员、宣传方面给予帮助;社区教育院校作为实施主体,应当创设项目,多途径实施,促使公民教育与生活紧密融合;家庭是社区公民教育的基础,家庭文化氛围与成员是影响公民素养的重要因素,必须鼓励家庭的介入与配合;社会是检验社区公民教育成效的公共平台,公民知识的内化与公民意识的养成最终需要通过参与行为得到具体的呈现。例如,江苏吴江、上海金山、浙江嘉善从2011年起共同推进“社区教育共同体”建设,已连续三年成功举办三届终身教育联盟合作论坛,共同开展“区域社区教育共同体建设的实践与研究”项目。社区公民教育需要借助多方力量构建生态圈,在系统的网络中培养社区居民的公民素养。

(四)培育社团组织,引领居民自治

“民间组织的发展是现代公民社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社会现代化程度越高,组织化程度便越高,民间组织便越发达”。[6]社区公民教育要培育各种社团组织,引导它们进入规范化管理、特色化发展的阶段,从而有利于培养社区居民的主体意识、民主意识和责任意识。一方面,社团组织与政府的相关部门保持友好关系,就社区公共问题展开交流,形成建议报告,提交给相关部门,在参与社会治理的过程中提高社区居民的公民意识和参与能力。另一方面,社团组织内部举行小组讨论、座谈、茶话会,对成员产生启发,从而引发他们认知、情感和行为的转化。例如,上海市宝山区通过培育时事政治类团队,引导成员组成宣讲志愿团,定期为居民传授政策法律、文明礼仪、科普知识等,鼓励团队成员积极参加社区各类服务活动。在这种社团生活中,各位成员既获得了公民知识,也提高了对社区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并且能够获得强烈的价值感、使命感,激励周围的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公共生活。

(五)注重教育内容的实用性、生活化和动态化,契合公民生活

社区公民教育“总是与人的生活相联系的,而不是脱离个体生活的静态因素”,[7]因此其教学内容要坚持实用性的原则,将所要内化的公民知识、公民意识、公民参与等内容与现实生活相契合,使社区居民易学易懂、即学即用。一切教学内容都应有利于个体的社会化,实质上都服务于公民的培育。除设置专门的公民课之外,也要有意识地推进公民知识、意识与参与行动在其他课程与教学环节中的渗透。联系社区居民的生活实际,挑选居民关心的生活问题组织课程,帮助居民理解公民知识,有针对性地教导居民恰当地维护自身的权利,妥当地化解冲突。由于社会变迁、时代进步,合格公民的内涵与要求也在不断丰富,应当保持社区公民教育的内容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例如,江苏省南京市白下区洪武路街道于2010年开设《社区公民意识》课程,编写配套教材,围绕“国家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科学意识、公平意识、交通意识、纳税意识、程序意识、沟通意识、生态意识”等方面来培养社区居民的公民意识,并编制“公民教育三字经”,重视课程与居民生活的紧密结合,社会反响很好。

(六)倡导教育方法以实践活动为主,课堂讲授为辅

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的观点,认为“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8]社区教育以成人为主体,考虑到成人丰富的阅历与强烈的自尊感,不能过多地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应当丰富教学方法,尝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情境模拟法、项目式学习等,通过设置娱乐性、趣味性的环节,调动居民积极参与。要以实践活动为主,让居民在参与社区公共环境的过程中,增强对社区的了解与认同。引导居民在参与社区公共事务中,逐渐掌握公民知识、内化公民意识、提高公民参与素养,使个体在关注、参与、解决社区事务中不断彰显公民价值,塑造公民品格。

社区公民教育着眼于社区生活的改造,鼓励社区居民反思周围问题、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社区公民教育是一项持续性、系统性的社会工程,是在社区教育视野下做出的新型尝试。社区院校应当主动承担时代使命,整合社区资源、开拓教育思路、创新教育模式,真正提高社区居民的公民素养与公民品质,引导社区居民主动参与社区建设、社会治理,创建新型的和谐社区、文明社区。

参考文献

[1]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067.

[2]虞花荣.公民教育的当代价值与反思[J].教育科学研究,2011(10):62-66.

[3]胡艳蓓.从发展阶段理论谈公民教育的实施[J].教育评论,2002(5):17-19.

[4]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www.chinapeople.com/peopleele/pqrty/pqrtyinfo.aspx?pid=4044.2007-10-25/2015-3-10.

[5]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11/19/c_113722546.htm.2012-11-19/2015-3-10.

[6]朱涛.公民教育:依托社区教育科学发展[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87-90.

[7]张夫伟.道德选择与道德教育的现代性危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163

[8]陶行知等.生活教育文选[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122.

On the Community Civic Education

Yang You-xian

Key words: community civic education; necessity; strategy

(责任编辑:刘奉越)

猜你喜欢

必要性策略
基于“选—练—评”一体化的二轮复习策略
求初相φ的常见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养老金入市的必要性与风险分析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