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杂剧三集》的编辑理念
2015-03-28伍光辉
伍光辉
论《杂剧三集》的编辑理念
伍光辉
(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湖南衡阳 421002)
邹式金、邹漪父子共同编选的《杂剧三集》,乃承明沈泰《盛明杂剧》初集、二集。其编辑理念为以提升杂剧的文学品格,强化尊体意识为编辑宗旨;以情真格高为选剧标准;以保存一代文献为编选目的。《杂剧三集》的编辑理念,反映了清初遗民文人的戏曲观念和复杂的心态。
《杂剧三集》;编辑理念;选剧标准;编选目的
《杂剧三集》又名《杂剧新编》、《杂剧新编三十四种》。现存清顺治刻本残卷本、清康熙元年(1662年)刊本、1941年武进董氏诵芬室翻刻本、1958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影印本等四种版本。各版本皆署编选者为邹式金,实为“清初邹式金、邹漪父子共同编选”[1]。该书收录19位明清之际文人曲家的杂剧作品34部,书前存有吴伟业作的《序》,邹式金自撰的《小引》,以及邹漪所作的《跋》。
《杂剧三集》所选三十四种杂剧作品,堪称明末清初杂剧作品的精华,书前的二序一跋,宣示了编选者的编选原则及戏曲观念,透露出明末清初文学观念、审美取向对杂剧创作的影响。通过综合考察《杂剧三集》中的杂剧作品与序跋,我们可以明确把握《杂剧三集》编选者的编辑理念。
一、以提升杂剧的文学品格,强化尊体意识为编辑宗旨
在俗体文学走向雅文学的过程中,文人为提升俗体文学的文化品位,总是在理论与创作中,从艺术本质与文化功能上使俗文学向正统雅文学靠拢。或推究雅、俗文学同源本质,或强调俗文学的教化功能,以强化尊体意识。宋代苏轼强调诗词同源,本属一体,从而从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提升了词的文化品位。元明曲家则通过强调戏曲的教化功能来强化尊体意识;[1]高明在《琵琶记·副末登场》中以“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为戏曲定性,借教化而尊体,以达到提升杂剧文化品格的效果。而明代文渊阁大学士邱濬则明确地指出:“若于伦理无关紧,纵是新奇不足传”,则更是“以道德伦理价值为戏剧文学的本体”[2]。
教化功能是雅文学标榜的首要功能,明代,“诗曲同源论”与“教化功能论”十分流行。如臧懋循说:“所谓诗变而词,词变而曲,其源本出于一。”[3]王世贞说:“三百篇亡而后有骚、赋,骚赋难入乐而后有乐府。古乐府不入俗而后以唐绝句为乐府,绝句少婉转而后有词,词不快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4]王骥德《古杂剧序》也说:“后三百篇而有楚之骚也,后骚而有汉之五言也,后五言而有唐之律也,后律而有宋之词也,后词而有元之曲也。”[5]显然,戏曲被认为是诗歌发展轨道中的重要一环。他们通过将戏曲与诗词并举,强调诗词曲同源,从而使本属俗文学的戏曲向雅文学诗歌靠拢。
邹式金父子多方收集明末清初杂剧作品而编选为《杂剧三集》,其编辑主旨在于提升杂剧文学品格,强化尊体意识。邹式金在《杂剧三集》序中明确提出其所选杂剧作品多是关乎曲家思想感情的、有“《小雅》之志,风人之遗”的作品。在《小引》中又云:“夫子删《诗》曰:‘《雅》、《颂》得所,然后乐正。’未尝分诗、乐为二。”邹漪在《跋》中亦认为:“庶几诗、乐合一”。二人皆借孔子删诗、选编诗而使之成儒家经典来论证自家编选当代杂剧的重要性,从而显示戏曲文体的正统性。同时,他们把曲放在文学发展史中考察,邹式金在《小引》中,邹漪在《跋》中都探析了从诗经到楚骚,到乐府,词,曲的演变过程,指出“诗、骚、乐府、词曲体虽不同,情则一致。”的特点,站在历史的高度,考察杂剧,将曲与诗骚乐府词并列,其提升杂剧文学品格,强化尊体意识之主旨十分明显。
《杂剧三集》中有不少眉批也体现了尊体意识。这些评论性文字,没有涉及戏曲表演的内容,完全是选词命意、情感风格的品评,体现了文人尚雅的情趣,与诗文选评无异。如评《读离骚》云:“咀屈宋之英华,振风雅之逸韵”。“选词命意,穆然古今”;评《空堂话》云:“此文从妙悟中流出,笔墨俱化、逸气高清、藻思雅韵,特余技耳”;评《眼儿媚》云:“蕴藉旖旎,绰有余致,而凄清悲怨处尤足逼人幽泪。正如花下美人,半啼半笑,令见者莫能为情”。此类评语,极力渲染作品的雅韵之致,强调所选杂剧的文学品格的高雅,其尊体意识是十分强烈的。
值得注意的是,邹式金还通过将杂剧与传奇对比,表达尊崇杂剧的理念。《杂剧三集》卷首《自作小引》云:“(传奇)全部宏编,意在搬演,不重修词。临川而外,佳者寥寥。不若杂剧,足以极一时之致,辟之狭巷短兵,杀人如草;东坡所云‘数尺而有干宵之势’者,令人目炫眉飞也。”。邹式金此论,存在着明显的贬传奇而崇杂剧的倾向。因此,《杂剧三集》提升杂剧文学品格,强化尊体意识的编辑宗旨是确定无疑的。
二、以情真格高为选剧标准
邹式金在《杂剧三集》卷首《自作小引》中强调所选作品能让人“欲歌欲泣,欲眦裂,欲销魂。”而要使戏剧作品打动读者,首先要有真情实感。《杂剧三集》所选杂剧中,吴伟业《通天台》、《临春阁》,陆世廉《西台记》属于“抑郁幽忧,抒其禾黍铜驼之怨”一类;茅维《秦廷筑》、《金门戟》、《醉新丰》,孙源文《饿方朔》,土室道民《鲠诗谶》,属于“愤懑激烈,学其击壶弹铗之思”一类,孟称舜《眼儿媚》,南山逸史《半臂寒》、《长公妹》、《中郎女》、《京兆眉》、《翠钿缘》,属于“月露风云,寄其饮醇近妇之惰”一类;茅维《闹门神》,尤侗《读离骚》、《吊琵琶》,郑瑜《鹦鹉洲》《汨罗江》、《黄鹤楼》、《滕王阁》,薛旦《昭君梦》,堵廷棻《卫花符》,属于“蛇神牛鬼,发其问天游仙之梦”一类。可以看出,这些剧本大多显示了浓厚的文人情趣,有的还反映了明清易代之际文人的思想感情。反映明末政治现实、表现吏治腐败、讽刺官场黑暗。南山逸史的《京兆眉》、《闹门神》主要反映奸臣当道,批判小人妒贤。《樱桃宴》《苏园翁》则批判党人相倾,揭露党争祸国。《孤鸿影》、《中郎女》表达了遗民心态的作品,《秦廷筑》寄托了剧作家在明亡之后的悲愤心情。《翠锢缘》表现的“忠君”观念之中表达对故国的眷恋之情。即便演才子佳人“月露风云,寄其饮醇近妇之情”之事的杂剧作品,也与才子落难,小姐赠金,最终男中状元,与小姐喜结良缘的模式不同。这些作品所表现出的超逸豪迈之情,忧伤幽婉之感,表现出清初文人深沉的情感。
儒家诗教历来强调作品的教化作用,认为只有和性情、厚人伦、匡政治的作品,才是格调高雅之作。邹式金、邹漪编选《杂剧三集》也是以儒家诗教的理念来判定所选杂剧作品的格调品位的。《杂剧三集》录入19名作家的34篇曲作,主要分为感慨兴衰变乱或表彰忠孝节义的历史剧,渴望个人际遇或抒发抱负牢骚的文人剧、悲欢离合的男女风情剧、问天游仙、顿悟佛道的鬼佛神道剧。其中演君臣忠奸故事者有10篇,演才子佳人之事者有15篇。文人剧与神仙道化剧显然格调高雅,在《三集》中,无论是“时常思想建立奇功,以报天子”的陈仙奇,还是“圣恩天高地厚,教臣妾甚的报答”的窦桂娘(《樱桃宴》);无论是“谢圣恩可怜”“广布朝廷德意”的冼氏(《临春阁》),还是“怎么敢君父之前欺隐”畅诉实情的张敞;无论是“为人臣子,死生以之”的文天祥,还是“君死国,臣死君”的张世杰(《西台记》),他们的身上都表现出了一定的“忠君”思想。这种忠君思想,正是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观在戏剧创作上的体现。而风情剧,在古代杂剧传奇作品中所占的比例一直是最大的,如传奇,就有“十部传奇九相思”之说。《杂剧三集》中风情剧所占比例最大,主要是因为明末清初杂剧中风情剧所占的比例最大。其实,《三集》中所选风情剧占明末清初风情杂剧的比例是很低的,而所选风情剧,主要写悲欢离合之情;而那些叙写男欢女爱的风情剧一概不选。
因此,《杂剧三集》中的作品传达出的感情或幽怨缠绵、哀感顽艳;或超逸洒脱。可谓情真意切、格调高远。显然,这与编选者以情真格高为选剧标准的编剧理念是密不可分的。
三、以保存一代文献为编选目的
《杂剧三集》录入19名作家的34篇曲作中,邹兑金的《空堂话》,茅维的《苏园翁》、《秦庭筑》、《金门戟》、《醉新丰》、《闹门神》、《双合欢》,孟称舜《眼儿媚》,张龙文的《旗亭宴》,孙源文的《饿方朔》,黄家舒的《城南寺》等6人所写的11种杂剧,可归为明代杂剧。其余13人所做之23种杂剧均可归为清代杂剧。具体有:吴伟业的《通天台》、《临春阁》,尤侗的《读离骚》、《吊琵琶》,南山逸史的《半臂寒》、《长公妹》、《中郎女》、《京兆眉》、《翠钿缘》,郑瑜的《鹦鹉洲》、《汨罗江》、《黄鹤楼》、《滕王阁》,周如璧的《孤鸿影》、《梦幻缘》,査继佐的《续西厢》,碧蕉轩主人的《不了缘》,张源的《樱桃宴》,薛旦的《昭君梦》,陆世廉的《西台记》,堵庭芬的《卫花符》,土室道民的《鲠诗谶》,邹式金的《风流冢》。
明清易代,本是历史长河中朝代更替的又一次重演。然而,满清统治政权的建立,却使之具有了“以夷变夏”的特殊意义。由于异民族的介入,明亡清兴不仅包含了政治上王朝易主,还包含了文化上异质交锋的双重含义。因此,它所引起的社会震荡,尤其是带给明朝遗民们的心灵冲击和精神创伤都是空前的。面对故国沧桑、中原板荡,舆图更版的现实,明遗民们无限悲痛,将故国的文化完好保存就成为了他们的自觉行动。于是,他们通过各种文化活动,如著述、讲学、文艺创作来承载它,用文字来保存它。在他们看来,当天崩地坼、回天无力或乏力之时,这样做既能保全民族气节,寄寓故国之思,又能保存故国历史文化,体现文人的文化价值,保证朝代更易之际文化的承传与发展。如清初明遗民们的纷纷修史,如张岱著《石匮书》、谈迁著《国榷》、査继佐著《罪惟录》……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等潜心著述,其保存传统文化,探讨华夏复兴之策的意图是明晰的。因此,著书立说,几乎成为了明遗民们在明亡后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最好的途径,他们将对故国的热爱转化为对其文化的积极保存上。
邹式金、邹漪父子皆是清初明遗民。邹式金(1596—1677),字仲愔,号木石、香眉居士,江苏无锡人。崇祯六年(1633)癸酉科举人,十三年(1640)庚辰科进士。先后任南京户部主事、郎中等职,曾官居福建泉州知府。所著有《宋遗民录》、《香眉亭集》、《香眉语录》等,均佚,惟所编《杂剧三集》留存于世。邹漪,字流绮,号西村,室名五车楼。生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为式金长子,明清之际著名的编辑、出版家。曾著有明季杂史《明季遗闻》、《启祯野乘》,编刻清初诗歌总集《诗媛八名家集》、《红蕉集》、《名家诗选》、《五大家诗抄》等。邹氏父子出身世家大族,对明朝怀有深厚的感情。邹式金父子作为遗民,在新朝不仅编选了多种宋明史籍,还刊刻了《杂剧三集》,其编选宗旨除了在《小引》、《序》以及《跋》中可见的显性宗旨外,自有其不可言说的隐形宗旨,即有保存故国文化之意,以此来追怀故国。这也正暗合了他在《小引》所提:“迩来世变沧桑,人多怀感,或抑郁幽忧,抒其禾黍铜驼之怨,或愤懑激烈,写其击壶弹铗之思,或月露风云,寄其饮醇近妇之情,或蛇神牛鬼,发其问天游仙之梦”。故以《三集》之名,示国虽不在但文脉不断,以人存剧之宗旨若隐若现。定名《杂剧三集》,实寓赓继沈氏《盛明杂剧》两编之后尘,充分表现了不肯承认新朝的故国之思和意在保存一代文献的使命感。
从元代编刻的《元刊杂剧三十种》开始,各种戏曲选本相继编刻,特别是明中期以后,戏曲选本更多,戏曲选本的编选走向全面成熟。清初邹式金父子编选的《杂剧三集》,以提升杂剧的文学品格,强化尊体意识为编辑宗旨,以情真格高为选剧标准,以保存一代文献为编选目的,反映了清初遗民文人的戏曲观念和复杂的心态,体现出独特的编辑理念。也正因为《杂剧三集》具有明确的编辑宗旨、严格的编选标准、独特的编选目的,才使其成为中国古典戏曲史上极为重要的选本。
[1]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一册[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75.
[2]李昌集.中国古代曲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483.
[3]臧懋循.元曲选序[M]//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第四卷.济南:齐鲁书社,1989:437.
[4]王世贞.曲藻[M]//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四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7.
[5]王骥德.古杂剧序[M]//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第四卷.济南:齐鲁书社,1989:423.
On Editorial Concept of Three Episodes of Drama
WU Guang-hui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Hengyang Hunan 421002,China)
Three Episodes of Drama,co-compiled by Zou Shi-jin and Zou Yi,the father and son,was inherited from the first and second episode of Drama in Prosperous Ming Dynasty written by Shen Tai in Ming Dynasty.The editorial concept is to improve the literary quality of the drama and strengthen the consciousness of style respect.The standard of play selection is true feeling and high quality and the editorial purpose is to save one generation documents.The editorial concept of Three Episodes of Drama reflected the scholar's sense of drama in early Qing dynasty and their complicated emotions.
Three Episodes of Drama;editorial concept;standard of play selection;compiling purpose
G232
A
1673-0313(2015)04-0152-03
2015-04-21
衡阳师范学院博士启动基金“湖南杂剧传奇与剧坛主流关系研究”(13B49)阶段性成果。
伍光辉(1968-),男,湖南新化人,博士,副教授,从事中国古代小说戏曲史与小说戏曲文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