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衡阳雁断:“鸿雁系列”成语的文化寓意浅析

2015-03-28张长元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鸿雁大雁成语

张长元

衡阳雁断:“鸿雁系列”成语的文化寓意浅析

张长元

(南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湖南衡阳 421001)

成语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又具有记录文化的功能。在中国50000条成语中,约有100—200条成语以“鸿雁”为对象,组成了“鸿雁系列”成语。文章用枚举法分析了这些成语表意爱情恋情、宏才大略、志向高远、道德情操、物候节令等文化寓意。

成语;鸿雁;文化寓意

衡阳雁断,是一句成语,比喻音信隔绝。衡阳有回雁峰,“北雁南飞,至此歇翅停回,不再南飞,需待来年开春而北归”。因雁足传书,目断鳞鸿而不返,故有此意。在中国50000条成语中,约有100—200条成语以“鸿雁”为对象,组成了“鸿雁系列”成语。这些成语或源于历史典故、诗词歌赋,或源于寓言、神话传说,或源于群众口语,是我国汉字文化的微缩景观,具有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寓意,是“大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管窥“大雁文化”的窗口

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的含义更丰富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并常常附带有感情色彩,包括贬义和褒义,当然,也有中性的。成语多数为4个字,也有3字的以及4字以上的成语,有的成语甚至是分成两部分,中间有逗号隔开。汉语成语数量庞大、形式完整、内容精练。迄今为止,已有不少专著和论文对成语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本文只是借他山之石以“攻玉”:说明“鸿雁系列”成语的文化寓意。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EdwardSair,1884—1939)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并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语言与文化是相辅相存的,也可以说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为人类物质世界的特征可以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人类精神世界的状态可以利用语言去进行周密地阐释,而人类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都隶属于文化,因此,语言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人类把对生活现象、自然现象的认识凝固在语言中,这就赋予了语言以记录文化的功能。语言的发展促进了文化发展,而文化的发展也影响和制约语言的发展。成语,是人们长期沿用、有某种历史渊源的古老词语,一条成语从产生到定型,要走过一段漫长的历史道路,要经过语言历史上多次的筛选与锤炼。这些能存活在现代汉语词汇中的成语,就象语言中的活化石,为我们研究语言事实上蕴含的文化内涵提供了宝贵而丰富的素材。另外,成语具有固定的结构形式与组成成分,有特定的语义内涵,这就使得一条成语比一条普通的词语包容更大的信息量。因此,整个成语系统也就比一般语汇更能完整地表现出我国民族的文化内涵。[1]成语的这种语言学特征使其成为中国文化的“积淀物”和管窥中国文化发展轨迹的“窗口”。

无疑地,有关“鸿雁系列”的成语也是管窥“大雁文化”的窗口。所谓“大雁文化”,即以大雁为审美意象,包括诗、词、赋、曲、散文、议论、熟语、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绘画、音乐、舞蹈、雕塑等在内的意识形态文化的集合。[2]正如笔者在《大雁文化解读》一文中所说,自《诗经》起兴于雁而言情以来,雁文化的兴起、发育、成熟,迄至于今,从时间上看,历经了3000多年;从空间上看,复盖了东西南北中中国广大的疆域。有关“鸿雁系列”的成语,作为中国熟语(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的一部分,可以说是一种经过历史检验的“流行语”。它受到人们喜爱,除了其语言学和文学的基础外,更主要的是具有其社会心理学基础:鸿雁于飞,定时守信;雁阵蓝天,整齐有序;志在千里,不惧风雨;扶“老”携“孤”,有“情”有“义”;离群孤雁,其声凄哀;倩影翩翩,可爱可亲。所以人们将对亲人、朋友、民族、国家的浓烈情感,“投射”于大雁行为,并付诸于语言艺术,以特定的词组和短语来表达,于是就构成了“鸿雁系列”的成语。

二、五彩缤纷的“鸿雁系列”成语

从某种意义而言,“大雁文化”首先是一种情感文化。“鸿雁系列”成语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用来表达人的情感的,它是埋藏在中国人内心的情感积累。这类成语较多,笔者将业已收集到的归并如下,然后分析其情感文化内涵。

表示爱情、思念之情的成语。这类成语的最大特点是借助“鸿雁传书”典故和“双鲤”的故事,表达爱人之间、朋友之间、亲人之间的思念之情。枚举如下:

鸿雁传书 衡阳雁断 雁杳鱼沉 雁影分飞

寄雁传书 雁断鱼沉 雁去鱼来 雁逝鱼沉

雁素鱼笺 河鱼天雁 目断鳞鸿 雁去鱼来

雁素鱼笺 雁足传书 雁足留书 鱼封雁帖

鱼笺雁书 鱼书雁帛 雁素鱼笺 寄雁传书

鸿断鱼沉 鱼信雁书 鱼雁沉杳 鱼肠雁足

鱼沉鸿断 鱼笺雁书 目断飞鸿

鸿雁传书的典故出于《汉书·苏武传》:“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过。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荒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双鲤”的故事最早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人们以鲤鱼代指书信。当然诗中所言烹鱼并非真的烹煮,而是让儿子打开装有尺素的鲤鱼形的木盒。鸿雁传书的故事后来嬗变为对爱人、朋友、亲人、家国的思念之情和羁旅伤感,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诗句。如: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月满西楼》

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

——李商隐《离思》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杜甫《天末怀李白》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欧阳修《戏答元稹》

情感是什么呢?拿爱情来说,正如黑格尔所言:“主体把自己抛舍给另一个性别不同的个体,把自己的独立的意识和个别孤立的自为存在放弃掉,感到自己只有在对方的意识里才能获得对自己的认识”[3],这就是爱情。爱情是一种特殊的男女之情,是一种“精神化的自然关系”。“临去春波那一转,心摇神恍堪销魂”。故此,才有“鸿雁传书”的期盼、“雁断鱼沉”的伤感、“雁影分飞”后的撕心裂肺的痛苦。

表示宏才大略、志向高远、前程美好的成语。

属于这一类的成语有:

鸿翔鸾起 鸿鹄之志 雁塔新题 鸿函钜椟

鸿飞冥冥 鸿轩凤翥 鸿章钜字 鸿商富贾

鸿笔丽藻 鸿业远图 鸿图华构 鸿渐之仪

鸿渐之翼 鸿渐於干 鸿篇巨著 鸿篇钜制

鸿俦鹤侣 鸿儒硕学 鸿隐凤伏 鸿鶱凤立

鸿渐之翼 鸣雁直木 木雁之间 雁塔题名

这类成语大多借用鸿雁高飞、志在千里之寓意,用以说明人之才高、物之丰厚、学问之深、著作之宏大等,且大多源于历史故事。兹举“鸿鹄之志”、“雁塔新题”、“鸿渐於干”三成语加以说明。

“鸿鹄之志”的出处有:《吕氏春秋·士容》:“夫骥骜之气,鸿鹄之志,有谕乎人心者诚也。”又,《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毋相忘。’庸者笑而应曰:‘若为庸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宋朝诗人陆游在《庵中杂书》赞陈涉云:“辍耕垅上鸿鹄志,长啸山中鸾凤音。”

“雁塔新题”的涵义同“雁塔题名”,旧时考中进士的代称。出自宋朝林光朝诗《次韵奉酬赵校子直》:“雁塔新题墨未干,去年灯火向秋阑”。林光朝(公元1114年——1178年),字谦之,兴化军莆田人,专心圣贤之学,动必以礼,有气节,朱熹兄事之。

“鸿渐於干”出于《易·渐》:“初六,鸿渐于干”,“六二,鸿渐于盘”,“九三,鸿渐于陆”。又云:“渐初六鸿渐于干,小子厉,有言,无咎”。最后一句可翻译为:鸿渐于干:“干”,古指涯边、水边,亦通“涧”。此句是说鸿鸟渐渐飞到涯岸、水边或山涧。小子厉:此处“小子”有小人的蔑称之义。言下之义对君子吉,对小人凶厉。鸿雁先飞到水边(干),再飞到涯岸山涧的巨石之上(盘),再飞到大土山上(陆),以次而进,渐至高处。后世因以“鸿渐于干”指始入仕途。《易·渐》是指《易经》中《渐》卦,《渐》卦谈的是办事不要急于求成,而要循序渐进。为了阐述此理,用“女归”、“妇孕”和“飞鸿”作例子。

从历史上看,这类成语是中国人观念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积淀和反映。所谓观念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特有的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制度文化是指在观念文化影响下,在历史上形成的各种政治、经济、法律、教育制度等。中国社会,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人们期盼“雁塔新题”,入朝做官,“鸿轩凤翥”;羡慕“鸿儒硕学”和“鸿笔丽藻”;当时运不济时,就“鸿隐凤伏”。虽然儒家思想既有精华又有糟粕,但这些成语所表现的思想,在今天看来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反映道德文化的成语。“文化本身是为人类生命过程提供解释系统,帮助他们对付生存困境的一种努力”。(丹尼尔·贝尔,1919——2011,当代美国学者和思想家)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以其价值引领功能,使人类步入少走或不走弯路的坦途,并使人类愉快和谐地生活。道德文化是人们在道德实践过程中,所产生和留下的道德意识、道德原则、道德规范、道德情感的总和,是人类文化的核心。国人将鸿雁视为“五常之鸟”,具有仁、义、礼、智、信的美德,这些也反映在成语中。这类成语的特点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鸿雁作为喻体,或隐喻或类喻或借喻,来表达某种具有道德文化涵义(含褒义与贬义)的喻意。我们将反映道德文化喻意的成语归集如下:

哀鸿遍地 哀鸿遍野 哀鸿满路 人似秋鸿

死鸿轻毛 轻如鸿毛 雁行失序 雁行折翼

千里鸿毛 鴻雁哀鳴 断鸿孤雁 孤鸿寡鹄

鸿雁哀鸣 鸿都买第 鸿案相庄 鸿俦鹤侣

雁默先烹 燕雁代飞 指雁为羹 鸣雁直木

木雁之间 雁过留声 雁过拔毛 凫居雁聚

这类成语大多亦具有历史故事或典故的背景,兹举其三加以说明。

先说“哀鸿遍野”。哀鸿:哀鸣的鸿雁;野:田野、郊外,比喻啼饥号寒的灾民。鸿雁找不到安栖的地方、没有目的地飞着、悲哀地叫着,形容流离失所的难民呻吟呼救的凄惨景象,比喻到处都是流离失所、呻吟呼号的饥民。该成语源于《诗经·小雅》中一篇题为《鸿雁》的诗,其中有两句是:“鸿雁于飞,哀鸣嗷嗷”。1945年,毛主席在在重庆谈判期间,柳亚子先生向毛泽东索要诗词,毛泽东抄写了以前的《沁园春·雪》给他,后又写了一首《七律·忆重庆谈判》,很快被传抄开来。诗中,借用了“遍地哀鸿”成语用来控诉国民党统治:

有田有地皆吾主,无法无天是为民。

重庆有官皆墨吏,延安无屎不黄金。

炸桥挖路为团结,夺地争城是斗争。

遍地哀鸿遍地血,无非一念救苍生。

次说“人似秋鸿”。该成语的意思是人好像秋天的大雁一样,比喻朋友间守信用,就像鸿雁每年秋天按时从北方飞到南方那样。出处:宋代苏轼诗《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最后说“鸿都买第”。鸿都,这儿指东汉灵帝光和元年设在鸿都门的学校,专习辞赋书画,出授高级官职。鸿都买第泛指买官行贿。典出于《后汉书·崔寔传》:“灵帝时,开鸿都门榜卖官爵,公卿州郡下至黄绶各有差”。然而,这个成语的流行却和隋朝昌州刺史袁宪(529年-598年)有关。《陈书·袁宪传》载:“时生徒对策,多行贿赂,文豪请具束脩,君正曰:‘我岂能用钱为儿买第耶?’”袁宪不屑于行贿买官的凛然正气为“鸿都买第”这个成语注入了正能量。

此外,反映季节变化的成语有:鸿飞霜降、社燕秋鸿等;形容女子美貌的有:惊鸿艳影、鱼沉落雁、鱼沉雁落、鸿衣羽裳等;还有其他类别的成语。

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文化是语言的管轨,而成语则是语言、文化的“活化石”和“全息块”。它既作为语言现象,又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语言中的珍珠,是民族文化的缩影。同样,“大雁系列”成语是“大雁文化”的缩影,通过它,我们可以管窥“大雁文化”的斑斓多彩。

[1]李大农.成语与中国文化[J].南开学报,1994 (6):68.

[2]张长元.大雁文化解读[N].衡阳日报-生活周末, 2013-11-02;2013-11-09.

[3]黑格尔.美学:第二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26.

Wild-goose Stay in Hengyang:Cultural Meaning of Idioms of Wild-goose Series

ZH ANG Chang-yua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Hengyang Hunan 421001,China)

Idiom is a part of culture and also has the function of recording cultures.Of 50000 idioms in China,there are about 100 to 200 idioms with“wild-goose”as the object which have formed a series of“wild-goose family”idioms.By using the enumeration method,this paper analyzes these idioms'cultural meaning of ideographic loving,great ambition,lofty aspiration, moral sentiment,seasonal phenology and so on.

idiom;wild-goose;cultural implication

I276.7

A

1673-0313(2015)04-0100-04

2015-04-12

张长元(1943-),男,湖南衡阳人,教授,从事湖湘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鸿雁大雁成语
大雁
鸿雁飞
大雁
鸿雁
大雁曲
大雁飞过
雄鸡和鸿雁
雄鸡和鸿雁
拼成语
猜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