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公共文化建设研究

2015-03-28向何龙邓荣龙

关键词:恩施建设文化

向何龙 邓荣龙 罗 杰

(西南民族大学 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公共文化建设研究

向何龙 邓荣龙 罗 杰

(西南民族大学 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相对于恩施地区经济建设的推进,文化建设成为制约该地区全面发展的短板,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分析恩施地区在文化建设过程中突显的若干问题及原因,进而提出相关问题的解决对策。

公共文化;文化建设;恩施地区

0 引言

恩施是全国成立比较早的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有着灿烂的民族历史和丰富的特色文化遗产,如西兰卡普、花灯、摆手舞等,这些文化象征着这个民族的灵魂,代表着土家族苗族同胞在各个历史阶段的智慧财富和精神成果。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恩施地区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更显强烈,这无疑给文化的内容、样式等各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恩施地区在公共文化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拟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1 恩施地区在公共文化建设上的突出成就

“广播电视村村通”①工程是我国在农村实施的一项利国利民的惠民工程、民心工程。恩施市大力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并通过了省检查验收。据了解,恩施市的直播卫星发放安装调试工程,从2013年5月启动以来,全州100多名技术人员组成17个服务小分队,深入到359个偏远自然村,为7 631户农户配送安装调试直播卫星接收设施,发放技术资料7 000多份,有效解决了边远山区群众看电视难的问题。2010年初,州城成立群众文体活动促进会,自成立以来,州城举行了9场大型群众文艺表演活动,演出节目180多个,吸引了数万名观众到场观看。如今,随着艺术团的不断增多,群众文化活动内容单一的局面也在逐步改善,从过去以打腰鼓为主,到现在有了锣鼓、民歌、广场舞、柔力球等文化娱乐项目②多个艺术门类。出台了《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命名两批民间艺术大师,命名20个乡镇为民族生态文化保护区,创办了摆手节、女儿会等民族节日活动,加紧建设100多栋特色民居等。恩施州文体活动促进会、劳动就业局等相关单位领导为“恩施州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培训基地”揭牌,为我州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恩施州第一个“民族文化‘活化传承’示范村”正式挂牌,活化传承,它是一项原生态的文化传承活动。目前,全州城镇社区基本建有社区文化活动室。近几年通过州文化局的不断努力,争取资金400多万元,为全州第一批86个社区文化活动室配送了文化活动器材设备,同时建设了一批社区公共电子阅览室,充分发挥社区文化活动室功能。另外,恩施州文化中心建设项目初步完工,总投资约8亿元,该中心在完善城区功能、提升州城品位、塑造州城形象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2 恩施地区在公共文化建设上的问题分析

2.1本土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未得到重视

恩施本就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它拥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等许多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但一直以来没有得到相应的传承和更新。一是许多文化资源一直是以民间文化的形式存在和流传,没有得到官方的重视和认可,导致了它们的传承不力,许多文化传统被随意更改、滥用,失去了其本来的精髓和价值,面临着失传、失根的危机。比如土家族的“撒尔嗬”文化,其现在的主要传承形式是民间歌舞表演,形式单一,更严重的是各个地方对其进行任意的改编,“撒尔嗬”的精髓早已丧失。二是政府对文化资源缺乏整合和宣传,文化资源散落民间,缺乏系统性和统一性,不利于其后续的发展以及得到大部分群众的认同。根据数据统计,恩施人对“女儿会”这种传承已久且具有代表性的土家族民俗文化了解的占30%左右,对其一点都不了解的占了70%多。

2.2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且利用率偏低

在公共财政和社会资金的扶持和推动下,恩施地区先后建成了规模不一的体育馆、社区活动室等,而作为“两馆一站”③的重点发展项目之一的文化馆建设一直处在相对滞后的阶段,部分县市甚至没有能承担基本文化职能的文化馆或图书馆,即使个别已经建成的文化馆也没有承担起组织承办地方文化艺术活动、指导公众参与公共文化事业等职能。现阶段的地区文化基础设施仅仅停留在形式上,没有切实从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角度出发。目前,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普遍存在着重硬件、轻软件的问题,导致基层文体设施利用率偏低。最近刚刚建成的州文化中心大楼,虽然设施配置完善,功能齐全,但很少对外免费开放,它所服务的对象不是本应该惠及的广大自治州群众。

2.3文化建设经费紧张、结构不合理

目前恩施地区公共文化建设经费主要来源于各县市的财政。部分文化干部反映公共文化建设服务的经费不足,财政投入不均衡,主要表现在:一是重硬件设施投入而轻人才引进、培训,导致公共文化建设工作人员的数量不足、专业素质不高。二是重大型活动,轻常规化活动。每年的经常性文化活动经费偏少,无法满足大量群众的活动要求。三是重一次性投入,轻日常运行投入。在财政投入不足情况下,来自地区单位、企业及居民捐助的数额极少,共筑共建基本无法开展。长此以往,这种单一的投入机制,一方面将对政府形成越来越大的投入压力,形成对财政的过度依赖;另一方面,对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也不利。

2.4人才队伍出现严重断层,专职人员缺乏

一是编制不足,规模受限。部分乡镇文化站、社区文化室人员不齐备、行当不全,直接导致了多数基层活动无法正常开展。二是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断层现象严重。恩施地区文化队伍老化现象突出,全州9支从事文化活动的队伍,有3支平均年龄超过50岁。很多文化事业单位存在人才断层问题,新招录的人员很难在短时间内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三是专业型人才短缺,整体素质不高。全州许多乡镇没有专门文化干部,主要靠热爱文艺的退休老人组织开展,形式单一。多数文化单位专业人员比例低,在职干部业务技能不强,导致文化创作水平有限以及公共文化服务效率低下。四是职位竞争力差,吸收人才困难。基层文化部门工作环境差,待遇偏低,职称晋升机会少,无法吸引专业性人才,使基层文化发展陷入尴尬境地。

2.5文化保护模式和经济发展没有找到契合点

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保护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是相辅相成的,但是目前文化的传承保护未能很好地找到与经济发展的契合点,民族文化生产力尚待开发。目前开发“女儿会”“摆手舞”等基本上没能收到经济效益,反而是一笔巨大的经济投资,加剧了本就十分紧缺的州、县财政。所以如何既能够使文化投资很快地带来经济效益又能够使文化得到很好的保护,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3 对策建议

3.1整合民族文化资源,创新文化宣传机制

文化传承不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资源散落,不能形成统一的认识,更多的是容易带来随意破坏,这就需要文化部门对一些目前存在乱象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对其核心元素进行保护。我们也应该准确把握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充分认识到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时进行的必要性。恩施是一个旅游资源相当丰富的地方,可以将旅游经济和文化宣传相结合,让游客在欣赏恩施大峡谷、腾龙洞等自然景观的同时,能够更多地了解“撒尔嗬”“摆手舞”等人文景观。同时,地方主流媒体应明确其责任,大力发挥宣传和引导主流文化的先锋作用,承担相应的文化职能。

3.2加强城乡文化建设的联系,促进二者良性互动

以政府投入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方式筹集资金,地区各级政府应根据不同地区的文化设施状况,有效分配公共文化建设资金 ,并加大对偏远农村的政策性投入。现阶段,应新建基层文化活动室、图书室、体育场等,大力开展民族特色文化活动,如土家族苗族服饰展览、民族山歌和乐器比赛等。同时,鼓励和引导社会企业参与民族特色文化资源的投资,例如鼓励金融机构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提供基本贷款项目贴息④、低息贷款等。加强文化交流,构建城乡公共文化体系。通过引导城区文化产业逐步向村镇延伸,以城带乡,发展具有特色的民间文化生态产业,如民族特色食品的推广、土家族工艺品的加工、苗寨的兴建等,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形成以农村生态旅游为龙头的文化旅游业。广大农村也应充分利用其地理和文化资源优势,积极配合城区精品文化的带动,促进优秀文化资源向农村流动,调动居民文化消费的积极性,不断壮大村镇的文化市场。

3.3培育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突破“官办文化”的单一文化发展体制,创新公共文化发展理念,建立充满活力、科学高效的公共文化行政管理体制、公共文化创新体制、公共文化运行机制,给予社会力量更多的扶持和鼓励政策,在资金补助、建设审批、活动开展、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适当帮助,努力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热心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多方力量协同参与的强大合力,加快构建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方联动共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格局。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完善政策措施,加快人才、资本等要素流动,优化文体场馆等资源配置,提升文化、体育产业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培育发展多形式、多层次民间协会和中介组织,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作用。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体育产业领域,建设文体设施,开发文体产品,提升文体服务。

3.4加强地方高校与地方文化机构的合作,促进民族文化研究

少数民族文化得到传承和创新的重要保障之一就是理论研究。理论研究需要大力借鉴地方高校的人才和文献资源,因此,加强与高校科研基地的交流和合作,建立长期、良好的合作研究平台机制来促进恩施地区少数民族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比如,可以在“撒尔嗬”流行地区建立高校学习研究基地,定期派高校学者到当地指导工作,同时将高校做出的切实可行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撒尔嗬”发展的实践,并且将之作为一种反馈机制,使研究和实践形成长期的良好互动,推动理论实践发展的双赢。

4 结语

公共文化建设是恩施地区实现全面发展的现实要求,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有效途径,是保护和弘扬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因此,进一步推进地区公共文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转变地区文化建设参与者的价值观念,加强文化队伍建设,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是促进当前地区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也是构建和完善地区公共服务体系的关键选择。只有建立起覆盖全州的公共文化体系,发展惠及更多民众的公益性文化事业,才能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注释:

①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是为了解决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盲区”农民群众收听广播、收看电视问题而由国家组织实施的一项民心工程,从1998年开始实施。

②柔力球运动是一项新兴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它是由运动者手持一种特制的拍子,该拍子是由一个拍柄和一个拍框组成,拍框内有一个能起缓冲作用、带风孔的橡胶软面,通过弧形引化的方法将球抛来抛去。

③指文化馆、 图书馆及乡镇文化站。

④贴息贷款一般都是政策性贷款,由于贷款需要向银行支付利息,因此才出现这种国家补贴利息的贷款形式,多见于“三农”或助学贷款方面。

[1]夏国锋,吴理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述评[J].理论与学习,2011,(1):5—7.

[2]袁小梅.“乡政村治”治理架构的优化探析[J].美中公共管理,2009,(2):4—7.

[3]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4—37.

[4]张云峰.黑龙江省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0.

[5]俞静月.昆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对策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1.

[6]曹爱军,杨平.公共文化服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40—154.

[7]车洪波,郑俊田.中国当代制度文化建设[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96—101.

[8]中共青岛市委党校课题组.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J].理论学刊,2008,(1):5—8.

[9]罗云川,张彦博.“十二五”时期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1,(7):4—6.

责任编辑:李增华

10.3969/j.issn.1674-6341.2015.06.023

2015-09-25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公共文化建设研究(编号:CX2015SP104)

向何龙(1987—),男(土家族),湖北建始人,硕士。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C958

A

1674-6341(2015)06-0049-03

猜你喜欢

恩施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恩施方言中的“倒”和“起”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恩施年俗——点路烛
动真招下苦功创建平安恩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