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文艺术对风景园林人性化设计的影响
2015-03-28房红岩
洪 丽 王 岩 房红岩 王 崑
(东北农业大学 园艺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论人文艺术对风景园林人性化设计的影响
洪 丽 王 岩 房红岩 王 崑
(东北农业大学 园艺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从美术、文学、哲学、音乐、书法等与风景园林发展及艺术创作的关系出发,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和园林意境创造过程中人文艺术的影响进行阐述。建议完善学科体系建设与相互交融,充分发挥人文艺术对风景园林学动态发展的作用,使现代风景园林人性化设计更具科学性和艺术性。
风景园林;艺术;园林设计;影响
风景园林艺术是一定意识形态和审美理想在园林形式上的反映,与社会制度、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下面从美术、文学、哲学、音乐、书法等几方面探讨人文艺术对风景园林学发展的促进作用。
1 造园之源——画理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是风景园林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其规划设计研究基础与山水绘画的美术思想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画学的理论一直都对风景园林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一方面表现在外在形式的影响,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内在的美学理论以及设计手法上的影响。
著名的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在他的美学著作中说:“园林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按绘图原理创造的,一类是按建筑原理建造的,其中前者力图模拟大自然,把大自然风景中令人心旷神怡的部分集中起来,形成完美的整体,这就是园林艺术。”[1]回顾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就能发现有很多画家进行园林设计和参与园林的建造,如扬州以前的片石园和万石园,相传为画家石涛所堆叠;明代画家文征明是苏州拙政园主人王献臣的座上宾;中国明代最著名的两位造园家和造园理论家计成和文震亨,也都是画家[2]。
其实,园林艺术与设计原理和绘画之理是相通的。绘画对造园的影响主要在于画理,是造园之源。中国画一直讲究“宽可走马,密不容针”。一幅画中,我们可体会到时松时紧的变化给我们带来的不同感受,而造园也同样要求统一中有变化、有节奏、有韵律、有协调、有对比,讲求高低落差、疏密相间等。根据造景布局之法,将要造的景观设计成美丽的、能使人产生美好联想的、并且是立体空间的自然山水画。通过对各种单体间的搭配、衬托与协调,使其融合成为一个美好的整体,构成统一的“画境”。
所以说,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一些有美术爱好或者有美术功底的人,总会有一些不同于常人的造园思想,并且都会有属于自己的风格。这些风格可能是他们所钟爱的绘画风格,或是崇拜的画家的所属风格。但是,无论是刻意的还是潜意识里,他们总会把这些自己所追求的风格运用到造园之中,反过来又在造园中满足自己对绘画风格的追求。就像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学习专业课程中,有些绘画功底的学生相对于没有绘画功底的学生来说,就能够更多地结合绘画的审美,发现一个园林景观中的美点与出彩点,并且能更好地体会一个景观设计所表达出的意境。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千万不要被已有的绘画知识禁锢自己的思想。因为在园林规划与设计实践教学中时常发现,一些没有美术功底的同学有时比有功底的同学想象力更丰富,更会发现一些小景物的特别之处。因此,要把绘画理论与园林设计实践科学地结合在一起,才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文学与造园——理想与现实的呼应
造园讲究意境之美。意境在《辞海》中的定义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的思想境界。”由此可以看出,造园与文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在风景园林教学中,教师经常对学生强调,要想作为一个出色的园林人,不仅具备园林理论知识,还要了解园林的发展历史,要有丰富的文学知识来做基础。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不仅要从专业基础课程如“中外园林史”“中外建筑史”“园林美术”等课程学习中了解中外园林艺术的发展过程,还可以通过许多文学作品中对庭院的描写和造园技艺的描述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
造园如作诗文,其风格往往寄托园主的感情、意愿或理想。在历史上,很多造园家也是文学家。像我们熟悉的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也是文人山水园的创始人。尤其在政治动荡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陶渊明的诗画情趣和世界观对当时园林形式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陶渊明文学作品均来源于生活,从生活中取材,描写生活,描写田园景色,形成美丽的诗文,借助于诗文再造就出一个个和谐的自然景象,使两者在境界上达到统一。这也对后来的自然山水园的造园风格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形成了一种取于自然、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造园理念。
此外,文学和造园在风格上也有很大的相同之处。清代的钱咏在《履园丛话》一文中说:“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2]道破了诗词和园林的关系。诗歌,在风格上有豪放、婉约之分,这恰与北方园林的豪放、大气和江南园林的含蓄、柔美相对应。诗集字画与文学为一体的综合艺术表现形式和追求“诗情画意”的造园手法来表达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最独特的艺术风格之一[3]。
文学爱好者所钟爱的《红楼梦》这部文学巨作中,也涉及到很多造园理论。如在水景设计方面,作为一个扬州通,曹雪芹娴熟地运用“瘦西湖”的水景设置方法,使人们觉得大观园似乎处处有水,有如圆明园中的福海。水本有根,木定有源。曹雪芹通过贾珍的口对水系做出了一番解释:(1)原从那闸起流至那洞口;(2)从东北山坳里引到那村庄里;(3)又开一道岔口引到西南上;(4)总共流到这里;(5)仍然合到一处;(6)从那墙下流出[4]。(第十七回)
总体来说,文学是理想化的,人们把自己的希望与想象寄予在文学上;而从另一方面来说,造园为文学的现实化提供了一个出口,让人们对理想的追求在造园中得以实现,二者相辅相成。
3 哲思——造园的灵魂
中国的园林艺术博大精深,不仅是因为它的历史悠久,手法精致,不仅是综合了多种艺术形式,如山水画、书法、建筑、雕塑等,更重要的是在思想层面上,它反映了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
从根本上来讲,儒家思想讲的是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旨在讲述如何在混乱中确立秩序。其对秩序的要求也深刻地影响着当时的造园。孔子曾经有过关于自然的语录: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他的哲学是实用主义的,这些哲学思想在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且我们能轻而易举地在设计作品中发现它的存在。如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北京和南京城的空间秩序)、房屋设计(北京四合院),甚至室内设计(紫禁城的室内设计),都符合儒家的哲学准则[5]。
禅宗思想也对造园产生了很大影响,同时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造园艺术的发展。佛学的出现,不但让许多中国人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同时也让许多其他国家的人接受了中国的禅宗思想。一些外国造园师也开始研究禅宗,以求得有其他的启示。佛学重视悟性,而不重视形式,否定礼仪。这些思想受到日本武士阶层的极大欢迎,也就是在此时,日本也开始模仿中国的造园形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佛教和寺庙园林。这也是后来日本园林与中国园林有很多相似之处的原因。
如果说把儒家思想和禅宗思想归结为对造园思想和目的的影响的话,那么道家对造园的影响则表现在造园的艺术手法上。道家讲究的是“道法自然”。在中国古典园林和我们现在的自然式园林中,树木花卉的种植均依照大自然原始植被分布方式,其原因就在于: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营造手法是由道家的思想所决定的。加上社会上长期流传的对山川草木的拟人化情感,这些因素构成了中国传统园林的灵魂。因此,不了解《老子》和《庄子》,不熟悉中国历代优秀的诗词、文章、绘画作品以及祖国的山川大地,就无法认识中国传统园林的本质,更无法继承和发扬中国园林的优秀传统[6]。在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哲学思想仍然影响着我们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风景园林设计。
4 书法——造园不可缺少的配角
书法与造园之间自古以来都有着极深的文化渊源。它们共同的精神给养是中国“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两者有着相似的艺术手法。将两者比较,我们发现,中国自然式园林的布局讲究的是无规则、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不对称的均衡,园中景物追求的是错落有致,变化多端,并且要充分表现自然山水的神韵。而同时,书法艺术在用笔、结字和手法方面也讲究生动、强劲,并且富于神韵,讲究连贯与流畅。它们所追求的撩人的神韵与丰富饱满的形式美都是相同的。也就是说两者在艺术形式和精神上有着相同的追求。
而在更多时候,我们是把两者结合起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苏州园林中狮子林内“燕誉堂”,上匾额为清毕诒策书;拙政园内“与谁同坐轩”,上扇形隶书额为清姚孟起书,下隶书联为清何绍基书;寒山寺内近代张继与唐代张继《枫桥夜泊》的诗碑等,都成了著名的景点。
从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提名和文字就可窥其一般:拙政园园主王献臣乃明弘治进士,受东厂诬陷罢官失意回乡,请文征明设计建造此园,借《闲居赋》句意:“‘孝乎为孝,友于兄弟’此亦拙者之为政也”;网师园,清乾隆光禄寺少卿宋宗元从官场“倦游归来”修建而成,借故址万卷堂“渔隐”之名,自比渔人,以“网师”命之,表示自己只适合做江河渔翁;退思园,“退思”语出《左传·鲁宣公十二年》:“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
5 音乐与园林——一致的节奏美
我们都知道,音乐讲究的是节奏,而园林艺术与设计也同样追求节奏美与韵律美。
音乐的节奏取决于节拍,即强调旋律的结构。而园林中的节奏则在于如何利用重复等手法来达到韵律美与流畅感。比如用简单重复、交替重复、起伏曲折韵律、微变韵律等手法来创造园林构图中的节奏与韵律感。东方园林十分注重对园林中节奏的把握,并且多用重复的手法形成美妙的背景旋律,来体现流畅与韵律。从这一点上它与音乐一样追求令人舒畅的节奏美。
6 结语
风景园林是一门艺术与科学的综合学科,而园林艺术是一个动态的多维空间造型艺术,像我们前面所说,它不是一门完全独立的学科,它需要很多相关学科的支撑,如建筑、书画、音乐、园艺等门类相结合的综合性艺术。风景园林学的发展需要准确的定位,拓展并深入历史与理论教学,对于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也应该培养其诗歌、绘画、音乐和戏剧等文化的底蕴和修养。
[1]刘姝瑛.传统山水绘画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影响[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
[2]肖和忠,张玉兰.浅谈我国古典园林中意境和古代诗词绘画的关系[J].西北林学院学报,1999,14(1):91—94.
[3]刘姝瑛.古典园林的美学思想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影响[J].现代园艺,2011,(21):58—59.
[4]李文涛.红楼梦大观园图样分析与中国园林建筑特色[D].焦作:焦作工学院,2010:4—16.
[5]郑皓,申世广,范凌云.试析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哲学源流[J].苏州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学院学报,2002,(2):19—23.
[6]李嘉乐.现代风景园林学的内容及其形成过程[J].中国园林,2002,(4):3—6.
责任编辑:王洪军
10.3969/j.issn.1674-6341.2015.06.003
2015-10-20
洪丽(1971—),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TU986.2
A
1674-6341(2015)06-0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