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现状、内涵及策略
——基于地方本科高校本体的宏观视角

2015-03-28朱林生

关键词:应用型办学转型

朱林生

(淮阴师范学院, 江苏 淮安 223300)

【翔宇论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

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现状、内涵及策略
——基于地方本科高校本体的宏观视角

朱林生

(淮阴师范学院, 江苏 淮安 223300)

当前,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实践中,遭遇了“为何转”“转什么”和“怎样转”的迷茫和纠结。厘清地方高校转型的现状、本质、目标、方式和路径等,成为摆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面前的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问题,直接关系到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方向、效率和成败。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现状;内涵;策略

英国著名高等教育学家埃里克·阿什比(Eric Ashby)在《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一书中提出,“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1]。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的变化必然导致大学的变化。某种程度上说,大学一直在环境的支配和自我的逻辑下进行着转型,只是转型在不同时空下会呈现出量变与质变、隐性与显性、温和与激烈的不同样态。当前,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无疑已经成了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问题、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和高校自我发展的难点问题。究其原因,乃是当前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任务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地方本科高校的更高要求、地方本科高校追求更好发展等众因素叠加作用使然。尤其是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和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面对中央提出的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新要求和经济发展在增长速度、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驱动力等四个维度出现了新变化,地方本科高校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必须积极适应、主动转型、强化服务、有所作为。然而,在转型发展实践过程中,地方本科高校却遭遇了“为何转”“转什么”和“怎样转”的困顿、迷茫和纠结。因此,厘清地方高校转型的意义、本质、目标、方式和路径等,就成了摆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面前的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问题,直接关系着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方向、效率和成败。

一、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现状扫描

(一)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问题提出的主要阶段。

一是萌芽阶段。针对上世纪末我国高等教育扩招和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后高校的发展,潘懋元、钟秉林、谢维和等高等教育专家先后就高校办学同质化、应用型高校发展、高校办学层次与办学水平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推动高校分类管理和地方高校转型奠定了基础。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2]。2012年,《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对上述部署作了进一步重申和细化。

二是酝酿阶段。2013年,教育部开始组织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调研。同年6月29日,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和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在天津技术师范大学成立。2014年1月9日,教育部在黄淮学院举行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座谈会;1月24日,《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要“研究制订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启动实施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引导一批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3];2月26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5月2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印发并正式提出“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4]。到此为止,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已经正式上升为国家教育发展政策。

三是启动阶段。2015年,教育部将推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列为40项工作要点之一,提出要“印发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启动改革试点,有序引导部分有条件、有意愿的地方高校转型发展”[5]。李克强总理也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要求“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充分显示了中央政府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坚定决心。与此同时,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积极响应,纷纷提出和出台了相应的引导和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政策措施。

综上所述,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真正被提上议事日程始于2013年,其中除了源于专家学者对高校发展现状的深入研究和中央政府对高校进行分类发展、分类管理的顶层设计外,最为现实和紧迫的原因还有五点:一是经济进入新常态的需要,“新常态”需要大量应用型高校和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支撑;二是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贯通中职、高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教育通道,必须补上以应用为主的本科职业教育环节;三是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的需要,打破“千校一面”,避免高校同质化发展和优化高校生态环境,需要以发展应用型高校来促进高校类型的多样化;四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促进学生更能适应职业岗位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必须通过从学术教育模式转向应用教育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五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需要,化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首先必须通过强化应用型办学来解决当前企业“用工荒”和毕业生就业难的这一突出的结构性矛盾。

(二)地方本科高校应对转型发展的主要表现。

面对当前这轮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转型发展,地方本科高校表现出了各不相同的姿态和行动,具体可以归纳为五种类型:

一是保守型。这类地方本科高校办学一直处于封闭状态,因循守旧,对自我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盲目自信,安于既有办学状态,办学思维僵化,禁锢在了自我固有的办学逻辑中。他们或将高校视为一个超然独立的系统,或对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变化漠不关心,坚持“你转你的、我办我的”,属于典型的闭门造车、关门办学。其背后彰显的是“不愿转”的心态,本质上反映的是办学理念、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的落伍和滞后。

二是传统型。这类地方本科高校一直处于上世纪末的那轮高等教育扩张转型的惯性中,未能摆脱升本后研究型高校办学理念的影响,坚持“唯学术论”的价值取向,将学术型等同于高水平、应用型等同于低水平,简单地复制研究型高校学术导向的办学模式,一味地追求“大而全”,片面地将培养研究生和获得高级别科研项目作为学校内涵建设成效的标志,担心应用型转型影响其水平提升。同时,受长期以来国内矮化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影响,他们担心转型后被贴上高职院校的标签,降低了学校层次。其背后彰显的是“不敢转”的心态,本质上反映的是狭隘的高等教育观。

三是实用型。仅从《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来看,就明确提出了扩大转型试点高校的招生考试、专业设置、人才引进和职称评定等上的办学自主权,优先开展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增列试点,划拨试点转型经费等12项措施,这对资源欠缺的地方本科高校来说无疑有强大的刺激作用和诱惑力。这类高校认为“转型发展只是学校发展的一种途径和手段,转型并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提升学校的地位和社会影响力”[6],套取学校发展需要的政策红利。其背后彰显的是“不为转”的心态,本质反映着一种投机的价值取向。

四是盲目型。这类高校长期以来唯政府命令是从,办学不是以高等教育规律和大学生成长规律为根本,而是以政府的决策为“指挥棒”。只要政府有指令,不管是哪个“型”,也不管符不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和学校办学实际,就不加思考、不顾一切地坚决执行。态度固然很好,但是结果未必令人满意。其背后彰显的是“不管转”的心态,本质上反映的是“官本位”思想和教育行政化的根深蒂固。

五是茫然型。这类高校虽然认识到了应用型转型的必要性,确立了转型发展战略,但在具体行动上缺少方法,找不到转型的具体抓手。他们“既有找到转型方向的‘痛快’,又有转型彷徨的‘痛苦’,更有转型中本领恐慌的‘痛处’”[7]。其背后彰显的是“不会转”的现实,本质上反映的是应用型高校建设经验和方法的缺乏。

审视以上五种类型,虽然其应对应用型转型的表现不同,但都隐含着应用型办学认识模糊、应用型办学研究缺乏或是应用型办学经验、能力不足的共同问题。正如袁贵仁部长所说,一些本科院校“虽然名称‘升格’了,但办学思路和能力并不一定同步‘升格’”[8]。这在高校办学上具体表现为“办学定位过于趋同,盲目按照惯性思维发展;学科专业无特色,与地方产业结构脱节;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科学研究‘重科学、轻技术’,服务地方经济能力低;师资队伍‘重学历、轻能力’,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低;办学经费短缺,实践教学硬件条件明显不足;产学研合作教育不深入,企业参与合作育人缺乏必要保障等”[9]。因此,澄清转型发展的内涵实质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首要问题。

二、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本质含义

当前,学界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原因、背景、意义和策略等研究较多,而对“转型”实质内涵的关注较少。2015年,袁贵仁部长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转型是已有普通本科院校办学思想、模式的调整,不是“挂牌”,不是更名,不是学校升格。转型要积极稳妥推进,不搞一阵风;要从各地各校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8]。这为进一步科学认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本质内涵提供了直接指导。厘清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本质可以从如下三个层面着眼。

(一)地方本科高校。

理解地方本科高校可以从如下五个维度来展开:一是主办维度,这类高校一般由省级或市级等地方人民政府主办;二是管理维度,这类高校一般在省级教育主管行政部门的直接指导下办学;三是位置维度,这类高校一般建在地市级城市;四是层次维度,这类高校办学主体是本科层次,也有部分高校开展了研究生教育;五是服务维度,这类高校一般主要面向地方办学,主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当然,地方本科高校按照建校和办学时间维度来划分,还分老牌和新建两种,我们这里研究的主要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一般为2000年前后由一所或多所专科院校独立或合并升格的本科高校。“新建期、地方性、应用型”是这类高校的典型特征[10]。

(二)转型。

《现代汉语词典》对“转型”的释义有二:一是指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转变,二是指转换产品的型号或结构[11]。百度百科对此的解释有三层:一是事物的结构形态、运转模型和人们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过程;二是不同转型主体的状态及其与客观环境的适应程度,决定了转型内容和方向的多样性;三是主动求新求变的过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12]。据此,我们认为,转型在一般意义上来讲具备方向的指示性、姿态的主动性、目标的超越性、方式的多样性和过程的历时性特征。方向的指示性是指转型不是一种任意转变,而是一种基于现状对未来理想状态的指向;姿态的主动性是指转型不是消极被动和不作为的,而是主体在对现实理性思考基础上的积极作为,尽管引发转型可能是被迫的,但转型过程肯定是积极的;目标的超越性是指转型的结果是对当前状态的一种优化和扬弃,不是一般的局部修补,而是整体的根本变革;方式的多样性是指转型的方法不是唯一规定的,模式不是单调刻板的,而是主体基于内外环境进行的现实选择,其方法具有丰富性和特色性。过程的历时性是指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觉醒和转变的过程。用王建华教授的话来说,“转型是一种痛苦的蜕变、主动的求新而不是自然的生成。由于人的理性的介入,转型过程也是一个理念重构、组织重塑和制度重建的过程。”[13]

(三)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对其自身发展危机的觉醒。“关于高等教育危机,我们的定义:它必须满足三个标准,一是威胁到了对某个或多个支持者来说十分重要的价值观;二是现存的影响渠道和华而不实的运行模式不足以解决问题;三是人们要求立即采取行动,包括特别的资源配置。”[14]所以,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初衷是为了超越其自身发展危机,目标是为其存在“提供一种新的合法性”。当然,“大学的转型不是否定历史,更不是简单地否定现实。今天的现实是大学得以转型的必要基础。”[15]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就是地方本科高校基于校内外现实环境,在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办学方式等方面进行的自我觉醒、整体调适和改革创新,是为超越自身发展危机而探求“合法性”地位的必然过程。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不是“基因突变”,而是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实现健康发展的应有之义,其本质就是科学回归和落实高校使命的有效内涵式发展。“转型的重点是主要体现在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管理服务模式上……传统的观念、理念、模式、制度乃至师资、课程、教材、评价等都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需要重新设计,需要改革,甚至是颠覆”[16]51;“转型的关键是明确办学定位、凝练办学特色、转变办学方式,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5]。

三、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策略选择

“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不是学校发展的个别问题,而是整体形态、功能和定位的转变;是外力推动学校和学校内省需要的结合,是学校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一种主动选择。”[17]“转型是一个矛盾交织丛生的复杂过程,其中既有支持转型的动力,也存在反对转型的阻力,它们共存于这一场域中,并在这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博弈过程中得以实现”[7]。推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必须要把握好如下五个方面:

(一)强调办学的合理定位,落实国家赋予的使命。

高校办学定位是一所学校的方向标,既统领学校工作的全局,又引导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方向[18]。因此,“所谓的地方院校转型,首先是办学定位的转型”[16]28,重点是落实大学使命,二者互相规定、辩证统一,集中体现为地方性、应用型、开放态的办学取向。“立足地方、服务地方是地方高校办学的重要使命和责任”[19],地方本科高校必须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毫不动摇地扎根地方,及时深入地研究地方,全面高效地服务地方,在扎根中汲取地方营养,在研究中探寻改革方向,在服务中提升发展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地方高校办学的首要使命和根本任务,也是服务地方的重要体现”[19]。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突破传统学术人才培养的僵化思维,建构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办学逻辑。开放态是指高校开门办学的姿态,它是地方高校实现地方性、应用型的必然路径和唯一方法。

(二)强调办学的内在逻辑,符合高等教育的规律。

“大学转型不是一个确定的具体事物,而是一种通过概念性图式对于高等教育实践领域正在发生的变化的深刻反映。”[13]当前,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就是对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的基本反映。但是,高等教育和大学的转型发展并不是无序的、任性的,而是受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制约的。潘懋元教授认为,高等教育有外部和内部两个规律,二者是相互作用、互相统一的。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就是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这一外部规律发生作用的反映,同时也只有转型过程中时刻以这一规律为指导才能找准转型的正确方向。当然,转型的启动赖于外部规律的诱发,但转型的推进和完成根本上需要内部规律起作用。它要求地方本科高校按照应用型办学的要求进行内部的全方位调适,以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格标准、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切实以“应用的方式推进应用型转型”[16]9。办学逻辑与高等教育规律具有同一性,是高等教育规律在高校办学中的具体体现,可以用审核评估中的“五个度”来诠释:即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教师和教学资源对学校人才培养的保障度、教学和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达成度。只有按此逻辑办学,“转型”才能“促进地方高校办学更能体现区域特色,人才培养更加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才培养模式更加适合地方高校,科学研究更能紧密结合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办学效益能够满足政府和公众的愿望,人才培养质量更能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就业”[20]。我们认为,只有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地方本科高校才能实现科学的转型发展;只有符合办学逻辑,地方本科高校才能“为大学转型提供足够的功力”[13],才能实现有效的转型发展。

(三)强调办学的文化基因,着眼大学文化的培育。

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灵魂和血脉。地方本科高校要实现彻底转型,必须深层次进行大学文化创新,为其顺利转型提供动力源泉和精神力量。一是要转变传统文化观念。努力克服地方本科高校“升本”后的办学惯性,终止对学术型、研究型大学的盲目崇拜和对“高大全”办学的盲目追求,纠正矮化职业教育和应用型办学的观念。切实厘清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的关系,明确办学层次只是服务面向不同,高层次会有低水平,低层次也会有高水平。职业教育和应用型办学尽管不属于学术型、研究型那种高层次办学,但毫不影响他们可以办出高水平[21]。二是要不断丰富文化内涵。地方本科高校要积极为自身的文化“土壤”进行科学“施肥”,用多种文化的“有机肥”为转型发展助力。不断强化开门办学,充分吸收社会文化、市场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科技文化的积极元素,提升高校办学的治理意识、经营意识、合作意识、地方意识、应用意识和服务意识。三是充分发挥文化隐性功能。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接受的人很多,支持的人也很多,但真正愿意践行和推动转型的人却少之又少。究其原因,就在于师生中精神深处和骨子里尚未认识到位。要想从根本上扭转这种状态,靠行政命令、文件报告不行,必须依靠文化的“浸润”作用,用大学文化的新元素、新内涵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家的思想认识进行纠偏,从根本上统一认识。只有如此,转型才会事半功倍,也才能成功。

(四)强调办学的体系重构,着力大学边界的突破。

一是要以内在重构适应外在变化。“作为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的这种变迁绝不是直线性的从A到B的简单转移,而是大学自身以及其他社会组织之间关系的系统性的变化”[13]。然而,“今天大学转型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机构的惰性”[15],集中表现为学校内设机构、内部管理体系、内部管理机制与社会和市场的不匹配。因此,这就要求地方本科高校要围绕人才培养进行资源的整体重组,“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变、在专业设置上调、在课程体系上改、在师资配备上动、在教学管理机制上转”[22],构建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高校运行机制。二是要以内外互动促进转型发展。“大学转型能否成功也与大学组织自身以及大学诸利益相关者是否拥有足够的关于大学转型的知识呈正相关”[13]。大学边界的突破就是要求地方本科高校放弃“象牙塔”、“知识殿堂”的固有“学术”藩篱,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面向地方、面向行业、对接产业、对接企业,与业界形成有效协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建立高等教育各利益相关者对办学的责任共担机制。“加强与相关部门和行业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标准、共同研制培养方案、共同完善课程体系、共同开发教材、共建教学团队、共建实践基地、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22],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应用性地方本科高校。三是要在融合与合作中牢记根本使命。大学边界应是坚守基础上的突破。雅斯贝尔斯(K.T.Jaspers)曾说:“当社会发生根本变革时,教育也要随之而变;而变革的尝试首先应是对教育本质问题的追问。”[23]这种本质的追问究其根本就是对大学教育终极意义的坚守与创新,在大学边界不断突破和延伸的同时,要十分清晰地明确大学与非大学间的界限。既要倡导应用型、职业性,又要牢记基础性、教育性,最终用教育性统摄职业性[24],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同频共振,使学生在学校与生涯发展之间灵活地转换与过度[25]。

(五)强调办学的核心价值,坚持学生立场的落实。

一是真正落实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进一步科学协调和统一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四大职能,彻底转变以往那种无视和轻视人才培养的行为,切实将人才培养作为高校办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真正关注学生的现实诉求。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适应能力,强化学生的能力锻炼,促进学生的就业创业。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从以知识逻辑向能力素质逻辑转变,从课堂教学向实践教学转变,充分发挥学生在应用型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作用,切实将学校的“出口”对接社会和岗位的“入口”,真正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岗位适应、定位契合的应用型人才。三是真正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进一步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着眼人的本质和经济科技未来发展,在培养学生应用技术能力的同时,注重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符合应用型本科的学生培养要求,符合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要求,符合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实现伟大“中国梦”的要求,成为应用型、创业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大学转型是要实现新的大学远景。对于大学的历史,我们要有理解之同情,对于大学的现实,要有清醒的危机意识,对于大学转型的未来要有谨慎的乐观。”[38]所以,只要“尊重历史、关照现实、面向未来”,只要“遵循规律、牢记使命、内涵发展”,只要“立足地方、应用取向、开放办学”,只要“校地互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必然能够科学实现。

[1] [英]埃里克·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滕大春,滕大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7.

[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15-04-20].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0-07/29/c_12389320.htm.

[3] 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点[N].中国教育报,2014-01-25.

[4]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N].中国教育报,2014-06-23.

[5] 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点[N].中国教育报,2015-02-12.

[6] 张应强.从政府与大学的关系看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J].江苏高教,2014(6):6-10.

[7] 陈永斌.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之困境与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4(11):38-42.

[8] 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加强依法治教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袁贵仁部长在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15-01-22.

[9] 刘在洲.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与思路[J].中国高等教育,2014(20):50-53.

[10] 傅大友.新建期、应用型、地方性: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关键词[J].中国高等教育,2010(22):25-27.

[11] 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7.

[12] 搜狗百科.转型[EB/OL].[2015-04-20].http://baike.baidu.com/link?url=ErQAtgvUk4ghfc2dQpp3aRawBJESkXhQT5WsPtrm90GC2NVTVVRs_qi4906FgEZmHbHuywQoxchXPxwnJmzLDa.

[13] 王建华.大学转型的解释框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01-108.

[14] [美]菲利普·G·阿特巴赫.为美国高等教育辩护[M].别敦荣,陈艺波,译.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

[15] 王建华.时代精神与大学转型[J].高等教育研究,2011(12):1-9.

[16] 黄达人,等.大学的转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17] 许霆.新建院校转型与创业文化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12(4):52-57.

[18] 朱振林.高等学校办学定位探析[N].光明日报,2005-04-12.

[19] 张大良.改革创新,努力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应用性高等教育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2014(12):5-13.

[20] 孟庆国,曹晔.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路径选择与内涵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3(18):58-71.

[21] 谢维和.办学层次等于办学水平吗——关于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的一点思考[N].中国教育报,2014-11-21.

[22] 高等教育司2015年工作要点[EB/OL].(2015-03-20)[2015-04-20].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45/201503/184923.html.

[23] [德]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16.

[24] 张应强,蒋华林.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14(6):1-8.

[25] 顾月琴.从STW到STC:世纪之交美国职业教育改革探析[J].职教论坛,2013(3):90-92.

责任编辑:孙义清

G640

A

1007-8444(2015)04-0421-06

2015-04-28

朱林生(1962-),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李代数和高等教育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应用型办学转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