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篮球后备人才培养发展对策研究*

2015-03-28刘守旺

菏泽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后备教练员竞技

刘守旺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 公共服务与管理系,安徽 合肥 230041)

2014年,新组建的中国男篮在亚运会上的表现让国人有些失望,因为一场不该输的球,原本至少可以夺得亚军而最终却夺得了第五名,指责和谩骂声扑面而来.就实力、经验和历练的价值而言,收获大于成绩,年轻的球队在身体条件和精气神方面让国人看到了希望.与世界强队的差距还是非常明显,战术体系确立、技术运用能力、身体对抗、心理抗压和自我调节能力以及阅读掌控比赛等方面的差距显得尤为突出.进入国家队都是我国篮球后备人才中的佼佼者,他们的表现尚且如此,还有一批青年队、少年队和各俱乐部的二、三线队伍的成员,其状况也就可想而知了.问题在于青少年基础训练的不同阶段没有突出重点,细节上抠的不紧,对抗和干扰条件下完成技战术能力的刺激不够,体能训练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力量训练滞后,缺乏实战磨练.

1 从中国男篮亚运赛场的表现看后备人才培养的状况

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是一个国家篮球竞技发展水平的重要保障,在亚运赛场,中国男篮尽管在身体素质、精神状态、团队意识等方面给国人带来了惊喜,但与世界强队甚至亚洲强队间还有一定的差距.防守凶狠,而攻击性不强;基本功不扎实,技术应用不合理;缺少领军人物,掌控比赛的能力不足;适合球队自身特点的战术体系尚未形成;心理调节、抗压能力和应变能力不足;文化素养不高,对篮球运动的文化领悟不深等.尽管有些能力和素质是教练团队和球员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但技术、体能、对抗、心理等方面还是基础训练阶段的“欠债”所致,反映出青少年篮球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技术稍显粗糙,应用不尽合理

从2014年的多场比赛中不难发现,中国男篮的得分区域主要集中在篮下和三分线外,中距离的急停跳投少,而打板投篮方式是少之又少.抢防守篮板球时没有养成转身挡人、卡位的习惯,易被对手冲抢前场篮板球.内线球员要位太深,得球后的动作速率、连续性、连贯性不够,假动作偏少,过于实在,进攻效果不理想;不论内线防守对象的特点,都习惯性背身单打,不仅持球先直接面篮较少,还喜欢将球习惯性放在腰腹间,易遭到对手的包夹或被小个队员切打掉,进攻(投篮)方式单调.传接球的节奏偏慢,传球方式缺乏多样化,隐蔽性不高,隔位传球的频率偏高、失误偏多等,这些都是基础阶段训练中养成的不良习惯,教练或教师对细节要求不严所致.

1.2 战术套路配合不熟练,整体性尚待磨合

由于宫鲁鸣执教的国家队组队时间不长,组队初期注重体能和基本功训练,在战术配合上尚未成型,相互间的呼应不够,整体性不强.防守时的夹击、延误后撤防和补位的默契程度不高,易出现夹击和换防后篮下无人盯防的空位;攻守转换的连续性不强,一旦无法形成快攻,即使以多打少也还要等待组织阵地战,强攻、抢攻不够大胆,“快、灵、狠”的传统风格退化[1];进攻中球的转移节奏和速度变化不明显,同伴跑位、交叉掩护等质量不高,难以获得从容出手的机会.

1.3 心理方面

小组赛对阵哈萨克斯坦打得游刃有余,而对阵身高、对抗并不占优的中华台北队却场面极其难看,虽然最终赢得比赛,也是让球迷们看得揪心;复赛对阵日本队,在大比分领先的情况下,可谓胜利在望,却因大面积轮换阵容最终输掉进入四强的机会;对阵伊朗的比赛也不是没有胜的希望,年轻的球员在重压之下未能顶下来,命中率创下新低.这四场球反映中国男篮真实的心理水平,年轻队伍在成长过程中缺少打磨,心理抗压能力、自我调节能力较弱.

1.4 体能和力量方面差距

充沛的体能是保持技术动作稳定性基础,体能储备不足,技战术执行力就会大打折扣;没有力量就没有对抗,没有对抗在身体接触频繁的篮球运动中技战术执行力也会打折扣.尽管宫指导在2014年国家男篮组队之初就重点抓体能和力量训练,比赛中仍然暴露出体能透支的现象,因为运动员的有氧、无氧能力不仅仅靠后天的训练就可以实现的,先天的遗传还是起决定性的作用.一场比赛每位球员必须要有维持40min高强度运动和对抗的能力,特别是场上的后卫线和前锋线,他们要通过不停的变速、变向移动、抢位获得最佳防守和攻击位置,实现球队整体战术目的,没有充沛体能作保障,只能是等球而被动进攻,失去合理防守位置而被动防守.在与中华台北的比赛中对对方的贴身防守我们的队员明显显示出力量和对抗不足,内线打不进去,外线又哑火,在年龄、身高和拼劲上占明显优势情况下艰难取胜.

2 问题产生的根源

2.1 运动选材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全面发展

我国在篮球运动员选材时过于强调外在的身高、臂长、骨龄和身体协调性,忽视了个体内在的潜质,如速度、灵敏、爆发力和体商等后天难以有快速提升空间的因素,选材时已经为后天的成长埋下隐患,外加基层教练知识水平、训练理念、方法、手段等相对落后,在青少年科学训练方面又存在很多误区,在运动训练的特定阶段无法突破制约训练的瓶颈,导致全面发展的青少年游离于专项训练圈外,留在圈内的“跛足”前行,很难有大的建树.

2.2 教练的知识能力结构难以驾驭训练的科学性

由于知识能力结构的限制,基层教练员在青少年力量和体能训练上难以驾驭,惧怕高强度、大运动量引发运动损伤而无法向家长和社会交代,因此,我国大多数青少年只是“练拳不练功”,运动训练中的瓶颈现象难以解决,技术、体能、心理和身体素质难以同步提高,特别是力量素质、耐力素质和对抗能力的不足,使得素质缺陷明显,整体提升的空间受限,培养出很多“豆芽型”或“门板型”运动员,专项能力也都是“夹生饭”,进入国字号球队后“欠债”太多,短板太多,不良动作习惯和动力定型已经形成,坏毛病和习惯短时间难以根除.

2.3 基层教练员的激励机制不完善,学、训、研的积极性不高

优秀的青少年后备人才进入高水平运动队、俱乐部或国家队,即使全运会拿奖牌获益的也是一线的教练员和运动员本身,对后备人才培养作出最大贡献的基层的启蒙教练员的业绩难以体现,激励机制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基层教练员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质量就难以保证,国家层面的青训顶层设计执行难.出现练而不学,教而不研,练技术不练素质,练战术而不注重体能等现象就可以理解了,他们也就是为了“生计”完成任务而已,练的再苦、再好,也只是为别人做嫁衣,致使青少年篮球竞技人才培养中的基础阶段“欠债”较多,进入国家队的队员也不例外.

2.4 运动员的出路不畅,竞技篮球后备人才现状堪忧

目前,我国国内运动员的人才流动因利益关系而名存实亡,竞技体育运动员的高淘汰率,进人更高水平联赛甚至国家队的运动员屈指可数,退役运动员和被淘汰的运动员的“出路”不畅,家长就不愿意自己的子女走竞技体育发展之路,致使很多有篮球天赋的青少年人才被埋没,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如竞技篮球生源萎缩,资金投人不足等,原有的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培养体系体育系统的“三级训练网”、教育系统的“校园训练网”和“民间训练网”等受到严重冲击,优秀的篮球后备人才严重缺乏[2].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塔基过小,运动选材面窄,现状堪忧.

2.5 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缺少赛事锤炼,训练水平难以转化为实战

一场比赛是一堂高强度、高质量的训练课,所谓“以赛代练,以赛促练”就是这个道理.在我国青少年篮球赛事各个省份开展和普及程度大相径庭,大部分省份青少年比赛的县区、市、省选拔机制的条件不成熟,每年比赛规模不大、场次不多、质量规格不高,在培养过程中训练成果转化为实战经验的平台缺失,他们缺乏经常性、高质量比赛对技战术和心理的磨练,在特定的小环境内难以发现自身的不足,内驱力不强,一旦进入高水平运动队或参加高水平比赛便暴露瑕玷,比赛中容易出现过于兴奋、紧张或信心不足等心理问题,导致技术应用不合理,战术执行力下降.

3 篮球后备人才培养发展的对策

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是我国篮球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做好篮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顶层设计,是保证我国篮球运动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因此,缩小中国男篮与世界强队的差距,必须从源头抓起,从青少年培养抓起,严格执行青训大纲,分阶段、按步骤不折不扣抠细节、抓训练质量,按体育运动发展规律办事,在政策上做好支持和保障,调动各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1 完善篮球青训体系,推进体教合作,增强篮球竞技后备人才塔基厚重度

体教结合目的就是发挥体育和教育系统各自的资源优势,搭建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的立交桥,打通教练员和教师队伍的互通、互聘和能力互补的通道,解决体育系统竞技人才生源不足和文化教育质量不高难题,实现运动员文化教育、运动技术技能双元驱动,提高竞技运动员的综合素养,促进我国竞技体育健康、持续发展,实现体育系统、教育系统都能培养全面发展的运动员.通过体教结合就可以弥补各自不足,在中小学校园里培养孩子的篮球兴趣和爱好,对有天赋和潜质的青少年有计划、有步骤进行引导、训练,这样既解决我国篮球普及问题,扩大体育人口,又解决了竞技体育塔基过小、选材面不广的难题,保证篮球青训体系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逐步形成“小学—中学—大学”的学校业余篮球训练体系和“少儿篮球学校—篮球训练中心—青少年篮球俱乐部”的社会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多元化格局,多出人才,出好人才[3].

运动员的文化水平一直是制约我国篮球运动水平实现突破的瓶颈,运动员一旦没有文化,不仅其人格精神、分析辨别能力、判断行动的灵活应变能力和篮球智商都会受到直接影响[4],退役后的社会竞争力和岗位胜任力不强,不利于个人的后续发展.在亚运会上,中国男篮小伙子在应变、判断、分析辨别能力上就吃了大亏,明知心理紧张,还在拼命投三分;对手内线优势明显,还要硬往篮下打;投篮失准时为什么就不能选择稳定性更好的中距离打板的方式,这对投篮的力度和手感要求会大大降低,命中率也会提高,可是,年轻人平时训练没养成这种习惯,请看看NBA蒂姆·邓肯和前国手刘玉栋的投篮,把打板投篮运用到了极致.

3.2 加强基层教练员队伍建设,提高篮球专项运动训练质量和水平

我国的基层教练员大部分都是省市退役运动员和体育院校毕业生,前者在专业技能和教学经验方面有优势,但理论知识、能力结构和创新方面先天不足;后者有理论知识,但知识应用能力、专业技能和实战经验又有所欠缺.一名优秀的教练员,不仅要解决运动训练中的“怎么练”和“练什么”的问题,还要解决“为什么这么练”的困惑,使运动员对篮球项目、运动训练有更深的了解,因此,国家、政府给予相关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基层教练员要不断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和管理水平,成为师傅+教师型的专家,以提高专项训练水平和质量.

在篮球教练员队伍建设中的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要体现针对性,不同层次的团队培训的师资结构和水平要体现差异,便于衔接.国字号队伍和高水平俱乐部的一线教练可以邀请国际知名的篮球或运动训练专家和学者进行讲学,内容突出训练理念和方法创新;二线教练不缺乏运动实践,可以邀请国字号知名教练、国内篮球知名学者和运动训练专家进行授课,突出科学训练、运动监控、膳食调节和生理生化指标监测;三线或基层教练培训的师资可以从一、二线的教练团队中抽取有丰富执教经验的进行理论与实践指导,除了介绍当前篮球训练最先进训练手段、方法和科研成果,甚至还要指导如何去安排一堂训练课,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突出实践教学的训练与指导细节.而不是一两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在多媒体教室一揽到底,面面俱到年复一年的重复陈旧的知识,主办部门为了完成年度培训任务,专家拿到劳务费和完成当年社会实践任务,学员拿到继续教育培训合格证书这么简单.

目前,我国的竞技体育专项训练的时间过长,这不仅与教练员的知识水平和传统的训练方式有关,是对“三从一大”的曲解,与科学的训练理念背道而驰.运动训练占据了每天的大部分时间,不仅影响了青少年学习的时间和精力,训练强度、质量、效果并不理想,还会导致青少年长期处于疲劳状态,容易出现运动伤病,应当考虑劳逸结合,体力和脑力劳动有个适当比例,切忌训而不学,一旦退役,除了打篮球什么都不会,社会竞争力和职业岗位胜任力都会成问题[5].

3.3 建立青少年各级联赛常态化机制,为篮球优秀后备人才培养提供试金石

比赛是检验训练成果的试金石,只有通过比赛才能发现不足,找出技术应用不合理之处,以便训练中去改进;比赛可以让规范的技术动作定型,形成运动员的独特的技术风格;比赛也是一堂高质量、强对抗和斗智斗勇的训练课,是任何一堂教学训练课难以比拟的[6].中国男篮的年轻小伙子在进国家队以前,还是平时比赛太少,训练水平难以转化为自身能力,技术运用不合理,投篮方式单一;比赛经验欠缺,心理抗压能力不强;由于赛事的规格、规模限制,国内各地区(赛区)的篮球发展水平不均衡,国内的佼佼者达不到以赛代练,以赛促训的效果,只能获得一些含金量不高的数据而已.因此,要完善各级篮球赛事,使各个层次和级别的运动员得到更多历练的机会,丰富战术打法,提高专项技术、技能,检验训练成果,通过赛后的总结查找差距,促进优秀篮球后备人才相互交流,共同进步.

3.4 规范运动员交流、租借和转会机制,为篮球后备人才提供更广阔的展示平台

20年的篮球职业联赛,比赛规模、精彩程度和社会影响力都逐年提升,然而,我国的篮球整体水平却呈下滑趋势,有人把责任都归咎于外援身上,外援占据了各俱乐部大部分薪金空间、控球时间和出手机会,教练员为了数据、战绩等不敢把宝压在国内球员身上,优秀的年轻队员出场机会也就受到限制.设想一下:来CBA打球的外援有多少国际大牌球员,他们却能在CBA赛场主宰比赛,每个球队的胜负主要看外援的发挥情况,这只能说明我们的运动员能力不够,国际赛场上举步维艰也就不足为怪了.究其原因,一是培养问题,二是人才流动机制问题,两种原因归根结底都是人才培养问题.我国各省(市、地区)专项训练发展水平不均衡,有些条件好的篮球苗子因本地区没有高水运动队而错过发展的专业发展的敏感期、关键期,后续发展缺乏平台;如果像这样的孩子能及时送到一个条件更好的地方接受更好的教育和训练,也许就改变了他的人生,这就是地方保护为了全运会(省运会、市运会)的眼前利益,宁愿让篮球改手球,也不愿意将“人才”白白送人,这种现象在中国已经屡见不鲜;一些环境好的地方(省、市、区)因人才“过剩”,一批有天赋的青少年在黄金发展期被耽误,结果成为一名平平的运动员而结束了自己的篮球生涯.

4 结语

中国男篮要追赶世界强队必须在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上下功夫,首先要解决好选材方向,高、快、准、狠、灵相结合,实现这样苛刻条件必须要壮大篮球竞技后备人才的塔基;其次要解决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专业技能和文化教育相辅相成,提高教练员的执教能力和科学化训练水平;规范和完善各级篮球赛事,打造篮球后备人才成长的试验平台;最后要打通人才流动通道,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寻找适合自身发展和锻炼提升的空间,这样,中国的篮球才有美好的明天.

[1]中国篮球协会.中国男篮备战奥运会训练方法选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3.

[2]李同彦,赵云宏.我国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调查研究[J].成都体育体院学报,2007,33(3):67-69.

[3]闫军,王晓春,吴敏,等.我国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5(2):37-39.

[4]王守恒,都娟,宫鲁鸣,等.我国篮球项目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发展的战略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25(6):527-535.

[5]王茂仕,戴永冠.后奥运时代体教结合新思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30(2):110-112.

[6]许博,谢铁兔.中国竞技篮球滑坡现象及其发展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5):101-104.

猜你喜欢

后备教练员竞技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后备制动系统可在紧急情况下为轮胎放气
后备母猪的选择和培育
我国冰球“贯通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竞技精神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体育教练员面临的新挑战
花与竞技少女
教练员的执教艺术
无后备灵敏度的220kV变压器后备保护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