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和提高农民政治素质之对策思考*
2015-03-28王玉萍
王玉萍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 社科部,河南 新乡 453000)
政治素质是指政治主体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对他的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发生长期稳定的内在作用的基本品质,是社会的政治理想、政治信念、政治态度和政治立场在人的心理中形成的并通过言行表现出来的内在品质。农民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主体力量,其政治素质的高低,关系到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健康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培养和提高农民的政治素质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基础性、系统性工程,需要从经济利益、政治体系、文化教育等多个层面研究和采取相应的对策。
1 经济利益层面
经济因素是最基础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在广大农村,特别是经济落后的中西部农村地区,一方面是农民政治参与的物质基础十分薄弱,使得农民将过多的精力放在谋求经济利益上,无暇过问和关心政治活动,对政治常识、国家政策不甚了解,对政治参与缺乏热情;另一方面,农民的经济利益时常受到的侵犯,使得农民对党和国家的政策、法律产生误解,对政府产生不信任感。这两方面严重地制约着我国农民政治素质的提高和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农民为了寻求利益保护往往会发展成为非制度化的政治参与,从而成为社会不稳定的隐患甚至造成社会冲突事实。为此,应从如下两方面入手解决经济层面的问题。
1.1 发展农村经济,夯实提高农民政治素质的物质基础
民主政治建设作为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高水平的政治参与总是与更高水平的发展相伴随,而且社会和经济更发达的社会,也趋向于赋予政治参与更高的价值。”[1]174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农民才会有意愿有能力积极地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笔者的问卷调查显示:家庭收入水平与农民政治素质呈正相关,即家庭收入水平越高的农民,其政治素质也较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发展仍不平衡,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农村的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于城市特别是东部城市。“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在贫穷的基础上更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长期以来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农民经济收入较少,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民政治素质的提高和基层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因此,培养和提高农民政治素质,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夯实提高农民政治素质的物质基础。多渠道增加投入,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节水农业,提高农业综合实力和现代化水平;发展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经济,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体系,增强集体对农民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改善农民生产条件和人居生活环境。把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战略部署和政策举措落到实处,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不仅仅停留在红头文件上。这是提高农民政治素质,实现农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首要前提。
1.2 建立健全农民利益保障体系,确保农民切身利益
保障农民切身利益,提高农民政治素质,减少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确保农村稳定和谐,是一个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当前我国农民的政治参与大多是在经济利益受到严重侵犯的情况下,为了实现某种具体化经济目标的手段性参与。”[2]231为避免农民经济利益遭受侵害,必须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建立健全农民利益保障体系。首先,推进农村法制建设,建立健全农民利益的法律保障。实行依法行政,将各级政府的行政行为限定在法律的范围内;依法约束和规范拆迁、征地等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行为,对被拆迁和失地农民必须做出相应补偿;还有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提高农民依法保护自身利益的能力。其次,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农民利益的经济保障。刹住乱占滥用土地歪风,千方百计保护耕地,依靠科技创新,挖掘耕地潜力;进一步改革土地制度,如实行适度规模经营;农村宅基地要有偿使用;乡镇企业实行有偿用地;地产多元股份租赁经营责任制。实施主要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保证农民能从农产品提价中真正得到实惠。再次,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健全农民利益的组织保障。成立“农民利益保护管理委员会”,帮助农民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加强农村经济组织建设,成立公司与农户相结合的经济组织、专业农协、股份合作企业等。最后,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建立健全农民利益的动力保障。这是农民利益得到真正保障的根本动力,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3]。
2 社会政治层面
社会是否公平正义、政府行政行为是否规范合法、政治参与渠道是否多元畅通,既是社会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体现,也会对农民政治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产生巨大的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公平正义水平越高、政治参与渠道越畅通,农民在政治参与中获得实际效果越大,就会越有利于调动农民的有序政治参与积极性,锻炼他们的政治参与能力,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因此,要提高农民政治素质,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健康发展,构建稳定和谐的新农村,必须加快中国社会转型,建立社会公平正义;规范乡镇政府行政行为,提高基层干部素质、畅通农民参政渠道,提高农民政治参与能力。
2.1 加快社会转型,建立社会公平正义
虽然目前中国在加速完成社会转型,但城乡二元结构对构建社会公平正义和谐仍然在发挥着根深蒂固的消极作用,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在很多方面是不平等的,在就业、子女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住房、收入等诸多领域享有的基本公共资源和服务明显落后于城镇居民,城乡还不能同比例选举人大代表。这些都会对农民的政治心理和政治参与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农民政治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不利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加快中国社会转型,彻底终结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统一城乡居民“国民待遇”,使农民与全体社会成员一起共享社会发展成果。让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平等交换,使教育、卫生、文化和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资源在城乡间均衡配置,真正建立起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城乡关系,使农民在这种新型关系中培养起积极健康的政治心理,激发他们的政治热情,在政治参与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参政能力。
2.2 深化基层政权改革,规范政府行政行为
乡镇政权是党和政府在农村工作的终端显示器,但由于存在着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职能交叉等问题,尤其是一些乡镇政府在行使权力时,时有越权、越规甚至违法现象发生,加上一些干部素质不高,工作方式简单粗暴,甚至贪污腐败,违法乱纪。这种情况不仅侵害了农民的切身利益,还损害了党和政府在农民心目中的形象和权威,造成农民的不满甚至对抗,引发了农民的非制度化过激行为。因此,必须深化乡镇基层政府机构改革,切实转变其行政职能,凸显其社会管理和社会公共经济职能,实现农村行政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和现代化。引导和组织乡镇干部学习中央的“三农”政策以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学习科学的工作方法和管理经验,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使之能够成为群众共同致富的引路人。
2.3 完善参与机制,畅通参与机制
政治体系自身所具有的参与机制既是政治参与形成的基本条件,也是影响政治参与的重要因素。只有在政治参与机制健全、参与渠道多元化的情况下,政治参与才会得到长足的发展。如果政治体系所能提供的参与渠道是多样化的和通畅的,并且参与能够取得实际的效果,就会对政治参与起到鼓励作用,导致更多的政治参与。反之,则会对参与产生限制作用。因此,在进一步完善现有参与渠道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农民政治参与的多元化,不断健全政治参与机制,充分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如认真全面地落实《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赋予农民的各项民主权利,进一步完善村民委员会的选举制度,健全代表候选人制度,严格执行选举法和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建立健全村务公开和民主监督制度等。通过加强农民政治参与行为的制度化、法制化建设,提高其政治参与的自主性、适应性和凝聚性,引导农民合法、有序参与各种政治活动,实现他们的利益诉求,维护农村政治稳定,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健康发展。
2.4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改变农民政治参与状况
我国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历来很低,“说到家庭和国家之间的组织,特别是那些能够跳出亲属和邻里关系的组织,现代中国在这方面的旧遗产是少得可怜”[4]475。农民的政治参与更像是“一袋马铃薯”(马克思语)或“一盘散沙”(孙中山语),“在某种程度上,农民家庭现在离群孤立,一个个单独地站在国家权力机构面前”[5]322。这种状况加剧了农民政治参与的无序性甚至暴力性。因此,通过鼓励农民建立一些经济合作组织、专业协会等,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这不仅可以增强农民的组织性和自我保护能力,使其利益表达渠道制度化、有序化,减少农民因缺乏组织和规范而采用的聚众性对抗行为,还可以锻炼和增强农民的自身组织管理能力,为其政治参与活动积累实践经验。
3 教育文化层面
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它深刻地影响着农民的政治素质,制约着构建和谐农村的进程。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意见》中指出,要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营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在我国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用先进文化教育农民,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武装农民,农村社会才能健康和谐地发展。
结合我国当前农村文化工作的实践,提高农民的政治素质、构建和谐农村的文化方面的对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加大教育文化建设力度,提高农民文化水平
列宁早就指出:“文盲是站在政治之外的。”[6]农村教育的发展是提高农民的素质的根本途径和方式。中国农民政治意识的淡漠和参与能力的不足,与农民整体的文化素质较低和政治素质不高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国家必须落实教育公平原则,各级政府必须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和投入,大力推进农村教育的现代化水平,实现农民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鼓励和激发农民受教育的热情,通过学习拓宽视野,提高认识世界、把握世界和发展创造的能力,进而提升农民政治参与的热情,克服政治冷漠和政治激进情绪。优化农民的政治心理,把我国农民逐渐培养成为具有政治责任感和理智判断力的理性公民。同时,还应加强以广播、电视乃至网络为载体的农村文化建设。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扩大农民视野、消除信息鸿沟的同时,增强农民对国家、政府的认同感和信任度,提高其政治参与的技巧和能力。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必然相应地提高农民的民主意识、权利和义务意识、主动知政议政参政意识,也必将提高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和政治鉴别能力等。这对农民的政治素质来说,都将是巨大的跨越。
3.2 培养理性公民,摒弃附庸意识
中国传统的“权威崇拜”“清官思想”“与世无争”等意识和思想,体现在政治态度与倾向上必然表现为“附庸意识”。附庸意识是与理性公民的主体意识相对立的奴性意识,必然束缚农民政治素质的提高。因此,提高农民的政治素质、构建和谐农村,必须培养和塑造理性公民,树立主体意识,摒弃附庸意识。培养和塑造理性公民,首先要对农民进行政治知识教育。农民只有具备必要的政治常识,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政治素质较高的理性公民。当前,多数农民对我国现行的政治制度,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如何与人大代表联系并通过人大代表向决策部门反映意见等政治知识是模糊的。而只有掌握这些政治知识,才能提高参政的质量,才能在参政时会更多地凭理性而不是凭感情行事,才能在方式的选择上更加注意合法性和有效性。其次,知法懂法,正确使用政治手段。理性的公民应是懂法、守法的公民。农民只有知法懂法,才会懂得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懂得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法律的要求。同时,谨慎、正确地采用政治手段,以严肃负责的态度对待政治。
3.3 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增强农民政治认同
当前农村的宣传思想工作还比较薄弱。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首先加强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选拔优秀人才特别是政治素质较高的人担任基层组织领导人(如乡镇党委书记和村党支部书记),只有建立起精干高效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农村的宣传思想工作才会有大的起色。其次,建立起科学的体制和制度,逐步实现农村宣传思想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提高农村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积极向农民广泛开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及时准确地把党的惠民富民政策传达给广大群众,将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与中央提出的“三个更加”(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建设目标结合起来,增强农民对党的信任度,帮助农民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坚定他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心,从而增强农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认同。
3.4 坚决打击宗族势力,实施依法治村
农村宗族势力使农村许多矛盾和问题难以得到公正、公平、合理解决,不仅成为农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而且成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针对当前我国农村宗族势力再度逞强的现象,必须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坚持允许合法、取缔非法、打击违法的原则,坚决打击宗族势力。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教育,帮助农村干部群众分清开展正当的农村文化活动与从事封建宗法性质的宗族活动的区别,禁止成立各种名目的宗族组织。另一方面要转变农民一些落后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在农村婚丧嫁娶活动中积极推行移风易俗,弱化家族势力的影响。同时,还要加强农村法制建设,培养和强化广大农民的民主法制观念,普及法律知识,让更多的农民学会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学会利用制度化的渠道来参与政治。
[1]亨廷顿,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汪晓寿,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2]朱光磊.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3]章荣君.当前我国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走向制度化的对策思考[J].云南社会科学,2004,(1).
[4]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5]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M].北京:中华书局,1992.
[6]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