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言”类构式的多角度研究*
2015-03-28赵志强
赵志强
(1.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文法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2.中国人民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872)
“而言”类构式的多角度研究*
赵志强1,2
(1.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文法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2.中国人民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872)
“而言”类构式是一种习语性的表达形式,表现出不规则性和特异性,是构式压制的结果。“而言”类构式是一种离心构式,主要表达话语涉及的范围、对象和角度。其中,音节数量的多少对于构式中的判断助词的隐现有一定限制。“而言”类构式的具体功能表现在视角调整、详略度、关联性三个方面。“而言”类词语中表述类语素的词义发生了演变,“说、讲、言、看”出现了非范畴化现象,陈述义虚化,有了“主观评价义”。这些构式的来源与“而言”类词语的词汇化有关,词义虚化后与介词构成一种形式构式。
构式;助词;而言;视角调整;关联度;详略度;语法化
汉语中的“而言”以及与之相关的“来说、说来、来讲、来看、看来”可以与介词组成一种结构,本文统称为“而言”类构式,如“对于保护全球环境而言”。《现代汉语词典》中没有收录“而言”类词语,“而言”类语法构式主要包括四种形式:对……来说、从……来看、就……而言、拿……来讲。这是一种习语性的表达形式(idiomatic expression),这类构式既不是介词结构,也不是比况结构,似乎是二者的杂糅,这恰恰体现出了此类汉语现象的不规则性(irregularity)和特异性(idiosyncrasy),是构式压制(coercion)的表现。
“而言”类词语与介词配对出现,形式“Prep+NP+而言/来说/说来/来讲/来看/看来”表达序列,这是一个非原型构式,由介词、NP和“而言”类词语三部分整合而成。陈昌来着眼于介词,认为这种表达形式是“介词框架”[1],这种概括比较宽泛。“而言”类构式属于“形式习语”(formal idioms),构式中的NP是不固定的。NP的构成材料主要包括名词、代词、偏正结构、方位结构、同位结构、并列结构等。如:“从速度来看”、“对于我这个家里家外、上上下下累到连最后一分劲儿都使光了的人来说”、“从道义上来说”、“对于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来讲”、“从我国企业的现状和几年执行《破产法》的实践看来”(文中所有语料均来自北大语料库)。
一、“而言”类构式的语义
张谊生认为“而言、来说、说来、来讲、来看、看来”这些词都不是典型的助词,共性在于可以用在句首话题的后边,限定列举性话题,所以称之为话题式限定助词[2]。事实上,这些限定意义是由整个构式表达出来的,而不是“而言”类词语的独自表达出来的,“而言”类词语表达“主观判断”义。此外,张谊生《助词及相关格式》中“限制助词”的提法,是概括几个类别助词的共同语法意义,所以这种“限定意义”概括得比较宽泛。具体来说,“而言”类构式主要表达话语涉及的范围、对象和角度,如:
(1)那不对,工程师有各式各样的,工人阶级也要培养自己的工程师,对于我们国家建设来说,工程师是很重要的人才。(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2)求仙鱼在青年时期是雌性,到中年期以后就变为雄性了。所以对它们来讲,是没有“姐妹”和“妻子”的。(《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3)在欧美人看来,汉语方言之间的差别比英语、德语之间的差别还要大。(《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可以看出,“限定”意义由“Prep+NP+而言/来说/说来/来讲/来看/看来”这种构式整体表达出来的。“来说、说来、来讲、来看、看来、而言”这些构式家族成员是说话人表达主观判断、发表主观见解的语法标记。构式中,每个组成成分都有自己的凸显(profile),借此凸显一种关系,具体包括:范围,如例(1);对象,如例(2);角度,如例(3)等。当然,这些意义之间也会有交叉。构式中的NP凸显一定的实体或事态,“而言”类词语凸显一种主观判断。
“而言”类构式是一种离心构式,构式的语义不是继承每一个组成成分的语义突显。“而言”类构式的语义功能不能从这个构式的构成成分的语义推导出来。从前边的例子可以知道,这些构式共同具有的“视角调整”的意义,说明表达的主观角度,整个构式突显NP这个视角。虽然“限定”意义与“对于、对、从、在”这些介词相关,但是并不能由这些介词推导出整个构式的意义。“而言”类构式整体的意义是限定话语的范围、对象和角度的,这个意义是“而言”类构式区别于其他构式的重要特征。“而言”类词语在构式中自身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应该是说话者的主观判断,而不是“限定”。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而言”词语有时可以省略。在判断助词与介词构成的框架结构中,大多数判断助词是不可以省略的,比如在“对+ NP+来说/来讲/而言”中,“来说/来讲/而言”一般不能省略。但在“对于+ NP+来说/来讲/而言”,“来说/来讲/而言”中却可以省略。如:
(4)他指出,对于中国大多数企业(而言),创品牌的道路还很漫长。(《新华社2004年新闻稿》)
(5)从“这场革命”中产生了一种新的世界观,依据这种世界观(来看),事物不再是按照循环的模式重复出现的,而且也不再受一成不变的规则支配了。(《科学中的革命》)
(6)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讲),健康就是财富,健康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百家讲坛》)
这说明音节数量的多少对于构式中的判断助词的隐现有一定限制。多音节的介词和“而言”类词语同现,“而言”类词语往往可以省略,这应该与“对于”表意的显豁性有关。加上“而言”类词语有停顿、强调的作用,“而言、来看、来讲”可以提高表达式的“指别度”,使话语有了明确的终结点,使短语有界,具有离散的性质。
此外,“而言”类构式中NP的语义角色有差异。言说类动词发展为助词的演变是一个连续统,所以“而言”类词语中的“言、说、讲、看”依然保留一些动词的语义,它们常与前边的NP有潜在的支配关系,NP是构式的受事论元。比较特殊的是“在+NP+看来”构式,NP是施事论元。如:在他看来,我们民族音乐艺术的希望,就在年轻人身上!(《1994年报刊精选》)
以上主要概括了“而言”类构式的语义共性,其实每一个具体的构式都有不同的语义,如范围、对象、角度等。
二、“而言”类构式的语用功能
“而言”类构式大多是作句首状语,如前面举过的例子。放在句首,有突显作用。其次是作句中状语。例如:这种经营方式,对大户人家说来,自然是最为轻松的,颇类似后来的承包制。(《作家文摘》)受语用影响,偶尔也会有变式句,“而言”类构式处在句子末尾,补充说明话语的视角、范围。如:谁能保证自己一辈子没有一时冲动偶尔走火的时候?尤其是对男人来讲。只不过他们不说,或者说隐藏得比较好罢了。(《中国式离婚》)这种后置的“而言”类构式正好把前后句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言”类构式的具体功能如下:
(一)视角调整
变换讲话人或听话人的视角(perspective),就会获得不同的体验结构,也就出现了限定分句的不同表达方法。说话人的主观视角有时是隐性的,需要依据表达形式整体体会,“而言”类构式属于表达视角调整的显性形式,它可以转换说话人的视角,划定言谈的范围、角度、立场,如下面两个例子。
(7)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是很有利也很有力的,但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我们说只有世界的才是民族的,即只有与世界交通,汲取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汇入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趋势,才能发展更新自己的民族文明,不致将自己的文明保持成博物馆的展品,也才能保护和坚持自己的民族文化性格,恐怕这也是站得住的,有意义的。(王蒙《咏叹与深思》)
(8)从体形来看,男性是肩宽而骨盆较窄,女性是肩较窄,胸部和骨盆较宽。(《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从体形来看”,体现了说话人不同的观察视角,体现说话人认识事物的不同角度。值得一提的是,NP中有时会使用“方面、角度、上”这些表示视角的语义标记,如例(7),再如“从另一方面来讲”、“从意义上来说”等,都是说话人表达视角的标记。
(二)详略度
详略度(coherence)是用详细程度不同的词语或句子描述同一个情景,构成一个描写同一情景但精细程度逐步变化的语法表达连续体[3]。同一种情景会有多种表达方法,详略程度各别、精细层级不同的分句。使用“而言”类构式,可以引出后续句更详细的推论或判断,可以使表意精密化、具体化,使表达更加严谨。
(9)按人数来讲,匪徒比我们还多两倍;按战术来讲,“切屁股割尾巴”又不能割,因为现在敌人是集聚在一个不大的小山洼里,既没甩屁股,也没留尾巴;按时机来讲,一口吞掉的时机已到,可是小分队自己的能力却一口吞不掉,没有那么大的胃口。(曲波《林海雪原》)
(10)比如像金属铬,它是一种有毒有害物质,从我们现在医学观念来讲它是一个致癌物,我们对这个事情比较重视。(《百家讲坛》)
从例子可以看出,“而言”类构式出现的语境往往是先有上文,然后,这种构式作为一种显性衔接手段,用在后续句开头,使话题向纵深推进,这是语言表达精密化的表现。如例(9),从人数、战术、时机三个角度全面论述了说话人的观点;例(10)“从我们现在医学观念来讲”语义更进一步,这种物质是致癌物。
(三)关联度
“而言”类构式本身是一种依存结构(dependent structure),自身的语义会预示着另外一个语义结构的存在。所以,“而言”类构式是句子之间衔接的手段,和英语中的“As far as…is concerned”相似,可以增强话语的关联度(associative strength)。“而言”类构式的出现,往往预示着后续句的出现,如:其时鲁迅已经四十四岁,在船工们看来,城里人总是显得年轻吧。(《读书》)“在船工们看来”把前后话语紧密地关联起来。“而言”类构式的这种篇章衔接功能主要体现在先总说后分说的表达模式中,如:伊拉克经历过两次战争和13年的经济制裁,国民经济百废待兴;从长期来看,伊拉克具有较强的支付能力,有充足的石油收入搞建设。(《新华2004年新闻稿》)“从长期来看”之前的句子提供的是背景信息,直接描述事件;之后的句子围绕事件进行评价,表达前景信息[4]。“来看”构式把背景和前景紧密粘合在一起,没有它,语义就不通。“而言”类构式也有转换话题的作用,如:坚持一手抓基础研究,一手抓应用开发的办所方针。就基础研究而言,我们始终是提出这样的要求:组织精干的力量到国际上去竞争。(《人民日报》)如果把“就基础研究而言”去掉,前后话语的语义关联度就不强了。
三、“而言”类构式的来源
“来说、说来、来讲、来看、看来、而言”是助词,它们语法化的过程其实也是词汇化的过程。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这些词逐渐失去独立应用的能力,成为一种附着成分,变为后置词。
(一)“而言”类构式的产生
一个词语成为一种语法标记后,其用法和使用范围还会受到它原来词汇意义的影响。从上例可以知道,“而言”类词语中表述类语素的词义发生了演变,“说、讲、言”,由言说义(表示解释、说明)产生了判断义。比如“看”,表示观察并加以判断,用于预见某种变化趋势,语法化中由视觉义产生了判断义。整体来说,“说、讲、言、看”出现了非范畴化现象,陈述义虚化,失去了原来的“动作义”,有了“主观评价义”。
努力使工程施工形成可视化记录。对隐蔽工程的每道工序的验收,进行拍摄,形成图片档案;在水泥搅拌桩的施工中,我们分别在钻机的前后声安装了两个摄像头,做到了相关管理人员不在现场就能随时检查工程施工情况,以及关键后期的检查;项目部还利用无人机进行巡航拍摄,以记录工地当时的整个现场情况。
来,表示动作的趋向,用来增加表达的条理性,是一个构词能力强的语素。构式中的“来”不表示位移,表示的是说话者的一种主观心理趋向、心理视角,表示要做某件事情。“来”和“说、讲、看”的和谐组合,其实是汉语双音化的结果。“而”是连词,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它与“来”的功能虽然不同,但在双音化趋势的作用下,两个高频率紧邻的单音节词开始词汇化,逐渐固化为一个双音节词。整体来说,“说来、来说、来讲、来看、看来、而言”表示说话人的主观判断。
人类的语言表达总是朝着精密化的方向发展,“而言”类构式满足了这种表达需求。其中,“而言”构式是一个基础构式,产生较早,“而言”语义虚化得早,虚化程度较高,用例相对较多。例如:
(11)陛下昧旦临朝,无懈治道,躬自菲薄,劳心民庶,以理而言,不应致此。(六朝《全刘宋文》)
(12)《公羊传》曰:“女在国称女,此其称王后何?王者无外,其辞成矣。”推此而言,则炳之为吏之道,定于受命之日矣。(六朝《全刘宋文》)
(13)乃奏大簇,哥应钟,舞《咸池》,以祀地。”由斯而言,以乐祭天地,其来尚矣。今郊享阙乐,窃以为疑。(六朝《全刘宋文》)
“而言”与介词“以、推、由”组合,形成一种经常出现在句子左边的孤立构式,充当评注性状语,表达说话者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认知。由上例可知,“而言”构式的用例大约出现于六朝,应是“而言”类构式的原型。在“而言”构式影响下,由单一走向多样,生成了其他相似构式,如“说来、看来、来说、来看、讲来”等构式变体。词义的相似性是触发形式衍生的动因。“说来、看来、来说、来看、讲来”构式,继承(inherit)了“而言”构式的功能,逐渐形成一个大的构式网络。接下来看一下“说来”:
(15)盖从一中流出者,无有不善。所以他伊尹从前面说来,便有此意。(北宋《朱子语类》)
从这两例可以看出,例(1)中的“说来”体现出了动词的语法特征,言说意义鲜明。例(2)中的“说来”则主要表达判断意义,词义虚化,应为助词。明代的用例更加典型:
(16)宣教不觉踊跃道:“依你说来,此番必成好事矣!”(《二刻拍案惊奇》)
(17)就缙绅说来,不听不是,听还不是;据百姓怨去,不问不明,问亦不明。(《包公案》)
“看来”在宋代由视觉动作义逐渐产生了判断义,如:
(18)某尝见人云:“大凡心不公底人,读书不得。”今看来,是如此。(《朱子语类》)
(19)如今人才说不赴举,便把做掀天底大事。某看来,才着心去理会道理,少间于那边便自没紧要。(《朱子语类》)
例子中的“看来”体现的是动词的语法功能,但这时也出现了表示判断义的用例:
(20)但如今人说,天非苍苍之谓。据某看来,亦舍不得这个苍苍底。(《朱子语类》)
(21)以某看来,须是别换过天地,方别换一样人情。(《朱子语类》)
“讲来”语法化得最晚,在清代才有与介词配合使用作状语的用例。如:
从实质讲来,先是一刀一枪,你生我死,四面八方地混战一场。(清《八仙得道》)
“说来、看来、讲来”这三个词的韵律特征是:重音+轻音。在此类构式的推动下,“来说、来看、来讲”这些同义形式产生了,这些构式出现得较晚,如:
(22)如克复武汉、九江、安庆,积劳的人就是成名的人,从天意来说,已真是十分公道的了。(清《曾国藩家书》)
(23)我常常说天下万事万理,都同于乾坤二字,就以书法来说,纯粹用神韵去写,周身大气彭荡,脉络周通,潜心内转……(清《曾国藩家书》)
(24)大爷,这些贼头目,成天打家劫舍,今天又和我们为仇作对,依小侄来看,除恶人即是善念,把他们穿了就完了!(民国《雍正剑侠图》)
在北大古代汉语语料库中,没有找到“来讲”构成的“而言”构式,直到现代汉语,“来讲”才和介词配对表示“视角调整”意义。
综观判断助词这种语法标记的竞争规律可以发现:“而言”的生命力最强。依据北京大学CCL语料库检索到的例子来看,“来说、来看、来讲”比早期形式“说来、看来、讲来”的使用率高;“说来、看来、讲来”三者相比较,“看来”使用率相对较高,“说来”使用率低,“讲来”在现代很少使用。
(二)“而言”类构式的习语化
在语言经济原则的影响下,一些“而言”类构式朝习语的方向演变,“来说、来讲、来看、看来、而言”出现了不与介词配合使用的情形,这种现象在古汉语中是没有的。如:
(25)从前一段的工作情况看,总的来说是不错的。是有成绩的。(王朔《你不是一个俗人》)
(26)中国女队至少会垄断尤伯杯10年以上。现在看来,中国女队正在把这一“狂言”一步步地变为现实。(《新华社2004年新闻稿》)
“来说、来讲、来看、看来、而言”这些动词和一些时间名词、范围名词构成固定短语,如:整体看来(不能是“部分看来”)、总体说来(不能是“个体说来”)、现在来看(不能是“过去来看”)、相对而言(不能是“绝对而言”)、一般来说(不能是“个别来说”)等,这些短语逐渐固化,朝习语方向发展。
[1]陈昌来.介词框架“对/对于……来说/而言”的形成和语法化机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83-89.
[2]张谊生. 助词与相关格式[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284.
[3]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5.
[4]方梅.由背景化触发的两种句法结构[J].中国语文,2008(4):291-303.
(责任编辑:母华敏)
Multi-angle Study on Construction about“Er-yan”
Zhao Zhiqiang1,2
(1.School of Humanity and Law,Hebe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Qinhuangdao Hebei 066004; 2.School of Liberal Arts,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China)
Constructions about er-ya are idiomatic expressions,which reflect irregularity and idiosyncrasy. They are centrifugal constructions, which can limit range, objects and perspective of discourse. In addition, the number of syllables limits the appearance of determine particle in the constructions. The functions of these constructions include perspective adjustment, coherence and associative strength. Semantic statement morpheme changes in the words about er-yan. Shuo,Jiang,Yan,Kan appeared non-categorization, whose statement semantic blurred, so they have the meaning of subjective evaluation. The resource of these constructions correlate with lexicalization of er-yan class, they form the construction with prepositions after their grammaticalization.
constructions;particle;er-yan;perspective adjustment;associative strength;coherence; grammaticalization
10.3969/j.issn.1672-7991.2015.04.005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广义类型学视野中的判断句研究”(09CYY002);秦皇岛市社科联课题“面向汉语国际教育的汉语构式研究”(2014WT022);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给予资助;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拓展研究”(SQ141067)。
2015-10-21;
2015-10-30
赵志强(1975-),男,内蒙古托克托县人,副教授,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研究。
G127.22
A
1672-7991(2015)04-002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