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透彻理解深层内化灵活运用

2015-03-27郑爱芬

新课程·上旬 2015年1期
关键词:理解内化运用

郑爱芬

摘 要:当今,不少语文课堂依然是“浮华侵占,本质被弃”,课堂追求一种虚假的、表面的热闹,教师关注的不是真正的学习质量,而是学习形式。语文教学的本质状态就是感受语言、品味语言、研究语言,这样的课堂才是去掉了外在装饰的真实的课堂、扎实的课堂、朴实的课堂,试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阐述如何体现语文教学“透彻理解、深层内化、灵活运用”语言的目标:含英咀华,层层剖析,引领学生透彻理解语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促使学生深层内化语言;情景交融,迁移创新,组织学生灵活运用语言。

关键词:理解;内化;运用;语言

乘着“落实常规,轻负提质”之风,常常深入老师的课堂,从部分老师的课堂上收获了“理念转变,实效倍增”的欣喜,也在不少语文老师的课堂中感受了一份“浮华侵占,本质被弃”的茫然。我们一直在呼吁语文课堂教学要真实、朴实、扎实,然而依然“乱花渐欲迷人眼”。课堂上看起来学生发言多了,思维活跃了,整个课堂教师幻灯一直闪烁,比之传统的课堂教学似乎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仔细分析后不难发现,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一种虚假的、表面的热闹,教师关注的其实不是真正的学习质量,而是学习形式,这显然有悖于语文教学的“真”与“实”。

语文教学的本质状态就是感受语言、品味语言、研究语言。这样的课堂才是去掉了外在装饰的真实的课堂、扎实的课堂、朴实的课堂。曾在数年前有幸参加了“丽水市小学语文阅读理解与语言运用”专题研讨活动,两堂本色本位的语文课和老师的精彩点评、独到见解依然记忆犹新,从那时起将自己的语文教学目标明确定位为引导学生“透彻理解、深层内化、灵活运用”语言,力求体现“语文味”,颇有收获,试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点体会。

一、含英咀华,层层剖析,引领学生透彻理解语言

在阅读教学中,理解语言是提升学生语言感悟水平的前提。只有让学生触摸、理解和品味语言,进行切实的字、词、句、段、篇的基本功训练,才能有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才能谈得上理解文章的主旨,揣摩文章的表达,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那么如何引导学生透彻地理解语言呢?

1.层层深入,挖掘“言外之意”

一定语境中的语言往往蕴意丰富,而对于理解和感悟水平尚处启蒙阶段的学生来说,要理解语句的言外之意,离不开老师的精心引导。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引导学生理解“碰壁”一词,就别具匠心。她在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鲁迅与周晔“谈碰壁”这一组对话后,即问“伯父究竟碰了什么壁?他为什么碰壁呢?”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这段话(课件出示介绍当时社会背景的一段话),请学生联系这一背景谈谈对“碰壁”的理解,学生自然说出所谓“碰壁”就是与黑暗势力作斗争。朱老师乘兴追问:“这时你仿佛看见了一个怎么的伯父昵?”由对“碰壁”一词的理解到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解读鲁迅先生的优秀品质,层层深入,透彻而到位。

2.提纲挈领,培养思维品质

语言不仅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且是思维的工具,人要借助语言思考、表达。学生对语言理解和运用的过程,也就是掌握思维的工具,并使思维得到发展的过程。人的思维水平的高低与思维品质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他们对语言的理解与运用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其实是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认知程度、思维方式、生活经验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其阅读视角难免片面或歪曲。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也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如,通过多元解读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感悟句子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而这些思维品质的形成又为学生深入理解语言打下扎实的基础,可谓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3.咀嚼品味,感知语言温度

汉语言是世界上情感最为丰富的语言,每个字词都是体现情感的符号,每个字词都充盈着生命的呼吸,正所谓“语言有温度,字字皆有情。”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语句的语义、情感是不同的,这正是语言的情意功能。所谓语言的“温度”,就是指蕴含其中的情感。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有时一句话、一个词可以融化心中坚冰,有时仅一个字,却透出阵阵寒意。引领学生享受语言之美,感知语言传递的冷暖,也是促使学生透彻理解语言的必要手段。在教学《二泉映月》一课时,我就用诗歌般的语言,扣住“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一句,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先读准字音,再读懂“叹息”“哭泣”“倾诉”“呐喊”等词语的涵义,在读中感受小时候阿炳的天真无邪,在读中想象成年阿炳“双目失明,卖艺度日”的艰难生活,在读中领悟阿炳对音乐、生活的热爱……在学生与阿炳、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的多次诵读中,充分体会到阿炳的不幸命运和与命运抗争的精神,从中理解了两次听泉,为什么小时候的阿炳只能听到泉声,而十多年后却听出了泉声中丰富的内涵。

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促使学生深层内化语言

语言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基本任务,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深层内化”是语言积累的存在形式,也是沟通理解与运用的桥梁。只有积累丰富了,才能自如地运用语言。我们不妨从以下两点着手内化语言:

1.反复诵读和复述精彩片段

朗朗上口的片段,词汇丰富的章节,隽永经典的美文,都是学生诵读积累的好材料。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就非常注意引导学生积累佳句美文,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全身心地沉浸于生动鲜活的言语中,使自己如入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语言文字在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中,化为悦耳动听的声音,洋溢出浓浓的韵味,悄悄流入学生的心田,也激起了学生积累语言的浓厚兴趣,从而为自如地表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精心提炼语言的表达形式

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方式,如语言的结合形式,文间的留白,段落间的呼应,遣词造句的精妙等,有助于促进语言的深层内化。我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曾组织学生读鲁迅先生与侄女“谈碰壁”这一段对话前,通过课件演示了没有提示语、提示语在前、提示语在后等对话描写形式,让学生明白用好提示语也是一门学问,可增强语言的生动性。这样一强化,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提示语的用法的吸收内化。一位老师在教学《刷子李》时,抓住文本中的“果然”“居然”“竟然”“忽然”这几个词感知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也让学生惊觉语言表达之妙。

三、情景交融,迁移创新,组织学生灵活运用语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因此,我们要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习得,将丰富的语言积累灵活运用,逐渐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这也是语言学习活动的归宿。

1.语写结合,模仿迁移

语言能力的形成大都经过由吸收到模仿再到独创的过程。谈写结合的实质是根据待定需要学习课文的结构特点、表现手法,通过模仿学会迁移。我在教学时经常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补白、仿写句子、扩写下文等写话练习,既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又引领学生亲近文本,实现学生与文本的亲密对话,一举多得。

2.创设情境,抒写心声

语言文字的能力不是抽象的,它不能脱离人的见解和思想而孤立存在,语言文字在具体的情境中使用,也来源于具体的情境,学生只有在丰富的经历和活动中使用语言文字时,才能积极地学习语言文字并掌握它的规律。我曾在本校举行“各级名师教学展示活动”中,抓住学生临近毕业分别的契机,设计了一堂以“依依惜别”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课始以“别”字作引,组织学生进行了系列语言学习活动:积累表达离愁别绪的词语→诵读古代离别诗中的经典名句→述说六年小学生活中印象深刻的往事(捕捉习作素材)→抒写对母校、老师、同学的离别之情→聆听老师的离别寄语→交流20年后的名片,播下理想的种子。这一系列的活动将字、词、句、段、篇的内在联系,听、说、读、写、交际能力的培养融于“依依惜别”情境中,学生充分感受到语文的学习与生活息息相关,体验了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乐趣。学生的如珠妙语,也让我感受到创设一定的语言活动情境,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展现学生的文采,丰富学生的情感。

崔峦老师曾指出:“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扎实、朴实。而要真真实实地做到这‘三实,需要教师捧出一颗对教育虔诚,对学生真诚的心;一颗淡泊名利,无私忘我的心。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我愿怀着一颗虔诚之心,耕耘于小学语文课堂,追求阅读理解与语言运用的最高境界,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一贯.“高耗低效”语文教学呼唤“低碳”课堂[J].语文教学通讯,2010.

[2]汪潮.语文教学专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03.

[3]王崧舟.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01.

[4]诸向阳.关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断想[J].语文教学通讯,2010.

编辑 谢尾合

猜你喜欢

理解内化运用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偏远地区高三英语学习方法探究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海外华语教材的文化“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