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祠前的沉思
2015-03-27梁衡
梁衡
中国历史上有无数名人,但没有谁能像诸葛亮这样引起人们长久不衰的怀念;中国大地上有无数祠堂,但没有哪一座能像成都武侯祠这样,让人生出无限的崇敬、无尽的思考和深深的遗憾。
我穿过一座座院落,悄悄地向诸葛亮殿走去。殿柱矗立,贯天地正气;殿门前敞,容万民之情。诸葛亮端坐在龛台上,头戴纶巾,手持羽扇,正凝神沉思。他的左右是其子诸葛瞻,其孙诸葛尚。殿后有铜鼓三面,为丞相当初治军之用,已绿锈斑驳,却余威尚存。殿的左右两壁书着他的两篇名文,左为《隆中对》,右为《出师表》。我透过他深沉的目光,努力想从中发现这位东方“思想家”的过去。我看到他在国乱家丧之时,布衣粗茶,耕读山中;我看到他初出茅庐,羽扇轻轻一挥,八十三万曹兵灰飞烟灭;我看到他在斩马谡时那一滴难言的浊泪;我看到他在向后主自报家产时那一颗坦然无私的心。
一千五百年前,诸葛亮输给了曹魏,但他却赢得了所有后来人的心。我从大殿上走下,沿着回廊在院中漫步。这个天井式的院落像一个历史的隧道,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唐宋遗物,甚至还可以驻足廊下,与古人聊上几句。杜甫是到这祠里最多的。他的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唱出了这个悲剧的主调。南面东面两廊的墙上嵌着岳飞草书的前后《出师表》,我默读着“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读着“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看那墨迹笔走龙蛇,倒海翻江,如涕如泪,如枪如戟,我似乎听到了两位忠臣良将遥隔九百年的灵魂共鸣。这座天井式的祠院一千五百年来就这样始终为诸葛亮的英气所笼罩。我看到一个个的后来者,他们在这里或扼腕叹息,或仰天长叹,或沉思默想。不管是什么人,只要在这个天井小院里一站,就受到一种庄严的召唤。人人都为他的凛然正气所感召,都为他的忠义之举而激动,都为他的淡泊之志所净化,都为他的聪明才智所倾倒。人有才不难,有德也不难,难得的是德才兼备,有才又肯为天下人兴利,有功又不自傲。
历史已经过去,我们对诸葛亮却更觉亲切。诸葛亮在那场历史战争中并不单纯地为克曹灭魏,他不过是要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是在实践自己的做人规范,他在试着把聪明才智发挥到极限。他借此实现了作为一个人,一个历史伟人的价值。古往今来有两种人,一种人为现在而活,拼命享受,死而后已;一种人为理想而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个人不管他的官位有多大,总要还原为人;不管他的寿命有多长,总要变为鬼;而只有极少数人才有幸被百姓筛选,被历史擢拔而为神,享四时之祀,得到永恒。
我在祠中盘桓半日,临别时又在武侯像前伫立一会儿,他还是那样,目光如泉水般明净,手中的羽扇,一动也不动。
(选自《栏杆拍遍》,有删改)
写作借鉴
1.首尾呼应,结构严谨。文章开篇点题,引出了对武侯祠的思考。结尾呼应开头,既点题,又再一次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
2.卒章显志,画龙点睛。文章结束部分生发议论,引人深思,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如“古往今来有两种人,一种人为现在而活,拼命享受,死而后已;一种人为理想而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句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人格展示了出来,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赞美与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