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析晚清维新思想实践
2015-03-27田静
田静
在近几年的高考题中,突出考查了晚清时期维新思想家的维新思想和维新思想的实践,尤其是2014年的高考中,对维新思想家的主张、百日维新的措施、戊戌变法的失败等等都有考查,选择题、主观题都有涉略。本文精选例题,深入剖析,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厘清这一知识难点。
例1 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戊戌变法的背景,关注了戊戌变法前维新思想家的维新思想。题中材料,应关注三点信息,第一,时间:1892年;第二,维新思想家:宋恕、康有为;第三,主张:“必自易西方始”“不止一次提及易服”,可见,在戊戌变法前,维新思想家们非常重视易服。此题最终的落脚点是维新派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故A、C和D选项有一定道理,但都与材料无直接联系。最主要原因是维新思想家从小处着眼,酝酿大的社会变革,故选B项
答案 B
点拨 此题题型为最佳型材料选择题,此题的考点是戊戌变法的背景。最佳型材料选择题做题的最大原则是依据材料选择最佳选项。同学们务必清楚地知道,最佳型选择题的四个选项中,会有几个选项都有一定道理,并且无知识性错误,但只有一个选项是最合适的。
例2 材料 甲午战败后光绪帝痛感危亡在即,锐意变法,他曾对庆亲王奕劻说:“太后若仍不给我事权,我愿退让此位,不甘做亡国之君。”1895年6月,光绪帝读康有为的上书深受启发,遂于1895年至1897年间屡颁改革性质的法令。1898年6月11日,慈禧太后面告光绪帝:“前日御史杨深秀、学士徐致靖言国是未定,良是。今宜专讲西学,明白宣示。”于是,光绪帝颁布了变法诏书。15日,慈禧太后迫使光绪帝下诏将他的老师翁同龢开缺回籍,并令授任新职的高官大员,须向慈禧太后谢恩。16日,光绪帝在一度“战栗变色”后,仍如期召见康有为,商讨变法事宜。9月4日,光绪帝下令将阻止变法的礼部尚书怀塔布等6人革职,后又把阻挠变法的李鸿章逐出总理衙门。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光绪帝为推行变法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戊戌变法中光绪帝的作用。
解析 (1)根据两则材料中提示的信息,“光绪帝读康有为的上书深受启发,遂于1895年至1897年间屡颁改革性质的法令”可知采取的措施是重视和采纳维新派的改革建议;“于是,光绪帝颁布了变法诏书”可知采取的措施是颁布变法诏书; “光绪帝下令将阻止变法的礼部尚书怀塔布等6人革职,后又把阻挠变法的李鸿章逐出总理衙门”可知采取措施是抵制顽固势力的阻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还采取了重用康有为等维新派人士的措施。
(2)评价人物,应该采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的评价,故应结合光绪帝的相关史实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加以评价即可。
答案 (1)措施:重视和采纳维新派的改革建议;颁布变法诏书;重用维新派人士;抵制顽固势力对变法的阻挠。
(2)评价:变法的最高领导者,推动变法实施;争取慈禧太后支持并有所抗争;无力保证变法持续进行。
点拨 材料题做好的第一要素是审题准确,关键词要明确;第二是注意限定条件,特别是“根据材料”或“结合所学知识”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等等。
例3 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戊戌变法的措施——废八股。注意审题,明确材料表达的“这一事件”是指“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遭到了“近万名举人”的强烈反对。A选项是近万名举人反对废八股的原因,故错误。梁启超等百余名举人上书废除八股是政治进步的表现,故C项错误。D选项过于绝对。百余举人上书废除八股,结果遭到了近万名举人的反对,说明,梁启超等人的废八股的主张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故B项正确。
答案 B
点拨 此题为最佳型材料选择题,此题的考点是戊戌变法的措施的不足。百日维新中措施全面,包含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风俗等等,但贪大求全、缺乏循序渐进,不分轻重缓急,触及了多方面的利益。而百日维新的措施在人教版三本必修教材中并没有涉略,而在人教版选修二第九单元有详细介绍,故同学们在高考复习中务必注意将选修和必修结合考点加以重视。
例4 1900~1901年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
A.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运动
B.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
C.废除帝制成为社会的共识
D.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潮
解析 “1900~1901年间”,革命派已经在革命团体的领导下进行爱国救亡运动,故A项错误。上海是全国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故社会风气相对保守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多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故废除帝制还尚未成为社会的共识,故C项错误。材料中“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说明革命思潮影响不大,改良仍然是主流思想,故D项正确。
答案 D
点拨 材料型选择题,必须注意时间、地点、现象,三者结合理解,才能将历史事件作出准确的判断。在对维新思想的知识整合上,特别要注重维新思想留给后世的遗产,如解放思想、变革观念、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等等。
练习
1. 1895年,严复翻译《天演论》,宣扬“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的思想。1916年,陈独秀认为:“求适今世之生存,则根本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以上材料反映的中心问题是( )
A.“进化论”成为中国各阶层普遍接受的理论
B.晚晴到民国初年中国思想界没有实质性变化
C.救亡图存是当时社会思考的焦点
D.中国欲改变命运必须引进西方的制度
2. 鉴于“今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康有为提出“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其“改易服饰”的主要目的是( )
A.推动社会近代化
B.增强民族自我意识
C.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促进社会生活近代化
参考答案1~2 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