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校大学生科技竞赛育人效果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
2015-03-27高勇善李洪亮李连璞
高勇善, 李洪亮, 李连璞, 潘 丹
(德州学院 教务处, 山东 德州 253023)
山东省高校大学生科技竞赛育人效果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
高勇善, 李洪亮, 李连璞, 潘 丹
(德州学院 教务处, 山东 德州 253023)
对山东省高校的大学生科技竞赛开展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从定量和定性的角度分析了影响各高校大学生科技竞赛育人效果的因素,发现学校综合实力与大学生科技竞赛获奖数量并不均衡,除经费投入与在校生人数外,其他反映高校实力的因素与竞赛获奖数量之间相关关系并不显著。对影响大学生科技竞赛育人效果的其他因素进行了分析,总结了造成大学生科技竞赛成绩差异的原因。
大学生科技竞赛; 育人效果; 影响因素
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是高校育人的重要内容,是加强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型精英人才的重要途径。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已经成为高校搭建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重要支撑,成为学生进行素质拓展的资源依托,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1-2]。1989年,在团中央的支持下,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等31所高校联合召开了第一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标志着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迈向了比较系统的轨道[3]。“挑战杯”竞赛自创办以来已连续举办13届,从最初的19所高校发起,到如今1 000多所高校参与,参赛人数从最初的300多人发展到200多万人,一批竞赛成果通过技术转让、科技创业等途径,从象牙塔走向社会,推动了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4]。
随着高校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科技文化及创新活动在全国以不同层次、不同形式出现。目前,由教育部及其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青团中央、中国各专业教育学会等单位主办的国家级大学生科技竞赛40余项,根据主办单位的性质与级别又分为国家级A类和国家级B类竞赛。自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发布 “关于批准2007年大学生竞赛资助项目的通知(教高函[2007]30号)”以来,国家对大学生竞赛进行资助的项目达23项,内容涉及数学建模、科技作品、创新创业、电子设计、专业技能等。由省教育厅或委托其各局、委以及省级学会、协会、专业指导委员会、团体、大型企业等单位的公开举办的省部级竞赛60余项。由于各比赛获奖难度、参与人数等的差异,各高校在认定比赛级别时或有差异[5]。
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通过学科竞赛、教师指导学生、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等活动,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协调能力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1 山东省高校大学生科技竞赛开展及组织管理情况
山东省作为教育大省,目前有高等学校156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139所(含独立学院12所),成人高等学校17所,高等教育在校生(包括研究生、普通本专科和成人本专科)总规模为210余万人[6]。
近年来,山东省积极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全力组织宣传鼓励大学生参与到科技文化竞赛中。从图1可以看出,随着山东省招生规模的扩大,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竞赛的数量和比例逐年增加,从1998年1.22万人到2012年的54万人,参与比例也由9%提高到25.7%。
图1 1998—2012年山东省高校大学生数量与参加竞赛学生的数量比例图
我们对山东省主要高校大学生科技竞赛组织管理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在竞赛组织管理、执行程序、经费支持及鼓励政策保障方面的情况。
1.1 组织管理
高校大学生科技竞赛组织管理通常采用“学校(学术委员会)+教务处(团委或学工部)+院系项目负责人+专家(导师)+企业社会团体赞助”的模式,由学校的教务主管部门或团委、学工部负责统一实施,主要负责组织项目的立项、审批、报名、实施、成绩管理、经费管理、评奖等工作,设有校院(系)两级组织机构,并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计划”指导工作组。校级组织主要由学术委员会、专家、导师组成,院(系)级组织由院(系)级教学单位负责。
这一模式中,教务处(学工部)作为竞赛的宣传者、组织者和支持者,对学校参与竞赛的性质发挥重要导向作用,而导师(专家)的指导在具体竞赛成果水平和获奖层次上发挥着核心的意义[7]。
1.2 执行程序
各院校在参加大学生科技竞赛时,开展程序一般是分为宣传发动、组织申报、院校筛选、推荐参赛、成果验收等5个阶段,学校根据各项赛事的举办时间,由主管部门将赛事通知传达至各教学单位,由各教学单位进行宣传、组织、发动,对象主要是在校的二、三年级的本科生。学校主管部门或院级教学单位进行初期筛选或初赛,根据初赛结果推荐优秀队伍进入省赛或国赛,比赛结果由学校统一验收,作为对学生成绩评定以及指导教师奖励的依据[8]。
1.3 经费支持
从省内主要高校看,大学生科技竞赛经费来源主要有4种途径:学校从事业经费中拨付一定比例作为大学生创新基金或专项经费;大学生科技成果转让及其他科技、社会活动收入中提取的部分经费;指导教师从其主持的科研项目中提供的经费;政府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个人等捐赠或资助的经费。其中主要来源为学校设立专项基金或经费的形式。
1.4 鼓励政策保障
各高校大都颁布实施了“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计划(STITP)”,对在大学生科技竞赛以及科研创新项目中获得成绩的学生及指导教师进行经费支持和奖励,设立创新实践学分,对指导教师在工作量、津贴、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一定认可。
2 山东省高校大学生科技竞赛育人效果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2.1 统计结果描述
本文按照院校典型性、数据的可获得性等因素选取山东省内19所高校作为分析样本,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省内主要高校2012年参与大学生科技竞赛的获奖数量进行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2012年山东省主要高校大学生科技 竞赛省部级以上获奖数量统计
注:数据来源于山东省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9];学校综合实力省内排名来源于武书连主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12月出版的《挑大学 选专业——2013高考志愿填报指南》[10]。
结果显示,学校综合实力与大学生科技竞赛获奖数量并不均衡,作为地方本科院校的德州学院、潍坊学院等育人效果显著,省部级以上获奖数量分别为597项和226项,在19所高校中获奖数量排名第1位和第9位。省属重点本科院校中济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建筑大学、聊城大学等在大学生科技竞赛方面特色突出,优于其综合实力的排名,而作为部属和省部共建院校的中国海洋大学、山东财经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在这方面的成绩则落后于上述院校。
2.2 影响因素选取
为进一步验证结果,本文选取反映高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差异的因素进行定量分析。
因素选取采用定性的方法,结合2012年省内各高校本科质量教学报告中的数据,包括院校类型、在校生人数、学生学习能力、师资力量、经费投入、人才培养模式等6个方面。
(1) 高校类型。高校类型按其层次分为部属院校(国家“211 工程”和“985 工程”重点建设高校)、省部共建、省属重点院校、地方本科院校,分别赋值为1、2、3、4。
(2) 在校生人数。各高校参加大学生科技竞赛的主体为在校本科生,本研究选取了各校在校生本科人数。
(3) 学生学习能力。各高校在招生时主要以高考投档分数线作为依据,为便于研究,选取各高校2012年录取新生文理科平均投档线作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反映。
(4) 师资力量。本研究以各高校拥有教授(正高级职称)的数量及占教师总量比作为衡量其师资力量的依据。
(5) 经费投入。反映各高校在本科生日常教学运行方面的投入,直接影响到在校生的培养质量与效益。
(6) 人才培养模式。根据高校办学层次不同,各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方面差异明显,决定了高校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侧重,本研究提取了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关键词汇,分为“拔尖 复合 专业”、“创新 卓越”、“ 创新 应用”、“ 复合 应用”等11种类型,分别赋值1—11。
2.3 总体相关分析结果
相关分析定量地表明了高校大学生竞赛获奖数量与各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大学生科技竞赛获奖数量与各相关因素的相关分析结果
分析发现经费投入与国家级获奖数量显著相关,在校生人数与省部级以上获奖数量显著相关,其他因素与竞赛获奖数量之间相关关系并不显著。
影响国家级获奖数量的6个因素中,依相关程度排序分别为:经费投入、在校生人数、师资力量、学校类型、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学习能力。省部级获奖数量影响因素中相关性依次是:在校生人数、经费投入、师资力量、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学习能力、学校类型。其中从相关程度看,省部级获奖与因素之间的相关程度明显低于国家级获奖,显示了竞赛级别层次越高,获奖数量与高校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关系越大。
通过以上数据统计分析发现,高校大学生科技竞赛成绩与学校层次类型、学生学习能力、师资水平等因素并不显著相关,如果我们把大学生科技竞赛成绩看作是衡量高校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指标,这意味着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高低与学校的办学层次和学生的入学学习能力相关关系并不显著,说明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地方本科院校通过努力也可以实现,甚至超越重点大学的水平。
2.4 其他相关因素的分析
通过实际的调查分析,发现造成大学生科技竞赛成绩差异的原因还有以下几点:
(1) 竞赛级别认定上的差异。由于竞赛的级别认定没有硬性的规定与标准,各高校主要根据竞赛的组织单位、影响力、获奖难度等因素对竞赛级别进行自行认定,造成某些竞赛的级别认定差异较大,这进一步影响了学生参加竞赛的积极性,也影响了各高校在竞赛成绩方面的可比性。
(2) 参与竞赛广泛性差异。在教育部资助的国家级竞赛中,影响力、参与率比较高的主要有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等,而“美新杯”中国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等比赛,由于举办地距离较远、获奖难度较大等原因,参赛院校相对较少。
(3) 大学生科技竞赛学生参与率的差异。通过调查发现,有些高校参加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总是集中在一部分学生身上,这些学生对参加科技竞赛有足够的兴趣,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这部分学生在高校大学生中所占的比例较小。
(4) 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的保障措施、鼓励及奖励机制差异。某些高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还缺少相应的保障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目前高校的实验仪器设备和实验室开放力度不够,设备更新跟不上,制约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 二是高校在领导机构、组织管理、制度措施等方面不够健全,对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缺少规划,随意性较强,缺少系统的培养机制和经常性的培训活动;三是相应的鼓励激励政策不够健全,大学生参与科技文化创新完全取决于自身的兴趣爱好,积极性不够,普及性不高[11]。
3 结束语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出现了一批通过独立升格或合并办学由教育部批准组建的地方性、应用型的普通本科院校,这些院校以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培养目标,具有服务地方(行业)的特征,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德州学院为例,自2008年以来,通过政策鼓励及师生的积极参与,在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等具有影响力的科技竞赛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特别是2011年确立了“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来[12],在实践教学、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成效显著。
另外在调查中发现,高校在组织管理方面仍存在某些限制性因素,影响到大学生科技竞赛的育人效果[13],如:参加大学生科技竞赛的学生大多为大一、大二学生,大三学生由于面临考研、就业等压力,参与性不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与竞赛要求有一定差距,高校指导教师和学生都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提高参与竞赛的能力;大多数比赛日程安排较紧,从选题到做出实物作品只有几周的时间,有的参赛队在比赛之前的准备工作不足,作品的制作过程较为粗糙;大学生科技竞赛对作品的创新性要求较高,需要实验设施设备的及时更新,但由于经费的有限,高校在这方面的投资不足;另外高校对获奖学生以及指导教师的奖励措施也存在固化的现象,需要相应管理制度的更新配套。
References)
[1] 曹国圣,张南.科技文化活动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89-91.
[2] 赵天武,王守忠,兰顺东.在科技文化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J].经济研究导刊,2007(1):186-188.
[3] 单耀军,张小升.论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问题及对策:从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看高校科技创新教育的新发展[J].教学研究,2008(3):140-142.
[4] 鲍存会.以科技竞赛为载体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4):109-110.
[5] 李宁.基于科技竞赛平台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6):70-73.
[6] 山东省教育厅.2013年山东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sdedu.gov.cn/jyt/index.htm.
[7] 马敬峰.大学生科技文化素质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9(7):22-25.
[8] 刘敏.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6):72-74.
[9] 山东省教育厅.2013年本科质量教学报告[EB/OL].http://www.sdedu.gov.cn/.
[10] 武书连.挑大学选专业乃高考志愿填报指南[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11] 黄小莹.提升大学生科技竞赛能力的途径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3(6):37-39.
[12] 季桂起,李永平.德州学院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6):22-25.
[13] 李健,淡天俊.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2(19):269.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influencing factor for effec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ompeti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educating in Shandong province
Gao Yongshan, Li Hongliang, Li Lianpu, Pan Dan
(Teaching Affairs Office, Dezhou University,Shandong 253023,China)
By investigating the college student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ompeti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Shandong province,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college student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ompetition education,discovering award winning schools comprehensive strength and students’ scientific competition quantity are not balanced.In addition to the funds investment and the number of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other factors which reflect the strength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umber of winning the competition are not significant. Other factors affecting the technology contest for college education effect are analyzed, and the causes of differences between student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ompetition are summarize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ompeti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effect of education; influencing factors
2014- 10- 08 修改日期:2014- 12- 11
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以学生为主体’的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六维’管理育人模式研究”(2012482)
高勇善(1980—),男,山东临邑,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实践教学管理研究.
E-mail:dzxyxj@126.com
G424.28
A
1002-4956(2015)6- 0185-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