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学习社区的功能及其社会学阐释

2015-03-27任佳佳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外化教化成员

张 青,任佳佳

(1.湖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2.长沙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217)

一、网络学习社区及其功能的内涵

人类迄今为止出现了两种教育时空,即以学校教育与课堂教学为代表的面对面教育时空,还有就是以网络学习社区为代表的网络教育时空。从教育社会学视角来看,网络学习社区是建立在远距离通讯技术平台与网络教育时空上的学习型组织,是教育组织与远程通讯系统之间相互建构相互融合的虚拟教育社会系统。

辞海对“功能”作了这样的解释:指物质系统所具有的作用、能力和功效等,在自然辩证法中常常同“要素、结构”组成一组相关联的范畴。帕森斯认为任何一个教育系统具有两种主要功能,即社会化功能和选拔功能。社会化功能指教育系统具有培养个体人格、使其在动机和技能方面都能胜任一定角色的作用,既包括义务感也包括能力,其中能力有涵盖个人角色所需要的技能和同他人交往的能力;选拔功能即人力分配,确保社会结构的平衡与稳定,以期符合社会的期望。

一方面,网络学习社区承载着比传统教育更为复杂的学习愿景与教学任务,它要求提供一个完整的情境,全方位培养学生,使之适应社会。个人的社会化是将很多分离的个体演化递进并构建成社会,将个人生活转化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网络学习社区对个体的功能影响主要是促进个体的道德社会化、知识能力社会化以及心理素质社会化,而且,教化成为网络学习社区实现个体社会化功能的基本方法,同时学习社区也激励学习者个体将内在的主观知识外化表达为社区资源,由此,逐渐形成学习社区的共性与规则,同时也促进个体在社区规则的支持与约束下发展个性。

另一方面,从网络学习社区存在的第一天起,它就不断地对社区中的群体社会产生强大的影响,突出表现在群体社会制度与规范的建立、群体的社会分化与社会结构的建立、知识的社会分配以及社会范畴化与刻板化等,在这些的基础上,网络学习社区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教与学、娱乐与交际、阅读与分享、探讨与交流、甚至具有买卖交易的日常生活世界,在不断生成与再生成特质性人际互动序列与话语行为符号的过程中形成独具风格的教育文化。

综上所述,我们从社会学视角对网络学习社区的功能进行两个方面的分析,一是网络学习社区对学习者个体的功能,二是对网络学习社区中学习群体的社会功能。

二、网络学习社区的个体功能

我们从客观教化与主观外化、去个体化与发展个性四方面来阐述网络学习社区对学习者个体的影响。

(一)网络学习社区对学习者个体客观教化并激励其主观外化

教化即社会文化因素对个体的作用过程,包括社会各种既有的规范、准则和价值观念通过各种途径对个体身心发展过程的塑造和影响,而内化是个体对社会文化的接受过程,即对社会所教育的各种东西进行学习、理解,以及进行选择和吸收[1]。根据符号互动论的观点,自我心灵实质是社会过程的内化,事实上内化的过程就是人的“自我互动”过程,人通过人际互动学到了有意义的符号,然后用这种符号来进行内向互动并发展自我。网络学习社区通过传递知识与人际沟通实现对个体身心的影响,这正是社区对个体的教化功能,而内化是教化实现的途径,是社区的教化功能在个体身上成功实现所需的前提与条件,社区对个体的教化能否起作用的关键在于学习者对各种教化内容的选择与内化程度。

传递知识、人际交往、社区规则,这三个方面既是网络学习社区实现教化的主要途径,也是教化功能在网络学习社区中的具体表现方式。

1.社区以超媒体与模块化内容传递知识,对成员实施极具个性的教化

传递知识是网络学习社区对学习者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功能,属于社区教化功能的一部分。网络学习社区有专业的文化知识、多样的传播媒介,是个体开展学习活动的高效场所。教化功能最基础的表现便是实现知识的传递,使学习者继承人类积累下来的知识[2]。与面对面课堂教学中教师说教的教化方式相比,网络学习社区有多种媒体形式、海量的信息内容、模块化的知识结构超媒体与超链接呈现方式,具有高度自主选择性与个性化的教化形式,这些独特的网络知识形态促进了个体自主学习时知识的内化。首先,通过社区将图片、声音和视频等多种方式将学习内容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习者,刺激个体的多种感官,使学习者将新知识与其内在知识世界相联系,同时,学习者已有的旧知识结构通过扩大、删减、重构等方式进行调整,让其持续地行进在新的内化的“路上”;其次,由于网络学习社区实现教化的信息资源的内容、目标、结构、呈现方式是各种各样的,符合各类人群的需要,具有极大的自主选择性,个体可根据自身不同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以及个人喜好,有选择性地将社区中的学习内容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3],而在传统的教师教化的教学中,个体的自主选择性相对较少。

2.社区以频繁的人际交往,促使学习者在视域彼此融合中获得教化

通过各种方式传递知识,使个体利用自身感官与认知选择获得信息与内化知识,这是网络学习社区实现教化的基本途径,除此之外,与学习同伴和各类助学者的沟通,是学习者在群体中获得教化的另一种重要方式。网络学习社区是典型的交互性社区,学习者要想获得知识,除通过自我认知建构之外,另一条重要的途径便是与社区中群体的交流与沟通。在此过程中,个体是被社会性地建构,他的视角、观点、价值、行动和沟通手段都是从他人那里习得的,个体自我概念的形成受到与其他个体互动的影响,并且在互动的过程中不断调整、更新自身的认知结构[4]。在网络学习社区中,这种互动很大程度上是符号性的,去除了面对面交流中的姿态和语气,解构了教师与学习同伴中领导者的权威,促进了个体与他人的交流与表达,使个体通过与他人沟通而获得更全面的认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更新。

3.社区明确制度规范,在约束个体行为与社区秩序中获得教化

同时,社区中的规范制度充当了解释现实的参照框架,为个体进入网络学习社区进行活动提供了参照和可预测性,目的是使每个进入该社区的个体都能遵守相应的秩序。在成员刚进入社区时,对社区的了解比较模糊,况且好奇心比较强,此时,规范与制度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可以指导新成员,告知其应该在社区中如何做才是适当的行为举止。个体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区规则以及成员之间达成的心理契约的双重约束,包括恰当的或可接受的行事方式,以及在某种情况下所持有的观点[3]。

4.社区激励学习者将主观认知与情感在网络空间通过媒体表达而外化

社会个体的内化过程,同时又伴随着个体的外化过程。外化与内化相对应,它使个体的主观意识客观化、现实化,是个体表达已经内化的认知的过程。在网络学习社区中,由于学习者自我实现的愿望与学习目标的驱动、社区奖励机制的激励、老师与版主的要求以及其他学习伙伴的鼓励,个体被要求将内在的知识与思想、愿景与建议等外化表达。社区拥有协商机制、奖励机制以及论坛、博客等各种鼓励表达的版块,同时,为个体外化表达提供了多种活动主题与形式,使学习者个体的外化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行为活动而实现,例如:在协商交流中,通过文字等符号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个体与集体活动中,通过某些特定的行为来表现自身的主观认知与情感态度倾向,例如:完成作业与设计作品并在网络空间发表、完成网络社区的问卷调查表等方式。

根据符号互动论的观点,心灵、自我和社会不是分离的结构,而是人际符号互动的过程,心灵、自我与社会的建构与演绎过程都是以符号的使用为前提的,米德认为,自我是人们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逐渐获得的,个体的意义并不存在于自身之中,而是存在于与他人的符号互动本身之中[5]。网络学习社区的个体身份存在方式、学习方式、表达内容、交往过程、社会结构都是符号化的,这一典型特征极大地促进了网络社区中学习者个体的外化表达。

首先是远程学习者个体主观成就感的需要。面对面的学校教育中,学习者可通过语言、表情以及一定的行为活动表达自己的主观认知与情感,而网络学习社区中时空分离与身体的缺场屏蔽了参与者的表情、体态,一切化作语言符号,学习者只能通过符号间的交流互动来表达自己,进而实现自我的价值。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等级的需要。个体在使用符号表达自己观点、展现自己情感的外化过程中,或者在使用符号完成一定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并展现了自己的能力,获得了自我成就感,这种成就感被不断地激发,又能反作用于个体的外化表达,形成外化表达并激发成就感,成就感又进而促进外化表达的良性循环。其次,每个网络社区,都逐渐形成了自身特色的鼓励表达或参与活动的激励机制。这些奖励机制极大地驱动了个体的外化行为,激励着学习者通过外化表达获得晋升晋级以及其它的社区身份(如版主)。同时,学习者在表达自我认知与情感时,会获得学习伙伴与教师的回复与评论,正面的评论就是鼓励,在社区鼓励交流表达的氛围中,也会促使学习者更进一步地开放自己、表达自己。例如:在“我学网”中①,当学习者成员参与交流、讨论以及发表观点与评论的活动的次数足够多时,就可以申请成为网站的版主或超级版主、编辑或主编等。最后,网络学习社区常常有助学者与管理者,他们会定期考核学习者在社区中的学习表现,或者考核是否达到了学习目标,他们一般依据成员完成作业、发表作品或参与活动时的表现等符号外化行为进行评价,这样,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习目标,学习者会最大化地将自己的主观知识外化,以获得社区好评。

(二)去个体化与个性化

网络学习社区中,主体成员身份与角色的符号化,参与者物理身体不在场的交往方式,成员可以匿名出场所有的群体活动,成员交流表达时身处独室心灵面对屏幕而不是面对真实世界,这些特点致使网络学习社区对学习者个体的功能呈现复杂性甚至双向对立的状态,既促使学习者去个体化,同时也推动学习者成员个性化。

网络学习社区是群体参与的共享性社区,个体处于群体中就有可能将自身部分的“个体性”丢失掉,而这里的个体性特指“一个区分的过程,其目标是实现个体人格的发展,”当然,这同时也导致个体责任的分散,这样,网络学习社区的去个体化功能便产生了。由于符号化的身份角色、身体缺场的交往、匿名的言论表达,相对于面对面的学习群体,社区中去个体化的过程可能使网络学习社区中的学习者出现失去自我觉知与自我身份认同的效应。一方面,个体在网络学习社区中可以放下自身的羞涩、胆怯甚至畏惧等心理,在群体中自由大胆发表言论参与活动,此时,个体将网络学习共同体当作一个整体,他的注意力都集中于群体,在社区中群体氛围的影响下,个体的群体意识增强;网络社区为个体提供信息共享的平台,在社区共同学习兴趣的旗帜下聚集,成员之间拥有共同交流的基础,通过与其他成员交流互动获取具有特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内化形成一定的态度与价值观,使身处社区的众多远程学习者个体形成某些共性,并形成共同的社会规范,这样一来,个体逐渐被群体接纳,这是其优点。另一方面,网络学习社区的去个体化功能也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消极影响,在面对面的旁观者效应弱化后,就可能改变学习者个体的主观世界:自我意识降低,“使基于罪、耻、怕和承诺的控制减弱”,容易使个体对规范视而不见,导致行为标准和道德的松懈,自我责任感缺失。

在学习者被去个体化的同时,网络学习社区的符号化存在方式与交往过程解构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权威,使学习者能够畅所欲言、展现自我,促使个体发展个性,形成自身的独特性。网络学习社区中对学生个性化的功能主要体现在:由于课程与资源(教学内容)的共享可得,教师的后台化、教师的监督作用与学校相比大大减弱,学习者成员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学习进程、学习频率,学习者个体自我评价的机会、创作表达的机会大增,这些导致学习者个体比课堂教学获得更多个性化发展的机会。另外,社区作为群体共同存在的空间,有其规范与制度,只有在一定规则的约束下,个体展现自我,发展个性,才能使个体更好地融入群体社区,所以,正常的社区行为规范不是对其个性的扼杀。

三、网络学习社区的社会功能

(一)在网络学习社区中形成社会规范与社会制度

任何一种活动只要不断地重复就会形成一种模式,这种习惯化表明:当前的行动在未来可以按照相同的方式同样经济省力地去操作,当这种可重复的模式或行动被认定是特定典型的时候,制度化便诞生了[3]。每种社会情境只要持续存在一段时间,制度化就会出现。在网络学习社区建立的初期,会制定一定的规范与制度,用来约束进入社区的个体行为,同时,社区成员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会逐渐形成群体规范,以完善整个社区的教育与生活制度。网络学习社区制度的形成与完善具有一定的自身演绎历史,它常常通过设置预先就已确认好的社区规范与社区制度来约束的社区成员的行为活动,它能够按照一定的方向引导新成员,抵制并促使学习者放弃错误行为,然后,社区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积累与完善。

反过来,当网络学习社区的规范与制度逐渐稳定成形后,又可以帮助建构并预测个体的世界,对社区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首先,可以帮助调整社会存在,并因此帮助协调群体成员的活动。使学习者获得认知与培养价值观是网络学习社区的最主要功能之一。在个体进入社区前,已经通过初级社会化获得了对客观世界的基本认知,在网络学习社区中学习与交流,个体会进行次级社会化,在这一过程中,个体获得大量的机会纠正之前错误的认识,调整自身意识中的社会存在,从而适应网络学习群体,使得整个社区的群体活动有章可循。其次,规范与制度能够促进社区群体目标的实现。规范制度与群体目标紧紧相关,当群体发展出极具呼召力的共同学习目标,并从中界定出清晰目标时,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便会获得鼓励而自动进行朝向共同目标实现的行动,并且压制那些阻碍目标实现的行为,此时,社区中的学习群体规范便被潜移默化地强化与稳固,并且将促进群体目标的实现。最后,规范与制度可以帮助增强或维持群体认同。网络学习社区区别于现实社区,虽然不能根据个体的衣着、发型以及语音区别是否为社区成员,但可根据个体是否认可并接受社区的规范与制度,来断定其类属于群体成员还是非群体成员[6]38,如果个体遵守社区规范制度,便可以增进群体对个体的认同,否则会受到群体的排斥。

(二)对网络学习社区进行社会范畴化与社会刻板化

不管是自然物体还是人,彼此之间拥有许多共同特征,也有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征,基于这些相似性和差异,它们被分派到范畴中,当这些事物作用于我们时,我们直接用这类范畴的认知去解释新刺激物,就产生了范畴化[6]9。范畴化将世界和我们的经验组织起来,将世界划分成界限明晰的领域,在这样的环境中,事物被感知为非彼即此,很少存在模棱两可、模糊不清的情况[6]211。

对于网络学习社区而言,范畴化过程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不断地强化我群与他群之间即群际之间的特异性,模糊我群内的差别,以帮助某一范畴的成员和非成员的认识及反应。例如,人们将“普特英语”范畴为英语学习的网络学习社区。将“蓝天作文网”范畴为中学生学习“写作”的网络学习社区,这种范畴化增强了网络学习社区之间的差别与特殊性,能使具有明确目标的学习者快速寻找到适合自己的社区,同时也赋予该社区的成员区别于其他社区成员的身份与兴趣特征,同时这种范畴化不断增强社区对群内成员的凝聚力与感召力,也增强我群对外群人员的吸引力。

由于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必须处理的信息量大且极具复杂性,因此,人类认知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对现实世界进行范畴化的需要和能力。但是范畴化会不可避免地形成两个重要的群际后果,即范畴间差异的认知放大和范畴内差异的同化[6]214。对于网络学习社区,个体对待本社区成员和外群成员时,会将自身所在的群体与外在群体相区别,即“我群”对“他群”,即使该个体是刚加入社区的新成员或者该成员在社区的地位等级并不高,他也会产生有利于内群的有偏差的对待;其次,社区个体成员间会忽视内部群体的差异,有一个共同的倾向,即将我群等同于无差异的整体。

同一群体成员之间可感知的差别变得模糊,是范畴化的一个不可避免的后果,这也就很难避免会对群体产生刻板化的印象。“刻板化”也称为对事物的“刻板印象”,即我们赋予其全部或大多数同一群体成员所共有的特征。刻板化源于对不同群体的过分表征,也是对一个群体成员共同特征的归因,它直接来源于范畴化的过程,尤其是内群差别的模糊化与同化,并在群际背景中为个体行为特征提供指导和辩护。刻板印象会对网络学习社区及其中的学习群体产生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为学习社区中现有成员不同阶层与等级划分进行合法化辩护;二是刻板印象在本质上是对社区中一定学习阶层与学习群体的社会期望,会使判断产生偏差,并常常筛选性地记忆有利于期望被证实的社区信息;最后,刻板印象激发社区中学习者成员自我实现的愿望。他们在被刻板化的学习群体中激发特定的学习行为,而就是这些特质的学习行为最初构成了人们对某个学习社区的刻板印象[6]219。例如,在“蓝天作文网”中,成员追求多发表作品,因为希望获得“蓝天写手”的荣誉称号,“普特英语听力网”中,成员追求将更多更新的英文演讲译成中文,以获得版主的“置顶”。

同时,人们也会将某个网络学习社区的特质等同于某个体成员的特质。天涯社区以其言论自由、开放的特点广为人知,由于人们对该社区的刻板化印象,人们也习惯地认为该社区的“菁菁校园论坛”中的成员及其表达也会开放与张扬。

(三)形成网络学习社区的教育文化

不同类型的网络学习社区,由于其网站色彩、风格、教育资源的内容与目标、教育资源的呈现形式等不同,它们彰显各自的特色,形成虚拟社区各自独特的网络教育文化。如:“我要自学网”这类社区主要传递办公软件、日常软件应用的技能,而“普特英语网站”的内容是英语,教学目标则聚焦在英语听力的提高。而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同,网络学习社区选择的媒介及其传递方式、教学方法也有所不同。“我要自学网”针对软件应用的教学内容,主要采用视频教学为学习者展示完成每一个具体步骤的过程;“普特英语网”主要以音频方式,提高学习者的听力与口语表达能力,而且,追求美国社会经济音频节目的及时更新,美国总统每周演讲音频的上传已经成为“普特英语听力网”社区的特色文化。

(四)形成网络学习社区的日常生活世界,并向学习者的现实情境延伸。

网络学习社区,为学习者传递知识,帮助学习者建构现实世界,同时也为学习者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网络学习社区以共享彼此的观点、思想、资源、知识等,促进个体的知识构建和智慧的发展,因此,学习者在交流、共享的过程中,能够结识新的朋友,提升自身的交往能力,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在网络学习社区中,学习者可以利用个人空间规划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安排日程;很多社区还有娱乐板块,学习之余可以通过游戏、音乐、浏览新闻等方式放松自我。网络学习社区形成了社区的日常生活世界,使学习者在社区中如同身处现实世界一样可以满足自身的需求。

最后,由于虚拟社区中的学习者是一个真实的个体,并且他一生中更多的时间是在真实的社会中存在着、生活着、发展着,这就要求网络学习社区所提供的功能要向现实延伸,将功能结构带到现实情境中。首先,在教育教学功能的方面,网络学习社区是对现实教学的补充,因此,这种延伸更多的是一种功能的完善和扩充;其次,在学生的社会化方面,网络学习社区虽然无法替代真实生活中的社会进程,但是可以模拟出类似真实的网络情境,让学生沉浸在网络时空的教育社会中,进行自我体验。我们所提到的教育功能、社会化功能不仅仅是针对虚拟世界而言,更是对现实世界的补充与完善,现实世界的真实性是功能实现的基本途径,而虚拟世界的开放性、丰富性、便捷性则是功能实现整合的有效平台。

注释:

①http://www.5xue.com/,我学网是2004年7月由李开复创办、致力于帮助青年学生成长的公益性网站,在短短几年里,注册用户已达几百万,以在校大学生为主。

[1]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4

[2]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2.

[3][美]Peter Berger,Thomas L uckmann.现实的社会构建[M].汪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2.

[4][澳]M ictlael A.Hogg,[英]D om inic Abrams.社会认同过程[M].高明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2.

[5][美]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M].赵月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197-199.

[6][英]Rupert Brown.群体过程[M].胡鑫,庆小飞,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外化教化成员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儒家“礼乐教化”与新时代设计人才培养
Clothing is what you are 衣如其人
外化于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杭州模式”研究①——基于杭州市民公共文明行为的视角
《孔雀东南飞》女德教化主题探析
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努力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心词+外化亲属称谓语”的多维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