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为本理念下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发展思考

2015-03-27程绍仁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教师职业校企院校

张 华,程绍仁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3)

高职院校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职业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发展过程。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着重运用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来对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与职业能力的发展进行制度化的激励和约束,这在一定时期内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随着教育民主化思潮的兴起和影响的深入,在教师权益的实现和职业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中,教师的主体意识不断得到强化,教师主体地位日益受到关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因此,要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高职院校在最优化管理过程中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与职业能力的发展

一、人本主义理论的内涵及意义

(一)以人为本理念的由来与内涵

“以人为本”一词的最早起源可追溯到我国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管仲的《管子》一书,在书中就有“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的说法,意旨人民是霸王事业良好开端的根本[1];而在西方则可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论断,它成为西方日后人文主义、人道主义、人本主义思潮的重要思想基础。到近代,马克思提出:“社会是人同自然完成了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人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本主义”[2],从理论上确立以人为本是实现社会发展和共产主义的根本要义。马克思的以人为本理念100年来在全世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也构成了我国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素。以人为本理念既突出了人的重要性,又解决了社会发展中本质因素问题,即提出人是社会发展的第一要素的论断。在教师职业发展方面,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应主要从根本上确立以教师发展为中心的新型教师观,一方面突出教师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措施促进教师全方面的发展。

(二)以人为本理念的意义

以人为本思想是我党摒弃旧哲学体系人本思想中资产阶级与唯心主义理论的缺陷,针对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实际工作中的片面发展观提出来的,是对人主体地位的充分肯定,是一种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的新型价值取向。在高职教育领域,以人为本的理念对于加强教师职业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首先,以人为本理念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培养大批复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优质人才是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而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师发展理念,培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是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充分条件[3];其次,以人为本理念是教师主体地位实现的基本手段。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发展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职院校管理,应祛除传统控制与被控制、评价与被评价的管理模式尽快建立以教师为中心、管理者与教师平等的新型伙伴关系;最后,以人为本理念是教师个体发展的内在需求。传统管理和评价模式下,教师内在需求未能得到充分重视,而以人为本理念中突出人主体地位与教师寻求自身价值实现的愿望相契合,这对于提高教师工作效能和发挥教学特长影响深远。

二、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困境

自20世纪80年代初成立职业大学至今,我国高职教育已经走过了30年的发展历程。高职教育为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大量生产一线人才的培养为我国经济腾飞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升级,迫切需要高等职业教育不断强化办学特色,提升行业服务能力,教师职业能力的发展面临诸多困境高职师资队伍建设出现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教学手段方法及学业评价存在不适应性

随着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源的不断减少、高职的录取分数线不断下调,以及自主招生、中高职一体化等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入,高职学校生源结构出现了多元化、多样性情况。学生的学习能力自控能力、实践能力都有很大差异。在教学方面一是教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重视不足,特别对于他们复杂多变的性格和心理知之不多,课堂缺少师生互动与信息反馈,从而使得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不能有机融合;二是教师往往僵化地忠于教材,使实践性强的课程变成填鸭式的机械教学,教师在黑板上开机器,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的知识容器,这都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学生成绩评价方式单一。教师过度强调专业知识传授,往往以学期考、学年考试作为检测学生知识掌握的重要手段,忽视过程评价以及学生情感、个性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科研基础薄弱,服务行业的能力不足

科学研究素质是现代教师素质结构的重要内容,良好的科学研究素质是高职院校教师进行科学研究、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4]。我国大多高职院校都是从中职升格而来,中职教师以教学为主,科研能力较为薄弱。在教育研究方面,大多数教师在处理日常教学问题、开发专业课程理论以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缺少教育理论深度和整体操作能力;在适应产业发展方面,科研服务能力欠缺,为企业发展提供的研发服务非常有限,使得高职院校自身价值及其在校企合作中的吸引力无法彰显。教师科研素养结构的不完整,不仅影响着教师专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对学生实践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显得乏力,也制约着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三)追踪产业发展意识淡薄,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脱节

高职教育只有贴近地方产业,积极主动与行业企业合作,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才能为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提供重要的高技能型人力资源发挥重要作用。目前相当数量的高职院校教师还是埋头教书,追踪产业发展的意识淡薄,与产业界的联系不紧密,教学内容与需求脱节,内容老化、脱离实际。教学内容、实践案例和教学环境等不能很好地适应区域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需要,跟不上行业发展对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四)从学校毕业到学校就业,动手实践能力薄弱

高职教育是以服务地方和社会发展为依托,以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应用型教育,这就使得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职教师言传身教尤为重要。目前多数教师是硕士毕业后直接到高职任教,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受过系统的技能培训和一线工作经历,动手能力较差,实践能力薄弱。这将成为制约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瓶颈,也成为未来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问题。

(五)从教多年,存在职业倦怠的心理状态

职业倦怠,最早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于1974年提出,他认为职业倦怠是一种最容易在助人行业中出现的情绪性耗竭的症状。相当部分高职教师从教多年,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固守与终身学习理念尚未形成,他们往往安于现状,不注重继续教育和在岗培训,不能有效地将专业技术与社会发展、市场需求进行结合,导致教学、科研业绩提高不明显,职称晋升空间有限,出现了心理学上的“职业倦怠”。许多处于职业倦怠中的教师满足于自己的点滴经验,就此裹足不前,由此带来的敬业精神缺失、工作信心与热情衰竭,从而影响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还会不知不觉地将负面情绪传递给学生。所以,要引导教师克服职业上的倦怠感,重新找回对工作的热情和自身职业发展的动力,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动手能力强、职业素养高、爱学习、懂人生及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喜欢的高技能型人才。

三、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策略与途径

培养实用性、应用性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一贯目标,而优质人才的培养需要观念新、能力强、技术过硬的专业教师,因此,充分发挥政府、学校、教师与企业四方的联动作用是高职院校贯彻以人为本理念、促进教师全面发展的最有效手段。

(一)政府层面:建立以政府主导为基础的政策体系

目前,我国正处于一个教育外延拓展与内涵建设的质量提升时期,高职教育日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地位得到空前的提升。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师发展理念,政府还应在促进教师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政策扶持体系,通过多项举措,促进教师职业能力尽早、尽快成长。

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充分发挥政府在校企间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在工业园区建设校企合作的专门机构,制定政策,给予校企业合作中成绩突出的企业减免税收,建立专项,对校企业合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个人给予奖励。⇙

建立高职教师资格准入机制。目前,高职教师的招聘还是沿用以往的招考方法,以考试为主,笔试成绩、面试成绩各占50%。而德国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要求至少有两年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经验,经过两次国家考试合格,到学校任教还需两年试用期,其实践经验对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学校层面:完善以学校引导为抓手的管理模式

教师是高职院校发展的主体,高职院校则是教师成长的母体,是影响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核心因素。在教师职业能力建设中,要完善以学校引导为主的管理模式。

提供制度保障。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教师队伍在高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坚持以人为本,不仅要积极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而且要想方设法激活教师的内在成长愿望,帮助教师实现职业发展目标。高职院校通过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教师进修、培训管理办法》《教师双师素质培养与认定办法》《教师参加专业实践锻炼实施办法》《博士工程》以及高职教师职称评定新政策等,立足实际,从多方面入手,既要求教师注重提高实践和动手操作能力,鼓励教师考取各类技能资格证书,同时鼓励并支持在职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促进教师实践能力和学术水平双提高,提升“双师型”的含金量

设立教师职业能力发展中心。美国的社区学院大多设立专门的“教师职业能力发展中心”,促进教师职业发展。一是帮助教师及时更新专业知识,掌握最新实践技能,不断拓宽知识面,保证知识的先进性、前瞻性,以培养出能适应社会、经济、技术不断发展要求的合格学生。中心发挥远程开放网络平台作用,每学期末发布当前社会发展中的新技术、新知识讯息,征集教师的学习建议与选题,下学期初公布开设的各类优质先进的课程供教师学习,教师通过在线学习完成了继续教育学时,使教师职业能力发展工作落到实处。二是引导教师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职业发展方向。三是提供咨询。教师职业能力发展中心还为不同类型教师提供教育理论、专业技能、教学过程、科研实践等相关问题辅导,而且将教师学历提升、职称评定、教学评估等内容纳入咨询体系。

提升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社会思潮对教师群体的消极影响也日渐增强。面对教师职业道德面临的严峻挑战,寻求一套常态化、机制化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方案日益成为包括职业院校在内的高等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对于此,高职院校通过“师德标兵”评选等活动,激励教师关爱学生,严谨笃学,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在专业技能不断提升的同时,保证教师职业道德的先进性。

加强教师幸福指数引导,促进教师自我实现水平。教师职业幸福感主要是指教师在创造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实践中,感受理想目标与理想实现而得到的精神满足,从而在追求这个目标与理想的过程中得到的愉悦享受,是教师在工作中自由实现职业理想的一种教育主体生存状态[5]。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教师不仅负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实践任务与科研任务,但相对而言工资待遇不高,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工资待遇不高,还得房贷还款,上有老下有小,使得高职院校教师感到压力大,整体幸福指数不高,自我实现水平较低等现象。因此,高职院校一方面要引导教师提升业务素质,培养他们教书育人的成就感,另一方面要尽快完善高职院校的激励机制,启动“名师工程”,重视专业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培养,使优秀的教师脱颖而出,营造公平、公开、公正的发展环境。

(三)院系层面:落实以院系实施为路径的培养模式

院系是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的最有力推进机构,因此,在教师职业能力建设中,院系应以教师实际需求和发展需要为中心进行考量,完善以院(系)为实施主导的教师职业能力培育模式。指导教师制定细致的职业发展规划。根据专业发展需要和教师本身特点,指导教师制定细致的职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方向。随着我国高职院校规模的迅速扩大,教师队伍的中青年教师比例日益增长。尽管补充进来的教师以知识面广、观念新、可塑性强等优势为学校注入了新鲜血液,但由于年龄、心理和经历特征,职业理想和未来期望还不成熟,未能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6]。心理上的不成熟致使多数高职院教师职业理想不够明确、职业倦怠明显,自我发展意识淡薄。院系应根据教师的专业特长、性格特征、发展潜能及生活背景等,指导教师制定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在与教师在充分协调沟通的前提下,制定具有明确指向性的3~5年发展规划。同时,院(系)也应不断完善教师职业能力定期的评估体系,防止此类规划流于形式。

实施“青蓝工程”,加快青年教师职业成长。职业发展不仅是专业知识的积累,也是技术能力的传承。向具有经验的资深教师学习,加强代际间教师的传帮带是加快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最有效手段。院系应安排教学经验丰富,已达“双师型”要求的教师帮助年轻教师,利用实习、实训等操作机会进行传、帮、带。同时通过营造校园互助氛围,促进教师间交流与合作。传帮带模式不仅有助于专业技能的传递与积累,更有助于不同年龄教师心理融合水平的增强。

全面推进校企合作,推进教师实践能力的质性飞跃。职业教育是社会实践的实施者,这是区别与普通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然而,教师实践能力不强、专业技术落后则成为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短板。院系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与方案,鼓励教师深入生产一线,增强教师的实践技能。安排专业教师下企业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进行相关领域的技术研发,提高教师接触生产与科研一线的机会。

(四)教师层面:夯实以教师参与为主体的能动系统

教师是提升自身职业能力的根本性因素,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主体,加强教师职业能力发展,应积极发挥教师的参与性和能动性,将依靠教师、尊重教师与发展教师相结合,体现教师的基本需求。

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面对现代化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职业教育从专业型向素质型转轨的现实,教师的业务进修、知识更新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通过自主学习、进修培训等多种途径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加强教学技巧的学习,将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自身教学,提升教育教学能力。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及现代化教学手段,拓宽教学空间,丰富课堂内容,开阔学生视野,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教师要正确认识自己,包括认识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根据自身的专业特长、性格特征、发展潜能及生活背景认真进行生涯规划。教师完整的生涯规划书应包括学历提升规划、理论培训规划、技能提高规划、职称晋升规划、科研发展规划[6]。并努力朝着方向去实现职业发展目标。

提高科研意识和研究能力。教师要坚持经常下企业,追踪产业发展动态,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研究,参与科技服务,既能够加强与生产科研部门的联系和合作,也可开阔眼界,了解市场需求,加快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改革。通过参与各类职业教育问题的研究,进一步加强了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弥合自身知识结构的断层,取得教育理论研究与专业技术研究双重发展。

(五)企业层面:形成以企业参与为保障的动力机制

工学结合、校企协作是高职院校的立校之基和生存之本,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企业的积极参与。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能力,应有效协调校企合作关系,建立一套科学的、完善的、规范的校企共赢机制。

构建校企稳定的长期共赢合作模式。校企双方都应改变传统的功利短视的合作观,充分认识到从产业与企业长远出发,在扶助高校发展的同时,也为企业储备优质的后备人力资源。此外,校企合作双方都应该认真考虑合作绩效,都要兼顾对方的利益,只有使校企双方都能得到利益实现双赢,校企合作才能长效长久。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在内部设置教师实践岗位,向教师提供最新的行业与企业信息,使教师以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多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熟悉企业后,与企业共同进行应用技术研发和共同申报纵向项目,提升企业获取政府项目支助与创新的能力。

企业与高职院校联合进行课程开发。企业以其自身的发展优势,在信息获取、市场定位等方面往往要比高职院校更加灵敏。企业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高校的课程开发与专业建设过程中,将最新行业资讯、产业信息传递给高校,促进教师能力结构的优化,形成良性的双方沟通协作机制,培养真正符合企业需求的零距离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1]高放,王琪.“以人为本”提法的由来[J].中国科技术语,2009(2):35.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3.

[3]王琦.以人为本的教师管理理念实施现状与对策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8):42-44.

[4]张晓红.论科学研究在高校中的地位与功能[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5):37-40.

[5]周东.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J].社科纵横,2012(3):163-166.⇙

[6]彭友华.高职院校青年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探讨[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43-145.

猜你喜欢

教师职业校企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幸福感调查研究——以毕节市某特殊教育学校为例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关于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素养的思考
幼儿园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