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实现非公有制经济两个健康目标的对策建议
2015-03-27邹坦永
邹坦永
(1.河南工程学院 外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2.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生院,北京102488)
新常态下实现非公有制经济两个健康目标的对策建议
邹坦永1,2
(1.河南工程学院 外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2.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生院,北京102488)
中国已经进入经济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经济新常态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确保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成为新的课题。非公有制经济健康成长需要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探索经济结构优化升级途径、全面推动法制建设和加强非公有制经济内涵建设。
新常态;非公有制经济;两个健康
一、经济新常态与实现两个健康目标
(一)经济新常态促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转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产业结构体系逐步健全,产业规模不断攀升,中国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第二大经济体。长期以来,中国采取以市场换技术、粗放型的发展战略,在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潜在问题开始不断凸显,比如区域经济发展失衡、贫富差距拉大、生态失衡、环境恶化、生产要素短缺等,经济发展逐渐走向不可持续。在此背景下,习近平结合中国国情,于2014年做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的论断。经济新常态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这意味着经济发展质量不再以速度快慢来衡量。第二,经济结构升级优化,所有制结构趋向多元化,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化、高度化,城乡结构由二元向一体化转变,区域结构由不均衡发展向均衡发展转化。第三,经济发展动力转换,实现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越来越多地依靠创新推动内生经济增长,提振国内消费。第四,经济发展更加凸显人民主体地位,更加注重民生,强调改革成果与科技成果的惠民性,突出依法治国方略,更加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特征。在此背景下,我国不论公有制经济还是非公有制经济,都需要主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结构以适应经济新常态,进而保持持续健康发展。
(二)实现两个健康目标事关全面深化改革大局
推进“四个全面”工作开展是当前发展阶段的主要任务。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作为深化改革的直接参与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起着重要推动作用。促进两个健康目标实现,能够激发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推动改革进一步深化,有利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优化,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促进民生改善。
自从江泽民在第十九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两个健康[1]的重要论述,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问题就成为政府和学术界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2010年3月,胡锦涛参加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民建、工商联界委员联组会时,发表了“三个有更大作为”的重要讲话,希望广大非公有制企业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有更大作为,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有更大作为,在提升自身素质上有更大作为,[2]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寄予厚望。面对经济新形势,习近平在2015年召开的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特别提到要重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特别是年轻一代”[3],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推动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社会改革、促进经济结构优化调整、产业技术创新过程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无论是从主体数量上看,还是从增加值比重和就业吸纳能力上看,非公有制经济都已成为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力量。据统计,目前私营企业超过1598万家,个体工商户超过5073万户,吸纳就业人员2.57亿。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比重超过60%,税收贡献超过50%,固定资产投资占比超过64%,提供了超过80%的城镇就业岗位和90%的新增就业岗位。[4]实践一再证明,中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依赖于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这两大支柱,也依赖于各级经济人士在经济发展中的舵手作用。非公有制经济两个健康问题事关经济发展大局。
因此,就很有必要明确两个健康的条件和表现。与公有制经济相比,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至少要符合或者满足以下条件:第一,要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这是指南针,偏离这个方向就要犯错误。第二,要有一个竞争有序、产权明晰、公平正义的制度环境。这是一杆秤,缺乏这个环境,就会出现垄断、不公平竞争、“天花板” “玻璃门”*这里“天花板”“玻璃门”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天花板效应”最早出现在莫里森与他人合著的文章《打破天花板效应:女性能够进入美国大企业的高层吗》,是指一些针对女性和少数族群在升迁方面设置的一层有形或无形障碍。后来引申为那些限制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外部和内部环境,以至于很难达到与公有制企业一样的发展高度。所谓“玻璃门”主要指的是那些阻碍非公资本进入相关行业和领域的“看得见但一进就碰壁”的不合理门槛。等问题,陷入零和博弈陷阱的恶性循环。第三,能主动适应、运用经济发展规律,按照市场法则、契约精神参与生产、流通、分配、交换、消费等各个环节。这是基石,离开了这个基石,整个经济大厦就会倒塌。第四,能够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需求,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提供能够满足需求并且在国际国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产品(服务)。这是企业生存的生命线,离开了这条生命线,企业就不会持久。第五,要善于学习,善于干中学、学中干,学习生产经验和管理经验,不断提高创新能力。这是法宝,离开这个法宝,就无法与时俱进,无法基业长青。
但是,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各种不健康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在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正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期,[5]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非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出现了各种不协调、亚健康甚至不健康现象,比如产业结构不合理、不正当竞争、劳资关系紧张、不注重企业信誉等。这些问题能否顺利解决将直接影响当前经济发展动力转换、结构优化升级、技术创新的效果。
二、新常态下非公有制经济面临的新问题
(一)市场与政府:资源配置方式选择问题
市场与政府这两只手都是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现代经济理论已经证明,市场与政府有各自的适用边界,市场理应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政府应承担弥补市场失灵,提供公共服务、市场监督、宏观调控等功能。现实中,政府这只手更偏好于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干预,具体表现在两方面:第一,由于路径依赖和经济体制本身缺陷,所以政府偏向于直接参与资源配置,对经济活动直接干预,形成诸多行政垄断,打压了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影响了资源利用效率。第二,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地位得以提高,国家相继出台了系列支持性的措施,但是实践中遭遇到“天花板”“玻璃门”等现象,政策不能够落实,非公有制经济不能够与国有企业享有相同的待遇。
(二)科技创新与产品品质:企业竞争力提升问题
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进行,其主要特征是将可再生资源与智能互联网相结合,实现资源、科技民主化,产品越来越多地体现出科技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人文品质。这也是经济新常态所要求的。支撑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要素主要有两个:一是科技创新,二是产品品质。科技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实现基业长青的关键与核心。产品品质是企业的生命线,其好坏直接关系企业的成败。在经济新常态下,产品品质可以分为产品的制造品质、生态品质、科技品质、人文品质。工业品质是指产品的用途和性能要符合工业时代的特点,既体现为产品结构合理、物理性能优良、功能精良等内部特性,也体现为形状外观精致与精巧、包装合理等外在特性,并最终体现为产品的适用性、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产品中既蕴含着时代特征,又体现着工匠精神;生态品质是指产品要符合生态环境要求,体现环境友好、生态和谐;科技品质是指产品要具有科技含量,体现时代要求、科技成果的应用性;人文品质是指产品要符合以人为本和科学主义,体现社会需求和社会文化,尊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目前,非公有制企业产品在工业品质、生态品质、科技品质和人文品质方面都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很多非公有制企业粗制滥造、简单模仿,造成资源浪费、生产要素稀缺、环境污染严重,导致工业品质不高;由于单纯追求短期利益,过度向大自然索取,破坏生态链,导致生态品质不高;由于部分企业追求短期利益,忽视研发投入,结果科技创新不足,导致科技品质不足。在全球分工体系中,我国许多企业处于价值链条低端,依靠产品加工、代工等获取微薄利润。
(三)金融市场不完善与融资利益—安全考量:企业融资难问题
金融市场本身是利益主体,既要追求利益最大化,又要保证资金安全,具有较强的偏好,偏好于公(国有企业、公用事业)、大(规模)、强(实力雄厚)。而数量众多的非公有制企业主要是中小微型企业,具有较强的资金需求,虽有好项目、好市场,却被资金绊住了脚步。通过邻里关系、亲属关系、朋友关系融资成为其主要融资方式。
究其融资难的原因无非是两个方面:一是自身不强;二是外部原因,比如信息不对称、资本市场不完善等。非公有制经济主体经营规模小、组织结构简单、经营品种单一、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低、生存和发展的不确定性突出,很难具备较高的抵押信用能力和经营信用能力,很难通过正规渠道得到金融机构的支持。我国金融市场还不够完善,除金融企业与非公有制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等具体问题以外,还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金融市场供给结构失衡。从数量上看,现有金融机构和可贷资金额度不可谓不多,但是现实是很多非公有制企业没资金可贷,发展面临资金约束。金融市场上,对国有企业的资金供给远远大于对非公有制企业的资金供给。二是金融市场地区失衡。城市金融市场相对完善,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滞后。金融市场二元结构明显,城市金融市场的资金从量和质两个方面都要优于农村金融市场,而农村金融机构通过储蓄吸纳资金,又将资金流向城市,导致农村市场发展资金短缺。
(四)内部管理制度与市场意识提升: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存在问题
第一,现代企业管理意识不够。很多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相对滞后,依然采取作坊式、家族式管理,经营决策主观性、差异性较大,不具科学性。有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不愿意接受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担心失去对企业的控制权和话语权。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这些企业如不能及时转型升级,将面临巨大潜在风险。第二,高素质、高技能、产业型人才缺乏。非公有制企业或因规模小、激励机制不健全,或因从事行业属于传统行业等原因,不能吸引、留住高科技人才,导致人才流动性较大。第三,契约精神欠缺。过去企业生产经营、订单获取、市场开拓,习惯于依赖“关系”来解决问题。依法治国成为新常态后,企业发展需要从靠胆识向靠知识转变,从重“市长”向重“市场”转变[7],从靠“关系”向靠契约精神转变,企业经营者要做到学法、懂法、遵法、守法,依法治企,诚信经营。第四,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不足。很多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是企业所有者、决策者和经营者的集合体,大权在握,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最终目标,忽视党建和团建工作,甚至根本就不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很好地团结职工、维护职工权益,不能全面贯彻落实《劳动法》,甚至不签订劳动合同,造成劳资关系不和谐。
三、实现非公有制经济两个健康目标的对策建议
基于经济新常态的特点和实现非公有制经济两个健康目标存在的问题,今后一段时期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两个健康目标实现的思路就是首先要找准经济新常态带来的机会,有针对性地推进全面改革,探索经济健康发展有效路径和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推动非公有制经济转型升级,以适应新常态并开拓出新的发展道路。结合目前实际,实现非公有制经济两个健康目标可以从加强以下工作做起:
(一)全面研究新常态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探索非公有制经济转型优化升级的途径
我国不论是政治还是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都已进入新常态。只有全面把握新常态,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常态,才能更好地推动经济健康发展。全面把握新常态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探索非公有制经济结构调整的途径就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新常态下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面临的难题和出路。首先,要弄明白现阶段和未来一个较长时期内,非公有制经济面临的发展瓶颈和障碍是什么;其次,要研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是什么,如何利用这些有利条件走出当前发展困境;再次,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要深入探讨非公有制经济在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中的地位、途径、实现形式、权益保障,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法制环境和政治环境。第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转型、结构优化升级、竞争力提升问题。要研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式如何从不可持续向可持续转型,具体包括思想认识转变,从过度向自然索取向双向互惠转变,从石化能源开采向生态、清洁能源开发转变,走出一条天时地利人和的可持续的和谐发展道路;要研究非公有制经济结构如何优化升级的问题,具体包括混合所有制结构协调优化问题、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问题、产品结构优化问题、“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利用问题等。中国非公有制经济改革要把握住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契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一方面,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推动《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另一方面,要加快产业融合,特别是与互联网的融合,充分利用风能、水能、太阳能、生物能等新能源,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非公有制经济内涵建设,提升其可持续发展和竞争能力
新常态下,如何提升非公有制企业和经济人士内涵建设也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内容。所谓内涵建设,是指要摈弃以数量为中心的理念,加快向以质量为中心、以市场为中心转变,摈弃粗制滥造、以模仿为主的制造方式,加快向提升产品科技含量、精密制造转变,企业主体素质、产品质量、社会责任、竞争力提高等方面要有所突破。第一,要研究如何提高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素养(政治素养、法制素养、科技素养、管理素养),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第二,要研究如何提升非公有制经济科技创新能力,创新资金从何而来,创新技术怎样保护和转化。第三,如何监控非公有制企业产品质量问题,如何推动品牌建设,增强市场核心竞争力。第四,要破解家族企业管理模式陷阱,推动科学化管理,完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第五,要研究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推动劳资双方和谐相处问题。这些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制约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是未来一个时期需要着重研究的问题。
(三)全面推动法制建设,确保市场主体享受国民待遇
依法治国成为新常态,加强非公有制经济法制建设、依法治企也必然成为常态问题。在经济发展中无法可依的问题阻碍了经济主体的发展,挫伤了市场主体的积极性,造成不公平竞争、市场垄断。随着依法治国策略的推进,无法可依的情况正在减少,当前一个阶段,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首先就是要研究如何在法制层面确保经济主体公平竞争、财产得到保护、决策自主,消除制度性和政策性歧视,让非公有制经济享受与公有制经济一样的待遇。在这个过程中,工商联要发挥积极作用,不仅要研究如何增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法律意识,帮助其提高法律素养,使其做到学法、懂法、知法、守法,而且要切实维护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益,推动其健康发展。
(四)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提升党的影响力和引导能力
要确保非公有制经济两个健康目标的实现,就要确保非公有制经济正确的发展方向,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偏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和轨道的问题,这是方向、路线问题。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既要遵循经济运行规律,又要遵守国家宏观政策和产业政策;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既要了解并掌握市场经济法则、先进管理经验,又要遵守社会主义路线、方针和政策,坚持依法治企。当前非公有制经济存在诸如规模小、结构不合理、管理混乱、认识模糊等问题,有些还与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相背离,造成了不良影响。2012年3月21日,在全国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提出“两个覆盖”,即要在非公有制企业抓好党组织覆盖和党的工作覆盖,[6]旨在增强党的影响力,规范非公有制企业经营方向。实践也一再证明,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有助于推动企业管理从传统向现代化转变,有助于企业全面把握国家方针、政策,有助于企业管理民主化并推动劳动关系进一步和谐,有助于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正确认识职工的价值,有助于企业制定规范的制度,推动依法治企。
因此,探索如何加强和改进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将是未来的一个首要重点,探索如何在非公有制企业抓好“两个覆盖”将是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抓好“两个覆盖”,要发挥好党组织“两个作用”,加强“两支队伍”的建设。“两个作用”是指党组织要在职工群众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在企业发展中发挥政治引领作用;“两支队伍”是指要加强党组织书记和党建工作指导员队伍建设。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的原则。非公有制企业数量众多、类型多样、分布范围广,要根据企业类型坚持分类指导。同时,在开展“两个覆盖”的过程中,深入研究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自身综合素质提升问题,全面提高其管理水平、经济运行规律把握能力,坚持“四信”教育。
[1]江泽民.大力加强党的统一战线工作 为完成新世纪宏伟任务服务——在第19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12-05(01).
[2]党中央重视和加强对工商联的领导[EB/OL].[2015-07-20].http://finance.ifeng.com/a/20150216/13505586_0.shtml.
[3]习近平.谋求持久发展 共筑亚太梦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的演讲[N].光明日报,2014-11-10(02).
[4]全哲洙.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工商联促进两个健康的重要内容[N].光明日报,2015-04-17(03).
[5]彭向升.“新常态”下的中国宏观经济[J].现代经济探讨,2015(4):10-16.
[6]抓好“两个覆盖”发挥“两个作用”加强“两支队伍”建设[EB/OL].[2015-07-20].http://news.163.com/12/0322/11/7T6RVOPK00014AED.html.
[7]高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问题研究[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2):72-74.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Achieving Goal of "Two Kinds of Health" of Non-public Economy Under New Normal
ZOU Tanyong
(1.SchoolofForeignLanguages,HenanInstituteofEngineering,Zhengzhou451191,China;2.GraduateSchoolofChineseAcademyofSocialSciences,Beijing102488,China)
China′s economy has entered a period of new normal economy, it is demonstrated by the economic slowdown, the economic structure of continuous optimization, and the changes from elements and investment driven to innovation driven. The new normal economy brings about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non-public economy. Therefore, there comes a new project that is how to ensur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non-public economy as well as the healthy growth of the individuals involved in non-public economy.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non-public economy rests on such measures as strengthening the Party construction in non-public enterprises, exploring the ways to optimize the economic structure,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egal system in addition to reinforcing the connotative construction of the non-public economy.
new normal; non-public economy; two kinds of health
2015-08-23
2015年度河南工程学院统战理论研究立项项目(2015TZ007)
邹坦永(1978-),男,河南杞县人,河南工程学院外语学院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服务业。
F276.5
A
1674-3318(2015)04-0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