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饶宗颐教授与韩师的因缘

2015-03-27陈伟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韩山饶宗潮州

陈伟

(韩山师范学院饶学研究所,广东潮州 521041)

饶宗颐教授与韩师的因缘

陈伟

(韩山师范学院饶学研究所,广东潮州 521041)

饶宗颐与韩山师范学院因缘深厚,从青少年时代开始就与韩师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饶宗颐是韩师的杰出校友,他从韩师开始走上讲台,最终成为一代文化宗师。韩师是饶宗颐的母校,见证了饶宗颐学问的成长,长期支持饶宗颐的文化事业,并不遗馀力地弘扬“饶学”。饶宗颐撰写《韩山志》、在韩师第一次走上讲台,韩师为饶宗颐举办了四届学术研讨会、成立“饶学研究所”,可见饶宗颐与韩师的因缘。

韩山师范学院;饶宗颐;因缘

韩山师范学院曾长期作为粤东的最高学府,一个多世纪以来培育了无数文化精英。饶宗颐教授正是在韩师开始了他的讲学生涯。66年之后,年近九旬的饶宗颐饱含深情地创作了一幅《韩山图》,纪念当年与韩师的这段因缘,并题句曰:“韩山苍苍,韩水泱泱。”足见他对韩师的深情与感怀。

林伦伦校长有一段话很好地概括了饶宗颐与韩师的因缘:“饶公与潮州,与韩山师范学院渊源颇深。他是潮州人,也是韩山师范学院的杰出校友,在‘省立韩山师范学校’时期,曾任韩师教员。自1990年韩师聘请饶宗颐先生为名誉教授以来,先生曾多次莅临韩园讲学,为师生们带来国学丰盛大餐。饶公辉煌的学术成就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业已成为韩师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全体师生的荣耀和学习的楷模!”[1]001—002

饶宗颐,字选堂、伯濂、伯子,号固庵,广东潮州人,是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经学家、宗教史家、比较文化史家、文学家和书画家,是国际汉学交流的重要人物、当今国学界的泰山北斗,也是从历史文化名城潮州走向世界的一位文化巨子。

1917年8月9日,饶宗颐出生于广东省潮安县(今潮州市区)。饶家世代业商,家境殷实。饶宗颐的父亲——饶锷(1891-1932),毕业于上海法政学校,1909年参加“南社”,与名士金山高吹万等倡设国学会,是潮州民国时期的一位大学者,著有《西湖山志》、《天啸楼集》、《王右军年谱》、《法显〈佛国记疏证〉》、《淮南子斠证》等著作。饶锷兴建有自己的藏书楼“天啸楼”。饶宗颐少年时代在父亲的指导下,成天在天啸楼中读书,经史子集无所不览,从而奠定了扎实的国学根底。饶家深厚的家学渊源,在饶宗颐身上得到很好的继承,使他后来能成长为一代国学大师。韩师是民国时期粤东地区的最高学府,是饶宗颐早年的一个重要学术平台。早在青少年时代,饶宗颐便和韩师结下不解之缘,这缘分,大致可从四个方面述说。

一、饶宗颐撰写《韩山志》

饶宗颐与韩山之因缘,最早应数他弱冠前为韩山所撰写的《韩山志》。韩山自唐代韩愈登览之后,逐渐成为潮州的人文渊薮、名胜之区。饶宗颐青少年时期所撰写的这部《韩山志》,是他学问发轫期的一本宏著。韩山之有志,自饶宗颐始。胡晓明先生对《韩山志》在饶宗颐学术生涯中的重大意义,有过这样精彩的论述:“《韩山志》是饶氏弱冠之年仿徐霞客《鸡足山志》而撰写的一部山志,全书已佚。其序文曰……由‘文士丛缀,词客杂纂’二语中,我们多少可以看出一点少年饶宗颐心中一份‘学者意识’之自觉。他虽然生于钟鸣鼎食之家,长于文采休曜之地,却也并未耽于声色犬马之习,我们不能不说他是少年有志了。学养可以变化气质,饶氏少年即有奇志,有一半应归功于潮州地区的人文传统,归功于韩文公在潮州的流风馀韵。”[2]

关于《韩山志》的原貌,饶宗颐总纂《潮州志》第六册《艺文志》曰:“韩山志十八卷,民国潮安饶宗颐辑,稿本。”[3]知饶宗颐《韩山志》原有十八卷,是手稿本,并未正式出版。《韩山志例言》文末署曰:“中华民国廿五年十月,饶宗颐时年二十。”[4]1714可知《韩山志》完成的时间为1936年,时饶宗颐虚龄20岁。饶宗颐后来几经辗转,《韩山志》全帙今已不传,唯存《韩山志自序》一文,饶宗颐将其收入《固庵文录》,并在文后加了一句按语:“此志弱冠所著,全书经乱沦失,不可踪迹;谨录序例,以存少作之一斑云。”可见饶宗颐对这部少作的珍重和对全书散佚的无奈。2006年,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出版的《潮州三山志》中有《韩山志》集佚一卷,编者在卷首的《辑录凡例》中曰:“故本书残卷,除《韩山志叙例目录》曾于民国年间刊行,可按印本重排外,馀皆据散见报纸及其它书籍辑录。”[4]167我们尚能根据这卷《韩山志》集佚,略见原著之一斑,也是不幸中的万幸。

山志在四部的分类中一般被分在史部地理类。韩山虽是潮州胜地,但毕竟僻处海隅,尚不能与域内诸大名山相比。但一部好的山志,亦是天文、地理、人文、历史、文学无所不包,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撰写者必须具有全面深厚的古典文化素养。饶宗颐在撰写《韩山志》时,也寄托了他对学术的至高追求。他在《韩山志自序》中说:

山岩之为志者,盖地志之旁支,山经之流裔也。在昔充之集吴兴之名,宗测撰衡山之记,征诸坟典,是其权舆,亦有曰疏与图,则又此科之系。言其总著,纂述亦伙。康乐有居游名山之志,刘澄有山川古今之记,虽简袠论佚,体例蒙眛,然后儒援据之馀绪,亦可窥其源本之编制,大都文士丛缀,词客杂纂,匪有义类,可资研绎者也。爰逮唐宋,乃有专书,部居分别,配隶驯精,则以地志之例,兼及人文之载。山志之体,斯为备焉。[5]41

短短一段,便将山志的历史概括出来,又将历代山志的优劣点评了一通。隐然可见饶宗颐宏大的学术气魄和高远的追求,他是要以韩山为例,撰写一部更为优秀的山志。接着饶宗颐又用了一段文字,点明他为韩山修志的缘由:

潮州韩山,陪县城之东,昌黎之所游观,诚斋于焉题咏。元明以还,兴造日众,亭庙馆榭,逦倚嶕峣,山水增灵,林泉获幸。于是谪宦游寓之客,洪笔丽藻之士,陟远寻幽,劚奇剔怪,镌铭木舌之舍,著句之章,洞穿涬溟,雕镵岩壑,瓌诡惠巧,吁何其盛!惜乎释地征文,犹未纂为专袠。虽司马有韩祠沿革之考,学正有东湖胜概之集,而疏缺未备,研讨靡资,履何人,代之愧矣。予闲居多暇,稍事搜括,辄用刺陈编,访遗耇,搜残碣于废宇,揽奇迹于穷谷,采辑撰记,星纪一周,居然成卷。考是山北出黄田之岭,而南尽韩水之汇,峘岌之所居,广袤盖三十里,其峰有三十二,其湖有四,其村大小一十又三。岩窟之间,厥上唯壤,草木丛茂,山水明秀,故居民成聚。自宋以降,望族辈出,若桥东许氏、桃坑刘氏、东津薛氏、梁氏,皆子姓蕃茂,而各以科第文章,显烁于畿宇郡国。乃知是山之所为美,非唯由退之之留迹,亦其土居人士嘉德文采休曜英馥之召之也。故并采生长山间之名贤鸿哲,陈其行迹,著之于编。后之游览乎是山者,欲考韩公之遗事,征前代之耆献,其于吾书,或有取焉。[5]41-42

文中先点出韩山来历,在唐首由韩愈之登览而得名,宋代大诗人杨万里也曾登临题咏,有《韩木》、《谒昌黎庙》、《韩山》诸诗传世。到了元明两代,韩山已蔚为名胜,一时称盛。有关韩山的文献,虽然前贤郭子章著有《韩公二祠沿革》,刘琯著有《东湖胜概集》,但都不完备,有待后来者的增补,所以饶宗颐才萌发了撰写《韩山志》的念头。而韩山是一条山脉的总称,包涵三十二峰、四湖、十三个村落,自宋代以来,此地科第鼎盛,人文荟萃。桥东许氏、桃坑刘氏、东津薛氏、梁氏等都是当地的簪缨之族。这些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交相辉映,共同造就韩山的辉煌历史文化。这就是饶宗颐撰写《韩山志》的缘由。

关于《韩山志》的体例,饶宗颐在《韩山志例言》中曰:

是书为编凡二:曰正编,曰副编。为类凡七,属正编者四:曰地理,曰胜迹,曰建置,曰人物。属副编者三:曰金石,曰文辞,曰撰著。正编者,盖史迹之纪述,旨重证要,义取考实。副编者,盖志料之理董,则意存晐博,用资徵验,正、副昈分,简繁斯别。实斋有言:欲经纪一方之文献,必立三家之学,仿纪传正史之体作志,仿律令典例之体作掌故,仿文选文苑之体作文徵。三书相辅而行,缺一不可。合而为一,则尤不可。夫山岩非朝廷州邑之比,自无律令典例之足徵,而史料有实事载籍之分,固应示志书文苑之别。今师其意,略加变通。撮机要为正编,纳浮辞于副袟;判文事于两途,别资料于正志。义有师资,例匪臆创。谨论厥要略,觊与学者商榷焉。

是书分类之次第,盖有明晰之系统,兹试论之:夫物事发生,自然环境盖其因素,有地斯有物也,故首地理。地必增饰而后美,因人而后传,高贤兴建,时为名胜;学士咏觞,动成故实,故次胜迹。舆梁学舍,虽为州郡民人而设,亦是岩壑林泉之丽,故次建置。岳渎清淑,挺为英秀,扬厥善绩,足资推表。又卜筑寓贤,题咏游士,增美山川,亦宜表著,故次人物。至若遗墨宝于贞石,发文藻于鸿笔,陈轶事于坟典,山岩文献,赖以有徵,史料攸存,掇录宜备,故次石刻、文辞及撰著。昔徐霞客撰《鸡足山志》,标由天及人之旨,辨类至精,取义良善,今之编纂,实奉为圭臬焉。[4]171—172.

可见饶宗颐在编撰《韩山志》时,是以章学诚《文史通义》为思想指导,具体参照徐霞客的《鸡足山志》,由天及人,制定了一个完整的体例,即分为正副两编,正编由地理、胜迹、建置、人物构成,重在纪述史迹、考据历史,副编有金石、文辞、撰著,这些都是属于广义的“艺文”的范畴。其时饶宗颐方续成其尊人饶锷先生的《潮州艺文志》,于艺文的编撰驾轻就熟、得心应手,这又在《韩山志》副编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关于《韩山志》的具体内容,笔者想谈谈两点。一是该志中收录的饶宗颐关于韩山得名来历的一篇考证文章——《韩山名称辨异》。1936年,饶宗颐撰成《韩山名称辨异》,该文“收作《韩山志》之补遗,刊于《岭东民国日报》,后又发表在1937年2月出版的《禹贡》半月刊(第6卷第11期)”。[6]是饶宗颐早年加入禹贡学会之后撰写的一篇重要的历史地理考证文章。禹贡学会由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创办,顾氏对年轻的饶宗颐倍加青眼。1935年,年方19岁的饶宗颐在顾颉刚的推荐下加入禹贡学会,这标志着饶宗颐已经进入当时历史地理研究的学术前沿。关于韩山得名之缘由及时间,饶宗颐在《韩山名称辨异》一文中有精彩的考证:

山以韩名,从昌黎韩文公愈之姓也。公刺潮时,曾即是山为亭,而手植橡木于亭隅,故后之人称亭为“韩亭”。从而名山曰“韩山”,山下之水曰“韩江”。山据潮安县城东,初名东山。王汉《金城山记》云:“韩文公曾即东山为亭,以便游览。”王汉,大中祥符间知潮州军州事,是此山之名东山,当在北宋之前。王大宝《韩木赞》称:“东山上有亭,唐韩文公游览所。”王象之《舆地纪胜》亦云:“东山在州东,韩昌黎文公旧游览之地。”大宝、象之,皆南宋人,则是似于南宋初,此山仍作“东山”之称。然旧府县志皆载有陈尧佐、刘允《韩山诗》。尧佐,咸平二年倅潮;刘允,绍圣四年进士。以是推之,韩山得名,已远在北宋时矣。大宝、象之之称“东山”,特袭用故名耳。盖自陈尧佐题诗,“韩山”之名始著于世,其后丁允元建韩祠于山麓,而名乃益显焉。[4]264-265

最终,饶宗颐得出结论,认为韩山原名东山,韩山之得名早在北宋之时。这对于韩山史的研究极为重要。

另一个话题是《韩山志》中记载着大量有关韩师的历史资料,在今天看来尤其宝贵,是研究韩师历史的一个重要宝藏。比如下面这几段:

原道堂

原道堂者,康熙三十年辛未,巡道史起贤建昌黎书院,所题其堂之名也。雍正七、八年,知府龙为霖改昌黎书院为韩山书院,增辟院址,堂仍其旧。(《韩江闻见录》九)今堂易为中山纪念堂,仅存翁方纲书“原道堂”木匾一方。

韩公厅

韩公厅,即韩山书院正厅。嘉庆辛未重修(《韩江记》一)。今改为教室。

思赵轩

思赵轩,即原道堂左楹。嘉庆十九年,知府万云为观察赵慎畛辟(万云《重修韩山书院碑记》)。

振华楼

振华楼,在原道堂后。雍正二年,知府龙为霖拓韩山书院时建,凡三楹,贮古今书籍(龙为霖《韩山书院碑记》)。乾隆间附祀名宦楼下,祀韩昌黎、赵天水,右祀巡道史起贤、郡守林杭学,左祀龙为霖(《韩江记》)。嘉庆十六年,巡道温承志重修(万云《重修韩山书院记》)。民国初元,楼圮。十三年,韩山师范学校校长方乃斌募捐重建。

大魁楼

大魁楼,在原道堂左(《韩江记》一)。今废。[4]186-192

书中提到的这些建筑,现在已经都不存在了。通过这几段文字,我们可以还原许多清代韩山书院的历史。可见,《韩山志》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韩山志》虽是饶宗颐弱冠所撰的少作,已然可见其文化大师的端倪。在书中,饶宗颐旁征博引,指点江山,让人至今读之,犹可想见其少年才子的风范。而该书理当成为研究韩师的一部重要著作,这是少年饶宗颐献给韩师的第一份厚礼,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二、饶宗颐在韩师第一次走上讲台

饶宗颐少有神童之誉,从小性格就很奇特,他曾回忆说:“但我从未感到孤独。我的这种气质自小就很明显,就是不管外面的世界、人家的事情,只做自己的事情,而且全神贯注地做好。”[7]5所以他能七岁的时候就写成了一部《后封神》,十岁能诵《史记》,十六岁作《优昙花诗》,一时轰动潮州城。1932年,饶锷先生逝世,饶宗颐继承父志,续成其父未完成的著作《潮州艺文志》,并刊于《岭南学报》第四、第五、第六卷。该书第一次对潮州历代艺文进行系统的整理,收录书目达一千多种,饶宗颐从此一鸣惊人,成为民国学术界的一颗新星。1935年,饶宗颐被聘为中山大学广东通志馆纂修,同年加入“禹贡学会”。

1938年,年仅21岁的饶宗颐,在韩师开讲中国文化课,第一次走上讲坛。当时,在韩师执教的著名词人、学者詹安泰先生因病不能上课,便向学校推荐,由饶宗颐来代课。詹安泰先生的哲嗣、暨南大学詹伯慧教授回忆说:

家父詹安泰自20世纪20年代于广东高师(中山大学前身)毕业后就回到潮州,进入韩山师范(学院),执教诗、词、曲以及文学史等课程,平日赋诗作墨,跟饶家父子时有酬唱过从。年少翩翩的饶宗颐先生,当年已是我家客厅中的常客。……我父亲早就对年轻多才的饶宗颐怀有深深赞赏之情了。现在韩山师范学院图书馆大厅的墙上挂有我父亲和饶公的肖像,他们俩一起作为在韩师待过的前辈名人。由于家父跟饶公关系密切,而饶公又比我父亲小15岁,因而常常有人误以为年轻时的饶公是我父亲的学生。我在许多场合都郑重说明:这完全是误会!饶公进入韩山师范(学院),第一次踏上讲堂给学生讲课,的确是我父亲推荐的。但他们绝对不是师生关系!当时我父亲因为生病需要休养一段时间,韩师校长要他找位代课教师,我父亲就推荐了这位20岁左右的潮州才子。年纪轻轻的饶宗颐先生果然不负所托,出色地接替了我父亲所授的课程,深得学生的欢迎,可称得上是一鸣惊人!这说明年轻的宗颐先生完全不愧为学养深厚、才华横溢、出类拔萃的好老师。而我父亲当年不拘于学历资历而大力推荐宗颐先生,也凸显了那时韩师领导不拘一格、唯才是用的用人观。[8]

詹安泰比饶宗颐长15岁,两人为忘年之交。詹安泰与饶宗颐的父亲饶锷交情颇深,是饶氏天啸楼的座上常客。饶锷结诗社——壬社,詹安泰也是重要的成员。但詹安泰对饶宗颐这位小友非常欣赏和尊重,他在《赠饶伯子》一诗中道:

我往过君居,君年十五六。

侍立乃翁旁,崭然露头角。

乃翁藏书富,插架三万轴。

博古而敏求,著述森在目。

术业日已专,精力日已足。

行见卓上京,岂惟惊流俗

……

君才实过我,学亦不可齿。

乃者我有疾,乞君代讲几

……[9]

詹安泰此诗对饶宗颐推崇备至,甚至认为饶宗颐的才学已经超过自己,所以才会在自己因病不能上课时,推荐饶宗颐来韩师代课。

关于詹安泰请饶宗颐代课的具体时间,一向少为人知。近有汕头陈嘉顺撰文《别有奇芬日采撷:抗战初期的詹安泰先生》,对此有详细的考证:

当时校长李育藩写给詹安泰、饶宗颐两位的文件底稿仍收藏在韩师档案室,因内容重要,特录如下(其中有两字无法识别,用“□”代替):

祝南吾兄伟鉴:

顷读来书,籍悉贵体不适,至深系念。承介绍饶君宗颐代课,□□十分欢迎,希请转知,前来上课可也,尊恙痊愈,希即亲自返校主持为荷。专复,即祝

痊安!

弟复 三月十一日

宗颐先生台鉴:

顷接祝南先生来函,谓彼因身体不适,行动困难,特请台端代课,极为欢迎。兹用特专函奉达,敬希查照,莅校上课为幸,专此,即颂

撰祺!

弟顿 三月十一日

从以上信息可知,1938年3月11日,韩师发函聘请饶宗颐到校代詹安泰上课,当时他年仅21岁,比一些学生还年少。[10]

有了这两份珍贵的档案,饶宗颐来韩师上课的确切时间遂可大白于天下。

与韩师的这段因缘,饶宗颐直到晚年犹津津乐道,他曾回忆说:

在通志馆结束后,我曾到韩山师范任教三个月。我有一个朋友,叫詹安泰,当时他在韩山师范教书。我刚刚从广州回我家乡,因詹病了,要我给他代课。当时课本是傅东华编的,很厉害,二年级就全是声韵训诂之学、《说文解字序》等,三年级就全是诸子百家。我给他代高中国文课,二年级与三年级,我觉得很容易讲。后来他病好了,我就不继续代他的课了。[7]13

于此可见当年韩师国学教育底蕴之深厚、文气之昌盛。而年方弱冠的饶宗颐居然觉得“很容易讲”,可见他当时胜任授课之责是绰绰有馀的。关于饶宗颐当年的讲课效果,潮州耆老回忆说:当时学生很多都比饶宗颐大,听说有个才21岁的老师要来代名学者詹安泰的课,大家都不服气,纷纷向校长抗议。校长安抚学生说,先让饶先生来上一次课,如果大家觉得不行,再换也不迟嘛。结果饶宗颐上过一次课之后,所有学生为之倾倒,也就再没人提换老师的事了。

饶宗颐从韩师开始走上讲台,随后,他历任无锡国学专科学校、广东省文理学院、汕头南华大学教席,一直做到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新加坡大学、耶鲁大学、法国高等研究院的教授,真正从韩师走向世界,成就为今天名动寰宇的一代文化宗师。

三、韩师为饶宗颐举办了四届学术研讨会

林伦伦校长在2013年7月韩师举办的“饶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总结说:“在饶学方面,我们至今已经召开了四届专门的国际学术研讨会。1996年8月,‘首届饶宗颐学术研讨会’在韩师成功举办,来自内地和美、法、日、泰、荷兰、新加坡等国以及港、澳、台的众多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2011年4月,也是在这里,我院隆重举行‘饶宗颐国际学术研讨会暨饶宗颐研究所成立大会’,在包括中央文史馆、敦煌研究院、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中山大学、广东省博物馆等高校及机构的鼎力支持下,世界上首个饶宗颐研究所宣告成立。饶宗颐教授亲自为研究所揭牌。分别于1996、2006和2011年召开的这三次学术会,使得世界更了解饶宗颐,韩师也成为了国际上饶学研究的重点基地之一。”[1]002-003一所高校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为一位学者举办了四届学术研讨会,这在国内外皆属少见,可见饶宗颐对韩师的影响,也可见韩师对饶宗颐的礼崇。以下将具体介绍这四届饶学研讨会的盛况及其取得的成果。

1996年8月18-19日,上距饶宗颐在韩师授课58年之后,韩师举办“饶宗颐学术研讨会”,来自内地和美、法、日、泰、荷兰、新加坡等国以及港、澳、台的80多位学者出席了大会。研讨会共收到学术论文68篇。与会代表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从不同的角度对饶宗颐的治学生涯、方法、成就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讨。这次研讨会,深化了对饶宗颐学术、艺术成就的研究,也促进了国际汉学和“潮学”的交流合作。

在8月19日的闭幕式上,饶宗颐朗诵了《八月十九日赋谢与会诸君子》二绝句,其一云:

精义从知要入神,商量肝胆极轮囷。

鹅湖何必分朱陆,他日融通自有人。

首句言论学之精义,贵能入神,何谓入神,就是《易经》所说的“精义入神,以致用也”,要能学以致用。次句的“商量”是后三句的主题,这里的商量也就是朱熹的“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是指商量学问。“肝胆极轮囷”是指要有大气魄、大胸怀。果能如此,则现在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可论而不争,不必像当年朱熹和陆九渊在鹅湖论学那样分成两大流派而势同水火。须知我辈不能解决的问题,他日自有后来人能融会贯通。饶宗颐生平论学特标一宗旨:“学问要接着做,不能照着做。”这是自勉,也是对后学的鞭策和鼓励。其另一首云:

称扬如分得群公,独学自忻不苟同。

韩水韩山添掌故,待为邹鲁起玄风。

此诗首句言与会群公对饶宗颐的称扬,饶宗颐还是很满意,觉得恰如其分的。二句为自信之语,平生独学,自喜尚能做到不苟同的境界。后半言此次盛会,足使韩水韩山添加新的掌故。而吾辈之心愿,则是希望能为海滨邹鲁之地潮州重新掀起学问的玄风。

会议期间,全体同仁还举办了庆祝饶教授八十华诞活动。香港中文大学罗忼烈教授有《寿饶宗颐教授八十华诞》诗为饶宗颐祝寿:

甫过坡公四十春,辞章书画两无伦。

选翁幸出坡翁后,腹笥应须轶一尘。

饶宗颐即席作《和罗忼烈教授》诗:

误了平生八十春,不今不古与谁伦?

亦曾俯览秦川小,尤较东坡隔一尘。

饶宗颐著作等身,功成名就,犹自谦说枉误平生。说起生平治学的宗旨,他言自己是不今不古,陈寅恪也曾说过类似的话,看来二位大师是心有灵犀了。太古容易食古不化,太今容易媚俗趋时。不今不古,这是一种很高明的境界,并世又有几人可以比伦呢?后半是回复罗忼烈寿诗中的“选翁幸出坡翁后,腹笥应须轶一尘。”罗认为饶宗颐已经超过了苏东坡,但饶宗颐谦虚地说:虽然我也曾俯览秦川,一小天下,但比起东坡来,我还是有相当大的距离的。这是一种自信的谦虚,也是一种谦虚的自信。

此次会议论文结成《饶宗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曾宪通主编,1997年11月由香港翰墨轩出版有限公司出版,收入论文68篇,可谓硕果累累。

2006年12月17日,潮州饶宗颐学术馆新馆(颐园)落成庆典之际,韩师与潮州市政府联合举办“饶宗颐学术研讨会”,100多位专家学者和嘉宾参加了会议,饶宗颐亲临会场,并发表讲话,感谢家乡潮州和韩师对他的厚爱,并勉励与会学者们共同为复兴华学而努力。这是在韩师举办的第二次饶宗颐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于2007年由海天出版社正式出版。

2011年4月23日,韩山师范学院隆重举行“饶宗颐研究所成立大会暨饶宗颐学术研讨会”。饶宗颐亲临会场,与香港潮属社团总会创会主席陈伟南先生,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教授及潮州市市委书记骆文智先生共同为研究所揭牌。“饶宗颐教授在大会上即席发言。他动情地说,韩师曾经是他代课的地方,今天有幸在快100岁的时候再回到旧地。对会场上悬挂着‘饶公伟哉,独造文化珠峰,通儒通佛通道;韩苑幸矣,共耘学术兰畹,求正求是求真’的对联,他谦虚地说:‘大概我只是半通而已,而求正、求是、求真正是我的不懈追求。’尽管年近百岁,但饶宗颐先生的记忆力非常好,思路清晰,在短短十分钟时间里,从陶渊明讲到苏东坡,从北大讲到韩师,从哲学讲到诗词。他说:‘今天的人大多急躁功利,诸位应该向陶渊明、苏东坡学习,每个人做事就应该求正、求是、求真。’他很高兴韩师出了很多有为的年轻人。最后,饶教授还幽默地说:‘快百岁了,词不达意,请多包涵!’”[11]香港饶宗颐学术馆郑炜明博士、龚敏博士,广东省社科院雷铎研究员,澳门大学施议对教授,中山大学曾宪通教授,潮州市政协文史委曾楚楠先生,安徽省社科院刘梦芙研究员,广东省文物鉴定站林锐先生,韩山师范学院黄挺教授、赵松元教授先后作了学术报告。

2013年7月28日,“饶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韩山师范学院隆重举行,本次研讨会由韩山师范学院、香港饶学研究基金、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饶宗颐学术馆之友会联合主办,广东海利集团有限公司、潮州市饶宗颐学术馆、韩山师范学院饶学研究所等单位协办。来自世界各地的100多位学者出席大会,收到论文70多篇,饶宗颐亲为题字曰:“鹅湖重见”。当年,南宋的大学者朱熹和陆九渊在鹅湖书院论学,开创了南宋的理学。而今天饶宗颐以“鹅湖重见”庆贺韩师,这是一份来自大师的厚重的历史期许。

此次“饶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是在韩师召开的第四次饶宗颐研究学术会议,是首次更名为“饶学”研究的大会,也是世界范围内首次以“饶学”命名的学术研讨会,韩师的“饶宗颐研究所”也就此更名为“饶学研究所”,《饶宗颐研究》杂志更名为“饶学研究”。林伦伦校长在大会讲话中表示,希望通过饶学研讨会的平台,能够进一步整合饶学研究资源,吸引、团结更多的海内外有志于饶学研究的学者,促进饶学研究的学术化、系统化、国际化。相信在饶宗颐教授的亲切关怀,以及各界有识之士的通力合作、共同努力建设之下,“饶学”必将与“钱(锺书)学”一样,成为21世纪人文社科领域的一门重要学科。此次研讨会从各个角度展开讨论,在饶宗颐的学术和文学、饶宗颐与潮学等领域的研究均取得重大突破,推进了饶学研究的深入开展。与会专家学者达成共识,认为饶学博大精深,既立足于中国学术,又具备宽阔的国际视野,必将成为21世纪中国的显学。

这四次学术研讨会,使得世界更了解饶宗颐,促进了中华文化事业的发展,也使韩师日渐成为国际重要的饶学研究基地。

四、韩师为饶宗颐成立“饶学研究所”

韩师随着饶学研究力量的不断壮大,经过长期的酝酿筹备,最终决定成立饶宗颐研究所。韩山师范学院饶宗颐研究所于2011年4月23日挂牌成立,正式向全世界提出“饶学”这一全新课题。该所是专门从事饶宗颐及其相关学术研究的常设性科研机构。研究所在饶宗颐教授的亲自指导下,致力于组织世界各地的学术研究力量,对饶宗颐教授的学术思想和成就开展系统的研究,旨在建成国际“饶学”研究基地和资料档案中心、学术信息中心。研究所聘请敦煌研究院、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为顾问单位,并聘请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教授、敦煌研究院樊锦诗教授、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中山大学陈春声教授、中山大学曾宪通教授、暨南大学饶芃子教授、暨南大学詹伯慧教授为学术顾问。

韩师为配合饶宗颐研究所的成立,同时召开一个学术研讨会,饶宗颐亲临会场为研究所揭牌,并发表重要讲话。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致贺信曰:“璐所寄望于贵研究所及有志于饶学诸公者,研其学,要在知其人;知其人,要在知其心;知其心,要在效其情。未知与会诸贤以为然否?”社会各界对饶宗颐研究所的成立给予了大力支持,爱国实业家、慈善家谢贤团先生捐赠20万元人民币用于研究所的启动经费,广东省原省长卢瑞华先生亲笔为研究所题匾。

2013年7月,韩师举办“饶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第四次为饶宗颐召开学术会议,“饶宗颐研究所”也就此更名为“饶学研究所”,刊物《饶宗颐研究》更名为“饶学研究”。

饶学研究所自成立迄今已历四周年,诸位同仁在所长林伦伦教授的带领下,有目标、有规划,勤勉努力,其运行与研究工作之开展井井有条,并初步取得了一些成绩:编辑出版了《饶宗颐研究》第一辑、第二辑,《饶学研究》新版第一辑、第二辑,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设置饶宗颐研究课题10项,由有志于饶宗颐研究的海内外各界人士根据课题指南及各自学术专长自由申报,现已有五个项目正式立项;创建了饶学研究网站,成为国内外唯一的饶学研究专业网站。另外,自2012年3月始,饶学研究所副所长赵松元教授为中文系本科学生开设了“饶宗颐诗学研究”的专业选修课,饶学研究已进入韩山师范学院的教学与人才培养体系。在副所长赵松元教授的带领下,饶学研究所整合韩师中文系、历史系的专家学者,共同申报科研项目“饶宗颐研究”,获得2014年广东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大项目立项,这将大大提升韩师饶学研究的综合实力和影响。

海内外的饶学研究方兴未艾,作为内地高校第一个饶学研究的专门机构,饶学研究所诸位同仁希望能够与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携手共建,希望能够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以整合海内外“饶学”研究的资源和力量,为阐扬饶宗颐彪炳千秋之学术成就、宏博精湛之学术思想、高贵特出之精神境界,并推进饶学研究之深入开展,尽绵薄之力。相信在饶宗颐的关怀下,在林伦伦校长的带领下,韩山师范学院饶学研究所将越办越好,并终将建成令人瞩目的国际“饶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饶宗颐与韩师因缘深厚,在将近百年的历史中,饶宗颐与韩师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饶宗颐是韩师的杰出校友,他从这里开始登上讲台,最终成为一代文化宗师。韩师是饶宗颐的母校,见证了饶宗颐的成长,并长期竭尽所能弘扬“饶学”。饶宗颐所题的“勤教力学,为人师表”的韩师校训,至今高高悬挂在西区校门背后的门匾上,鼓励和鞭策着一代又一代的韩师人奋战在高等教育的战线上。饶宗颐永远是韩师人的表率和骄傲。今年是饶宗颐的百岁寿诞,我们谨向饶宗颐致以最尊敬的祝福!酌此春酒,以介眉寿。

[1]林伦伦.饶学是一门国际性的学问[C]//林伦伦.饶学研究:新版第一辑.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4.

[2]胡晓明.饶宗颐学记[M].香港:香港教育图书公司,1996:5.

[3]饶宗颐.潮州志:第六册[M].潮州: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2004:2618.

[4]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潮州三山志[M].潮州:政协潮州市委员会,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2006.

[5]饶宗颐.固庵文录[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6]郑炜明,林恺欣.饶宗颐教授著作目录新编[M].济南:齐鲁书社,2010:63.

[7]饶宗颐.饶宗颐学述[M].胡晓明,李瑞明,整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8]詹伯慧.岁月悠悠说大师——追忆我父子两代与饶公交谊的往事[C]//林伦伦.饶宗颐研究:第2辑.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35.

[9]詹安泰.鹪鹩巢诗·无庵词[M].香港:至乐楼,1982:72.

[10]陈嘉顺.别有奇芬日采撷:抗战初期的詹安泰先生[C]//饶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编委会.饶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潮州:韩山师范学院,2013:402-403.

[11]韩山师范学院隆重举行饶宗颐研究所成立大会暨饶宗颐学术研讨会[C]//林伦伦.饶宗颐研究:第一辑.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1-2.

The Predestined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fessor Jao Tsung-I and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 Wei
(Research Institute of Jao Tsung-I Studies,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Chaozhou,Guangdong,521041)

Professor Jao Tsung-I has a deep relationship with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Starting from the youth,he had kept close connection with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starting as a teacher in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and now,he is renowned nationwide as a master of learning and culture.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is his Alma Mater,having witnessed the growth of his knowledge,and supported his cultural undertak⁃ings for a long time.The relationship is viewed from four parts:Professor Jao Tsung-I wrote Hanshan Records; he began his teaching career in the university;four academic seminars has been held in honor of him;a Jao Tsung-I research institute has been set up.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Professor Jao Tsung-I;relationship

K 825

:A

:1007-6883(2015)05-0032-08

责任编辑 黄部兵

2015-06-28

2014年广东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大项目“饶宗颐研究”。

陈伟(1982-),男,广东潮州人,韩山师范学院饶学研究所文博馆员。

猜你喜欢

韩山饶宗潮州
苏州国画院名宿展·韩山篇
潮州乐调的音阶流变梳理与分析
饶宗颐常用印
饶宗颐作品欣赏
更 正 声 明
苦读千年史,笑吟万家诗。
潮州手拉壶“飞鸿”的象征意义
另类惩罚
潮州优质杨梅高接换种技术
刘会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