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饶宗颐《古村词》乡国情怀探析

2015-03-27罗朝蓉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饶宗古村情怀

罗朝蓉

(韩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广东潮州 521041)

饶宗颐《古村词》乡国情怀探析

罗朝蓉

(韩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广东潮州 521041)

《古村词》是饶宗颐1979年由瑞士横越阿尔卑斯山入意大利沿途所作,其中饱含温馨秀丽的乡情回忆与羁旅行役的轻度感伤,由内而外地散发着浓郁的乡国情怀。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即乡土之念:对故土刻骨铭心的思恋与追忆;故人之思:对故人的思念,对故知与亲人的念想;羁旅漂泊之感:故乡远隔,亲人友人远离,漂浮如寄,人生的漂泊感、孤独感、渺小感等油然而生。

饶宗颐;《古村词》;乡国情怀

乡国情怀,是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一个永恒主题,是指远离故乡、故国因物感怀,而对历史、对家乡、对亲人、对朋友乡亲所产生的深厚怀念与感思。古往今来,多少人在各种或主观或客观的原因促使下,去国离乡,深情缅怀家乡和祖国,吟唱出思乡思国的佳音。饶宗颐先生亦无例外。先生1917年出生于潮州,1949年移居香港,直至1979年,应中山大学之古文字学会议之邀,方才有机会首次返回内地,[1]香港与内地虽然近在咫尺,却乡关阻隔30年。30年,该沉淀多少乡国之思?是年四月,饶先生由瑞士横越阿尔卑斯山赴意大利讲学,满目异国如画风景,徒增淡淡思乡情愁,有感而作《古村词》。是集,竟无多少异域风光感叹,满纸多是温馨秀丽的乡情回忆与羁旅行役的轻度感伤。诚如郭少棠所说:“在思乡、怀旧情结下,异乡的一切皆不如故乡的美好,现实所遭遇的均不及旧日的,即使属于同一物象或近似物象亦是如此。”[2]钱仲联先生对《古村词》评价极高:“《古村词》一帙,以白石空灵瘦劲之笔,状瑞士天外之观,追摄神光,缠绵本事,传掩抑之声,赴坠抗之节,缥缈千生,温凉一念。求之近者,惟吕碧城《晓珠词》能之。而选堂贺新郎用后村韵者,则岸异可与青咒挹拍,又碧城之所未能为也。”[3]笔者捧读《古村词》,震撼于饶先生笔下似淡实浓的乡国情怀,不禁思之再三。要言之,饶先生之《古村词》,则具体表现为乡土之念、故人之思、羁旅漂泊之感三个方面,下文稍作解读。

一、故土之念:思恋与追忆

饶先生在异域他乡的行旅之中,总免不了回忆过往的一切美好人事,其中最刻骨铭心的就是对故土的思恋与追忆。

湘月

回首诸峰和梦失,梦里苍茫何世。二十四桥边,半堤青草,秀茁春前地。冥冥月冷,销魂别有滋味。……楚水湘云何处是,飘荡吾生如寄。[4]739

饶先生身在阿尔卑斯山,而念念回首,梦中萦绕,无非故乡的山山水水,回首诸峰,即回忆念想故乡的诸座山峰,而且这种念想似淡还浓,以致梦里依稀又重现故乡风景:秀美的小桥、碧绿的青草、明媚的春天,幽静的明月。一切都让人如此销魂,百般滋味在心头,欲辨又忘言。一切梦来,如在目前亲见。而终究只是梦中重现,所以先生就不禁有飘荡之叹,不禁追问故乡的山水浮云何处可见!

汉黄柳

怀古我心重恻恻。一片寒山凝绿,到处初阳相识。……草偃际。牛羊下来食。恣游赏,古壇宅。看乔柯尽掩平芜色。[4]740

所谓怀古,其实就是回忆;初阳者,初春也,朝阳也,晨辉也。唐太宗《正日临朝》:“条风开献节,灰律动初阳。”温庭筠《正见寺晓别生公》诗:“初阳到古寺,宿鸟起寒林。”周邦彦《苏幕遮》词:“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先生此处用初阳一词,当指生命之初。生命之初,故乡山水的哺育已烙印心中,随着岁月的沉淀,转化成一份浓郁的乡情,当远游在外之时,乡情不由自主就涌上心头,于是,尽管阿尔卑斯山与先生之家乡风物,天差地别,而先生目中所见,无非故乡常青常绿之貌,一切恍如生命之初即已相识。至于牛羊下来,更是中国传统农耕社会的日常生活,也被中国诗人提炼为一种典型意象,看王维《渭川田家》:“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杜甫《日暮》:“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先生于此处用此意象,当然并非王维式的隐逸,也非杜甫式的沉重,其怀念故乡温馨岁月之意不言自明。而“古壇宅、乔柯、平芜色”略带几许荒凉与远寂,大概是岁月辗转,先生对乡土的思念也难免被时光染色。

暗香

乡国,苦岑寂,念叠巗来时,雪满山积。露枝泫泣,梦里江关空遥忆。

只结念,霄汉上,双鹜起、水同天碧。纵写得尺缣也,难为换得。[4]740-741

乡国,是饶先生梦魂环绕的乐园,如今身在异乡,倍感寂寞,即便是重峦叠巗,漫山冰雪堆积,也阻不断先生的浓浓思乡之念,即便关河万里相隔,梦里也要追思遥忆。而记忆中最难以忘怀的就是那一双在广阔碧绿的水面上飞翔嬉戏的野鸭,目光远眺,水天相接处,恍惚双鹜直入云霄,如今回想,即便用丹青妙手描绘出来,也难以唤起当时的心灵感动。

贺新郎

众峰罗列如蹲兔,试凭高,齐州几点,谁人知否。[4]744

由乡至国,先生心中想什么,眼中就见到什么。辛弃疾心系军国大事,于是眼中青山高峰,尽成战场。“叠嶂西弛,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谁信天峰飞坠地,傍湖千丈开青壁”(《满江红·题冷泉亭》)。先生心念故国,于是奇峰异象,皆成中国,凭高一望,千山万湖,不过是齐州几点而已。这其中虽有睥睨宇宙,一小天下之意,然其乡国情,何等深厚又何等隐秘地蕴含其中!因为,在先生眼中,天下山河,都是故土风貌,看小天下也只是把它当做齐州几点而已。

当然,先生的故土之念,并未囿于一乡一城、一山一水,一物一土,而是超越于具体景物之上,借用古典诗词意象,整体地表现出对故土的眷念之思。所以,先生思念与追忆的故土,并不限于潮州一地,而是对整个故国山河的深情回想。

二、故人之思:思念与念想

乡土之中必有乡人亲人,先生既难忘故乡,当然也难忘故人。所以,词中反复出现其对故人的思念,对故知的渴念,对亲人的念想。

暗香

湖滣月色,照冰心一片,谁来吹笛。……谢客频惊节往,休负却、江山画笔。……[4]740-741

“冰心”与“吹笛”,都是古人怀念亲友、赠别亲友的常用意象。王昌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二首⑴》钱起:“唯君饮冰心,可酌贪泉水。”(《送李大夫赴广州》)王奕:“叹皓首相看,冰心独抱,谩作广平赋。”(《摸鱼儿》)杨巨源:“严城吹笛思寒梅,二月冰河一半开。”(《和大夫边春呈长安亲故》)王维:“扬州时有下江兵,兰陵镇前吹笛声。”(《同崔傅答贤弟》)杜甫:“泪逐劝杯下,愁连吹笛生。”(《泛江送客》)许浑:“寒城欲晓闻吹笛,犹卧东轩月满床。”(《秋夜与友人宿》)。先生此处见月之时,即见冰心一片,是暗示自己对亲人、对故乡人的一片赤诚之心始终未变吧?而先生还暗恨无人吹笛,分明就是怀念知心好友,贴心亲人。至于“谢客频惊节往”,不就暗含着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味吗?

鹊桥仙

昨宵初见,浑如梦见,扶起翠鬟无力。靓妆雪后倍惺忪,雾掩带羞才一瞥。[4]741

此词乃先生在积雨之后,见山容飘忽迷蒙,忽隐忽现之时,心有所感而作。诚如前文《贺新郎》所析:心中想什么,眼中就见到什么。先生既可将眼前一切风景都看成中国之风景,也可将眼前一切山水都看成故旧之人。所以,面对一座接受雨水洗礼过的高山,初见之时,便恍惚梦中曾经见过的佳人,再看其神情仪态:慵懒、无力、惺忪、迷蒙、娇羞、靓丽,活脱脱一个有气质有精神有思想的红粉丽人。

虞美人

片帆婀娜春波上,不闻桃根唱,好风远送遄归时。负却满天圆月浸琉璃。[4]743

“桃根”一词,源自东晋一代书法大家王献之的乐府歌词桃叶歌,相传桃叶是献之妾之名,两人相爱甚深,献之于是作《桃叶歌》三首,南朝陈时江南一带曾经盛传。歌云:“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又云:“桃叶映红花,无风自婀娜。春花映何限,感郎独采我。桃叶复桃叶,桃树连桃根。相怜两乐事,独使我殷勤。”桃根,据传,乃桃叶之妹妹。后来宋代大词人周邦彦远游京城求取仕途,多年后返回故乡,物是人非、时过境迁,昔日恋人已经故去,周邦彦只能面对其妹妹诉说相思追忆之情,一时情难自禁,而作《点绛唇·伤感》一词,词云:“辽鹤归来,故乡多少伤心地。寸书不寄,鱼浪空千里。凭仗桃根,说与凄凉意。愁无际。旧时衣袂,犹有东门泪。”饶先生用此典故,大概是深陷于对亲人家人的思念中吧!后一句“好风远送遄归时。负却满天圆月浸琉璃”。恰能印证这种推测!好风远送,是盼望早日归家,满天圆月,则是家人团聚的最佳时光。至于“浸琉璃”,在宋代词人赵长卿、陈三聘笔下都充满了浓浓的温馨亲情。赵长卿之《眼儿媚》云:“槐阴密处啭黄鹂。午日正长时。一番过雨,绿荷池面,冷浸琉璃。红尘不到华堂里,纤楚对蛾眉。笑偎人道,新词觅个,美底腔儿。”景物清丽,人物可人,亲情漫溢!陈三聘之《满江红》乃是其于雨后携家游西湖,见荷花盛开而作,词中有云:“云色远连平野尽,夕阳偏傍疏林入。看月明、冷浸碧琉璃,君须吸。”

一萼红

摩顶情殷,标崖意耿,满湖寒色相寻。便长往、山林逸兴,只何人,能送买山金。待共携来绿绮,弹到更深。[4]743-744

此词词阙名下题有小序:“与郭茂基徘徊日内瓦活水公园,婆娑黎巴嫩松下,和白石。”标崖指幼松,摩顶指松耸入云,绿绮乃司马相如琴挑卓文君之千古名琴。东晋陶渊明之《杂诗其四》云:“袅袅松标崖,婉娈柔童子。年始二五间,乔柯何可倚。养色含津气,粲然有心理。”先生借松自喻,意绪耿耿,情怀殷殷,于寒色之中,满湖寻找可心人、寻找知音,愿携手山林,弹琴辨音。一如诗经《女曰鸡鸣》中“琴瑟在御,莫不静好”。怀人之思,毕露无遗。又如《点绛唇》之“寒雨连江,关心爱人迷离去”词句,既使事用典,又直抒心怀。怀人念亲之情更是溢于言表。

三、羁旅漂泊之感:人生如寄

故乡远隔,亲人友人远离,一路行程,难免漂浮如寄,孤独感、寂寞感都自然而生。

湘月

惜红衣

簌簌声悲,孤蓬自振,旧时风力。……车书早共远国,混南北。最爱水边湖外,汗漫云山同历。更休问、娉婷江柳,断肠春色。[4]740

一丛花

重峦莽莽望何穷,只是晓烟浓。湖云袭我裙裾乱,更东去,飞雨空濛,鸿爪欲留,车尘不断,何处觅行踪。……浪游好在无人识,喜招得、冷月帘栊。赖有征轺,凭高临远,且与乘长风。[4]742

探春慢

翳翳桑榆日,又照我、征衣车下。[4]742-743

孤蓬随处漂泊,鸿爪爪痕难留,桑榆日照晦暗不明,都象征着行踪不定的人生,再联想古人诗句。苏涣:“西河舞剑气凌云,孤蓬自振唯有君。”(《赠零陵僧》)武元衡:“游人西去客三巴,身逐孤蓬不定家。”(《送温况游蜀》)。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和子由渑池怀旧》)杜甫:“翳翳桑榆日,照我征衣裳。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但逢新人民,未卜见故乡。大江东流去,游子去日长。”那种人生的漂泊感、孤独感、渺小感、无力感、寂寞感,便跃然于纸上了。

小结

饶先生生于潮州,长于潮州,早年记忆定格于潮汕美丽的山山水水与厚重的乡土文化。而立之年,移居香港,潜心学术,乡关近在咫尺,乡国之情刻骨铭心,心底始终难忘故乡故国独特的自然风景与人文精神;1979年,饶先生横越阿尔卑斯山之时,年逾花甲,异国远游,他以一种顽强进取精神,传播中华文化精神于海外,乡国情怀自然流露;饶先生传承中华文化“道统”,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文以载道而教化天下,正是这种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修齐治平”精魂,成就先生家国情怀与天下观。《古村词》正是饶先生这种情怀“具体而微者”。诚如台湾诗人向明所说:“树木把根蒂扎植到土地的心坎中,于是土地成为叶子坠落时最后的归宿;人把魂梦交给了故乡保管,于是故乡成为游子飘泊时最牵萦的呼唤。”①参见殷仪:《乡愁,游子心灵的归帆——再论游子文学》,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1992年第5期。

[1]邓伟雄,郑炜明.饶宗颐年谱[J].中国书画,2004(9):108.

[2]郭少棠.旅行:跨文化想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48.

[3]钱仲联.选堂诗词续集·钱序[M]/∕饶宗颐.选堂诗词集[M].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3:236.

[4]饶宗颐.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M].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

On the Country Compassion of Jao Tsung-I’sGuCun Ci

LUO Zhao-rong
(School of Literatore and Journalism,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Chaozhou,Guangdong,521041)

GuCun Ci was written by Jao Tsung-I who arrived in Italy via Switzerland to Alps in 1979.It is filled with warm nostalgia memories as well as light sentimental originating from long-term business trip and heavy country feelings.It manifests itself on three levels:the country thoughts and longing and memories for hometown;homesickness and missing old friends and confidants and kinsfolk;feeling of wandering overseas, feelings of lonelines and humbleness

Jao Tsung-I;GuCun Ci;country compassion

I 211

:A

:1007-6883(2015)05-0028-04

责任编辑 温优华

2015-06-20

罗朝蓉(1975-),女,湖南衡南人,韩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硕士。

猜你喜欢

饶宗古村情怀
《古村小巷》
饶宗颐常用印
饶宗颐作品欣赏
古村新景
古村之晨
赣鄱情怀
苦读千年史,笑吟万家诗。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古村——大芦
“五老”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