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承与创新

2015-03-27王炎斌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创新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承与创新

王炎斌

(南通职业大学校长室,江苏南通226007)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园文化和高校党校三个方面,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从这三个方面加以创新,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适应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凸显生命线作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高校

我党历来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看成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如果从高校角度来看,那么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看作是高校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也是合乎情理,恰如其分的。因为高校汇聚了全国最优秀的学生,他们掌握着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承担着国家未来发展的历史使命。青年大学生能否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关乎国家未来命运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国际局势风云诡谲、国内经济社会转型加速和意识形态领域挑战日趋激烈的今天,如何通过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牢牢把握高校在意识形态的话语权、管理权和使用权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一、当前我国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经验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期所积累的经验有很多,总的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政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目前,根据教育部《05方案》,高校课程设置4门必修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称“原理”),3学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简称“概论”),6学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2学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3学分。同时,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配套选修课,并结合学校实际,编写选修课教材。开设“形势与政策”课,2学分。现今,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如何定位是个首要问题。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这个问题认识不清楚,会大大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和作用。一方面,从事这门课教学的老师,可能会认为这是政治课;而下面听课学生可能会认为这是政治宣传课、政治说教课、政治灌输课。另一方面,一些校级领导会认为这是上级部门布置下来的硬课程,动摇不得,否则会影响其领导地位;其他专业课的老师也会认为,这种课我也会上,没必要占用这么多课时,还不如让出一些课时给我的专业课;家长会认为这种课应该为那些思想品德不好的学生开设,自己的孩子思想品德没问题,这类课应该免修,甚至学费也应当少缴等等……

因此,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执政党执政理念的主旋律,涉及是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领域,应该属于政治课,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高校政治理论课的教师不是承担一般的传道、解惑和授业职责。他传播的是执政党的指导思想,高扬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在这旗帜下,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教师丝毫不具有天生的马克思主义面孔,或者是一副绝对真理在握的样子。师生之间应当进行平等的对话,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教师自身丰富的知识和社会阅历,以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理性的思辨能力去获得学生的共同语言。在这一过程中具有宣传、说教和灌输的特点也是可以理解的。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作用毋庸置疑、不可动摇。

(二)校园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高校的校园文化与大学生的第二课堂紧密相关的,是独立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的,而且又是大学生活集中体现的一个场域。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单是在教育部《05方案》的必修课上,更主要的还是体现在大学生课余生活中。因此,通过以高校校园文化为主渠道,向大学生传播积极、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有的责任。校园文化大致涵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

那么,从物质上通过科学的规划和设计,把高校的教学、生活、科研空间布置得合理、有序、典雅、优美,本身就是在向大学生传递一个正确的理念,即大学本来就是个求学、求道、求实、求是之所,是大学生的精神家园,需要我们大学生共同守护和传承。从精神上把本校的校训、校风等精神因素凸显出来,使大学学子未来大学之前,先闻大学之名。这里的大学之名就是高校精神文化的体现,是大学生慕名而来的精神感召。因此,利用好这种精神感召力,就是规范、培养和促进大学生向着更高的目标去攀登。从制度上制定符合大学生特征的学生守则、校纪校规以及其他相关具体条文,以约束、规范大学生行为,为其学习、生活在大学校园里提供纪律上的保障。制度虽然以规章、标准、纪律、指标等形式表现出来,但一经实行后就会无形的存在于人的头脑中,以一种精神状态来控制、规范自身的行为。所以说有形的制度中渗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无形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有形的制度载体得以表现。当我们高校优秀的制度内涵被大学生从心理上接受并自觉遵守时,该制度就会逐渐演变成一种大学生的文化心理,进而贯彻到其行为上来。从行为上来激发、引导和规范大学生校园行为,达到塑造大学生的良好行为、提升大学生思想境界的目标。校园行为主要包括大学生在课堂内外的言行。其中课堂

内,着重体现在对学校校风、学风、教风的一种贯彻和执行。课堂外则是激发大学生创办、参与各类社团组织,参与各级各类竞赛。一方面在课堂上,着力培养大学生认真听讲、独立思考、踊跃发言,敢于挑战权威、不盲目从众的好习惯。通过课堂外的各类社团和大赛,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和提高大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让大学生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地健康成长。

(三)高校党校等党团组织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

高校党校是高校党委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知识教育,培训党员、干部队伍的重要阵地,是党员、干部进行党性锻炼的熔炉,是培养培训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的主要渠道。高校党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大学生了解、认识、接近党的一个重要途径。发挥高校党校的无可替代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就能够长兴不败。

高校党校在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的挑战下,其功能和作用也面临着亟待新的认识和定位。为了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仅不能放松党校的主旋律作用,而且更要厘清党校的自身定位,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改进高校党校的作用,强化党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与时俱进。我们要弄清楚党校在高校教育体系里的地位,弄清楚党校在培训青年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作用,弄清楚党校在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的地位。唯有如此,才能把高校党校建设好,才能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从高校党校的工作实践来看,存在着不少影响工作效果的制约因素。首先是大学生入党动机不纯、大学生理想信念功利化倾向;其次是高校党校自身培训方式、方法、手段比较滞后,培训效果不明显;第三,管理体制不健全,考核方式单一。特别是在高校扩招后,随着大学生学员数量的激增,原有的硬件设施已无法满足培训需要,却没有引起领导的足够重视。在信息化时代席卷世界之际,高校党校不能及时因时而动,加快互联网教学培训建设工作,而导致培训工作力不从心。高校党校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旋律,必须体现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教学和培训方面的主力军的作用,发挥党校教师理论素养高、教学能力强、培训方式新的优势,把高校党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弘扬起来,发挥高校的正能量。

二、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

目前,我们所处的时代与改革开放前有着天壤之别,而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如果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抱残守缺、墨守成规的话,不仅不能团结、引领青年大学生求真、向善、尚美,为祖国、社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反而会起到相反作用,导致他们疏离、排斥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甚至有可能为境外不法势力所利用,破坏社会主义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沦为为个人利益出卖国家利益的祖国的罪人。所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在继承历史的经验的基础上,不断研究新现象、发现新问题、找出新办法。不仅要继承,更重要的是要创新。但是创新不是闭门造车、自说自话,而是要从历史传统出发,总结已有的经验,为创新打下深厚的基础。

(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引发的思想观念多元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世界各国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日益扩大,东西方文化相互激荡与碰撞日益频繁,文化全球化已成为一种趋势。不同的生产方式、价值观念相互认同、相互渗透、相互吸收,表现为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各高校都加强了与境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国外高校的办学校式、办学层次以及办学理念等对国内高校的冲击较为强烈。同时。西方敌对势力也在意识形态领域对大学生发动猛烈冲击,部分大学生受西方价值观念影响,拜金主义思想盛行,政治信仰迷茫,艰苦奋斗信念缺失。在这种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势复杂,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二)网络技术的普及加速了学生思想价值观的多样化

由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教育现代化的快速推进,文化多元化的快速演变,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使社会生活日趋丰富,信息来源日益广泛,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思想状况也伴随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尤其是西方敌对势力千方百计的利用网络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需要引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足够重视。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更加个性化,内容更加丰富,渠道和方式更加多样。在不断变化着的客观形势面前,一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能研究新情况,掌握新特点,拓展新途径,探求新方法,创造新经验,就谈不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改善和加强。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方法与途径

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放松,更不能因循守旧、不思进取。要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园文化和党校三个方面入手。

(一)继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与创新

一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方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要紧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建设的实际,精心设计组织教学活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认真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各种教学方法。继续实行教研室集体备课,完全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信息化和教学资源的共享,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二是要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第二课堂作用。要从课时、经费和指导教师等方面给予实践教学以充分的保证,探索创新社会实践的形式,提高实践环节的教育效果。结合高校各自实际情况,加强“思政课”第一、第二课堂衔接。鼓励“思政课”教师积极参与到团委素质拓展学校、学生社团工作中,并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会的指导工作。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教学实践基地,为大学生实践提供场所和条件。精心设计和组织实施好一批内容新颖、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

三是要大力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要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做教书育人的表率,做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学校人才强校建设规划工程。按照专兼职结合的原则,不断优化和充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大力培养马克思主义学科范围内具有博士学历并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高层次人才。要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在职培训。组织好教师参与所在省市教育系统对全体高校“思政课”教师轮训计划。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培训计划,采取攻读学位、学术交流、国内外访学或考察、脱产进修、专题培训、课程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科研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同时,学校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支持。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经费投入,主要用于教学改革、教师培训学习、参加会议、社会实践、进修考察、教学资料等。

(二)继续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

一是转变校园文化建设观念,搭建校园文化建设平台。创建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开展不是图个热闹,而是真正地让大学生动起来、内容活起来、效果好起来。不能让校园文化只是少数大学生的“专利”。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和广度,保证活动启动前、进行中和结束后都有相应的大量报道,前呼后应,形成一个量大、面广文化氛围。

二是建立新的奖评机制,激励大学生踊跃参与各项各类校园文化活动。通过提高获奖率和奖励力度,激发大学生积极参与热情。并且把活动参与和大学生的综合测评、评优等结合起来,从制度上保证大学生的参与率。

三是建立社团淘汰机制。对所有注册的社团,进行年度评比,对那些举办活动质量高、影响好的社团授予"明星社团" 和"创明星社团",并进行挂牌,以示表彰,对那些没有开展活动,或者影响力比较小的社团要限期整改,并进行末位淘汰。

(三)继续加强高校党校等党团组织建设与创新

我们要从两个“用”入手,加强高校党校教育教学内容创新,即“有用”和“管用”。换言之,要让青年大学生学员通过党校的培训学习,不仅思想上有新认识、新进步和新收获,而且能够自觉地联系实际,以学到的理论知识来认识这个世界,并且努力改造这个世界。要启发大学生学员做个有心人,时刻关注他们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或者说他们最感兴趣的问题,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然后针对学员的不同培训层次和深度,结合现在的形势教育需要,为学员“量体裁衣”,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内容。

另外,一方面通过党校教学的“走出去”活动,参观、考察、走访比较具有教育意义的地方,以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在改革实践的大课堂中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畅谈心得、增强党性,培养学员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请进来”的形式,邀请知名学者、专家、道德模范、先进个人等来党校讲坛进行讲座、报告,弘扬时代价值和主旋律。同时以理论灌输、专题报告、调查研究、经验交流、座谈讨论、影视教育等多种形式,扩大教育成果,调动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通过现代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增强党课教学效果,激发大学生学员学习理论的兴趣。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常论常新,需要我们工作者敏锐的思想触觉、踏实的工作责任心、旺盛的求知欲望、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强烈的奉献意识,不断关注社会和时代发展,勇于创新,敢于实践,唯有如此,才能把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优良传统不断传承下去,才能为高校大学生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正确的发展方向。

(注:本文系2013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重点项目“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创新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3JSJG091;2014年江苏省高校哲社科基金指导项目“国家庆典、重大纪念活动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互动问题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4SJD618;2013年南通职业大学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我国传统节日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互动问题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3—ZD—12)

参考文献:

[1]罗大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

[2]黄平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化发展价值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2.

[3]滕建勇.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微[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4]李维昌,盛美真.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多维透视[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

[5]傅忠贤,等.科学发展观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

[6]冯秀军.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创新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