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红旗渠精神的基本内涵

2015-03-27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林县红旗渠



论红旗渠精神的基本内涵

张勇

(遵义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贵州遵义563002)

摘要:红旗渠精神是指20世纪60年代,河南省林县人民为解决长期缺水问题,在经济、技术条件十分落后的条件下,依靠全县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历经十载成功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所诞生的伟大精神。其基本内涵包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敢想敢干,求真务实;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关键词:红旗渠;红旗渠精神;林县

20世纪60年代,河南省林县人民为从根本上解决干旱缺水问题,在国家经济困难时期,不畏艰难险阻,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十年如一日奋战在太行山腰,修建了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成功将浊漳河水从山西省平顺县侯壁断引入林县。这场气吞万里的伟大实践,不仅一举解决了林县千百年来干旱缺水的严峻局面,而且孕育形成了永载史册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精神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核心,以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为根本,以敢想敢干、求真务实为灵魂,以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为价值导向,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涵,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投身火热的改革和建设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

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红旗渠工程在“三年困难时期”上马,当时资金紧张、技术落后、粮食短缺,农民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修建如此浩大的水利工程,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但中共林县县委秉承着“一颗红心两只手,自力更生样样有”的修渠方针[1]58,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顽强奋斗精神,怀抱“誓将林县河山重新安排”的坚定信念,克服重重困难,与大自然进行了一场“殊死搏斗”。红旗渠的成功修建,是林县人民对“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和党的优良作风作出的生动诠释。

1.立足自身,不等靠要

1960年红旗渠开工以后,中共林县县委提出了“以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扶持为辅”的建渠方针,不向国家等、靠、要,而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智慧,战胜施工中的种种困难。时任中共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在1960年2月6日的日记中写到:“现在修建困难太多,最基本的办法是自力更生。”[2]32正是凭着自力更生的意志和决心,林县人在修渠过程中,没有资金自己筹,没有粮食自己集,没有工具自己带,没有建材(石灰、水泥、炸药等)自己制,没有技术自己学,一切本着立足自身,不向国家伸手要援助的原则。

太行山区地质构造复杂,修建红旗渠需凿通山洞,架设渡槽,工程艰险技术复杂,但当时既没有现代化施工机械,更缺乏专业的水利工程人才。为保证工程的顺利开展,林县人边学边干,就地取“才”,在实践中培养了大量的本土技术人才,解决了很多施工中的技术难题。至1966年4月三条干渠完成时,全县就已经培育出土工程师27人(其中国家干部15人、农民12人),技术员560人,石匠3.3万人,铁匠110人,木匠200人,石灰匠700人,土炸药师320人,土水泥师110人,炮手810人,能够领导施工的1 610人(其中国家干部110人、基层干部1 500人)。[2]144这些技术人员不仅练就了一身修渠的本领,成为独当一面的施工能手,而且自制了各种建筑材料,节省了大量开支。在红旗渠总干渠和3条干渠的施工过程中,自制水泥5 170吨,占总用量的77.1%;自制炸药1215吨,占总用量的44.3%;自制石灰14,5万吨,占总用量的100%。以上各项共计节约1 293.92万元,占投资总额的17.9%。[2]3

2.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林县地处偏僻的大山深处,交通不便,经济落后,自然灾害频繁,农业收成很难满足正常的生活需要。为了生存,林县人别无选择,除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与大自然进行顽强的抗争,同时也养成了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修渠之初,县委书记杨贵就对建渠方针和战略战术作了详细阐述:“兴建引漳入林工程必须坚持自力更生、勤俭建渠的方针,一切都要本着自力更生、勤俭节约的精神办事。人力、物力、财力、技术都要靠自力更生来解决,不能浪费一分钱,一分民力,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双手来完成这一艰巨而光荣的任务。”[3]147林县人以坚强的性格,艰苦的作风,战胜了工具简陋、资源短缺和技术上的种种障碍,战斗在红旗渠工地上。当时的一首诗歌真实地体现了林县人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五尺钢钎变短钎,短钎变成手把錾。手把寸铁不能丢,送到炉里重新炼。炼把大锤返前线。”[4]125生活上,干群节衣缩食,修渠人员每人每天仅1斤原粮、3斤蔬菜,很多人由于粮食不够而得了浮肿病。红旗渠工程总投资1.25亿元,全县人民省吃俭用筹资7 876万元,占总投资的63%。[2]497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信阳事件”发生后,河南发生大面积粮荒.林县人民从大局出发,无偿捐献灾区1 000万斤粮食。

3.宁愿苦干,不愿苦熬

“宁愿苦干,不愿苦熬”,是太行山水土养育出的林县人的秉性。林县人民世世代代生活在因缺水而造成的极为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水几乎充斥着林县人民全部的物质和精神世界。与其让大自然卡住咽喉,苦苦煎熬,不如横下一条心,向大自然勇敢宣战,彻底改造生存环境。当中共林县县委把修建红旗渠的想法拿到群众中征求意见时,群众的回答是:苦熬没有出路,苦干才有希望。祖祖辈辈熬了几千年,还是没水吃。咱们咬紧牙关干几年,或许能闯出一条路子来![5]这就是林县人民凭着一种坚韧的意志和决心,要历尽千难险阻、劈山导河、斩岭架桥,引漳河水入林县的思想基础和动力源泉。

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林县人民硬是靠着两只双手,削平了1 250个山头,架起了157个渡槽,打了211个隧道,挖土石方1 818万立方米,修建了长达1 500公里的人工天河,把位于山西省的漳河水引进了林县,使近4万公顷旱地变成了水浇地。[2]496-497正如林县人自己所说:“山里人生性犟,后边来的要往前面放。”[6]修渠大军从不向困难低头,不向挫折弯腰;不向压力屈服,克服重重困难,突破种种艰险,承受了各种打击和磨难,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县委书记杨贵信誓旦旦:“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林县人民铿锵发声:“山是死的,石头是死的,人是活的,人可以战胜它。红军不怕远征难,我们不怕工程艰,饥了想想过草地,冷了想想爬雪山,双手建成红旗渠,干旱无雨不靠天。修红旗渠是为建设社会主义,为子孙后代造福。”[7]222有了这样的坚定信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二、为了人民,依靠人民

毛泽东曾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8]1031修建红旗渠,引来“生命之水”、“幸福之水”是当时林县人民最大的梦想,以杨贵为首的中共林县县委坚持执政为民的理念,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发挥群众的聪明才智,克服了修渠过程中的种种艰辛,解决了建筑上的许多技术障碍,闯过了一道又一道难关。可以说,红旗渠精神凝聚起了圆梦的群众力量,成就了红旗渠这一千秋伟业。

1.心中装着人民,一切为了人民

中共林县县委深知,由于一直缺水,修渠引水是当时群众最渴望的事。县委书记杨贵认为,“只有抓住人民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并且带领群众一起奋斗,人民群众中蕴藏的积极性和智慧,才会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党的事业就会无往而不胜。”[5]56正是因为心中装着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中共林县县委作出了修建红旗渠的大胆决策。

为了确保人民的长远利益,杨贵对红旗渠的质量要求极为严格。在修渠之初,他就提出了“严格工程质量,达到千年不倒,万年不漏,永久无损”的标准。他要求总指挥部在每期工程开始前,都要下达统一而严格的施工细则。施工中,根据不同山势,提出开挖方法和爆破方案,甚至对渠道、波槽、涵洞所用石料的尺寸都有统一的标准和严格的工艺要求。每项工程竣工验收后,负责承建的公社、大队都要在渠道或建筑物旁边立一块小石碑。杨贵说:“这块小石碑既是建渠民工功绩的记载,也是红旗渠水久性的质量标志。30年内渠道出了问题,当初谁负责修建还要由谁负责重修。”[3]181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精心设计、精心施工,成为红旗渠建设的基本准则。

在保证人民长远利益不受损的前提下,中共林县县委十分注重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措施,对原定修渠计划进行变更,以尽早满足人民对水资源的需求。1961年9月底,总干渠第二期工程竣工。第三期渠线最长,按照当时的施工进度,预计需要两年时间。这样算下来,总干渠全部建成通水,至少需要3年时间。看着眼巴巴等水、盼水的群众,总指挥部在经过科学论证并征求当地群众意见后,果断决定调整施工方案,先修第四期工程,将南谷洞水库的水尽早送到坟头岭以南地区,让群众早日喝上“幸福之水”。实践证明,调整工序的这一决策是正确的。南谷洞水库的水提前2年送到坟头岭,全县近30万亩旱地得到了灌溉,人畜饮水问题得到了解决。山上的树青了,地里的庄稼绿了,林县人民续建红旗渠的劲头更大了。

2.相信群众,依靠群众

红旗渠的成功修建,是林县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县委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调动起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克服了修渠过程中的种种艰辛,解决了建筑上的许多技术障碍,闯过了一道又一道难关。红旗渠建设的成功经验雄辩地证明:人民大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依靠群众的力量,任何艰难险阻都将往而不克。这是红旗渠精神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作出引漳入林的决策之前,中共林县县委领导成员多次走访请教群众,在精心测量和反复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定出初步方案,再交广大基层干部、群众讨论,广泛征求意见,最后研究论证,作出决策。这样的决策,既反映了群众的要求,代表了群众的利益,又集中了群众的智慧,避免了决策的盲目性,增加了决策的科学性,最大限度的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施工中,指挥部领导遇事同群众商量,有问题大家一起研究解决,靠群众的聪明才智大搞技术创新和技术发明,攻克了一道道技术难关,保证了工程的顺利进展。红旗渠开工之初,县委、县政府在报纸上发布启事,面向全县招聘制造炸药能手,不到一个星期就招聘到了足够的人才。在红旗渠工地上,像这样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出主意、想办法,解决难题、攻克难关的例子不胜枚举。

以杨贵为首的中共林县县委真心实意为群众,深入实际帮群众,同群众心贴心、手牵手,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商量解决问题,这种优良的作风形成了干部和群众之间亲如鱼水、血肉相连的关系,极大地鼓舞和激励着群众的劳动热情。在红旗渠的建设中,每一寸渠道、每一个涵洞、每一个渡槽、每一座桥梁……都饱含着人民群众的心血和汗水。时任林县县委书记杨贵曾说:“只要一心为了人民,真心依靠人民,用看得见的利益去动员群众,群众的积极性就会一浪高过—浪。”[5]220的确,深受感染的林县群众同广大党员干部一起,攻坚克难,浴血奋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仅用10年时间就建成了红旗渠。这一永载史册的千秋功业,是中共林县县委始终坚持群众路线结出的硕果。胡锦涛同志指出:“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9]红旗渠的决策、修建过程以及红旗渠精神的形成过程,最为生动地诠释了胡锦涛同志阐明的这一深刻道理。

三、敢想敢干,求真务实

林县缺水几千年,林县人民修渠引水几百年,但穿越太行山从外省引水却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事情。在当时技术条件和经济条件均不具备的情况下,敢于提出如此大胆的设想,无疑需要极大的勇气,而战胜施工过程中的千难万险更是必须具备科学的实干精神。敢想敢干的英勇作风是与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紧密相连的。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途径崇山峻岭、千沟万壑,但林县人却做到了全程仅1/8000的落差坡度,没有科学的决策和严谨的施工是无法想象的。红旗渠精神就是面对矛盾和困难,不绕弯子,迎难而上,勇于负责,敢于承担的精神;就是尊重客观实际,注重调查研究,不说假话,不搞浮夸,真抓实干的精神。

1.敢想敢干,实干巧干

从1950年开始,林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无数次的打井、修渠、建水库;但是,严重缺水的状况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水源奇缺仍是关系林县人民生存、制约林县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为了彻底解决这一主要矛盾,中共林县县委经过一年多的实地考察.决定引漳河水入林县,修建纵贯全县的红旗渠。那样大的工程,在那样困难条件下,其风险之大,是可以想像得到的。敢不敢于?如何干?失败了谁承担责任?可是不干就不能解放全县的生产力,更别说发展生产力;林县贫困面貌依旧,人民生活水平依旧,不为人民谋利益,党就会脱离群众。

对于红旗渠这样艰难而又宏大的工程,人们对它失败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之前所修建的水利工程在1959年的大旱面前并未经受住考验,一些干部群众中产生的畏难情绪和不信任情绪不难理解。面对各种议论,中共林县县委认为,引漳入林的决策是正确的,是符合林县人民根本利益的,群众的不理解是暂时的,只要把渠修成了,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事实胜于雄辩,关键是决心不能动摇。县委书记杨贵在县委会上说:“实践是最好的老师,既要敢想敢于,又要实事求是,不蛮干,讲科学。咱们修建的几条渠、几个库,哪一步不是这样走来的?有困难,不怕,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引漳入林,是全县人民的本质要求,一定能够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拥护;充分依靠群众的力量.我们就有了成千上万个‘孙悟空’。”[3]128当红旗渠总干渠即将竣工时,有人担心,有人风言风语:“如果落差不够,渠通了,水流不过来可该咋办呀?”对此,杨贵的回答响彻太行:“如果是那样的结果,我就从太行山上跳下去!”[10]修建红旗渠这样浩大的工程,仅凭敢想敢干的作风是远远不够的,如何突破技术上的难关,确保工程质量,更是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在技术条件、人才储备有限的情况下,必须充分调动修渠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边干边学,攻克施工中的技术难关。红旗渠修建中,测量仪器不够用,50多岁的农民土技术员路银自制简易水平仪;在打通青年洞时,民工们在实践中创造了“瓦缸炮”、“拍炮”和“主攻三角炮”,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在修建红旗渠一干渠上的桃园渡槽时,民工们发明了简易拱架法,这种方法改变了堆砌拱胎所需大量物料的弊端,省料省工省时。

红旗渠的成功修建是中共林县县委敢想敢干、勇于决策的宏大气魄和修渠人刻苦钻研、实干巧干的科学精神共同作用的结果。红旗渠工程浩大而繁杂,如果缺乏敢想敢干、勇于超越的顽强精神作风,红旗渠也许只能永远停留在图纸上而无法付诸实施;如果缺乏创新精神,死干蛮干,同样不可能仅用10年时间就将红旗渠成功修建。

2.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修渠领头人杨贵非常重视调查研究,他到林县履新后主持召开的第一次县委扩大会议,中心议题即是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切实转变干部作风。他语重心长地对与会人员说:“我们要注重调查研究,亲自摸一摸大自然的脾气,掌握第一手资料。只有把情况吃透,才能做到情况明,决心大,工作才能抓到点子上,取得领导的主动。”[3]70从此全县上下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摸大自然的脾气”,成为林县各级干部调查研究的代名词。

要真正做到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必须具备无私无畏、敢于担当的宏大气魄。尤其是从1950年代后期起,“左”倾错误不断蔓延的岁月中,更是需要极大的政治勇气。1958年,在新乡地委召开的关于小麦产量的汇报会上,杨贵将事先摸底调查的情况如实汇报,每亩平均114斤,远远低于其他县所报的数据。不管上级怎么施压,怎么诱导,他始终坚持说:林县的产量就这么多。[11]50正是杨贵敢于抗逆流、顶恶风的勇气,冒着被扣上右倾机会主义帽子的风险,实事求是地上报粮食产量,才使得林县没有因虚报产量而多交征购粮,悄悄攒下4000多万斤粮食,为林县积累下了修建红旗渠的资金和储备粮。

四、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在红旗渠建设过程中,林县县委和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致,无私奉献,逢山开洞,遇河架桥,全县一盘棋,共同追逐一个梦,为了早日改变林县面貌而不懈奋斗,在征服大自然的战斗中凝练出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

1.干部带头,率先垂范

在建设红旗渠的过程中,林县广大共产党员始终走在前面,县委书记、县长与群众同甘苦,共奋斗,切切实实做到了干部与民工“五同”,即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商量。原红旗渠排险队队长任羊成眼含热泪地回忆说:那时领导和我们一样吃糠吃野菜。县委书记杨贵就曾因饥饿晕倒在工地上。[12]21人民日报于1965年12月18日和1966年4月22日先后两次发表社论,对林县县委在红旗渠建设中所起的领导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并称赞其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领导核心。

在县委领导实际行动的感召和带动下,广大党员干部、共青团员冲锋在前,争挑重担,昼夜不分地战斗在修渠第一线,为着全县人民日思夜想的甘泉之水早日流进千家万户而忘我工作。在施工中被飞石砸掉3颗门牙而坚持不下火线的任羊成深有感触地说:“那时都是共产党员冲锋在前,然后是共青团员顶上去,群众紧紧跟着我们,我最佩服的就是共产党干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13]党员干部模范带头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这不仅极大地鼓舞着人民群众以加倍的热情投入到红旗渠的建设中,而且构建了无比和谐的党群关系。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批冲锋在前,享受在后,硬骨铮铮、一心为公的共产党员的榜样力量,感染、带动了广大群众,广大群众学先进、争上游.毫无怨言。

2.齐心协力,无私奉献

修建红旗渠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一个子系统必须服从于总系统,必须处理好单位与单位、公社与公社、大队与大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须树立齐心协力、无私奉献的集体主义思想。前方与后方之间,前方为主,后方支援前方;力量强的支援力量弱的,速度快的支援速度慢的,同心同德,形成一个标准、一条心、一个方向、一股劲的局面,依靠集体的力量,建设好红旗渠。

红旗渠工程开工后,全县集中所有能够提供的人力、物力、财力送到工地上,力争早日建成红旗渠。在人力上,全县50万人口中,先后参加工程建设的达到30万。在财力、物力的集聚上,县里把3 000万斤储备粮和历年节约的300万元资金,全部投入到红旗渠工程建设上。整个修渠工程队,从领导到技术员,不计报酬,精诚合作,同甘共苦。为使修渠民工尽量不饿肚子,县委机关干部把每月29斤的粮食供应标准减为27斤,每人每月节约2斤,送往红旗渠工地。整个工地上,充满了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相互协作、无私奉献的热潮。

红旗渠工程巨大,效益巨大,但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并不能使全县所有地方、所有的人都能从中受益。这就要求那些根本不能受益的乡、村也要同受益的乡、村一样投资、投工、投物,为了全局的利益而毫无保留地牺牲个人利益、局部利益。当时林县15个公社中,石板岩公社由于位居深山区,红旗渠从山外流过,整个公社不能从红旗渠直接受益。其余14个公社中,每个公社都有相当部分的村庄不能直接受益。但该公社群众表示,虽然我们住在高山上,引漳入林不受益,但为了改变林县“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全县一盘棋,山上山下人民群众团结一致,决心在引漳入林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2]36这种不计得失的无私奉献精神,是红旗渠赖于建成的基础力量。

参考文献:

[1]林州市志编纂委员会.林州市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

[2]林州市红旗渠志编纂委员会.红旗渠志[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95.

[3]郝建生,杨增和.杨贵与红旗渠[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4]河南人民出版社.红旗渠之歌[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74.

[5]杨贵.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红旗渠开凿记[J].中国监察,2006:(12):56-62.

[6]李从军,刘思扬.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红旗渠精神当代传奇[EB/OL].(2011-10-16)[2014-11-08].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10/16/c_122163097.htm.

[7]河南省林州水利史编撰委员会.林州水利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

[8]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7-02(1).

[10]陶玉亮,党贺喜.红旗渠魂——中原之子系列报道之杨贵[N].郑州日报,2013-05-29(6).

[11]河南省安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红旗渠精神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12]王勇.红旗渠:一个时代的光荣与梦想[J].中国经济周刊,2006:(20):20-21.

[13]曲昌荣,刘维涛.人民特稿:丰碑永立百姓心中[N].人民日报,2004-10-02(4).

(责任编辑:陈道斌)

Connotation Of Red Flag Canal Spirit

ZHANG Yong

(School of Historical Culture and Tourism Management, Zunyi Normal College, Zunyi 563002, China)

Abstract:The Spirit of Red Flag Canal refers to the great spirit born in the process of Red Flag Canal construction in the 1960’s, in which people in Lin County, Henan Province, relying on their diligence and wisdom, succeeded in building the Red-flag Canal to solve the water shortage problem with about ten year’s hard work under the backward economic and technical condition. Its basic connotation includes: self-reliance and hard struggle; serving people, relying on the people; having the courage to think and act, seeking truth and being pragmatic; solidarity and collaboration, selfless dedication.

Key words:Red Flag Canal; Red Flag Canal Spirit; Lin County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4476(2015)04-0028-05

作者简介:张勇(1976— ),男,湖北荆门人,遵义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14JD710064)

收稿日期:2015-03-30

猜你喜欢

林县红旗渠
论红旗渠精神对高校学生的教育意义——基于热播剧《红旗渠》的传播效果研究
“红旗渠精神”感动我
弘扬红旗渠精神 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
红旗渠水为何会“自流”
红旗渠的“难”
中国梦·法治情
——普法万里行走进红旗渠(一)
《红旗渠》
从红旗渠的“账单”体会党的领导
红旗渠赞
红旗渠的修建与红旗渠精神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