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省县域文化产业的关键问题及策略*

2015-03-27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5年9期
关键词:县域辽宁省文化产业

■ 马 坤

发展县域文化产业的必要性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文化强国,并且做出了文化强国的总体部署,从而突出了文化的重要性。文化是人类社会思想和行为的结晶,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资源极大丰富、文化素养全面提升、文化产业高度发达、价值观念全面渗透就是我们追求的文化强国的典型特征。

辽宁省在学习贯彻 “十八大”精神中,抓住了未来10年辽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和任务,以 “十八大”精神为指导,率先提出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文化产业建设等重要目标。并且以加快海内外文化产业要素集聚,构建结构合理、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充满活力、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努力建设区域特色鲜明、国际影响力大、辐射带动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集聚区、辽宁沿海文化创意产业先导区、国际文化产业示范区和东北亚文化产业交易中心为指导思想。

以上这些都说明了文化产业在辽宁省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发挥的重要作用。辽宁省共44个县(包括县级市),根据1‰人口抽样调查推算,其人口占全省57%,县域土地面积占全省的89.2%。县域文化产业在未来发展中一定会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为更快更好的发展辽宁省县域经济,实现文化强国、文化强省的目标,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

辽宁省县域文化存在的关键问题

(一)重经济轻文化,对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普遍认识不足

对于文化产业的重要性,不光是农民不重视,部分乡镇领导对农村文化工作的认识也严重不足。农民心目中的正经事永远都是农业生产,而搞文化建设,文体活动都是不务正业的表现,会被人所耻笑;比如辽宁省的有些乡镇,田间地头茶余饭后由一些人自发组织的广场舞并不被农民普遍接受,大多数的中老年人甚至认为有伤风化而嗤之以鼻。另外部分乡镇干部也认为经济建设才是实实在在的、短期内就可以取得明显的实际效益,也更能突出自己的政绩,而文化建设虚无缥缈,不但没有收益反而要花钱,同时体现不出领导业绩。所以在这种普遍的思想意识影响下,长期以来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针对文化建设的种种大都只停留在会议上,文件上,口头上,而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中。这样原本就短缺的公益文化资产进一步流失,原本就稀缺的文化办公场地被移作他用,原本就不足的文化经费的投入就少之又少。经调查发现,辽宁省绝大部分乡镇没有专门的文化部门及专职的文化工作人员,文化设施落后,文化馆小且不对外开放,对文化工作的资金划拨不到位,给予文化站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低,图书馆里书籍陈旧、单一,比如大连市复州城横山书院,绝大多数的都是晦涩难懂的计算机类图书,关于农业技术类的书籍几乎没有。还有一些地区把根本不懂文化工作的人安排当领导等等,正是这种轻视县域文化产业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农村文化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文化活动单调,缺乏吸引力

目前辽宁省多数县域文化活动仅停留在唱歌、广场舞,送书下乡等活动上,加之受人员、经费、思想的影响,文化活动简单而短暂,一阵风就过去了,其对于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宣传、教育、辅导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时间长了农民就失去了兴趣和积极性,很难实质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具体表现在:一是文化下乡供给不足,远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二是文化下乡重复率高、无创新、不贴近农民生活,时间长了,一部分农民就对此失去了兴趣。三是文化下乡重形式轻实效,搞演出完成任务了事,培训、辅导的少,农民文化知识摄入量不够。来时热热闹闹,走后冷冷清清,没有将文化“种”到农村,从而给恶俗文化占据广大农村文化市场提供了可乘之机。

1.违法演出蔚然成风

文化部2015年4月23日通报了河北省邯郸市成安县“2·15淫秽表演案”和江苏沭阳 “2·27淫秽表演案”,其实一段时间以来,“脱衣舞”等违法演出在辽宁省农村地区也时有发生,这类违法经营行为扰乱了农村文化市场经营秩序,败坏了社会风气,在很多地区甚至成为一种“新风俗”。

2.非法宗教侵蚀心灵

辽宁省农村非法宗教也以家庭为载体进行着传播,这些非法宗教破坏人际关系网络,摒弃村庄的道德、价值评判,导致家庭成员间的矛盾、纠纷乃至分裂,否认中华传统文明、排斥农村传统信仰,肢解了农村传统文化和价值的主体性,并在许多地区介入村庄政治社会事务,参与村民委员会和人大代表选举,挑动村庄派系斗争,与党和政府争夺在农村的领导权。

3.赌博影响农民幸福和社会稳定

另外辽宁农村地区赌博已经影响了很多农民的生活。农民在农业生产之余,甚至生产之时,走进 “小卖部”带 “彩”打牌已成生活习惯,并且不分男女都参与其中,因赌博造成家庭破裂的事情也屡见不鲜。

(三)农村青年文化沙漠化现象突出

目前在农村文化工作中,重中老年文化建设、轻青年人文化需求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几乎是全国基层的一个共性问题,农村文化本来就边缘,农村青年的文化生活则更边缘。具体表现在:第一就是文化层次偏低,大部分青年中只有初中文化;第二就是文化生活单调,主要是看电视、影碟和打麻将。整个乡上没有电影院,几乎大部分青年没有去电影院看过电影。通过对辽宁省农村调查发现,农村青年对当下文化生活的参与度和满意度普遍不高,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目前农村青年文化程度比以前有很大提高,对城市文化也有一定了解,因而对文化活动的要求比老年人更高,目前基层开展的民乐、小戏等活动比较符合老年人的欣赏情趣,很难调动青年人的参与热情。久而久之,出现了更让人忧虑的,那就是他们对待当前农村文化采取了一种事不关己的漠然态度,自身缺乏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为此,在文化经费能够基本保障的情况下,广大基层文化工作者应积极行动起来,创作出一些年轻人喜欢的文艺作品,使这一群体自觉地参加到我们的文化活动当中,更进一步地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辽宁省县域文化发展的解决对策

(一)上下转变思想,加大对县域文化的扶持

对于县域文化首先要转变思想,如前所述,不管是农民还是县域相关领导,之所以对县域文化不够重视,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觉得文化没有经济性,不能创造经济价值,其实这是错误的思想,我们现在提倡的文化产业,能够很好的阐释这个误区。文化产业是文化经济化的直接产物,使得文化的作用除了满足人类的精神生活需要之外,本身也能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文化与经济高度的融合,催生出 “文化经济”,必将像“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等产业形态曾经创造的经济成就一样,不仅会加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提升,再次给国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巨大活力,而且还能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国民经济更加协调、健康和可持续快速发展。观念转变后就要加大扶持,促进其发展,推动县域文化产业发展大繁荣是个系统工程,需要上下一心共同努力,但是农民需要引导和支持,所以最主要还是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自上而下的推进。关于对辽宁省县域文化产业的扶持,具体可以从下面几点做起:

1.把县域文化建设成果纳入考核

这就要求辽宁省的党委及政府要强化保障,把县域文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使之成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县域文化举足不前主管领导考核不合格,这应该是推动县域文化发展的最有力措施。

2.建立专门的县域文化建设组

建立专门的县级文化建设工作组,各部门分工明确,并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积极性与创造力,目前辽宁省县域文化发展薄弱之处主要是落实难、持续性差,有了专门的主管部门,并且调动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做大做强的产业就不会是昙花一现了。

3.加大对县域文化产业的投入

对县域文化的发展进行全面的引导与扶持,具体从财政、税收、投融资、工商管理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力度,必要时设立省级文化产业专项资金,为文化产业重大项目落地提供资金保障,辽宁省县域文化资金少,多地频现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有了充足的资金保障和监管,县域文化建设必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二)开发多元化县域文化产品,拓展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空间

农村的文化市场,如果不做积极健康的县域文化,就会被恶俗文化所占领,所以辽宁省要因地制宜的发展多元化的县域文化产业拓展其发展空间。

1.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发展县域文化

辽宁省各县域内都有独具特色的“文化富矿”和“核心资源”,我们要在这些特色上做文章,在优势上下工夫。比如2013年,辽宁省委宣传部公布了辽宁省第一批文化产业 “一县一品牌”示范项目名单,名单上榜的就是各地区特色与优势的代表:新民市胡台新城包装印刷、大连金州新区金石滩文化产业园、岫岩满族自治县岫玉、新宾满族自治县民族工艺品、本溪南芬区辽砚、锦州凌河区锦州古玩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玛瑙、朝阳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紫砂8个品牌项目。2014年底又公布了第二批:大连高新区动漫产业基地、抚顺中国琥珀城、中国 (本溪)剪纸文化创意产业园、宽甸满族自治县天桥沟红色文化基地、营口望儿山母爱主题文化项目、调兵山市蒸汽机车工业主题文化项目、盘锦兴隆台辽河艺术区、兴城 “中国国际沙滩·泳装文化博览会”8个项目。除了已经纳入辽宁省文化产业名单的以上县域之外,辽宁省今后还要进一步发掘其他县域的特色文化产业,并且在 “互联网+”的形势下,用传统特色文化助推三农发展,用互联科技改变农民命运。

2.依托自身的经济实力和环境条件发展县域文化

发展县域经济也要量力而行,不要看现在的政策形势一片大好,就盲目跟风,更不能急功近利、好大喜功。文化产业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县域文化产品往往对资金的需求量大,投入大但是见效慢。绝大多数的县级财政都相对薄弱,尤其是辽宁西部大多数县级财政都不宽裕。在有限的财力下,县域文化一定要考虑投入产出的效率问题,千万不要给县域经济造成过大压力。比如有些县域没有结合自身发展前景及现状,盲目开发一些文化旅游项目,结果导致门庭冷落,游客稀少,多年亏损,反而影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对于农村的违法表演、非法宗教和赌博之风表面上看是文化监管部门缺位,其实是伴随农民收入提高,相应的精神文化未得到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建设和谐民主、富强文明的新农村,不仅需要提高农民的收入,更要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使其能够主动判别何为低俗下流,何为阳春白雪。同时,政府和社会对于农村文化的帮扶与关注,是不可或缺的,提高文化软实力,使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才能消解农民在文化上的 “饥不择食”。比如丹东市宽甸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在青椅山烟叶工作站利用冬季农闲时节,组织烟农开展烟叶生产冬日培训活动;铁岭市农机局结合农机安全生产大检查等活动,在冬季农闲时节进一步加强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安全督查管理力度;再有西藏江津村编筐基地,充分利用基地和村民掌握编筐技术的优势,西藏乡党委争取资金在全村举行编筐技术培训等,这些培训活动使农民既获取了经济收益又弘扬了地方传统文化,广大农民再也没有时间去赌博和参与非法宗教活动了,可谓一举多得。

(三)加大县域文化人才建设

正如前不久从副县长位子上辞职返乡种猕猴桃的刘涛所说的那样:“国家不缺公务员,但农村太缺人才”,人是最核心的生产要素,人力资源是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是决定县域文化产业兴衰的根本所在。但是目前辽宁省农村青年人才外流现象严重,绝大多数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在大城市务工,在家的也因受各种因素影响缺乏专业的文化培育。所以加强县域文化人才的培育应做好以下几点:

1.做好内部人才培养。在文化队伍、文艺团体方面加强培训,要有计划地培养一批有理想、有觉悟、有文化的农村文化、文艺专职队伍,为农村群众文化事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建议建立各村有一名热爱文艺的村文化联络员队伍,有一个独具特色的文艺团队,给予适当的经济补贴与培训。要摸清每个具体村落的文艺特长的人及文化特色户,并建立档案,进行重点扶持和培育。

2.加大人才外部引进力度。面向全国,设置优惠的条件和机制,有针对性地引进高层次、高技能人才,重视吸引财经、金融、科技等领域的优秀人才进入文化产业领域,重点吸引外地求学的高科技人才返乡。同时,把直接引进和间接借用结合起来,通过项目合作、相互挂职、工作交流等方式借用“外脑”。

3.创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树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理念,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优秀人才健康成长、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形成人尽其才、各展所长的良好局面,调动农村现有青壮年劳动力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

总体来说,辽宁省县域文化产业有有利条件,也有许多不利因素,而且县域文化产业发展与城市相比难度大得多、情况复杂得多,其发展还任重而道远。

参考资料

1.杨吉华.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瓶颈及其破解[J].现代经济探索,2012,2.

2.钱雪峰.以地域文化为切入点,发展县域文化产业[J].文化与社会,2010,7.

3.李敏.大力发展县域文化产业[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11.

猜你喜欢

县域辽宁省文化产业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辽宁省环境保护厅与辽宁省气象局进一步深化合作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辽宁省推广“煤改气”供暖执行居民气价
辽宁省建环保举报奖励制度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
2014年度陕西县域十强发布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