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领导干部讲话的艺术修炼*

2015-03-27陈利军

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讲话领导干部

陈利军

(湖南省委直属机关党校,湖南 长沙 410001)

领导干部的讲话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这不仅关系到党员干部的个人形象和工作成效,而且关系到党的整体形象和执政效能。在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领导干部讲话的艺术修炼不可小视。

一、讲话艺术修炼是领导干部的必修课

讲话艺术是领导干部的立场、修养、学识、能力和表达技巧等方面的集中反映,是领导干部的真、善、美的高度融合和统一。领导干部在不同的语境下,讲什么话、怎样讲好话,是衡量党员干部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尺。早在1988年制定的《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工作考核制度》的十条评定干部标准中,“口头表达能力”赫列其中。2004年中央颁发的《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引入“面试”程序,目的是考察应试者的口头表达能力。“为治首务爱民,爱民必先察吏,察吏要在知人,知人必慎于听言。”曾国藩这一真知灼见已成为我国用人的一条基本原则。

有学者言:发生在成功人物身上的奇迹,一半是由口才创造的。在我国历史上,因卓越的口才而成大业者屡见不鲜。毛遂自荐口若悬河,促成楚、赵联盟抗秦;诸葛亮舌战群儒,使赤壁之战名垂青史,成就了“一人之辩,胜过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的千古佳话。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历代领导人以深邃的政治智慧和超高的讲话艺术在国际事务中赢得了无数次主动。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领导干部讲话的能力也须现代化。

二、领导干部讲话艺术的常见不足

随着干部革命化、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的推进,领导干部讲话水平越来越高,许多领导干部出口成章,滴水不漏,但少数领导干部讲话仍表现出艺术性不足,常见的有:

(一)内容太空,针对性不强

长期以来,有的领导干部抱着避免讲错话而负责的求稳心理,习惯于讲一些通用化、模式化、公式化的官话、套话。他们认为,这些话更能有效地代表上级和组织的意志、传递官方的共识,放之四海而皆准。诸如“高度重视”“充分肯定”“统一思想”“提高认识”①等,很多公众对之耳熟能详但极为反感。尽管这类话语一直为公众所诟病,但有的领导干部却乐此不疲。2005年春晚小品《汇报咏汉调》就对这种文风问题进行了揭示。某公司办公室主任因参加“关于解决饲料质量”的会议溜会,当经理找他汇报会议内容时,他凭以往开会的经验信口杜撰了5条,结果竞与会议内容如出一辙。特别是随即召开的“关于消灭蟑螂”的电话会议内容又与之惊人的雷同。这种千会一面折射的是某些领导干部讲话针对性不足。

(二)篇幅太长,有用性不多

有的领导干部热衷于开长会、讲长话。在他们看来,讲话份量不足不能说明问题,故不管主题需不需要,开口就从国际到国内的形势、从中央到地方的任务、从过去到现在的问题,从重要性到必要性、可行性等撒开天罗地网,内容庞杂,且泛泛而谈。有的领导干部认为篇幅短了不能显得重视,东拉西扯。没完没了。但真正触及中心问题的、管用的话寥寥数语。正如明朝初年,刑部主事茹太素陈书万言上奏素事,朱元璋听了6000多字,还不明白他到底要说什么。直到听到16000多字时,才听出他上奏的5件事,且其中4条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非常可行。朱元璋把这4条交待下去后,对茹太素和其他臣子说:“许陈实事,不许繁文”②,从此革新文风。事实上,茹太素上奏的5件事共约500字,也就是说,这个奏章中仅500多字是实际管用的。可见,讲长话,自古就不受欢迎。

(三)材料太多,思想性不强

有的领导干部为显得知识渊博,见多识广,讲话时一个一个的事例、一串一串的数据、一堆一堆的词语、一段一段的引用,大谈特谈这个地方那个地方怎么做的,这个伟人那个先哲怎么说的,看似美妙绝伦,实则华而不实,使原本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浅显的道理变得深奥无比,台下听了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他们觉得,材料越多越精彩,越能展现自己的水平。事实上,只要能恰如其分地说明问题,材料一个足够,两个嫌多,并非越多越好。关键是要通过对材料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出其中的经验和问题,得出规律性认识,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实际,提出适合本地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来。成功的讲话,思想是王道。缺乏思想性,再多的材料也是浮云。

(四)语言太僵,生动性不强

领导干部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话,这本应是施展才能、赢得威望和影响力的最佳时刻,但实际上不尽然。少数领导干部或因新上任经验不足,或因工作导致心理压力过大,或因长期形成的“讲稿依赖症”,无稿不登台,登台必念稿。开口则一字不落地念,一种表情呈现,一个调子不变,纵使台下鼾声四起,台上照念不误。有的领导在学习和传达文件时,把与上级保持一致片面地理解为一字不漏地念,上下一个乐谱,不能通过自己的理解对文件进行重新概括与提炼,讲不出新意来。有的领导干部讲话过于严肃、庄重、刻板,字字严谨规范,句句字正腔园。听起来十分生硬,生动性不够。

三、领导干部讲话的艺术修炼

讲话不精彩,为官个子矮。领导干部要在群众中赢得良好的口碑和形象,获得组织的认可,就必须加强讲话的艺术修炼。

(一)把握一个“高”字

即讲话要有政治的高度、理论的高度、认识的高度。要善于从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出发,深刻领会上级的《决定》和精神,在思想上、步调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反映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深刻分析实际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探求规律性认识;要立足大局,善于把握宏观形势,用全面、长远的观点,客观地分析和认识问题。也就是说,办一县的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的事,要有一国的眼光;办一国的事,要有世界的眼光。办这代人的事,要用下一代人的眼光。办一个领域的事,要用全局的眼光。

(二)着眼一个“实”字

即讲话要有实际的内容、实在的依据、实用的价值。要敢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透彻的道理说服人,切实的愿望引导人,多样的政策激励人。并坚持用事实、经验和数字说话。2014年我国的《政府工作报告》全篇贯穿了90多个数字。其中十大关键数字: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财政赤字13500亿元;广义货币预期增长13%左右;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00项以上;着重解决好“三个1亿人”问题;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要再增长10%以上;新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700万套以上;能源消耗强度要降低3.9%以上等,老百姓听了心有所盼,信心百倍。

(三)力求一个“简”字

即简洁精炼、要言不烦。即要用最经济语言,道出事物的要害和本质,让听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讲话的关键信息。党的历代领导人都倡导讲短话。毛泽东同志题词一般不超过10个字,邓小平同志强调,学马列要精,要管用。他极力倡导开短会,讲短话。讲短话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在联合国人权会议上每个国家代表发言时间仅7分钟。一年一度的奥斯卡颁奖典礼,对获奖者的获奖感言明确规定不得超过45秒。笔者认为:文不在丰,精炼则行。言不在多,达意则灵。斯是公务,求实为本。繁文多误事,虚话失人心。学会深思考,谋求思想真。无官僚之陋习,无形式之歪风。可以摆事实,论事理。上至党中央,下至各机关。众人曰:“实干兴邦”。

(四)确保一个“准”字

即准确严密,无懈可击。准确是讲话语言最基本的要求。领导干部代表党和国家的形象,讲话必须准确规范。特别是一要对语言反复推敲。否则,“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一句之误,通篇为其梗塞”。如某法官在庭审核实证据时说到:“对这类证据有什么要求,法律写得很清楚。我不想在这里讲法律……被辩护律师误读为:法庭是不讲法律的地方③。二是数据要准确、及时。朱镕基总理在上海工作期间,一局长向他汇报说,该局本月大概比上月增产5% -6%。被朱镕基当即怒斥:“局长同志,究竟是5%还是6%?是5.1%还是5.9%?为什么不是准确的数字?还要加什么‘大概、也许’之类模棱两可的话?”数字关乎国计民生,必须确凿无误。因为我国人口众多,“多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得很大。”

(五)突出一个“贴”字

即贴近主题,贴近实际、贴近对象。一要贴近主题,切中要害。领导干部讲话一般是为了统一思想、部署任务、发动群众等,一定要说到点子上,把目的讲清,把问题讲明,把政策讲透,把对策讲实,不能游离。二要贴近实际,从实际出发。再好的思路,如果脱离实际,都是臆想;再好的讲话,只要脱离实际就等于废话,因此讲话必须切实把上级的指示和精神与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提出工作思路和措施,切实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赢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三要贴近对象,因人制宜。要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要根据不同听众群体选择讲话的内容和语言,力求让人坐得住、听得懂。

(六)注重一个“美”字

即生动有趣,富于美感。恰当的修辞、典故、大白话、幽默等能增强讲话的吸引力和说服力,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这方面党的历代领导人都留下了许多经典范例。毛泽东同志用“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鼓励大家亲自实践;在中共七大闭幕式讲话中,他巧用“愚公移山”的典故鼓舞全党的斗志,夺取最后的胜利;邓小平同志一句“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使大江南北社会生产活力迸发。1999年4月,朱镕基总理在访美国期间与克林顿总统举行的联合记者招待会上,针对记者“为什么会在美中关系出现诸多新矛盾之际仍然如期访美”的首先发问,他以“我是不想来的!是江主席让我一定要来,江主席是中国的No.1,我当然要服从他的命令”的幽默而犀利语言征服了在场所有记者。习近平总书记讲话鲜明的风格为民众熟知。他善于用讲故事、举事例和摆事实来同频共振、凝聚共识,用形象的比喻和耳熟能详的谚语、歇后语或大家熟悉的网络用语、歌词等深入浅出、释疑解惑;为民众喜闻乐见,妙趣横生,回味无穷。

四、领导干部讲话艺术修炼有效途径

领导干部讲话艺术修炼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要多途并进,积极主动,绝不可抱残守缺。

(一)不断丰富知识和经验积累

积之愈深,言之愈佳,没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积累,不可能正确认识和分析社会问题、讲出深刻的道理来。凡事有所成,必学有所成。党员干部要不断学习,牢固掌握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的主流话语,深入领会其精神实质,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认识、分析和解决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熟练掌握、深刻领会党和国家的各级方针政策、各项《决定》和精神,体现讲话的高度。此外,要不断丰富业务知识、历史知识、法律知识和社会管理等知识,增加讲话的知识性、教育性和欣赏性。

另一方面,要深入基层调研,丰富实践经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官话、套话之所以有市场,从根本上说是官僚主义作祟。某省一位厅长下基层,问了群众“家里几口人”“收入怎么样”“有没有什么困难”等几个简单问题后,竟不知如何继续交流④。官员这种失语状态源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接地气”不够。对基层的发展不真懂,对群众的需求不真知。要善于和群众交流,必须俯下身子,向群众学习。丰富的民间文化,能为领导干部讲话注入活力元素。

(二)建立良好的文风会风形成机制

一要端正领导干部的认识,开会和讲话力举求真务实,并坚持带头落实。二是要限定讲话的时间。不管是大会还是小会,规定讲话时限。严格把控,到了时间立即叫停。养成讲短话的习惯。三要努力破除照本宣科的念稿模式,要提倡领导干部亲自撰写讲稿,逐步打破领导干部依赖秘书的“拐杖化生存”模式,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话语生产能力。四要加强领导干部讲话艺术的培训,提高官员的讲话的基本功,同时要包容性地对待官员讲话中出现的非原则性的错误,鼓励官员敢讲话,讲真话。

(三)提高语言创新能力

“创新”是讲话艺术的本质特征。领导干部讲话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反映时代的要求,发出时代强音。一要内容创新。讲话要结合最新的形势、政策与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和分析问题,指导和谋划工作。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许多反映时代新任务的话,如“一带一路、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成为了领导干部经济工作会议讲话的高频词。二要语言创新。要善于探索规律,得出新认识。如上述报告中的“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这种话听了很通透、有质感。三要用活词句,赋予新的语言表达形式。要会用动词、形容词、副词和关联词,巧用修词等,尤其注重论述的结构和方式创新。对原文进行句式转换,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注释

①人民日报—人民网:公众最反感的官话套话,2013年01月15日.

②转引自许明善:从朱元璋听奏折说起。《新闻界》1993年03期.

③南方都市报电子版:还原“这里是法庭,不是讲法律的地方”,2014-3-27.

④《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别让能力不足成为阻力.2014年3月31日.

猜你喜欢

讲话领导干部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注水”讲话
国旗下的讲话
2016重要领导变更
男朋友
不能比领导帅
领导去哪儿了
干部任免
变脸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