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样态与路径创新

2015-03-27王先江

关键词:样态政治思想

王先江

(安徽理工大学 思政部,安徽 淮南 232001)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社会认同是关键。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育人目标、思想依托和行为外化相对应的基础导向力、价值取向力、精神推动力和行为规范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认同的力量来源。”[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国家经济建设取得高速发展与全民对高等教育的期待中渐趋受到科学规范的理性认知把握,相关主题性话语在网络时代为其学术性与科学性演绎着不断更新的内容,也成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核心内容,各类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国家人才培养任务中积极探寻实践这一主题的创新路径。具体客观考察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样态,是当下解决转型社会思想意识形态工作中遇到诸多困难的前置性问题,实践路径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遵循其内在规律,并将其与时代主题进行关联性考量,重点在形式与内容等方面进行不断创新。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时代变迁

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的各类高校得到普遍性关切与重视,这是较为一般性的社会认知,上至国家层面的文件,下至具体高校的规章制度皆能看到此种表现,尤其是国家和党的高层领导的关心与支持。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以后,随着国家意识形态的“拨乱反正”以及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党的中心工作转变到经济建设上来,中国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认识方面逐步走出政治性与科学性的学术争论而定位为两者兼顾的共识,为其发展带来的是当代大学生人生际遇与时代主题关联的实践性问题。然而,转型社会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方面似乎越来越表现出不相一致的倾向,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能否实现考量着其在变革时代中的价值与功能追问。也就是说,关涉“培养为谁服务的人才”与“如何培养这样的人才”已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的聚焦性问题,前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表现为政治性内涵,后者则表现为科学性内涵。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教育方面当然应该是培养为人民服务的高素质人才,这是高校教育目标实现的基础性结论,也是大量学者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定位为意识形态教育的倾向性归纳。而在解决如何实现的问题时则较为模糊或是空白,即认为只要将教育内容讲清楚或者讲完也就完成了意识形态的主题把握,认为其教育实效与教育者无关或关联性不大,较少关注真正为人民服务的能力与作用能否得到具体体现。

中国社会进入转型期,尤其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学科定位的一般性学术问题,它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需要更多地在全面性教育视域下进行人文关怀与对话机制中寻求制高点与平衡点。“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比人之行为规范更高层次的、人之品质德性的塑造活动,它需要通过崇高的理想抱负和价值追求,需要通过社会伦理道德的内化,以达至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活动和认知上的自我肯定、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2]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是一个思想开放,同时又易受外界情绪感染的高智商群体,关注其现实生活世界又同时在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方面确立科学规范的教育主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工作和主阵地任务。正如学者所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是活生生的人,而非自然现象,或者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是一门关于人的学问。”[3]新时代的大学生所面向的种种与过去不一样的时代印记,考验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科学性,也就是说,如果仅仅是意识形态的一般性宣讲,对于今天的大学生而言,可能只会是失败的教育,并会让我们失去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所以积极探寻社会转型中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流变趋向与国家意识形态期待之间的关联,以及如何引导他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发展中确立正确人生目标,也就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必然选择和科学决策所在。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样态

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关涉其实践样态的本真现实似乎又较为令人担忧,在科学性与规范性的逻辑关联上两者是否达到高度的契合,尤为值得反思。因为认知与实践能否一致所需的条件如许多多。有关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作为一种文化政治形态,也是一种话语论述,遵循一般话语的生成规律,在社会认同、社会关系、知识体系和信仰体系的建构中发挥社会建构功能。”[4]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赖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授以及学校层面的相关主题实践活动。实证考察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样态过程中,我们对全国不同层次的80多所学校进行问卷调查和相关人员座谈等形式进行较为全面的考察,在分析有关情况后总结得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样态存在教育形式表面化、教育内容空洞化、教育方式碎片化和教育表达扁平化倾向四个方面较为突出的问题。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方面表面化情况较为严重,在实践样态上过于追求载体的整齐划一与语言的平淡寡味。正如学者提示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多因素参与的复杂的实践活动,在其运动发展过程中,既有确定性的一面,也具有不确定性的一面。基于思想政治教育惟确定性基础上的将思想政治教育视为具有‘严格因果关系’的动力学规律,无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抑或是实际工作的开展,都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误导。”[5]实证考察中,我们发现国家层面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的使用要求是全国统一,虽在全国性范围内组织专家经过多次修订,但也几乎仍是一些知名专家在修改。这种高度国家意识形态化的教材编制体例较为规范一致,相关辅导教材编者主体虽有变化,但相关内容与教材没有太大差异,几乎是对教材做出文字方面的扩充与延伸而已,对时代变迁的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世界没有给予较为深入的现实关切。广大教师在讲授该类课程时也往往是将书本内容做照本宣科式的搬上课件以及课堂语言表述中,尤其是对相关理论问题不作深入分析,只说结论而较少回答学生的现实质疑,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样态表现出表面化与肤浅性的特征。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面空洞化情况较为普遍,在实践样态上过于强调意识形态的核心功能发挥。是否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原因而使得具体教学实践中无法克服该种教育必然是空洞化的趋势,这也是实证考察中大多数教师与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知识论倾向把意识形态问题的解决寄托给了知识,从理论范畴到内容方法,从个体修养到道德实践,从评价体系到实践理性,从无不贯穿着知识论倾向,这种本末倒置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割裂的思想政治教育,遵循单一的知识和认知的逻辑,忽略了人是作为价值、意义的存在物,是对真正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异化’。”[6]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需要在具体内容上得到规范性与艺术性的集体认同,尤其要与大学生的生活世界相关联,相关国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对此较为重视,而且值得我们反思与学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所记载的内容与教师课堂教授的知识具有真理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这种大道理的空洞化表述与表达会使得真理的光芒失去该当指引大学生成长的作用,这才是在实践样态的现实表征中为我们所深深担忧的方面。

再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呈现方式碎片化情况较为突出,在实践样态上过于依赖教师的个人魅力或学校层次。对办学层次和地域差异较为明显的高校进行考察时,发现因为对思想政治教育认识和重视不同而使得实践效果具有较为突出的差异,并呈现出碎片化趋势。这种碎片化是指好的高校越好,差的学校越差,且好的学校对部分名师的依赖度高。正如学者所言,“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还存在诸多的不均衡,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学校之间的不平衡、课堂之间的不平衡等,直接的结果是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素质不能均衡提升。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也必须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公平。”[7]具体而言,传统综合性名牌高校,比如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普遍在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上要高于其他地方性高校,加之这些学校的教学名师效应为其加分明显。这种碎片化的呈现方式是值得引起注意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普遍性上是关涉高校办学方向和宗旨的核心问题,尤其在社会转型期聚焦于高校的长远发展而言具有战略意义。

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表达方面扁平化情况相当普遍,在实践样态上过于追求与现实时髦话语的庸俗化匹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新科学技术手段的运用,在课堂教学以及实践教学中得到广泛地普及,这确实是一个可喜的方面。但是,实证考察中,发现由于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内容的深刻把握而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讲授受制于技术手段的准确对应,即出现为了追赶时髦而放弃严肃内容的科学化处理,一味为了博得学生高兴而扁平化,甚至是庸俗化对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解说。各类高校都建有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站平台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名师工作室,但是这些并没有真正改变大量课堂教学中具有普遍性的扁平化处理教与学的表达方式。“思想政治教育不是静态和僵化的施教,而是在一定社会关系和社会联系中进行的动态性社会性活动,实质是丰富和发展受教育者的本质,使受教育者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8]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语言与现实世界的关联度能否实现科学性与规范性的有机结合,这确实是一个解决其表达方式的核心问题,尤其如何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这同样值得我们考量。

在新的时代背景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关乎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中培养社会主义国家事业的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对其进行实践样态的考察为我们明晰出较为具体的担忧和关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可能要容易得多,这才是我们确信在实践路向上创新思维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寻科学有效的改革措施,尤显关键。

三、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改革创新”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鲜明主题,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遇到的各类问题同样需要在这一主题下才会真正得到解决。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世界进行科学规范的逻辑关联,在主体性的视域中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国家意识形态内涵,创新其具体的实践路径该当成为高校当下迫切的工作,也是解决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所面临困惑的本真问题。

第一,明确信仰教育的核心主旨,落实生活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关切。意识形态教育的核心主旨是信仰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当代大学生的信仰问题应有明确的规定性主张与要求,这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础性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能够充分发挥其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连续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牵引力、累加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延续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和生命力的功能和效用。”[9]信仰教育与生活世界的关联度是考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的主要指标,这不仅仅是针对大学生而言的,所有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人员皆如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上讲些什么和如何讲,两者似乎只是一个知与行的问题,其实真正的问题应该是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信仰问题,也是核心主旨的方向性问题。当然,如何将其与大学生的生活世界进行有机关联需要不断创新具体的教育内容和形式来适应社会变迁所带来的各种影响。

第二,扩展与时俱进的教育内容,强调问题导向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思想政治教育关乎大学生意识形态的主观世界塑造,教育对象的时代变迁在主体思维与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情境中,其在实践样态上所呈现的问题往往是根本性的,即教材与表述的空洞与不变,因而,不断扩展与时俱进的教育内容该当成为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工作。“理论的生命力永远取决于其对现实的关照程度,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其价值,就要立足生活世界,面向现实,解决如何实现人的社会化、政治化以及道德人等重大问题,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旨归所在。”[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世界面前所呈现出来的欣欣向荣之势不断为外界所认知与感叹,这些具体可以感知的社会现实应该得到及时地宣讲与诠释,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这也是能够与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可以进行有效勾连与交流的方面。当然,这其中问题导向应该成为一种教育理念进行关联。新时代的大学生在问题意识方面具有较高的智识性要求,也就是说,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与现实中诸如官员腐败、道德滑坡等社会现象之间的困惑往往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因而,问题导向的教育理念应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念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与实践者是需要在现实问题的不断追问中获得主动性与正当性。

第三,建构多元组合的系统平台,重视倾听与诠释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高速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带来的变化,在其教育形式维度突出表现为多元组合的系统平台创建方面,各类高校以及相关教育部门在拓展意识形态教育的科技化水平上所做的工作有目共睹,也确实给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效果注入可喜的动力性要素。但是,技术为内容服务的主动性关切需要进一步得到实质性体现。“新的信息技术成为教育的重要途径,网站、QQ、博客、微博等成为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增强。”[11]建构多元组合的系统平台,尤其是教师与学生的重视倾听与诠释的实践机制,关注对现实问题的把握以及大学生身边典型事件与人物的及时发现和宣传,让大学生与这些同龄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解决时间与空间对教育形式的一般性限制,在相关评价效果的比例权重方面倾向性得到体现,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全新改革。

第四,拓展校际互动的教育方式,提升资源共享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由于高校相关教学名师效应的影响范围有限,同时备受广大师生尊敬和爱戴的老师往往年事已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模板化影响也会随之出现断层,这也是其碎片化的倾向所在。高校的教学名师应该在地域范围内设置较为科学的校际交流通道,让这些备受公认的名师尽可能的多发挥其应有效应。同时,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校际之间的优质课程也应该打通运行,资源共享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趋势,在技术手段上为其提供更多的机会,提升整体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具体实践中同城联盟以及省级联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全国较多地方得到落实,为更多的大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尤其在大学生群体的主体性方面更多地关注同龄人的人生命运,将典型性的事迹进行及时报道,让新时代大学生在感知真实的境遇中体会成长教育的实践效果。

第五,完善科学严谨的学术语境,创新效果评价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学术语言与教学语言的差异性似乎不能解释现实中思想政治教育所遇到的各种尴尬甚至问题,但是,两者之间的关联性确实值得反思。我们知悉,狭义政治学的学术关切在年青的大学生语言世界中较难达致共识与共鸣,这毋庸讳言,但是,这不应成为完善科学严谨的学术语境的托词和借口。现实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上庸俗化处理教学内容的做法给其带来的不仅仅是个案的反思,需要在实践层面考量学术语境的规范化问题,改变当前学术语境中过于浮夸以及空洞说教的真理宣讲式的普遍趋向,完善科学严谨的学术语境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发展确立应有边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评价机制的创新也应成为当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目标的实现,现实中的种种问题聚焦于教学过程,对这个过程进行有效评价才能真正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改变当下的将其与其他学科教育相类似性的评价模式,创新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在规律的评价机制应从关注学生生活世界的程度与范围方面进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路径的模式创新在国家层面与高校层面都应有系统性的关切与重视,这是对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关键环节。“高校是重要的教育阵地,也是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各级党委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强化教师队伍特别是青年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加强党员队伍建设。”[12]意识形态教育在教师维度的自身信仰问题也是需要得到强调的,谁来从事与如何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是两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性问题。同时,加强高校之间的校际联系,拓展教育课堂的运行范围和共享教学资源的机会,在更为广泛的视域中关切当代大学生普遍性问题的思考,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后继有人真正探寻成功的实践路径。

[1]胡伯项,贾凌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认同的动力来源与模型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

[2]方熹,李红专.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关键和出路[J].学术探索,2013(1).

[3]王丽荣.人的发展: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价值追求[J].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13(5).

[4]许苏明.论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转换[J].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2014(2).

[5]卢景昆.复杂性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探研[J].教育评论,2012(5).

[6]任小艳.简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的回归[J].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2014(2).

[7]徐艳国.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命题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3(23).

[8]谢守成.转型社会的阶段性特征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2(5).

[9]阮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建构[J].思想政治教育,2013(2).

[10]王翠.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向生活世界的转向[J].教育评论,2013(3).

[11]王宇波,李春林.刍议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加强的四种功能[J].思想政治教育,2013(1).

[12]朱丽霞,胡中娟.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3(3).

猜你喜欢

样态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初心引航,构建“双减”新样态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全息欣赏:小学美术“欣赏·评述”学习新样态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