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园文化中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5-03-27吴贵春
吴贵春
(安徽科技学院 学报编辑部,安徽 滁州 233100)
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体现,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这一载体,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最本质体现,反映了社会的价值追求,对于我国社会文化建设具有巨大的引领作用。高校校园文化属于社会文化的亚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指导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要切实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积极作用,是高校的重要责任和使命。一是坚持政治性原则。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是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政治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灵魂,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来引导学生,使学生在多元、多变、多样的思想文化中,明辨是非,把握方向。二是坚持实践性原则。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敢于面对现实问题,解疑释惑。大学生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难免会遇到各种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给予正面回答,而不能绕弯子,更不能回避遮掩。只有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来进行说理剖析,学生才感到亲切,思想政治理论课才会吸引学生。三是坚持主体性原则。主体性是人的根本属性,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不是被动的教学接受者,而是积极的教学参与者,只有建立在师生双方彼此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共同探讨,共同学习,学生才能真正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而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要切实抓好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愈来愈强。网络是把双刃剑,它的快捷性、交互性、自由性深受大学生喜爱,但网络中各种思想的传播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抓好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一是把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方向。不仅要重视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硬件建设,而且要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内涵建设。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杜绝各种错误思想的蔓延,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教育阵地。二是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内容建设。要创建校园网络文化品牌,发挥校园网络文化在引领思想舆论、培育先进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要增加校园网络文化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使校园网络文化真正成为师生喜爱的活动平台。要加强对校园网络文化内容监控,及时发现不良信息并予以清除,保证校园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三是完善校园网络文化的管理制度。要建立网络信息审核发布制度、网络舆情处置制度及网络质量的评价制度等,以制度规范网络行为。同时,要建立相关责任部门,明确管理职责,确保网络的良好运行。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要切实抓好第二课堂建设。第二课堂是校园文化的重要阵地,在学生成长成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不能仅重视第一课堂,而忽视了第二课堂,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融入第二课堂之中,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支撑、相互融合。第一,要加强对第二课堂的指导。学校学生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学生活动的指导和监管,坚决杜绝低俗媚俗活动,使第二课堂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第二,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如演讲赛、辩论赛、知识竞赛等,让学生在活动中自觉接受教育,提高素质。第三,要发挥校外优质资源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局限在校园内,要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作用,通过聘请校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浓厚学术文化氛围。在聘请校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方面,要严把选人关,坚决杜绝各种非主流思潮在学校传播。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以促进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
校风、教风、学风是校园文化的重要体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必须重视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在培育优良校风、教风、学风的过程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培育优良校风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风是一所学校师生员工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和有效的教育因素,是学校的特色和风格。优良的校风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塑造健康的人格有重大影响,置身优良校风中,会获得心灵的启迪,品德的塑造,哲理的启示[3]。推动优良校风建设,首先要着眼于弘扬积极进取的校园精神。校风是学校精神的凝结,而学校精神是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是经学校历代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共同创造的。学校精神集中反映在校训中,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清华大学),“实事求是”(天津大学),“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南开大学),“诚以待人,毅以处事”(集美大学)等。这些校训无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同时又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成为学校全体成员的共同追求。高校要致力于校园精神的建设,并借助各种教育活动载体,将校园精神化为学校每一个成员的自觉行动。其次要着眼于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在良好的育人环境中,学生可以相互激励、相互模仿、相互暗示,形成共同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良好的育人环境来自于学校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学校要树立全员育人的思想,发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以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再次要着眼于长效机制的形成。校风建设不是做表面文章,而是一项长期艰巨任务。要将校风建设作为学校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的内在要求,作为学校全体成员的不懈追求,并将这种追求用制度固化起来,形成长效机制。
在培育优良教风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风是校风建设的基础,教师渊博的知识、良好的道德品质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加强师德建设,培育优良教风,以教师优良品质促进学生优良品质的形成,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推动教风建设,一是要求教师要敬业爱岗。要把教师职业当作最崇高的事业,奉献出自己全部的热情,任何的疏忽都是对教育的亵渎。敬业精神来自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人民群众的热爱。因此,教师要从党和人民的利益来看待教育问题,来对待自己的教学工作。二是要求教师要严谨治学。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对待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来不得半点浮躁。要认真备课,使每一堂课都成为“精彩一课”;要沉下心来从事科研,使每一篇论文都成为自己智慧的结晶。三是要求教师要为人师表。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为的,自己首先不为。教师要以良好的言行为学生树立表率作用,从而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在培育优良学风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风是校风建设的重点,是对学生学习态度、进取精神的基本要求。优良的学风不仅可以促进优良校风、教风的形成,而且可以培育学生的优良品质[4]。推动学风建设,要提高学生的成才意识。要教育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树立正确的成才目标。正确处理好德育与智育、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既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思想品德的塑造;既要注重知识的积累,更要注重能力的培养。推动学风建设,要加强教学督导。学校要成立教学督导组织,督促教师认真教学,督促学生努力学习。对于违反教学纪律的教师和学生,都要给予纪律处分,以严明的纪律维护学风的纯洁性和严肃性,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推动学风建设,要加强制度建设。制度建设具有长期性、稳定性,要建立相应的学生管理制度,如奖学金制度,学籍管理制度,考勤制度,教学信息反馈制度,用制度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继承优秀校园文化传统为根本
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光荣传统。这些光荣传统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所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继承学校光荣传统为根本,并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校园文化传统要体现办学特色。学校传统与学校的发展历史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每个学校的历史不同,学科结构不同,所形成的传统也各具特色。如北京大学的“科学、民主、爱国、进步”传统,是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才形成的。在“科学、民主、爱国、进步”的光荣传统的感召下,一代代北大人在中国的历史进步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南开大学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在南开大学师生与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形成的。1937年,南开大学校园曾遭到日本侵略者的多次轰炸,被迫异地办学,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为国家民族培养人才,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爱国之歌;北京师范大学的“学高为师,行为世范”传统,充分契合了学校性质和学科特点,既有做事的要求,又有做人的要求,彰显了崇德笃行、敦尚气节的精神品质,激励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不断前行。可见,只有在充分尊重学校历史又结合学校学科特点基础上提出的学校传统,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才能得到全体师生的认同和遵从。
校园文化传统要融入时代精神。时代精神是时代的呼唤,蕴含着改革创新的时代元素。学校传统要发挥更好的育人作用,必须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要在学校光荣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弘扬创新精神。创新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高校要以创新精神谋求发展,要在学科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引进、科学研究等方面有新的思路、新的突破,把创新精神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师生的潜能得以充分迸发。要在学校光荣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弘扬奉献精神。引导师生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自觉将个人追求融入到社会追求之中,在实现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因此,教师要关心学生的成长,把培养人才作为自己的最大快乐;学生要刻苦学习,为将来奉献社会奠定坚实基础。要在学校光荣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弘扬法治精神。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高校办学也要依法依规进行。要按照《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的要求,切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维护师生的合法权益,使我们的教育真正得到人民满意、社会认可。
校园文化传统要吸收民族养分。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学校要加以吸收和继承,使之与校园文化传统相结合,从而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5]。《礼记·礼运》中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思想,反映了中华民族追求自由平等社会的向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思想,强调人不论处于什么境遇下,都不能失去理想和道德原则,体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崇高的道德境界;《大学》中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追求远大理想与加强自我修养的统一,提出只有完善个人修养,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强调既要尊重自然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些思想无不闪烁着真理的光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继承和弘扬民族的优秀传统,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肥沃的土壤,坚实的根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才能真正深入师生的心灵。
[1]胡伯项,夏凌昌.论大学校园文化的教育导向功能[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145-149.
[2]姚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兰州学刊,2009(7):148-150.
[3]伍揆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文史博览:理论,2009(11):11-13.
[4]谭振亚.学风建设是高校思政教育永恒的主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8(20):23-24.
[5]王哲,张蓓蕾.中华传统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的精神滋养[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1):10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