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发展趋势探讨

2015-03-27申丽萍

河北科技图苑 2015年3期
关键词:建筑设计图书馆建筑

申丽萍

(大连海事大学图书馆 辽宁 大连 116026)

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从封闭走向开放,文献收藏形式也由单一的纸质文献转为纸质资源、电子资源及网络信息资源并存,文献收藏空间也由实体转向虚实结合,图书馆建筑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做好新馆的规划及建设工作,以适应高校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摆在高校图书馆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 高校图书馆建筑的历史演变

建筑是一个时代物质和文化发展水平的体现,它总是具有时代标记的意义,反映了时代的面貌。不同发展阶段的图书馆建筑因图书馆服务对象、服务方式、服务功能的不同,其建筑规模、建筑方式、布局结构有着很大的不同。以编书、藏书作为主要功能的唐代书院是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早期形态,到了宋代,书院发展为具有一定规模的教育组织。而早期书院的藏书还只是供私人或少数人使用,建筑功能单一、结构简单、藏书量少、面积较小。我国近代意义上的高校图书馆建筑是在20世纪初,开始学习欧美近代设计模式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由于这个时期高校的学生人数不多,课程设置简单,文献资料较少,因而图书馆的规模较小,建筑形式大都借鉴了国外的中轴对称样式,比较简单,建筑空间分别按藏、借、阅等不同功能进行划分,实行藏借阅分离的闭架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也成为我国近代图书馆建筑的主流。到了现代,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我国高校图书馆事业有了较大发展,规模空前扩大,质量不断提高,并开始逐渐采用美国的麦克唐纳提出的“统一柱网、统一荷载、统一层高”的模式来建设图书馆,图书馆向大开间、全开架、“藏、借、阅”合一的服务模式转变,开放性、灵活性、人文化、智能化也逐渐体现在现代图书馆建筑中。

2 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发展变化对图书馆建筑的要求

美国著名现代主义建筑师沙里文曾经讲过“形式追随功能”,意思是什么样的建筑功能决定什么样的建筑形式[1]。高校图书馆建筑理应是建筑实体与实际效用的完美结合,新时期的高校图书馆在馆藏资源、服务理念、载体类型、服务功能、管理模式方面都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图书馆建筑也要适应这些变化。

2.1 馆藏资源特色化

随着我国出版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各种形式的出版物大量涌现,高校图书馆经费比较紧张,使得任何一个图书馆都不可能收集齐所有的文献资源,只能根据学校的性质任务、学科专业设置的特点和师生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文献资源的收集和积累,利用有限的财力,建立起独具特色的馆藏体系。馆藏资源特色化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图书馆彰显自身价值、增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馆藏资源特色化正成为各高校图书馆建设的重点,这就要求图书馆在建筑设计时,要考虑建设有专门的特藏室提供特色馆藏服务。如: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设立的军工文献特藏室,收藏有中外文纸本型军工文献共6 200余种,1.5万余册,相关电子数据库资源50余个[2]。

2.2 信息服务个性化

用户的需求各不相同,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也有高有低,他们更希望图书馆提供的是经过筛选、加工、优化后的能满足个人需求的信息,而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服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打破了传统思想的羁绊与束缚,应运而生,为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信息服务个性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信息服务内容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方式的个性化和信息服务时间、空间的个性化[3]。信息服务的个性化对图书馆建筑也有一些特殊的要求,如:设置不同规模的学术报告厅、学术讨论室、研究室、多媒体教室、教师沙龙等。

2.3 载体类型多样化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视频、音频、实物、图片等可以保存信息的一切载体,都成为图书馆收藏和为读者提供服务的手段,人们将借助计算机、幻灯机、录像机及各种电子设备完成传播与获取知识的行为。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图书馆还可以通过网络将所有能搜集到的学术资源连接起来,形成虚拟馆藏。未来,图书馆馆藏将由印刷型文献向声像型、电子型、数字型等多载体、多类型、虚实结合的多元化发展,载体类型的多样化发展对图书馆建筑的空间环境、技术设备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

2.4 服务功能多元化

高校图书馆的功能已不单单是借还图书和提供阅览,还要提供学术交流、文化活动、休闲娱乐等服务,呈现多功能、开放性、复合化、人文化的发展趋势。它不仅有传统的静态阅览空间,而且设置多种供社会活动的动态空间。高校图书馆建筑的功能、布局、设施的构想及内外环境的营造必须考虑到这种发展趋势,为其扩展服务功能创造良好条件,打下坚实的基础。被美国建筑师学会(AIA)评为内部建筑设计奖的芝加哥大学D’Angelo Law图书馆的更新工程就是典型的实例:通过新技术的运用搬除大部分的书架,为流通、学习提供了开放空间,并设置了多功能室和大型的聚集空间,将一座书籍的仓库转变成温暖和光线充足的空间,学生们更愿意在此交流和学习,为图书馆带来了新的活力[4]。

2.5 管理模式一体化

传统图书馆采用“以藏为主、闭架管理”的模式,而现代图书馆则要求以用为主,实行开架管理,其建筑设计、功能布局,均以人为中心,实行藏、借、阅、咨询及检索五大功能合一的一体化管理模式,实现“人在书中,书在人旁”,保证人流、物流畅通。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也要求图书馆对以往的经验管理、封闭管理方法进行变革,打破以往按文献流通过程分别设置采访、编目、流通、咨询等部门的方法,高校图书馆建筑的结构布局也要考虑到这种趋势。

3 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

图书馆的建筑设计要适应图书馆功能的变化和未来发展,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的功能已不单单是借还图书和提供阅览,而是要符合未来发展和功能定位,高校图书馆建筑的发展趋势也更加多元化。

3.1 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生长型建筑

著名的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在图书馆学五定律中指出“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同样,图书馆建筑也如生命一样,有着其生长发展的规律。由于近些年来,高校的大规模扩招、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等,导致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图书馆有效馆藏空间减少,生均藏书量不足,图书馆的功能也在不断拓展或转移,建筑布局需要不断调整,设备需要随时更换。因此,图书馆建筑的设计必须面对现实,立足长远,要把图书馆建筑当作一个持续不断的动态生长过程,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图书馆的建设,优先采用具有灵活性和可变性的建筑结构和设备系统,使新建的图书馆布局合理、功能完备,同时留有扩建余地,设计一种能随时代发展而生长的新型建筑,以满足不同时代的特殊需要。

3.2 体现以人为本的和谐型建筑

在图书馆的建筑设计中,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无论是总体布局、建筑造型,还是空间组织、流线安排,甚至设备安装、家具布置、细节处理,都应充分考虑读者的意愿和习惯,以最大程度方便读者利用文献信息、进行文化交流活动为出发点和归宿[5]。

选址是图书馆建筑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根据鲍家声教授的观点,图书馆选址应从高等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其一般原则为:位置适中,交通方便;环境安静、优雅;适宜的自然环境及地质条件;留有扩建余地[6]。

图书馆的高度是图书馆建筑设计之初就要确定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楼层过高,电梯单次运行时间较长,单位时间内运送读者数量较少,会造成读者的大量拥堵,如遇有紧急情况,不利于快速疏散人群。如果楼层过低,又宜造成土地、人力、电力等资源的浪费。综合高校图书馆的任务、性质、规模等因素,根据建筑师和图书馆专家的建议,图书馆层数应控制在4-5层[7]。

图书馆建筑的人性化还应体现在“无障碍设计”上,我国新修订的《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JGJ38-99》4.1.9规定:建筑设计应进行无障碍设计,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JGJ50的有关规定[8]。因此,图书馆在设计时,公共厕所、阅读室等场所中应考虑设置供残疾人使用的专门设施。

3.3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型建筑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将绿色建筑定义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9]。(1)图书馆应根据当地气候特征和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尽可能多地采用自然光照和自然通风,要注意照度均匀,防止阳光直晒。这样能使人更加贴近自然,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减少疾病的发生,同时又能节约能源,达到环保效果。如:汕头大学图书馆在空间设计时将光线作为主要考虑的因素之一,通过入口大厅上面的玻璃天顶,多功能中庭大厅的间接采光天窗及穿插于馆内外的半户外空间露台的设计,让自然光线与馆内空间和谐地交融。所有这些设计,都能使人在馆内感受到自然光线的重要意义[10]。(2)图书馆建筑设计要使用无毒无害的、使用寿命长的、可重复利用的绿色材料。在照明节能方面,要采用高效节能灯,分路控制。还要结合各地的自然条件及资源情况,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海洋能和地热能等绿色能源,实现一定程度上的资源自给自足。

3.4 融合人文与科技的智能型建筑

现代智能型建筑通常具有楼宇自动化系统(BAS)、通信自动化系统(CAS)、办公自动化系统(OAS),所以我们也经常把智能型建筑称为3A建筑。(1)楼宇自动化系统:楼宇自动化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对建筑物内照明监控、空调系统、电梯、火灾报警、消防联动等一切图书馆内设施进行全面管理和监控,及时发现问题,为使用者提供一个安全、经济、高效的环境;(2)通信自动化系统:是智能建筑内语音、数据和图像等信息采集、处理和传输的基础,可以保证建筑内外的通信联络;(3)办公自动化系统: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办公系统,基于计算机和信息网络实现所有的办公资源和设备的共享,实现信息加工、传递、处理的一体化,使各部门能高效协同地工作。如: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在建设之初就将建筑智能化系统作为重点,主要有楼宇自控系统、火灾报警和消防联动控制系统、安保监控系统、综合布线系统、公共广播系统、卫星电视接收和有线电视系统、数字程控交换机系统、一卡通系统、电子会议系统、车库管理系统、集成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多个智能化系统,有效地提高了图书馆运行、管理、安全防护及信息服务等方面的自动化程度[11]。

图书馆建筑的智能化是现代科技带给图书馆的最大变化,高校图书馆理应适应社会文明进步潮流,成为人文精神与现代科技相交融的优秀文化建筑。

3.5 坚持经济适用的安全型建筑

图书馆作为一个公共场所,安全问题应该是日常工作中的重中之中。而在各种自然灾害中,地震的危害最大,造成的人员伤亡也最多,因此,图书馆建筑一定要做好防震的特殊设计。另外,火灾、水灾等也是最常发生的易造成重大损失的灾害,在进行新馆修建时,公共图书馆一定要做好防护工作,消防器材的配置要符合要求,消防安全通道要保持畅通,给排水系统要合理高效,把火灾发生的可能性和灾害损失降至最低。

要设计和建造一所符合生长型、和谐型、绿色型、智能型、安全型的现代高校图书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的配合和努力。图书馆学者必须把图书馆建筑作为图书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地研究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建设的经验,深入把握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规律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建造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一定前瞻性的高校图书馆。

[1]翟晓婷.谈当代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J].山西建筑,2014,40(35):35-36.

[2]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军工文献特藏[EB/OL].[2015-03-18].http://lib.njust.edu.cn/202/index.html.

[3]周波.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中的用户隐私保护[J].图书馆论坛,2008,28(5):126-128,21.

[4]郑学军.静思与交流:芝加哥大学两座图书馆建筑[EB/OL].[2015-03-22].http://blog.hit.edu.cn/xueMay/post/140.html.

[5]苏婷婷.高校图书馆建筑的未来设计之路[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1,(3):206-207.

[6]鲍家声.图书馆建筑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32.

[7]邵莉娟,胡志明.高校图书馆建筑问题探讨[J].价值工程,2010,(36):134-135.

[8]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JGJ38-99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9.

[9]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2.

[10]谢观坤.从人文关怀的视角谈汕头大学图书馆设计[D].汕头:汕头大学,2012.

[11]郑建程,戴利华.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新馆的建筑智能化系统[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0,(6):16-20.

猜你喜欢

建筑设计图书馆建筑
小型商业建筑设计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图书馆
建筑设计的困惑
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分析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