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5-03-27薛保红

关键词:素质大学生评价

王 钰,张 勇,薛保红

(1.安徽工程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芜湖241000;2.安徽工程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芜湖241000)

一、前言

自2002年团中央发布《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高校在结合本校资源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社团活动以及志愿者等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围绕着大学生素质拓展展开了一系列显著成效的工作。然后如此宏大的体系本在无样本参考情况下,推进过程必然会出现不足与问题。为进一步提高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首要任务是理清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问题,才能够将更多人力、物力投入到正确的位置发挥最佳的效果。而此次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的范围和“素质训练”或“外展训练”并未完全等同,该项目主要注重大学生常规课堂学习之外的综合素质拓展,尤其是创新、创业与就业之间相关的“软素质”。[1][2]本研究以安徽工程大学现行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与活动为例,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的对策,以期为进一步整合高校教育教学资源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改革步伐。

二、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现存问题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一个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的过程,在此项工作开展过程中从定位、形式、评价等方面存在问题,亟待深入讨论才能找到相应对策不断改进。

(一)大学生素质拓展的整体定位有待进一步明确

大学生进入高校学习,就其不同专业设有相应的培养目标,在毕业时成为高层次专门人才,可以胜任相应专业的工作。由于中国高校已经有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进入大学的学生总量增多,意味着大学生将面临着比以往更加激烈的就业竞争。除了学校排名、专业等因素外,大学生个人的基本礼仪、心理素质、团队精神这些非知识性能力发挥重要的作用,因而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课本之外的相关素质拓展成为高校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手段。可是我们必须要厘清一下几个至关只要的问题,才能准确定位素质拓展。[3]

第一,大众教育背景下高校并不是就将学生“综合就业”能力作为教育目的。古今中外高等教育发展史告诉我们,一所高校所坚守的是对于人性至纯、至真品质的追求,而不是简单数据上就业率高低。一个专业成为众人心目中的“好专业”,也不是培养多少本行业可以就业的毕业生,而是在行业中不可撼动的领导地位和影响力。在面对社会质疑高校成为“文凭的生产工厂”的时候,只有将高校专业化发展思路清晰地投射到大学生素质拓展中,才能真正联通专业课程教学与素质拓展之间空隙。[4]

第二,大学生素质拓展的效果评价所期待的时间过短。素质拓展训练并不能流于形式,开设职业生涯设计在完全没有实际体验的前提下只能是间接经验的总结,也只能是在别人的建议中描画自己的未来职业生涯。盲目地参加过多的校内活动和社团活动不仅不能有效提升综合素质,甚至会影响专业课程的学习。所以,不能将评价一个素质拓展活动过于功利,一定要在短时间形成成果以示工作成效。这些都是违背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

第三,大学生素质拓展也要依据专业特点,尊重个人兴趣、不能搞“一刀切”,千人一面的进行素质拓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在高校的共青团的领导下结合学校本身的社团组织建设与管理、志愿者组织基础上,增添了大学生涯设计和职业生涯设计比赛与指导,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大学生在学习规定课程之余有了更多“第二课堂”的学习机会。可是,这些高校活动分属学校团会、宣传、社团、学院(系)主办,往往同一主题或相似主题在不同级别和部门重复举办,活动参与过多就会占据本应进行专业学习的时间,尤其是一些活动需要全院学习共同参与,实在以“素质拓展”的美好动机在挤占大学生十分有限的宝贵学习时间。[5]

(二)大学生素质拓展的评价机制仍不全面

高校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本身并不具有鲜明的教育培养目标,而正是这种“无声之教”在毫无痕迹地促进着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而在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过程中,运用课程与学分的评价机制在短时间有效地刺激学生参与此项活动的积极性,但在实施过程中因为评价方式操作的不合理影响学生的参与活动的正确动机,甚至在强化一种“参与活动为了综合测评加分”的功利心理,将活动过程变为是评奖评优的手段。毋庸置疑,对于学生事物管理中广泛运用的行动效果即时评价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正确的行为规范,可是每一次活动强调与学分挂钩,每一次训练设计与综合测评成绩联系,已然在鼓励一种以利益与好处来评价一门课程,而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训练课程也陷入这“分数”魔咒。在北京大学招生宣传片所传递的大学是实现“摘星星”的梦想地方,不只是特定专业知识传授,在这象牙塔中不再是分数上的“天之骄子”而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是可以在各行各业有长远发展的“准职业人”。[6]

(三)大学生素质拓展的课程化实施管理平添大学生课程压力

大学生素质拓展本是提倡在课程之外的各种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大学生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设计等于实践接轨的课程自然是对于无形的素质拓展的具体化,也利于高校对于整体过程进行监控和掌控,但是从事这些课程设置的教师大多是没有直接相关的经验,而最具经验的实践工作者却难以用课程形式与学生面对面进行技能的传授,所以一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和实践最为重要的环节存在严重脱节。大学生素质拓展本是对于原有过于“死板”的课堂教学和思想教育方式的一种有益的补充,如果课程化过程只是形式,那还是可想必定难以达到效果。[7][8]实事上,进行创业或创新指导教师大多是在从未实践过的陌生领域传递“间接知识”,而属于本专业领域的创业项目最终成败还受到启动成本、流动资金、营销策略等方面,借以政策支持“孵化”出的大学生创业者只经历了浅水区的创业体验,真正走入市场之前所缺少的商业“必修课”还是要补上。素质拓展更多内容应该在课堂之外学生自主进行的学习,否则“素质拓展”训练又变为各类课程,仍是教师不断的教而学生被动的学,增加学生课程压力。

三、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的发展对策

(一)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定位将更加准确

基于我国高校正处在教育教学改革转型期,高校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发展必然是“扩招”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上大学,因毕业人数增加造成的就业压力又“倒逼”高校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通过考研升学或大量不对口专业岗位保障的就业率已经暴露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不协调,而由国家公费上大学到学费并轨制,家长心存“教育投资回报”的想法而过高的就业期望又进一步突显这一落差。这些给高校素质教育带来强劲推动力的同时,也带来偏向“就业”矫枉过正的势头。

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不能只是理解为户外拓展训练课程,也不是简单添设“就业指导”课程,而是对于大学生包括“体能、心理调适、人格、管理、沟通”等综合素质直接训练。素质拓展训练项目的设置要建立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唯一目标,改变“因人设课”和重复设课的问题,依据学校学生所需要的素质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如同企业进行拓展训练一样不应该以直接提高员工的生产能力作为目标,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也不能将“就业能力”或“创业能力”设定为结果指向。[9]大学生素质拓展应该是“因人而异”,根据学校的校园自然环境、教师资源、校友、校企合作单位、产学研联合基地,开展学生的素质拓展训练,“开发心智、培养团队精神”以提升大学生在未来职场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与续航力。

(二)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评价将趋向达标和评分相结合

现行的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主要以团委组织的活动和拓展性质课程的形式开展,整体而言仍需要更多的过程控制与结果评价才能将此项工作推进正常轨道获得长期效果。其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是对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评价方式的调整,现今并没有设立明确的评价标准,以参加活动和相关课程在评奖评优时加分这一间接评价为主。而大学生素质拓展的初衷是具有针对性提高每个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然而“沟通、团队、创新”能力则比学习知识能力要隐蔽得多,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热情难以保持,尤其是针对自己所欠缺能力培养更会忌病讳医产生抵触心理,以比赛或活动形式可以有效而快速展开却难心普及每个大学生。因而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评价需要首先为每位大学生制定素质拓展“处方”,确定最为需要的素质“短板”然后以达到考核的时间与效果进行“达标”,而参与其他的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则是获得综合能力的加分。其中达标是学生必需完成的环节,而加分则是学生自由选择的部分,将达标和评分相结合既控制素质拓展的有效实施,又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三)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将于专业课程教学相结合

大学生对毕业生质量有自己的目标,如美国大学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像麻省理工学院培养专业化极高的行业从业人员,另一种像哈佛大学培养的毕业生具有极强的学习能力但专业化程度有限。前者创造出数量惊人的行业公司,而后者则在研究领域成就更加显著。虽然科学研究不断发展,但总体上看我国多数高校的培养目标为专业化高的行业人才,因而大学生素质拓展也应和专业相结合,将所有的素质拓展能力与各种专业能力培养紧密联系,如“团队意识”训练镶嵌到专业课程讨论、专业实习等环节,让这些“软素质”培养成为完成专业学习任务必须能力。不仅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而且整合了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缩短毕业生走入工作岗位的“培训期”与“适应期”,也真正增强了学生的就业时的竞争力。

(注:本文系安徽工程大学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4xd025;安徽工程大学博士科研启动项目,项目编号:2014YQQ004)

[1]郑艳林.人文素质拓展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湖北文理学院为例[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3,(8):84-88.

[2]田燕飞.也论大学生“软素质”的培养[J].今日科苑,2006,(11):105-106.

[3]薛红,王娇.素质拓展与职业素养培养的研究[J].运动,2013,(24):91-92.

[4]程启平,吴毅安,张书军.体验教育对培养大学生创业品质的意义[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3,(3):64-67.

[5]徐涌金,张明纲.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思路[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36-39.

[6]熊文.高师学生素质拓展活动课程化的实践与探索[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11):124-126.

[7]陈琳.素质拓展课程与思想教育[J].海淀走读大学学报,2003,(4):43-45.

[8]杨加强.普通高校素质拓展训练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6):57-61.

[9]张奇.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创新创业教育与素质拓展体验式教学相结合[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4):125-126.

猜你喜欢

素质大学生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大学生之歌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