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人际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5-03-27谭红,刘喆

关键词:人际关系问题对策

大学生人际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谭红,刘喆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大学生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习生活,也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敲门砖。本文以重庆某高校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法探究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关键词:人际关系;问题;对策

人际关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狭义上理解它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心理关系;广义上,它也是社会关系中的一种。[1]大学生人际关系,主要指大学生在校期间和周围与之有关的个人或群体的相处及交往而产生的心理关系。人际关系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为了深入了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现状,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对重庆某综合类高校30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文所使用的未加注明的资料均来自这次调查。

一、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调查显示,66.4%的大学生满意自己的人际关系,18.2%的同学觉得自己的人际关系一般,只有1.4%的同学认为其人际关系很差,大学生总体上人际关系状况较好。根据人际交往对象及其亲疏远近,人际关系可划分为亲子关系、亲戚关系、恋爱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同乡关系、同龄关系等。从寝室人际关系、恋爱关系、师生关系等具有代表性维度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的分析表明,89.3%的大学生对寝室人际关系表示满意,与室友相处融洽,有6.5%的寝室人际关系状况不理想;78.6%和52.9%的大学生对自己与父母、与师长的关系感到满意;有过恋爱经历的大学生能够正确处理同恋爱对象之间的矛盾。总体上反映出大学生人际关系情况较好,但也不乏人际关系恶化的倾向。

第一,人际关系由开放走向封闭。以寝室人际关系为例,通过对比不同年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发现随着年级增长,寝室成员内部人际关系整体亲密度不断下降。这种情况在女大学生中表现尤为明显,刚开始进入大学时,怀揣着对大学温馨、和谐人际关系的憧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表现出一定的热情,但相处一段时间之后,却发现自己的热情逐渐被各种复杂的争斗无情浇灭,越来越感到孤独与无助。寝室内部各种矛盾和冲突的爆发,使得寝室成员内部形成一个个“小圈子”、“核心人物”、“精神之战”等特有现象。

第二,人际关系由现实走向虚拟。网络等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使构成当代大学生主体的“90后”们有了新的称号——“衔着鼠标出生的一代”。腾讯QQ、微博、微信、人人网、BBS、MUD游戏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并被应用于大学生人际交往之中,形成以计算机媒体为互动交流工具的网络人际关系。[2]相对于现实人际关系,网络人际关系具有虚拟性、匿名性、平等性等特点,深受渴望独立与自由的“90后”大学生青睐。然而这种虚假的人际关系往往带有一定欺骗性,大学生因为网上交友不慎导致自身权益被侵害的案例层出不穷,正如马克思所说“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3]由此不可否认网络交往给人际关系带来了一定危机。

第三,人际关系由单纯走向功利。大学生的校园人际关系较之于社会人际关系要单纯,然而这种状态却在明显地发生改变。在“象牙塔”逐渐变成“大熔炉”背景下,大学生人际关系变得多元化、市场化、功利化。在评奖评优、班干部竞选、入党考察等方面,在利益纷争驱使下拉票、贿选等不正当竞争方式愈演愈烈。古语云“君子之交淡如水”,而现在好面子、讲排场成了学生衡量人际关系好坏的重要标准,“喜爱炫耀”成为女大学生最为厌恶的室友行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往往从自身得失成败出发,将他人对自己的有用性作为人际交往第一要素。诸多现象,共同构成了大学生人际关系功利化倾向。

二、导致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原因

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多个方面,包括学生个人心理素质、经济状况、家庭背景,以及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弊病等。下面仅从三个主要方面谈问题产生的原因。

第一,自我中心主义导致的人际交往观念及技巧匮乏。自我中心主义者行为上的特立独行和思想上的信马由缰等,导致人际交往观念的缺失。即使意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也往往采取以自我为中心的方式进行交往,不会主动关心帮助他人。在寝室人际关系中,自我中心主义者表现出自我孤立与被孤立的统一。与人正常交往的前提是掌握一定表达方式和谈话技巧,有些学生不善言辞,又不敢当众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想法,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只能人云亦云,被人牵着鼻子走。在建立网络人际关系时,缺乏一定分辨能力,遇事不喜欢同人商量等,最终导致自己的人际关系走向失败。缺乏与不同性格学生交往的技巧,同样也容易使学生在处理自己同他人关系时考虑不周全,要么从自身角度出发、要么从某一种特定模式出发等,从而导致某些场合下常常得罪人。

第二,思想辅导不及时导致人际危机处理上的真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往往缺乏对学生人际关系的合理引导,同

内向学生交流过少;有的自身心理学、教育学、计算机等知识不足,难以帮助学生在网络等条件下有效化解人际关系危机。与此同时,不可忽略家庭对学生成长的前期影响,即学生早期接受的家庭人格教育被放任化、专制化。家庭人格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子女健全人格,即“四品人格”——“自立、自信、自尊、自强”。[4]然而目前很多父母要么对子女采取高压政策,子女稍有过失就采取打骂等体罚手段,使得子女缺乏自尊,对家庭缺乏依恋之情,在人际交往中敌对情绪严重;要么对子女宠爱有加、要么不管不问,使得子女对自己的缺点极少关注,自我意识强,缺乏对他人的尊重,性格有时比较古怪,不好与人相处。

第三,社会主流价值观缺失致使人际交往观念走向多元。“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5]思想观念来自于社会物质基础。溜须拍马、请客吃饭、迎来送往、大讲排场等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吹入了宁静的校园,让学生在处理校园人际关系时既感到恼怒又有些困惑。若将其加以吸收,则转化为人际交往中的功利化、虚假化等行为,使得一些善良正直的学生往往难以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三、解决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对策

首先,克服自我中心主义,掌握人际交往技巧。克服自我中心主义是处理好自身与他人关系的前提,掌握人际交往技巧则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具体途径。学会帮助他人能够有效改善自我中心主义者在他人心中的第一印象。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第二版序言中说到“在各种专业上互相帮助,这早就成了我们的习惯”,[6]当互相帮助成为一种习惯时,我们的人际关系何愁不能改善。这就体现在生活、学习上大学生之间应该相互关心、尊重对方感受,在这种互帮互助之中逐渐提升个人修养和人格魅力,不要过于功利,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在虚拟社会中,应该提高警惕,加强自身防范意识,不要轻易相信网络上的各种诱惑信息。现实尽管更加复杂,但也要学会处理好同不同人之间的关系,如与硬汉型人打交道尽量多采用赞扬口吻、说话尽量说重点、采用直截了当的行为方式等;与内向型人交往时,态度一定要亲切、带有善意以减轻他们的紧张和焦虑、多聊聊他们擅长的领域等;与耿直型人打交道时,则不要把精力放在无用的赞美之上、要保持你的言行一致、任何时候都不要嘲讽他们的“一根筋”等;与博爱型人打交道,应该充分理解他们的付出、在拒绝他们的好意时理由一定要充分合理、多鼓励他们谈谈他们的故事和需要等。

其次,改善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教育策略。大学生在主动转变自身观念的同时,学校、家庭等外部环境应为其提供完善人际交往技巧的方法辅导及良好物质条件,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心理成长的良好环境。学校方面,加强对思想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和锻炼,建立学生人际冲突预警机制,完善辅导员进寝室制度,科学管理辅导员师资队伍;开设人际关系辅导类课程,增强大学生交际能力,注重心理咨询在人际关系危机中的作用;[7]开展寝室文化活动,发挥寝室成员特长,使其快速融入寝室集体生活;同时,加强教师对学生学习、生活和工作等的指导,完善本科生导师制,注重教师的人文关怀,为师生间沟通交流创造良好平台;为学生调整寝室提供方便,探索学生自主选择寝室模式,优化学生寝室环境。家庭方面,完善家庭结构,为大学生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来自单亲家庭的子女在成长中缺乏父爱或母爱而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孤独、闭锁等,为了让大学生能健康成长,父母应该尽可能保持家庭结构的完整;更新教育观念,科学教育下一代;注意对子女的人格教育,尤其是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注重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加强家庭成员间的沟通,家庭成员间应多通过电话、QQ、视频等媒介加强彼此联系,独生子女居多背景下只有通过经常交流才能缓解父母内心对子女的担忧,同时也可帮助学生解决人际关系问题。

最后,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社会当以弘扬符合此类价值要求的价值观为己任,开展以诚信建设为重点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形成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礼让宽容的道德风尚。同时,政府也应利用公益广告传播社会主流价值、引领文明风尚,规范社会媒体行为。此外,家庭内部也应当重视对子女价值观的培养,重视子女健康人格的养成。作为同大学生沟通频率最多的辅导员应果断利用好网络、移动通讯等新媒体技术,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如利用腾讯QQ群、飞信群、微信群、手机短信等发布学业、就业、好人好事等信息;使用微博宣传学术讲座、心理咨询信息、社会主流价值观等。

人际关系是个古老的话题,古老得连我们都不知道从何处谈起;人际关系也是个永恒的话题,时至今日,我们还必须谈论这个话题。只有在个人、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大学生人际关系才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郑全全,俞国良,著.人际关系心理学(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2.

[2]朱燕.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特点及其教育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3,(17):31-33.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80.

[4]黄希庭,主编.心理学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0.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2.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84.

[7]景庆虹.大学生人际关系危机的调查分析及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0.

猜你喜欢

人际关系问题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社会的失衡及其人性的扭曲
微信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探析
微信红包传播中的用户心理分析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