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赵家璧在桂林抗战文化城的翻译研究

2015-03-27徐婉洁

关键词:文化城桂林抗战

徐婉洁

(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广西 桂林541006)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1938年下半年,武汉、广州相继沦陷。抗日战争时期,特别是一九三八年下半年到一九四四年上半年这一时期,桂林一度被誉为“文化城”。[1]桂林抗战文化城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下形成的。那时的桂林是重庆之外的文化人最集中,文化事业最昌盛的中心。在此期间,桂林的文化活动空前活跃,随着翻译活动如火如荼地展开。桂林抗战文化城的翻译造就了一大批翻译家,从译人员众多,译著繁盛。赵家璧是其中一名重要的译者。赵家璧在桂林抗战文化城期间所从事的翻译活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抗日战争取得最后的胜利无私奉献。培养翻译人才的同时,也为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赵家璧的简介及其在桂林文化城的翻译历程

赵家璧在出版界的声名显赫。提起赵家璧先生的大名,人们总会把他与编辑、出版业联系在一起。他出版过的刊物、图书数不胜数。他是一代编辑、出版家。他不仅是我国出版史上的巨匠,同时,他还是一名翻译家。然而,他在翻译界的贡献却鲜为人知。事实上,他先后翻译了许多外国文学作品并组织出版了很多译著,其译作至今仍有一定的影响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艰苦岁月里,他亲历战火,辗转于香港、桂林、上海、重庆等地,先后主编杂志报刊并组织编译多本书籍出版。

(一)赵家璧的生平

赵家璧(1908~1997)上海松江县人,曾用笔名小延、筱延。著名的编辑家、出版家、翻译家、文学作家。赵家璧从小酷爱文学且受过良好的教育,中学曾就读于名校圣约翰附中,1928年高中毕业。[2]1932年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英国文学系,是诗人徐志摩的得意门生。此后,还结识鲁迅、矛盾、周杨等文学巨匠,参加上海左翼文艺运动,从事编辑出版工作。曾主编出版《中国新文学大系》、《良友文学丛书》、《良友文库》、《角丛书》等在中国文坛影响深远,也因此成为一代大出版家。由此,提起赵家璧的名字往往会与编辑出版联系在一起。他在中学、大学时期,一直参加或主持校刊编辑工作。赵家璧首创编印十大集的《中国新文学大系》,为“五四”以来十年的文学做了一次成果的总结,树立编写中国“文学大系”的楷模。赵家璧在出版界贡献卓越,在他的编辑事业中,文学翻译和创作始终贯穿其中。他也从事外国外国文学(主要是美国文学)的翻译和研究。他曾翻译古希腊的神话故事,莫迫桑的小说,斯大林的传记,五年计划的经济著作。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赵家璧先生任上海文联委员、中国作协上海分会理事、上海市政协委员等要职。直到生前一直在上海市政协编译组工作。

(二)赵家璧在桂林

自一九三九年春,桂林被称为“文化城”。当时的武汉、广州相继沦陷,文化界人士、泰斗纷纷转到桂林,开展进步的文化活动。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整个上海沦陷,局势动荡不安,无法待在上海。赵家璧便乔装商人离开上海,经过汉口长沙,辗转到达桂林。1944年秋,日军侵犯桂林前夕,在湘桂大撤退时撤往重庆。除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沦陷为孤岛的几年内迁徙桂林、重庆等地,赵家璧一生基本上都是在上海度过的。[3]在桂林期间,赵家璧加入了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桂林分会,积极参加桂林抗战文化宣传活动,尤其在文学著作的翻译、编辑出版工作上,卓有贡献。1943年2月,赵家璧在桂林成立良友复兴图书公司,并加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桂林分会。在桂林的两年多时间里,赵家璧主持的良友复兴图书馆用重印旧书外,还创编《双鹅丛书》,并编译出版金仲华、萨空了,马国亮等译著五种。出版编译中外名著共有三十多种之多。他通过出版各种丛书,结识了当时国内许多大文豪,学者、作家、翻译家。赵先生在桂林的翻译出版活动,活跃了桂林抗战文化城的学术气氛,鼓舞了民众抗击外族的士气。

二、赵家璧在桂林文化城的翻译活动

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文化名人云集,出版机构犹如雨后春笋般激增。出版业一时间空前繁盛,桂林的印刷业也激增,图书、杂志的出版也是空前的繁荣。当时在这个“山水甲天下”的小小桂林城里,书店和出版社突然猛增至120家。桂林抗日战争时期之所以一度成为西南一带的革命文化中心,成为“文人荟萃”的文化城,正是有赵家璧先生这样的活跃在一线的文化人。[1]在他们的努力带领下,桂林的翻译活动之多,翻译活动之活跃在桂林历史上也是空前的。

(一)赵家璧的主要译作

赵家璧先生是一位才华横溢、博学多识的学者,他对语言学、文学等学科也颇有建树。他不仅在出版界享有崇高的名望,为推动我们的出版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赵家璧先生还是一位作家,他的专著、译著、编著丰富众多,可谓是一位高产的作家。他的第一本书就是译著,赵家璧先生的主要著译作有《今日欧美文学之动向》、《室内旅行记》等。四、五十年代曾翻译《月亮下去了》、《没有祖国的儿子》。1972年退休后,参加上海市政协编辑组,用集体笔名伍协力翻译E.斯诺的《漫长的革命》、《艾奇逊回忆录》、《赫鲁晓夫回忆录》等,共计70多万字。赵家璧先生在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期间除了从事出版编辑工作、著书之外还翻译了许多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译著。其中,《月亮下去了》(美.J.斯坦培克著)的翻译就是在桂林抗战文化时期完成的。该部小说是他翻译的唯一的长篇小说。

(二)在桂林抗战文化城的翻译活动

1943年,赵家璧先生在桂林的英国新闻处看到《月亮下去了》的原作,他便在日以继夜地翻译,最后花了10天时间将其译成中文。当年4月,该译作旋即在桂林由良友复兴图书公司出版,刻不容缓。[4]赵家璧先生在《译者的话》里首先介绍了斯坦贝尔克的生平与创作。斯坦贝尔克作品大多数以美国下层社会为主要题材,而《月亮下去了》却是个例外。该部小说叙述了挪威某小城被轴心国军队突袭,阴谋等方法,占领了这座只有12个卫兵的小城市。此后,所有民众却不知所措。等他们慢慢明白过来后,他们“惊愕的眼神变成了愤怒与仇恨”。最后,他们用“迟缓、沉默、等待的复仇之计”抗击敌人和外族的入侵。

1984年,赵家璧继而撰写了《<月亮下去了>译本修订重印后记》。在后记中,他回忆了自己当时阅读这部作品受到的感动以及他翻译的意图。斯坦贝尔的《月亮下去了》对当时被占领的欧洲国家中爱好自由和平的的广大民众,具有鼓舞和教育意义。赵家璧先生的译作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多以爱国教育为主题。他所做的翻译,目的明确。只为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鼓励大家参与到抗战当中。

(三)赵家璧在桂林抗战文化城的翻译影响

抗日战争时期,赵家璧在桂林抗战文化城所从事的翻译活动,影响最深的在于人们的精神层面。受当时文学潮流的推动的影响,外国文艺思潮和文学作品的翻译,苏联、欧洲、日本等国的作品大量输入。因此,大多数的创作者和翻译者投身到文学革命的行列中去。以赵家璧等为首的译界前辈们在桂林开展如火如荼的文艺翻译活动。外国译著的及时出版,大大满足了国内读者战时的精神需求。抗战时期国统区的书刊,其中有80%都是在桂林出版的。小小的桂林城拥有出版社179家,印刷厂109家。出版杂志近200种,出版的文学专著1000种。[5]赵家璧的翻译作品,无论是译著或是文学期刊作品的编译为桂林的抗战文化城做出杰出贡献。在抗日战争的关键时期,赵家璧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翻译的阵地里为民族的事业而奋战。赵先生在桂林抗战文化城以笔代枪,以文学翻译作品为抗战武器。桂林抗战文化城的文学艺术翻译活动室我国抗战时期文艺翻译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历史意义。

1940年,当时中国正处在日本帝国主义外族侵略。在中华民族危难的时刻,赵家璧译著的广泛传播,给受苦受难的同胞们极大的精神鼓舞,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从而塑造了民族认同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此外,抗战时期,桂林抗战文化城大量文学翻译作品的及时出版还宣传普及外国文艺知识,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不仅丰富我国的翻译成就,还为我国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界出版做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三、赵家璧的翻译主张及启示

赵家璧一生都在专著中外文学作品的翻译、编辑及出版工作,同时也做过许多外国文学译介和深入研究。然而,唯独遗憾的是他却没有撰写系统的翻译理论著作。但实践出真知,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赵家璧先生对翻译还是另有一番见解。这些观点都散落在他的译文前记、后记当中。以下是他对翻译的一些主张和总结。

赵家璧先生提到现在翻译界与过去不同之处在于,现在每一本原本书籍几乎都有几本译本。而出版时间的间隔不长,各译本的内容大相径庭。出版社和译者的观点所见略同。这不仅是浪费纸张油墨等资源,更造成了读者的困扰。再者,赵家璧先生指出翻译另一个现象就是集体翻译日益流行。有的书三四个人合译,有的却多达七八人合译。集体翻译容易造成只顾译文的字数,从而忽视了译文的质量。赵家璧先生在60岁以前所做的翻译都是独立完成的。赵先生强调:在战争年代的时代大背景下,有关战争的书籍确实急需出版。但是创作的文学作品就要求细细斟酌。赵先生认为:好的文学翻译也是创作的一种,全是的精神需保持一致,笔调也要统一。而人名和地名翻译的统一是最起码的要求,几人合译文学作品易造成同一个名词的翻译,前后不统一。

最后,赵家璧先生提出建议我们确实应当把外国学术著作的精华介绍给读者。引进先进文化思潮很重要,但同时也不能忽视经典名著,这才是文化精髓所在。一些低俗的文化甚至了负面的文化也通过翻译出版介绍到了中国,给读者造成了精神污染。因此,我们不仅要加强和健全规范翻译出版行业,严格恪守出版行业的规定。同时也要求译者对原文文本的选材进行严格的挑选和把关。文艺作品的翻译工作是一项永久性的工作,任重道远。

四、结语

一代编辑、出版界的大家——赵家璧先生于1997年溘然长逝。马国亮先生在《家璧和我》(载1998年12月《香港文学》)中叙述:赵家璧一生勤恳,才思敏捷,谨慎自持。终其毕身,孜孜不息为文化他一生都在从事殉精竭力,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赵家璧同志是我国享有崇高声誉的编辑家、出版家,同时在文学创作和翻译也均取得重要成就。他在翻译界的所做的贡献也不容忽视。老一辈的翻译家在抗战的特殊历史时期,在翻译界劳苦功高,为现代翻译史谱写不朽的篇章。中国当代翻译研究不可忽视桂林抗战时期——这一特殊时期的翻译史。

[1]魏华龄.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的形成[J].学术论坛,1982,(2):108.

[2]魏华龄.抗战时期文化名人在桂林[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232-234.

[3]赵敬立.出版史上的赵家璧[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1998,(3):122-123.

[4]姚君伟.赵家璧与美国文学在中国的出版和译介[J].新文学史料,2011,(6):160.

[5]袁斌业.桂林抗战文化城的翻译活动[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3),(134).

猜你喜欢

文化城桂林抗战
桂林行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乐!乘动车,看桂林
感悟非遗魅力
抗战时期旅桂人士对广西人文的认识——抗战桂林文化城研究系列论文之三
新华书店集团公司解放碑时尚文化城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桂林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