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瓶颈与突破:当前高校志愿者工作的理性思考

2015-03-27熊继承陈梦稀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服务

熊继承,陈梦稀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作为共青团的工作领域,青年志愿者行动在高校开展时间并不长,再加上志愿者作为一种“输入型”事务,在中国的“本土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变异”,很多人甚至很多团干部,对志愿者服务的理解、定位以及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误区,由于在实际工作中没有改变原有的运作机制及管理模式,志愿者在高校经过几年大发展后开始面临瓶颈,很多志愿服务还停留在运动式地承担突击任务的层面,笔者认为高校共青团必须搞清楚志愿服务的内在机理,尊重志愿者的本来面目,把握志愿服务的内在规律,将志愿者工作合理、有效地纳入到共青团的工作领域之内,以寻求共青团工作新的增长点。

一、动机、理念、制度——正确认识志愿服务的内在机理

(一)志愿服务的动机

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告诉我们,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最高需要。“自我实现”并不是为了某种功利上的利益满足,也不单纯是为了获得新知识和新技能,而是通过做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他人的事情,不断奉献来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志愿服务这种行为,恰恰反应着志愿者的心灵体验,充盈着志愿者对人和社会的理解。显然这不是物质上的利益,而是一种精神上的需要,如人道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实现,奉献社会的满足,学习新鲜事物的机会,提高技能,参与社会,寻求情感上的慰藉,觉得自己善良、有益于他人,被人需要等。这就是说人除了谋利的一面,还有谋道的一面,意欲的一面固然重要,而道德理想的一面,对人也不可或缺。而后者才是真正显示人的本质的地方。所以,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现实社会生活中大多数青年志愿者总是要求媒体不要总是宣传他们的奉献、崇高,而希望多反应他们的收货。他们收获了什么?他们收获了友情、信任和成就感,收获了一种美妙的人生感觉。志愿者服务他人,同时也在服务自己,服务自己人性最高层次的一种道德需求。这应该是志愿服务最长久的内在动力。

(二)志愿服务的理念

志愿服务最鲜明的理念是“志愿”,也就是自由选择的理念。自由选择权利的基础是不选择,也就是说拒绝的权利,不会受到严格的义务约束,这也是志愿者的吸引力所在。志愿原则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服务行为必须是出自志愿者内心的真实愿望,而不是强迫、威胁情况下的行为;志愿者组织必须尊重志愿者加入服务队伍的自由,同时也必须尊重退出的自由。

志愿者另一个特征是“无偿”。无偿指的是志愿者不因该资源服务而获得报酬,这一点并不难理解,但志愿服务并非零成本的行动,这里必须搞清楚报酬与费用区别。费用是指进行志愿服务所必需的金钱支出,比如合理的交通费用。因志愿服务所花费的费用是可以也应该得到补偿的,所以在现实中,我们必须分清志愿者被给付金钱的性质。

(三)志愿服务的制度安排

有相当多的人将志愿者理解为一种身份,认为报名加入志愿者组织,就能成为一名“志愿者”。其实志愿者只是一个理念认同概念,并非身份契约意义上的组织的固定成员,否则志愿服务岂不是成了由于志愿者身份而必须履行的义务?目前很多地方及高校志愿者组织都是“派”“志愿者”去进行志愿服务。这种“派”的机制最大的问题在于他实现的是成为“志愿者”这一身份的“志愿者”,无法真正实现特定志愿服务的“志愿性”,很多志愿者并非自己愿意从事某一特定的志愿服务,而是被以行政手段“派”去的服务的,这无疑违背了志愿服务的理念。

中国志愿者协会目前在全国推行的注册志愿者制度较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注册志愿者机制本质上是一种信息平台的搭建,通过注册,可以建立一个潜在志愿者的数据库,一方面,在进行特定项目志愿者的招募中,可以大大减少信息搜寻成本;另一方面,数据库中记载了潜在志愿者的服务意向和相关背景资料,这样在志愿者招募工作中可以提高志愿者服务的针对性与有效性。而注册志愿者是潜在的志愿服务参加者,在成为注册志愿者后,能否参加某一项特定的志愿服务,还要取决于志愿者是否具有服务该项目需要的素质、能力、时间与精力,以及志愿者对该特定志愿服务项目的意愿。也就是说,注册志愿者与特定的服务项目之间是“双向选择”的关系,注册志愿者不负有志愿者组织安排的某一特定志愿服务的义务。所以,志愿服务的理念决定了先有具体服务的项目,然后有志愿者,而不是先报名成为所谓的志愿者及组成志愿者队伍,再开发项目“安排”“志愿者”进行服务。

另一方面,志愿者组织也不是有众多志愿者组成的成员(会员)性质的团队组织,而是依照一定程序成立的以发起、协调、管理志愿服务为主要职责的组织。志愿者组织与志愿者和服务对象之间是一种平等关系,志愿者组织通过协商等方式使志愿者与服务对象之间建立起一种服务关系。由所谓志愿者组成的志愿者团队组织是没有意义的,是与志愿服务的制度安排背道而驰,志愿者的团队只存在于具体志愿服务队中。

二、教育平台——准确定位志愿者工作在高校共青团工作中的角色

初,志愿者工作进入高校共青团工作领域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相比于社会实践、挑战杯课外学术竞赛等在全国已经形成固定制度与模式的传统工作品牌,志愿者工作还处在制度与模式的探索阶段。这里最基本的一个问题是,高校共青团对志愿者工作者工作应如何定位?其根本的价值取向是什么?就高校青年志愿者的立意来看,一是教育功能,二是社会功能。在志愿服务过程中两者必须兼顾。高校共青团的主要任务决定了教育功能的价值取向应该是第一位的。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难点在于思想政治工作入脑问题。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已经落伍,会像股市一样,产生泡沫,工作做了,活动搞了,但没有触及学生的深层,没有入脑,也就没有实效。志愿服务作为一种德育平台,可以使志愿者的道德知识活化,可以增强志愿者的道德学习动机,还可以增进志愿者自我学习主体的自我教育。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者们正是通过志愿服务,受到了其他形式所不能比拟的爱国主义教育、责任感教育,意志品质也受到了非常有效的锻炼。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另一个难点在于工作覆盖面、分层次的问题。根据调查:目前学生团员中20%是先进的,积极参与团的活动,接收引导教育;20%的学生对教育有排斥心理,还有少部分人在网上不负责任地发牢骚甚至谩骂,60%的学生则是一种漠视的态度特别是对政治的疏离。我们党在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正在增强阶级基础,扩大群众基础,作为后备军的共青团,也正在面临如何吸引更多的“眼球”的问题,面临如何扩大工作覆盖面的问题。

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状况是不一样的,是分层次的,我们的教育模式也相应地应该有所不同。我们对前20%的学生的目标、手段和中间的60%就不能相同。中间60%、后20%不接受甚至敌视我们的主旋律的教育,这需要我们有针对性的用他们乐于接受的形式做工作。我们发现,在志愿者的队伍里,相当一部分是属于中间60%的同学。甚至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持排斥态度的同学,这是大力推进志愿者工作的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目前各高校志愿服务工作才刚刚起步,相比于其他工作领域的“高位徘徊”,其空间广阔,潜力巨大,必将成为共青团新时期工作的新的增长点。

在把握志愿者工作定位时,我们在强调两个功能的同时,一定要把教育功能而不是完成任务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否则很容易将“志愿者异化”。所谓“志愿者异化”,即志愿者被当作无成本的人力资源

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来对待。我们的一些部门、组织从完成某些必须完成的任务出发,把志愿者当作完成这些任务的工具。在实际操作中,不管志愿者的意愿,不考虑该任务是否合适于接受任务的志愿者,以行政命令的方式把志愿者异化为免费的劳动力。笔者就曾经听一位区县级团委书记讲过,他时常接到以文明创建为由的被指定由志愿者完成的一些具体任务,比如组织大中学生到马路旁捡垃圾。很明显,马路旁的垃圾作为环保工作的一部分,应是具体的政府部门的职责之一,为什么要学生来做呢?这样做的更大的后果是异化了志愿者的本来面目,损伤了广大志愿者的积极性。在中国为什么会存在这种现象呢?这是因为西方的志愿者源于社区,其组织的模式是社会化的,有一些社团、慈善机构等社会组织管理,完全是社会化运作。而中国目前由于“大政府,小社会”现状,缺少相应功能的社群组织,行政权力过于宽泛。就像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一样,如果以完成任务为唯一目标,则很容易造成行政权力下的“志愿者”与志愿服务的异化。与其他很多现象一样,这是社会转型期间难以避免的“中国特色”,作为志愿者工作的承担者,我们大可不必惶惶不解,应该积极面的,通过合理有效的方式改变这种局面,还志愿者的本来面目。

三、高校志愿者工作当前面临的瓶颈

伴随着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服务范围的不断扩大,参与志愿服务潜在的队伍的日益增加,广大志愿者对蕴涵较多知识或技能的服务岗位的需求日益增加,当前高校志愿服务行动在开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实现困难:

第一,项目岗位不多且层次低。开发稳定、持久、适宜的志愿服务项目是高校青年志愿服务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从志愿服务过程看,项目是联系志愿者与同学和社会需求的桥梁,通过参与志愿服务项目,志愿者受到了道德教育,得到了能力锻炼,健全了个人品格,提高了综合素质;学校里或社会上某些需要帮助的群体或亟须重视的公益事业得到优质专业的青年人力资源。但是长期以来,高校志愿服务往往停留在被动的等待项目状态,而不是积极动员和组织不同层次的志愿者集体和个人主动地开拓项目,造就了当前高校志愿服务项目性质单一,数量较少,涵盖范围狭窄,并且稳固的可持续提供志愿服务的项目更是少见。

第二,管理模式有悖于志愿服务的内外机理。志愿者由于其身份属性的特殊性,志愿服务由于其固有的制度安排,使得对于志愿者以及志愿服务的管理模式必然不能用共青团惯用的方式和手段来实现。管理的基本职能就是为集体成员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得受管集体既能够高效有序又能心情舒畅的工作。如果将志愿者当作一般的学生干部或者特定组织的固定成员来看待,如果视志愿服务为典型的学生活动,如果将行政手段作为志愿服务的某些环节,那么就必然会出现志愿服务的管理失败,进而影响志愿服务的正常开展。

第三,激励机制较弱且不到位。组织行为学认为激励是一个满足需要的过程。作为激励理论发展早期最为著名的专家亚伯拉罕·斯洛在需求层次论中明确指出自我实现的需要和被他人尊重的需要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最为重要的。如前文所述,志愿服务的动机是在志愿服务过程当中受到社会或他人的尊重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或自己在道德情操上获得收获,因此激励措施得当与否就在志愿服务行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某些认识的误区,一些人将志愿者当作是“一无所求”的人或人群,在许多情况下都忽视了对志愿者个人需要的激励机制,造就了当前高校志愿服务中激励措施的乏力状况,违背了最基本的组织行为学激励原理,因此成为制约高校志愿服务顺利开展的又一瓶颈。

四、高校志愿者工作突破的理性思考

以上几方面都影响着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行动的高水准可持续开展,成为制约志愿服务者行动发展的瓶颈障碍,探寻促进高校志愿者服务进一步前进的思路就显得格外的重要。

第一,必须从项目开发角度实现新的突破。没有大量的、吸引学生参与的项目,扩大志愿服务规模就是一句空话。项目点开发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要考虑项目的数量,即在充分估量高校的学生青年志愿者能够提供多少的志愿服务人力资源的前提下,各级志愿者组织以及志愿者个人都要尽可能地开辟更多的志愿服务项目,而且要特别注意开发具有长期稳定性的具有志愿服务基地性质的项目;第二,要考虑项目的质量,把志愿者的需要与社会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在有效地服务社会的同时要注重满足志愿者的愿望。志愿项目要尽可能地激发志愿者发掘自我潜能,为志愿者提供学习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机会,力争使志愿者得到最大程度的自我实现和被他人尊重。第三,项目还要注重强化志愿者的情感体验,在志愿精神的内化过程中,关键是情感体验。情感是基本的人性,只有通过深刻的情感体验,才能将外部的要求转化为内在的需要,才能保持青年志愿者的内在动力,才能够保证高校志愿者服务的持久良性发展。

第二,要从志愿者工作管理体制方面和管理模式方面进行突破。我们要从志愿服务的效果出发来设计和完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要使志愿服务规模不断扩大,参与志愿服务的学生不断增多,志愿服务行为的不断规范,同时,尽量减少和分散管理的成本。在管理体制方面,笔者认为应明确形成学校、院系两级“指导——管理”体制,这是扩大志愿服务规模。开发更多的服务项目的体制性的关键。青年志愿者指导中心作为高校团委职能部门,履行对全校志愿者行动进行宏观指导和战略规划的职能;青年志愿者协会作为全校性的青年志愿者组织,承担着对全校青年志愿者进行注册、开发面向全校学生的服务项目、招募、培训、派遣、调度、认证以及后勤保障等职责。各院系基层团委成立相应的部门履行相应的指导职能,院系志愿者协会作为本院系范围内的志愿者组织,负责开发面向本院系学生的服务项目,相应的立项、招募、组队、培训,和经授权对本院系的志愿者进行服务认证等工作。应设立具体的激励机制鼓励院系志愿者协会多立项,多成立不同项目的志愿服务队以有效地扩大服务规模。在管理模式方面笔者认为应牢牢地树立志愿服务项目化管理、社会化运作的思路。由于志愿者只是一个理念认同概念,并非身份契约意义上的组织固定成员,因此不能对其进行单纯的身份管理,要以注册、认证为手段对志愿服务进行数据管理,实现志愿服务的“储蓄制度”;以项目为核心对志愿者进行团队管理,通过对项目的管理来同时实现对志愿者的有效管理。

第三,要在激励机制方面进行突破。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激励措施,给予志愿者有力的政策或者精神鼓励。为此,我们必须建立更加健全完善的激励机制,要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志愿者表彰奖励制度,大力宣传志愿者的先进事迹;要将志愿服务纳入学校德育主流评价体系当中,作为各种评选、评奖中学生品德评价的重要依据。倘若这些激励措施将来对志愿者的就业分配或求学深造能够起到正面的积极影响,那么高校的志愿服务活动就会具备长久不衰的原动力,广大团员青年的参与热诚必然会极大的高涨。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

[2]宋巨盛.对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的思考[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2).

[3]蔡宜旦,汪慧.试论青年志愿者参与动机的引导和激励[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1(12).

[4]姚立迎.走出象牙塔的一道美丽风景——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的体会与思考[J].教育艺术.2002(5).

[5]郗杰英,安国启,张卫民,郝瑞庭,彭泗清.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研究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02(5).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服务
志愿者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为志愿者加油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我是小小志愿者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