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人脸识别技术的现状和发展
2015-03-27方明朱紫叶
方明 朱紫叶
(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河南 商丘 476000)
一、人脸识别技术概念性分析
人脸识别技术对于当前人们并不是十分陌生的技术,在很多电影和电视据当中我们都会看到这项技术在一些特定环节中的应用。其实,古代城门口和衙门口都有着很多悬赏捉拿讨伐的告示,这其实就是最早的人脸识别技术。当然,现代的人脸识别技术则是一门融汇很多当今世界顶尖技术的真正高科技领域所在[1]。
所谓的人脸识别技术,其实就是应用计算机相关技术对人体脸部的特征继续比对筛选再进行系统性的甄别的高科技技术。人脸识别系统的工作原理为,首先对人体进行视频性的采集工作以此获得被识别者的具体面部图像,而后进行系统核心算法计算出该图像的基本特征,然后与数据库内的数据进行比对以便得出被识别者的真实身份。
二、人脸识别技术的生理性难点分析
人脸识别技术有很大的优势和应用范围。但是,要知道,这并不是一项十分简单的技术和工作,对人脸进行政务特征性的识别一直以来都是该领域最困难的环节。人脸识别也是当前人工只能领域中一大难题所在。我们可以这么理解,由于年龄和姿势以及表情乃至光照等方面的影响,人脸可以城建不同的特点。可以说这是向挑战性极大的高端技术[2-4]。
第一,不同个体之间的区别不大,所有的人脸的结构都相似,甚至人脸器官的结构外形都很相似。这样的特点对于利用人脸进行定位是有利的,但是对于利用人脸区分人类个体是不利的;
第二,人脸的外形很不稳定,人可以通过脸部的变化产生很多表情,而在不同观察角度,人脸的视觉图像也相差很大。另外,人脸识别还受光照条件(例如白天和夜晚,室内和室外等)、人脸的很多遮盖物(例如口罩、墨镜、头发、胡须等)、年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在人脸识别中,第一类的变化是应该放大而作为区分个体的标准的,而第二类的变化应该消除,因为它们可以代表同一个个体。通常称第一类变化为类间变化,而称第:二类变化为类内变化。对于人脸,类内变化往往大于类间变化,从而使在受类内变化干扰的情况下利用类间变化区分个体变得异常困难。
三、人脸识别系统应用发展问题分析
人脸识别系统在公安刑侦的基本领域应用的已经十分广泛了。举个例子来说吧,现如今,一线城市中很多大型的机场或者是火车站都装有必要的人脸识别系统,对于过往的行人进行脸部特征的识别,以此比对警方数据库内在逃犯的信息来进行最烦的抓捕工作。还有室内的一些大型超市或者是商场等公众场所都应当设置必要的人脸识别系统,以便防治不法分子的捣乱活动。在国外,很多人脸识别系统被应用在体育馆当中,在人脸识别系统的帮助下,足球流氓等不法分子将会被拦截在比赛场之外,同时还可以防治恐怖人员进入比赛场所引发恐怖事件[5]。
最近的一段历史时期,人脸识别技术在民生中应用的越来越多。要知道,在人们生活居住的小区中,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可以迅速辨明试图进入者的身份。当前,很多有特殊显示屏的防盗门在市场上已经流行起来,这个显示屏其实就是台微型电脑,通过人脸识别系统可以扫描人脸的特征来分辨出房屋的主人[6]。当主人回到家,主要站在门口,人脸识别系统为主人所形成的其特殊的脸部骨骼特点几千甚至上万位的密码将进行核对,如果确认正确将会自动打开。
还有就是,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应用在出入境、护照和身份证等方面领域。我国当前的二代身份证也为全国建设必要的人脸数据库预留了必要空间。我国所应用的人脸识别系统也越来具有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高科技特点[7]。随着我国,数字化和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脸识别系统也越来越完善,越来越人性化。未来,人脸识别系统将会在人类社会大放异彩。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具有时代特色新兴基础层出不穷,同时,在这种情况下学科的交互性在不断加强。人脸识别技术就是在生理学和计算机技术等学科间交集产生的高端时代技术。这项技术的问世,给人类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便利,可以说是一项里程碑式的技术革新。然而,这项技术刚问世不久,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未来,如何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人脸识别系统,使其能更好的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增砖添瓦是今后我们所要面对的一大重要课题。
[1]魏育成,赵彩云.身体就是身份证――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及其在安防领域的应用[J]. 中国安防,2009,(04):38-44.
[2]李建勇.人脸识别技术在视频监控系统中的应用[J].中国安防,2009,(04):48 -50.
[3]陈勇.人脸识别技术打造平安社会[J].中国安防,2009,(04):55-57.
[4]雷玉堂.面像识别与其他生物识别技术的比较[J].中国公共安全(市场版),2007,(06):128 -134.
[5]王金庭,杨敏.人脸检测技术研究[J].计算机系统应用,2006,(04):31-33.
[6]冯素玲.人脸识别常用方法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2004,20(05):94-95.
[7]陈子健.人脸检测和识别中若干问题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