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故许氏夫人墓志考释

2015-03-27桂士辉李海英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大名县魏县馆陶县

桂士辉 李海英

(1大名县地方志办公室,河北大名056900;2大名县北城明德小学,河北大名)

馆陶县文物保管所馆藏有一通墓志,志题为《唐故许氏夫人墓志铭并序》,出土于馆陶县王桥乡徐万仓村。墓志正方形,边长35.5、厚6.5厘米,四周立面阴线刻十二龛及人物,文字自左至右排列,共15行294字。为论述方便,现将志文移录如下:

惟夫人出自四岳,庄公之胤也。乃曾乃祖,州牧之勋。父□雄职于魏,脱略名位,今为魏郡人也。曾讳,祖讳,父讳庭之。夫人祗是庭之弟四女也。幼训于家,弊身罗愰,笙歌镇习,刺绣内闺,笄成令淑,疋事蔡宗,举案齐眉,同心同德。何图去会昌三年九月三日疾不以愈,百花难为不遏李亭,勿与天夫偕老,终于夫之私弟。享年六十矣,唯留一子二女焉。子公佑,食天之禄也,文伯之士也。长女适潘宗,农力之用也。次女聘于冯门,武公之禄也。其夫堂堂,粗略经史,厌事侯王,优游恣逸。青鸟兆择,会昌四年孟冬月三日,权窆于魏县西北一里,创坟平原,礼也。东临御水,西挟骸堤,前眺古墉,北倚营垒。恐陵谷改易,岁月运移,遂乃勒铭,终古不朽。词曰:哀哉痛心,悲风恪人。丝罗缊绝。兰香被焚。仙娥勿坠,天长东怜。哀号血泣,酸恸诸亲。永沋泉骨,魂飞怅尘。□门一奄,万古千春。[1]

这是一方平民墓志,墓志格式规范,文笔流畅,特别是志文中的“东临御水,西挟骸堤,”对于考证隋唐大运河在今邯郸境内的流线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古运河邯郸段考察报告》曾引用并有初步解读。由于研究者对唐代权葬的认识不足,导致对墓志中地名的判断失误,使研究结论出现错误,下面详述之。

一、许氏夫人及其家庭成员情况

从志文中得知,志主为许氏夫人,其姓氏起源自称是出自四岳,许庄公的后裔。据唐《元和姓纂》卷六载:“许:姜姓,炎帝四岳之后。周武王封其裔孙文叔于许,后为楚所灭,子孙分散,以国为氏。”[2]由此可见,许姓出自炎帝四岳,其后文叔被周武王封在许,许地在今河南许昌,许国被楚国灭亡后,子孙播迁四方。许氏夫人为许庄公后裔,许氏夫人的曾祖、祖父都曾建立过较大的功勋,因名讳不载,无法考证。许氏夫人的父亲许庭之任官魏郡(治今大名县大街村一带),因此举家迁徙到魏郡居住,所以志文称“今为魏郡人也”。志文没有交代许氏夫人的籍贯,但许庄公客死卫地,他的后裔在卫地发展繁衍,故许氏夫人应该是卫地人。

志文说许氏夫人是许庭之的第四女,成人之前“幼训于家,”接受了音乐、刺绣等良好的女工教育,“弊身罗愰,笙歌镇习,刺绣内闺。”成人后,“笄成令淑,疋事蔡宗。”笄,是古代嘉礼的一种,《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岁而笄。”古代女孩子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受笄礼,即在行礼时改变幼年的发式,将头发绾成一个发髻,然后用一块黑布将发髻包住,以簪插定发髻,表示成年,可以结婚。许氏夫人成人后德行善美,出嫁到蔡家,夫妇二人“举案齐眉,同心同德”,关系非常融洽。许氏夫人在唐会昌三年(843年)九月三日染病身亡,享年六十岁。是知许氏夫人出生在唐建中五年(784年)。

许氏夫人生育有一子二女,长子蔡公佑“食天之禄也,文伯之士也。”天禄即俸禄。《孟子·万章下》:“弗与共天位也,弗与治天职也,弗与食天禄也。”文伯指文章宗伯,唐·张说《齐黄门侍郎卢思道碑》:“吟咏情性,纪述事业,润色王道,发挥圣门,天下之人谓之文伯。”蔡公佑不但是地方官员,而且很有才华,文章写得非常好,但官职不详,应是衙门小吏之类。长女嫁给潘家,务农;次女嫁给冯家,是一名军官,官职也不载,也应该是一名下层军官。志文介绍许氏夫人的丈夫相貌“堂堂,粗略经史,”因“厌事侯王”,不喜欢受官场约束,所以“优游恣逸,”没有出仕做官,为一介平民,应该属于“处士”“征君”的文士身份。

二、墓志中的魏县

许氏夫人死后由堪舆家兆卜择地,于唐会昌四年十月三日“权窆于魏县西北一里”。唐魏县故城在今大名县杨桥镇祝村东,因墓志出土在馆陶县徐万仓村,故有学者认为这里的“魏县”不是指的唐魏县故城,而是指今大名县万堤镇东北的魏县屯村。《古运河邯郸段考察报告》认为:馆陶徐万仓出土的许氏夫人墓志称定茔于“魏县西北一里”,“东临御水,西挟骸堤”,似唐时永济渠已由此经过,所谓“魏县”,显然与大名西北的魏县故城无关,或许即指附近的“魏县屯”一带。所以,馆陶县学者认为,唐代中后期境内可能有两条御河同时并存,一条即今徐万仓卫河一线。……(御河)或由府城西折而东北流,经魏县屯一带进入馆陶县徐万仓村,即今卫河一线,是为支流。[3]

我们认为,许氏夫人墓志中的“魏县”是指唐魏县故城,并非魏县屯村一带。查魏县屯在明清时期属于魏县在元城县境内的飞地,清雍正《魏县志》卷一载:“县城东六十里曲吕店,系元城县地方,内亦有魏县屯三村,东西宽三里,南北长约十里,其地界似此错杂,未审何由。”[4]魏县屯在唐代是否归属魏县不详。魏县屯村在徐万仓村的偏西南向,两村相距有20多华里,无论方位还是里数均与“魏县西北一里”不符。许氏夫人墓地四方的地理概貌是“东临御水,西挟骸堤,前眺古墉,北倚营垒”。徐万仓村南没有古城存在,这与“前眺古墉”也不符。唐代墓志中的距离某县多少里均是指距离县城有多远,指许氏夫人墓志中“魏县”为魏县屯村,与唐代墓志标记地理方位的时风也不符。

唐代丧葬形式有归葬、权葬、权厝、迁厝、迁祔等不同表达形式,唐代墓志中对权葬一般称之为权厝、权殡、权窆等,权葬之后再适时进行归葬。许氏夫人“权窆于魏县西北一里”,说明许氏夫人是权葬。在唐代夫妻合葬是普遍认同的礼则,具有强大的正统性。《唐律疏议》称“伉俪之道,义则同穴”。[5]许氏夫人早于丈夫先亡,其家人将其暂且安葬在魏县北一里。其子蔡公佑,是地方官员,又饱学多才,在其父百年后,必定依据当时的礼制将其母许氏夫人从权葬之地迁走,与其父合葬在祖茔,今馆陶县徐万仓村应是其祖茔所在地。许氏夫人迁葬时把墓志也一同迁走,这应是在徐万仓村发现许氏夫人墓志的原因。指许氏夫人墓志中的“魏县”为魏县屯村是不了解唐代权葬归葬时风所致。今大名县一带仍流行权葬风俗,一般是妇比夫先死、子比父母先死均不葬入祖茔,而是暂且葬在祖茔外的地方,待夫和父母死后再归葬祖茔。

三、墓志中所见唐魏县故城周围地貌

许氏夫人墓地四方的地理概貌是:“东临御水,西挟骸堤,前眺古墉,北倚营垒。”御水即隋唐大运河,这个记载证明了大运河自隋炀帝开凿以来,至唐会昌年间,仍经行于魏县故城东,并没有改道。“西挟骸堤”,骸堤即河堤。在魏县故城附近,除了大运河还有漳河。《元和郡县图志》魏县条下:“魏县:旧漳河,在县西北十里;新漳河,在县西北二十里。”[6]唐会昌年间,漳河已经迁至魏县故城西北二十里,骸堤应该是大运河的河堤。“西有骸堤”证明了大运河在唐魏县故城段有河堤存在。“前眺古墉”,俗指南方为前,北方为后,许氏夫人墓南即魏县故城。《旧唐书》卷三十九、志第十九地理二魏州条下:“魏县:汉旧县,在今县南,天宝三年,移于今所。”[7]古墉是指汉魏县城。志文还提到,许氏夫人墓“北倚营垒”,营垒为军营的意思,魏县故城北有军营,说明魏县故城还是一处军事要地,驻有为数不少的军队。今大名县西北杨桥镇、沙圪塔镇所辖的村庄,村名叫马寨、营的较多,传为唐宋时期的军营旧址,明初迁民定居后,仍沿袭马寨、营的旧称谓,只不过村名前冠以姓氏。“北倚营垒”的记载佐证了民间传说不虚。

综上所述,“魏县西北一里”是许氏夫人的权葬地,今馆陶县徐万仓村是许氏夫人夫妇合葬地,许氏夫人墓志中的“魏县”是指今大名县杨桥镇祝村东的魏县故城,并非今大名县万堤镇的魏县屯村,许氏夫人墓志中的“东临御水”是指隋唐大运河流经唐代魏县故城东,大运河在今馆陶县徐万仓村没有支流。

注释

[1]王兴、李亚:《邯郸运河碑刻》,河北美术出版社,2012年,第38页。

[2]唐·林宝:《元和姓纂》,中华书局,1994年,第851页。

[3]王兴、李亚:《邯郸运河碑刻》,河北美术出版社,2012年,第5页。

[4]清·马襄等:《魏县志》,上海书店,第458页。

[5]刘俊文:《唐律疏议笺解》卷14《户婚律妻无七出而出之》,中华书局,1996年,第1055页。

[6]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49页。

[7]后晋·刘昫等:《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1494页。

猜你喜欢

大名县魏县馆陶县
河北大名县马拉松协会成立大会在魏州学校圆满成功召开
那只名叫“天空”的狗
肚子里的动物园
“搭顶层”“筑地基” 国研中心探索智库扶贫新路子
魏县鸭梨
馆陶县民俗文化协会又获殊荣
河北省人大副主任王雪峰在市县领导陪同下来馆陶县视察/剪影
速生白榆组培苗在馆陶县的生长状况及其适应性分析
大名县政协开展“我为大名超常发展建功立业”活动
大名县政协召开“十三五”规划专题协商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