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周恩来精神的校本课程开发

2015-03-27胡鹤毅

关键词:校本内涵青少年

胡鹤毅

(江苏省淮安中学, 江苏 淮安 223200)

试论周恩来精神的校本课程开发

胡鹤毅

(江苏省淮安中学, 江苏 淮安 223200)

周恩来精神蕴藏着丰富的教育价值,是开展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的富矿。通过提炼周恩来精神的具体内涵,挖掘其深厚的民族精神底蕴,探寻其与当代社会及青少年思想实际的联系,并结合得天独厚的校本德育资源,开发周恩来精神校本课程,对继续和发扬周恩来精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

周恩来精神;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校本课程

0 引言

周恩来精神对当代青少年具有精神引领的价值,我们有必要将周恩来精神的研究从理论层面落实到实践层面,找到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的切入口和契合点,开发出为青少年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校本课程,这对于引领青少年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求善向美的价值追求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

1 周恩来精神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

周恩来精神的校本课程开发就是指通过开发周恩来精神的教育资源,弘扬周恩来精神,构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人文内涵的校本课程,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树立当代青少年对社会和人生的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素养的提高,丰富校本德育课程文化,促进学校精神文化建设。

周恩来精神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占领道德教育和修身教育的制高点。这是周恩来精神本身的地位和价值所决定的。周恩来长期担任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职务,在海内外享有崇高的威望,其精神风范和人格魅力征服了世界。周恩来精神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和民心的测量而熠熠生辉,对当代青少年仍然有着巨大的感召力。周恩来精神既是传统文化精神的代表,也是现当代民族精神的典范,它与青少年道德修身教育的交集不只在于周恩来青少年时期的精神风范,而应涵盖其一生的各个阶段。

第二,探索周恩来精神在当代青少年思想教育中实施的途径和方法,在弘扬民族精神与挖掘当代价值信仰的背景上重新认识周恩来精神的教育价值并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中加以应用。周恩来精神的形成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不能生搬硬套,机械灌输,要从两个维度上加以生发:一个维度是在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背景上探究周恩来精神的成因,将周恩来精神作为传承民族精神的典范;另一个维度是结合当代社会发展趋势和青少年思想道德实际,找准周恩来精神与当代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契合点,用鲜活的现实生活的素材来生动演绎周恩来精神。

第三,促进并丰富德育校本课程建设,彰显学校教育和课程文化的特色,提升学校精神文化的品位。笔者所在的学校开展“学习周总理,努力创三好”活动(简称“学创”活动)已经有35年,“以富强祖国为己任,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是校训,“像周恩来那样工作、学习和生活”是师生共同践行的行为准则,在校风、校训、教风、学风等校园文化中全面渗透了周恩来精神品质的内涵,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通过对周恩来精神的校本课程开发,可以进一步整合现有丰富的活动课程资源,开发出系列化的课程资源,深化校本课程的思想内涵和精神旨归,提升办学品位和特色。

2 周恩来精神校本课程的精神内核

周恩来精神的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我们在周恩来精神研究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研究,从周恩来精神成果中提炼出符合校本课程精神的内容,形成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框架。

在对相关著述进行全面搜集整理和综合归纳的基础上,我们提炼出周恩来精神十个方面的基本内涵:勤勉精神、严细精神、务实精神、修身精神、和合精神、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奉献精神、爱国精神和公仆精神等。它们系统完整地反映出周恩来在工作作风、个人修养、人格品质和思想境界上的精神风范。

对这十种精神的具体表现我们也作了明确的界定:勤勉精神主要反映其勤奋刻苦、好学上进的态度,严细精神主要反映其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务实精神主要反映其实事求是、尊重事实的品格,修身精神主要反映其严于律己、谦逊豁达的风范,和合精神主要反映其团结协作、敬业乐群的人格,创新精神主要反映其智慧出众、多谋善断的魄力,科学精神主要反映其追求真理、唯物辩证的思想,奉献精神主要反映其献身理想、清廉无我的节操,爱国精神主要反映其忠诚祖国、坚贞不移的信念,公仆精神主要反映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境界。这十种精神可以对青少年的学习习惯、行为规范、修身律己、理想抱负、公民意识、爱国精神等的培养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是周恩来精神校本课程的精神内核,具有较强的层次性和系统性。

3 周恩来精神校本课程的开发

周恩来精神校本课程的开发还需要对周恩来精神在传统、时代与校本的三个维度上,为青少年在更加开阔和立体的视野中认识和理解周恩来精神提供帮助,使得校本课程更加贴近青少年生活和思想的实际。

1)纵向挖掘。探寻周恩来精神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点,挖掘周恩来精神深厚的民族精神的底蕴。周恩来精神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彰显了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所追求并传承的优秀品德和情操,并与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相结合,因而具有非凡的人格力量和精神引领作用。将周恩来精神与传统文化中相关的优秀精神文化相结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领会周恩来精神的丰厚内涵,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热爱和传承传统文化。

从周恩来修身精神来看,周恩来自幼就接受了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在南开读书时,他将学校教学楼内的“镜箴”作为自己修身的准则。长期的自我约束和磨炼,造就了他内外兼修的仪容仪表和风度气质之美。从文化传统来溯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显示了修身对实现人生理想奠基作用。在修身标准上,传统文化注重对“君子”人格的塑造,它要求人仪表堂堂、言辞谦和、举止得体、彬彬有礼、品行高洁、光明磊落,这种儒雅风度深植于传统文化基因之中。周恩来的儒雅气质正是传统文化君子风范的典型写照。

2)横向拓展。研究周恩来精神与当代社会及青少年思想实际的联系,赋予周恩来精神以当代精神启示的效能。周恩来精神具有开放创新的时代精神特质,是民族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道德的高度统一,其人文精神、道德力量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周恩来精神中所蕴含的周恩来的人格魅力也是持久永恒的,它们必然能够深刻地触动和吸引当代青少年。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青少年受到各种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各种流行文化、快餐文化、娱乐主义、拜物主义思想充斥他们的生活,同时,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之下,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空洞化、功利化、庸俗化问题也令人忧虑。周恩来精神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瞄准这样的现实问题,用伟人精神来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周恩来精神是理想信念教育、人生观教育、励志教育和修身教育的绝佳范例和道德高标,要将周恩来精神与当代社会的主流思想相联系,并将其具体内涵迁移落实到当今的道德楷模、社会精英、草根达人等对象身上,赋予其时代的活力和传承的价值,让伟人的精神焕发出永恒的光彩和魅力。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可以通过调查和访谈,一方面了解青少年学生对周恩来精神的认知和理解状况,另一方面也能掌握其思想道德、修身励志等方面的现实水平和实际需求,为制订课程方案提供明确的目标和评价依据。

3)资源整合。广泛搜集、挖掘、整理、加工课程资源,对具有校本特色的学总理传统活动等教育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全面搜集并学习周恩来研究相关资料,以周恩来教育思想和周恩来精神的研究资源为重点,充分挖掘周恩来著作、传记、生平事迹、报道、影像、地方掌故、学校传统活动等之中所蕴藏的课程资源,为课程开发提供充足的素材。

将当前较为分散的学总理教育资源加以有效整合,将相关德育活动加提升,赋予其以课程文化的系统性、计划性、长效性特质,并体现出校本课程易于贴近校情、生情的适切性和灵活性,使之成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校本特色的生态化德育课程。通过周恩来精神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将这些分散的课程资源系统有效地加以利用,并形成校园文化中具有核心价值内涵的特色文化。

4 严谨的系统框架和活泼的呈现方式

校本教材是周恩来精神校本课程的主要载体,在教材的研制中,要将课程开发的主要思路用严谨的系统框架和活泼的呈现方式来加以实现。

1)教材框架。周恩来精神校本教材框架结构的设计以周恩来精神的十大主要内涵为要目,围绕对其精神内涵的具体阐释,设置了“内涵解读”“经典故事”“作品研读”“传统溯源”“时代透视”“校园活动”“自我感悟”等板块。“内涵解读”结合周恩来生平事迹对周恩来精神内涵的具体表现进行分项阐释,体现出理性概括;“经典故事”通过列举最能反映周恩来精神的典型事例,体现出感性认知;“作品研读”主要是摘录周恩来青少年时期的作文和后来的著述,进一步走进周恩来的精神世界;“传统溯源”是联系传统文化中与周恩来精神相关的内容,体现其对传统文化精神传承的价值;“时代透视”则着眼于贴近学生的时事热点、日常生活中正反两方面的有代表性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来引导学生对照周恩来精神来加以审视评判;“校园活动”结合校本特色的学习周恩来精神的活动,理解其目的和意义;“自我感悟”通过内省方式体现周恩来精神的自我教育价值,将认知感悟进一步落实到自己的行为中去。

2)活动设计。在教材的呈现方式上,力求与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思维方式、活动方式和表达方式相融合。以有关周恩来的经典故事、传记片断、青少年时期的作文、怀念文章、图片等形式形象生动地阐释周恩来精神的内涵和具体表现,在此基础上,通过大量典型案例、历史典故、通讯报道、问卷调查、时事评论等素材,立体呈现周恩来精神的历史传承、现实意义和对青少年的启迪。在活动方式设计上,通过说一说、查一查、连一连等知识获取活动,议一议、辨一辨、写一写等表达性活动,问一问、试一试、想一想、聊一聊等能力性活动,动一动、走一走、演一演等综合性情境互动活动,体现从认知到感悟,从体验到内化的教育过程。

5 立足于学校德育的生态化建设

周恩来精神校本课程的实施要立足于学校德育的生态化建设,力避空洞说教,通过校本课程各要素协调配合和系统的合理开发,着力营造贴近学生思想和心理实际的课程文化氛围,以期达到入于耳、动于心、见于行的效果,从而构建以活动课程为主体的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立体交叉的课程形态。

要将课堂教学实施与课外活动教育相结合,将课程文化与活动文化相结合,将德育课程与各学科课程渗透相结合,将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课程相结合,充分拓展课程实施的外延,通过阅读、写作、朗诵、演讲、小品、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参观考察、走访调查、研究性学习等形式,达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本课程要切实将周恩来精神弥散于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渗透进学生的全部生活,因此需要特别关注隐形课程对本课程实施的潜在影响。围绕本课程的实施,要充分挖掘存在于学校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之中,存在于纪念场所、各类读物、新闻媒介之中,渗透于故乡、社区、家庭生活之中,浸染于学生个体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中的周恩来精神的影响,它们是课程实施的活的资源,也是一种隐性的课程,是本课程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周恩来精神校本德育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要给教师留有充分的二次开发的空间,充分体现校本特色、班级特点、学生个性的和谐统一,着力建设有活力、有实效的德育课程文化生态。

[1]张寿春.“周恩来精神”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价值[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2]周荫祖,栾永华.“周恩来精神”的内涵及其时代意义[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3]封斌.周恩来精神研究述评[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4]潘友梅.周恩来精神与青少年流行文化观[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责任编辑:李强]

2015-04-22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周恩来精神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2011/02/163)

胡鹤毅(1970-),男,江苏淮安人,中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语文教学研究。E-mail:huheyi2001@126.com

G423

:A

:1671-6876(2015)03-0260-03

猜你喜欢

校本内涵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挖掘习题的内涵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