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癌合并胆道疾病的相关性探讨
2015-03-27李正刚,陈琛,王霞等
结肠癌合并胆道疾病的相关性探讨
李正刚陈琛王霞杨刚冯刚冯轶饶正伟
(贵州省遵义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贵州遵义563100)
摘要目的: 对结肠癌合并胆道疾病的相关性进行探讨。方法: 对2010年01月-2014年04月在我院住院治疗明确诊断结肠癌、胃癌及是否合并胆道疾病患者的病历资料回顾性进行统计归纳分析。结果:在48例结肠癌患者中有8例合并胆道疾病,合并率16.7%,25例胃癌患者未发现合并胆道疾病,两者比较有差异性(p<0.05)。结论: 结肠癌与胆道疾病具有一定相关性。
关键词结肠癌;胆道疾病;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R735.3+5
结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结肠癌发病与胆道疾病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尚无明确定论[1-2]。本文旨在为进一步探讨胆道疾病与结肠癌发生的相关性,收集了我院2010年01月-2014年04月在住院治疗明确诊断结肠癌、胃癌及是否合并胆道疾病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归纳分析,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2010年01月-2014年04月在我院住院治疗明确诊断结肠癌患者48例,男32 例,女16例。年龄在30-78岁之间,平均年龄53.5岁;合并胆道系统疾病9例,合并率18.7%;合并贫血20例,血色素介于37-125g/L之间,平均75.8g/L。共48例,平均年龄53.5岁,临床表现:腹痛、腹胀、恶心及呕吐占72.9%;便血占12.5%;腹部包块占4.2%;大便性状改变占10.4%;病理类型:高(低)分化腺癌91.6%,粘液腺癌4.2%,绒毛状腺癌4.2%,腺瘤2.1%,类癌2.1%。病变部位主要位于回盲部、升结肠、横结肠、直肠;病程介于1周-4年;25例胃癌患者未发现合并胆道疾病。
2.结果
在48例结肠癌患者中发现有9例合并胆道疾病,合并率18.7%,25例胃癌患者未发现合并胆道疾病,两者比较有差异性(p<0.05),说明结肠癌的发生与胆道疾病具有一定相关性。
讨论
生理情况下胆囊具有储存、浓缩胆汁并调节胆道内压力的功能。当胆囊病变时(功能减低或者无功能)失去其正常的胆汁贮存、浓缩、和排泄的功能,消化期胆汁酸进入肠道不足,非消化期胆汁不断排泄,持续不断的进入肠道,致使胆汁酸的肠肝循环呈持续性的增加,胆汁酸是胆汁的重要成分,包括初级胆汁酸和次级胆汁酸。初级胆汁酸是指在肝脏内由胆固醇合成的胆汁酸,包括胆酸(CA)和鹅脱氧胆酸 (CDCA);次级胆汁酸是指初级胆汁酸在肠腔内被细菌作用水解和7脱羟基后的产物,包括脱氧胆酸 (DCA)、石胆酸(ICA)和熊脱氧胆酸 (UDCA)。同时结合性胆汁酸也相应的增加,结合胆汁酸在肠道厌氧菌的作用下可以转变成次级胆汁酸。次级胆汁酸中尤其是DCA,在肠道可以转化为致癌物质甲基胆蒽,由于胆道与肠道之间特殊的解剖关系,胆道是将肝细胞分泌的胆汁输送到肠道的惟一通路,胆道某一部位一旦发生疾病,即可导致胆汁引流不畅,由于胆汁淤滞长期慢性刺激有可能和癌的发生有关。研究表明,胆道疾病如胆囊切除或胆囊结石等可能增加大肠癌发病率[3]。国内外的临床及动物实验中多数研究表明胆汁酸可通过不同途径诱导结肠癌细胞的增殖[2]。有文献报道胆囊切除及未切除胆囊的胆结石患者的肠道中发现有不同程度的胆汁酸增加[4]。据国内外众多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表明胆汁酸与结肠癌的发生发展存在密切关系[5],且大量数据证明了胆汁酸在结肠癌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对胆汁酸尤其是二级胆汁酸进行了致癌机理研究[6]发现,胆汁酸可对大肠生理机能产生重大影响:①引起大肠粘膜超微结构的改变,增加大肠粘膜对致癌物DMH、二甲基苯比蒽、氧化偶氮甲烷的通透性;②使大肠粘膜的PGE2合成、鸟氨酸脱羧酶的活性及上皮的有丝分裂增加,大肠对致癌物的敏感性因而增强;③抑制大肠粘膜固有层的淋巴细胞增生,减弱肠道的免疫监视功能;④引起大肠细胞DNA带的断裂及其修补过程中的突变和错误修补。
胆汁酸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参与结肠肿瘤细胞的凋亡与增值,细胞的信号转导与DNA的损伤,从不同角度促进了结肠恶性肿瘤的发生。因此,只要有胆汁酸代谢紊乱就有可能增加结肠癌的风险,包括胆囊切除、胆囊结石及其他慢性胆道系统疾病;在我们临床资料48例结肠癌患者中发现有9例合并胆道疾病,合并率18.7%,25例胃癌患者未发现合并胆道疾病,两者比较有差异性(p<0.05),说明结肠癌的发生与胆道疾病具有一定相关性。 其中有3例患者是因结石性胆囊炎术前行结肠镜检查发现结肠肝曲结肠病变,病理检查提示结肠腺癌。因此,如患有胆囊结石或胆囊病变的患者,应注意常规询问患者有无大便性状改变,及时进行结肠镜检查,以免病变遗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胆道疾病的种类和发病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7],目前结肠癌是威胁人们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结肠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且病因复杂,我们的研究同国内、国外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结肠癌的发生与胆道疾病具有一定相关性。因此,对于长期有不同程度慢性胆道疾病的患者,医务工作者应该提高思想认识,应注意常规询问患者有无大便性状改变,积极开展筛查工作,加强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及早发现癌前疾病,以免病变遗漏。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尽可能减少结肠癌的发生。尤以粪便隐血试验、肛门指诊、乙状结肠镜和全结肠镜检查等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Goldacer MJ,AbisgoldJj D,sieagroatt V,et al.Cancer after cholecystectomy record-link Cohort study[J].Br J Caner,2005,92(7):1307-1309.
[2]Neagoe A,Molnar AM,Acalaschi M,et al.Risk factors for colorectal cancer:an epidemioIc descriptive study of a series of 333 patients[J].Rom J Castroerol ,2004,13(3):187-193.
[3]蒲德振,黄中荣,曹洪,等.胆囊结石并结肠癌同期手术12例的临床分析.中华实用中西杂志[J],2005,18(18):1049.
[4]蔡元坤,岳正学.大肠癌与胆囊结石的相关性的回顾分析[J].实用肿瘤杂志,2002,17(1):44-45.
[5]李伟,邢春耕,危少华.胆囊结石、胆囊与切除术与结、直肠癌的关系[J].苏州大学学报,2003,2(3):361-362.
[6] 黄杰安,沈志祥,于皆平.粪胆汁酸与大肠癌[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94,21(5)∶206-208.
[7]陈孝平,汪建平.外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