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领导权下推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探析
2015-03-27陈雪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人们已非常熟悉,习近平总书记不断提出要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那么什么才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来说,就是指马克思的一系列理论观点让大众也为之理解、受用,深入到人民群众的心里。如今,如何将马克思主义普及化,如何使马克思主义成为社会不断发展的动力精神取向,如何更好地推进意识形态建设,值得我们深入探索。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当中有一位对于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有着巨大的贡献,值得我们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设中给予一定的借鉴和启迪,那就是意大利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安东尼奥·葛兰西。他的“文化领导权”思想,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意识形态,市民社会、有机知识分子、阵地战。葛兰西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尽管任何理论都有它的局限性,但是文化领导权对于推进我国的文化建设以及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还是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文化领导权的基本内容
在葛兰西所提出的“文化领导权”中,市民社会占据很重要的位置。他认为,掌握文化领导权,对社会进行统治,有助于革命取得胜利。那么如何将文化领导权掌控在无产阶级的手中,这里就需要知识分子起到核心作用,接着他谈到采取怎样的方式去抵抗资产阶级的统治,答案就是阵地战。
(一)市民社会是重要基础
马克思曾经明确地将“市民社会”归到经济基础范围内:把市民社会看作是社会的物质生活关系的总和。但葛兰西提出了与马克思不同的理解,把市民社会看作是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市民社会包括政党、工会、教会、学校等民间社会组织,是通过舆论宣传,意识形态来控制人民。他提出,上层建筑包括“市民社会”和“政治社会”两个部分,从而延伸出一条著名公式:国家=政治社会+市民社会。在葛兰西的心目中,市民社会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在《狱中札记》中他曾谈到﹕“‘市民社会’变成了很复杂的结构,能够经受经济因素(危机、萧条等等)的灾祸性的‘侵袭’:在这种场合下,市民社会的上层建筑所起的作用好像现代战争中的堑壕配系。”无产阶级要想获得胜利,必须将本阶级的意识形态融入到资产阶级的文化当中。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征的一段讨论国家治理问题的对话中有这么一句流传千古:“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从这些当中,我们都能够看出市民社会的重要性。
(二)知识分子是传播主体
“任何在争取统治地位的集团所具有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它为同化和在意识形态上征服传统知识分子在作斗争,该集团越是同时成功地构造其有机知识分子,这种同化和征服越快捷、越有效。”上面提到市民社会是基础,那么葛兰西认为知识分子就是其传播的主体。知识分子分为“传统”和“有机”知识分子两种类型。前者倾向于拥有更加稳定地位,得到文化传承的群体。后者倾向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很好的将其融入到人民大众之中。知识分子担负的责任很多,但是如何将统治阶级的的意识更好的进行宣传教育,对于知识分子来说尤其重要。只有这样,作为人民大众才能下意识的自觉接受统治者的领导,认可统治阶级的意识观、价值观、社会观等。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不无道理。“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要发挥知识分子的传播力量,对人民群众达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冰冻非一日之寒,想要夺取文化领导权,光有市民社会是不够的,要将思想传播开来,让群众认可和接受,知识分子必须是传播主体。
(三)阵地战是策略方针
所谓阵地战,从军事上解释,是指军队依托阵地进行防御或对据守阵地之敌实施进攻的作战形式。其主要特点是稳定性、充分性以及严密性。在阵地战上,葛兰西是这样表述的:“必须把1917年在东方社会运用过的运动战改为阵地战,因为阵地战在西方是唯一可行的,这里军队可以在不大的地区集中无数的弹药,而且这里的社会干部本身还能够起到强大工事的作用。”葛兰西认为,与俄国相比,因为他本身是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市民文化也是相对落后的,所以运动战直接打破旧的国家机器是可行的战略。但是比较西方,意识形态相对而言更加的根深蒂固,想要夺取文化领导权,必须采取阵地战的方式,在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下控制的市民社会就像是一个目标堡垒,这时无产阶级统治者和有机知识分子需要做的就是长期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进行“攻击”,让知识分子不断地将其思想渗透到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这样再坚固的堡垒也会有土崩瓦解的一天,自然而然的取代其意识形态领导权,达到人心所向的目的。
二、从文化领导权解读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尽管葛兰西提出的文化领导权不可避免的也会有着片面性,但是无可否认他的理论观点确实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我们一再提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那么到底如何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葛兰西的理论给了我们一定的启发性与可继承性。在此,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积极进行理论教育,让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深入人心
马克思在书中提到过:“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所以积极进行思想教育,武装人们的头脑尤其重要。在21世纪的今天,不管我们是何种身份,教师、工人或者是学生团体,都应该始终坚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经典理论体系,要加大力量普及与此相关的文化知识。同时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教育机制,要合理的将理论体系贯穿到民众心理。任何事情的见效都需要一个过程,理论传播也是一样,一切都要实事求是,根据本国国情出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同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同样重要。只有合理有效的将理论让民众接受,构建一个长期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氛围,才能为中国未来建设道路中与本国国情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的理论体系获得广大群众的支持,为中国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积极利用新媒体,开创宣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途径
毫无疑问,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壮大让人为之震撼。合理利用新媒体去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中介不失为一种创新方法。如今,电视、电脑、各种高端智能手机的普及,方便了千家万户。以前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可能要通过报纸,或者各种经典著作等。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所能获取知识的方式越来越广泛。通过电视新闻,我们可以关注到最新的理论成果,最新的国内国际头等大事。通过电脑,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学到我们想学到的文化知识,了解马克思主义,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有专门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网,我们可以随时看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者最新的学术动态。通过手机,我们只要上网,获取各种新闻的能力更是不在话下。层出不穷的软件平台的兴起,例如微博、各种新闻客户端,从中获取习近平总书记等领导人的发言讲话更是提供了便捷的通道。马克思大众化的传播方式得到了有效的推广。不过,便利的背后对于网络的监管力度还是有待加强,防止有负面消极的言论去影响大众的价值观。要为大众营造一个干净、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宣传平台。
(三)积极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提供扎实基础
葛兰西强调有机知识分子的重要性,同样,宣传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我们必然要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身上的担子很重,不仅要对党员干部进行教育,使他们更好的为人民、为国家服务。也要致力于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更好的传播给广大人民群众,让他们懂得马克思主义,懂得与本国国情相结合的理论体系。以及如何让思政教育在学生课堂中起到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作用。而不是一味的在课堂上说大话、假话、空话,让学生真正形成高尚的品格,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了解马克思的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实事求是,开拓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付出了很多的劳动,所以国家要重视关注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这样一个群体,高度重视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与影响。知识分子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理论成果用最简单的方式,最通俗化、大众化的方式传播给民众,培养更多国家栋梁之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我们学习了解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就是要学习他所倡导的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结合我国的国情,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导地位,推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就像之前谈到的,想要推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任务。这必定是一项长期的、始终不容懈怠的历史使命,要不断的传承和发展下去。要真正的制定出一套方针政策,使得马克思主义让群众能够简单清晰的了解和认同。如果没有群众的广泛支持和参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然就失去了群众基础。所以,对广大人民群众引导学习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国的繁荣昌盛提供理论武器和精神动力,将是一条持久而又必须坚定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