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若干问题探讨

2015-03-27曲相玲

黑龙江科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环境治理水土保持体制

曲相玲

(哈尔滨市滩涂开发管理办公室,哈尔滨 150000)

1 我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现状

1.1 缺乏完善的相关体制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光是每年人为因素引起的环境问题就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舒适度也因此有所下降。我国每年在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方面投入的人力和财力也是很大的,特别是财力方面。要想使环境问题得到实质性的改善,恰当的人力需要得到合理的安排,大笔资金的投入需要合理的分配和使用,相关机构的工作内容和最终结果需要有关方面监督和检测。而这些如果没有一套完善的相关体制作为指导,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最终达到的效果也将会不尽如人意。因此,一套健全的、合理的、实际的有关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制度的建立是目前需要解决的一项重要问题。

1.2 修复计划不合理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自然环境状况千差万别。面对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的现状,我国采取了很多的治理措施,但是其中存在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修复计划不合理,不同地区的环境治理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做到因地制宜。生态系统在承受能力范围以内具有自我修复的能力,目前我国对于偏远地区遭破坏的水土环境通常采用的做法是让其自行恢复,或者在很多遭到破坏的不同地区都采用相同的治理措施。这些做法都是十分不合理的,其一,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非常有限,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需要人为的治理。其二,不同地区的水土状况和生态环境是不同的,一味地采取相同的环境措施是一种脱离实际现状的盲目做法。

1.3 未形成全民风潮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本应该是一项全民运动,需要每一个人的积极配合和参与。但是,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宣传力度太小,人们参与环境治理的意识观念薄弱,尚未形成全民风潮。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没有着重发动广泛征求和尊重治理区群众的意见和意愿。如果相关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宣传力度和相互沟通不够,就会导致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不够深刻,意识也会逐渐变淡,生态修复工程也就自然不能顺利开展和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普及,目的就是让每一个人都意识到个人行为与大自然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关系。

2 水土保持生态恢复措施

2.1 逐步形成完善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体制

在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变得越来越严重的今天,完善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体制的建成是环境治理的重要前提。体制的内容应该包括多方面内容,例如治理人员的合理分配制度,专项资金正确合理使用的管理制度以及严格的监察制度,等等。体制的制定也要综合考虑实际情况。制度的制定要具有可行性、有效性和科学性,避免出现冗杂、烦琐以及无实际应用的内容。

2.2 结合环境采取合理治理措施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方案要充分考虑环境的实际状况,采取合理的治理措施,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在该项工程中,我们应该采取因地制宜与人工辅助相结合的方法,针对不同环境状况下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问题,对于水土流失不是特别严重的地区,我们应该主要采取以自然恢复为主,以人工辅助为辅的措施。而对于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地区,例如,对于已经沙漠化的土地来说,仅仅依靠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是不够的,毕竟大自然的能力是有限的,这时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以人工辅助修复为主,以自然的生态恢复为辅的有效措施。总之,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工程中,要坚持做到依据实际的环境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真正做到因地制宜。

2.3 形成人人参与氛围

相关机构要加大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及时做好与工厂企业以及地区居民的沟通工作,实现工厂和居民不再污染水源,牧民不再随意放牧,工人不再肆意砍伐等目标。除此之外,宣传的结果要争取让人们正确认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对于自然环境改善的重要性和对未来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宣传的方式有很多种,海报宣传、电视宣传、网络宣传以及会议宣传都是非常有效的宣传方式。宣传目的就是让每个人都参与到环境治理的行列中来,最终形成全民参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的风潮。

3 结语

目前我国的水土流失情况相当严重,生态系统也因大量的开发和破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可以说,我国目前面临的水土流失问题和生态破坏问题十分严峻,我们只有不断的找出这方面做得不足的地方并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水土流失等相关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人与自然才能真正做到和谐相处。

[1] 蔡建勤.全国水土保护生态修复分区研究[J].中国水利,2013,21(1):64-65.

[2] 李智广.刍议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的监测内容[J].水土保持通报,2013,18(1):78-80.

猜你喜欢

环境治理水土保持体制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试论乌俄案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水土保持
联合国环境治理体制
数字传声:环境治理变中向好
水土保持
嘉兴市:多措并举推进环境治理上台阶
建立“大健康”体制是当务之急
为“三医联动”提供体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