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态责任内涵及培育路径探讨
2015-03-27周翠娇
周翠娇
(湖南城市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
大学生生态责任内涵及培育路径探讨
周翠娇
(湖南城市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
作为特殊群体的大学生公民,是传播和实践生态文明的主力军,是政府和企业生态环境管理战略制定者,或是生态环境管理实施的普通公众,研究大学生的生态责任对于发挥大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增强全体社会成员生态忧患意识和生态责任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生态责任;培养
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是中华民族面对全球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作出的庄严承诺,大学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大学生生态责任内涵
(一)“责任”和“生态责任”
现代汉语中,“责任”就是义务或职责以及未尽义务该承担的过失。社会科学中,“责任”一词是指一个组织或一个人应当履行的义务及因未履行或未完全履行应履行的义务而应当承担的后果[1]。在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野中,所谓责任,就是指“作为现实的人,基于自己特定的社会角色和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行为能力,对自己、他人、社会、自然以及人类完成相应义务以及承担相应后果的法律追溯和道德要求。”[2]
马克思主义认为,按照客体的不同,责任可以分为对自然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对他人的责任、对自我的责任以及对人类的责任。“自然”、“人类”是人们担负责任的主要对象之一,而人们往往把“自然”、“人类”概括称之为“生态”。由是观之,“责任”的外延还应该包括“生态责任”——对大自然的道德责任和道德关怀。可见,生态责任是人们对自然对人类的道德伦理责任,它介于伦理责任和社会责任之间,是社会责任也是伦理责任的一部分,是社会责任中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责任,包括对资源和环境的生态责任,其基本内涵包括生态治理的义务或职责,以及对没有切实履行生态保护与发展职责的相关责任主体实行严格问责制,要求其承担相应后果。[3]
(二)大学生生态责任内涵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生态责任的内涵应该包括:第一,生态责任意识。生态责任意识是大学生面对生态危机而产生的生态忧患意识以及为应对生态危机而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在生态方面或者说环境保护方面应该树立的责任意识。第二,对资源环境的节约、保护的责任。主要有三类:一是遵守环境法规,二是推动政府制定相关的环境法规,三是环境行动生活化,即在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中主动践行生态文明。第三,对没有切实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职责的,要求其承担相应的伦理和法律后果。主要是指在应该履行而没有切实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职责的给予伦理道德的约束或法律制载。
二、大学生为什么要承担生态责任
(一)大学生承担生态责任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发展和传统生态伦理传承赋予的现实要求。
首先,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发展要求大学生承担生态责任。
对生态自然有一份责任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终极目标。恩格斯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这个世纪面临的大变革,即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6]恩格斯在一百多年前就警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7]。西方工业文明的惨痛教训验证了恩格斯所言的正确性。
中国共产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最高端的发展。时至今日,中国共产党顺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并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的大学生,必然要求树立良好的生态意识,在社会发展中自觉承担生态责任。
其次,大学生承担生态责任是传承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的现实要求。
关爱自然、追求和谐的“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儒家认为,大自然养育了人类及万物,所以天有德、有善,人要与天地相似,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并能够将仁爱之心推广及于天下。《孟子·尽心上》:“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他将仁爱的道德规范延伸到爱物的领域,从而把珍惜爱护自然万物提高到作为君子的道德职责的地位。宋哲学家张载在《西铭》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同样表达了关爱自然、兼爱万物、追求和谐的生态伦理思想。
传统生态文化还强调人类负有保护和尊重自然的责任和使命。宋代儒学大师程颐在《程氏遗书》中指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而且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人是万物之灵”。《中庸》中指出:“惟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这些观点,都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强调“万物之灵”的人类负有“赞助天地化育万物”的道德责任意识。在学习和继承中华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的过程中,大学生必须自觉承担起保护环境,建设良好生态环境的生态责任。
(二)大学生承担生态责任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要求
气候变暖、臭氧空洞、台风地震、洪水干旱、酸雨冰雹、沙暴海啸、水土流失、能源枯竭、水质恶化……人与自然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改善生态环境、进行生态治理已成全球共识。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各方面资源。作为生态责任主体的政府、企业、公民个人必须切实履行生态责任,以推进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为特殊群体的大学生公民,他们处于时代的最前沿,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是传播和实践生态文明的主力军,是未来政府和企业生态环境管理战略制定者,或是未来生态环境管理实施的普通公众。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生态责任意识对于发挥大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增强全体社会成员生态忧患意识和生态责任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大学生承担生态责任是加强生态德育的终极目标
生态危机终究是人类造成的,还的靠人类来解决,所以,生态治理问题关键是人的问题。生态德育显得尤为重要。生态德育的理论和实践已成为世界性的德育实践或德育文化,成为一种崭新的德育模式。西方国家生态德育已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世界性的关注生态环境的生态教育运动(或称绿色教育运动)影响巨大。近年来,我国生态理论的研究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大学生生态德育也得到了日益的重视。大学生生态德育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价值教育,其终极目标是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建立生态伦理规范和生态道德观念,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生态规律及其价值,教育大学生树立生态保护意识和相应的道德文明习惯。
三、大学生生态责任培养路径
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乃至生态危机,培养出具有高度生态责任意识的高级人才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大学生生态责任培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从思想认识和社会实践等方面入手。
(一)加强生态文明教育
首先,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为指导,坚持系统性和开放性原则,借鉴古今中外优秀的生态文明教育理论,确立系统的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教育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如高校设置生态伦理学课程和相应的学位,利用课外、校外活动的机会,组织大学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各具风格的生态教育活动,并结合大学生自我、家庭和社会等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系统的教育。
其次,加强传统生态文化在培育大学生生态责任中的重要作用。在构建精神充实、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生态社会过程中,当代大学生很有必要受到传统的优秀的生态文化的浸染和熏陶。
(二)培育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取向的建立,在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化的过程中具有重大的的作用,是生态文明社会应该倡导的价值观念,是社会进步的价值信念。
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取向培养的主要途径,是将生态意识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教育使他们形成生态意识、树立生态责任感和生态价值取向。这其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任重道远,需结合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落实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观“三进”(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
(三)鼓励参与生态社会实践活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能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生态社会实践”作为一种主题实践教学模式,是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的拓展和形式多样化表现,是把生态环保社会实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引导大学生以社会为课堂,以实践为教材,在实践中去接受教育和锻炼,不断提高认识和能力的实践教学模式,是大学生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生生态责任感培养的有效途径。
第一,构建生态社会实践“参与式”培养模式。
首先,通过大学生不断深入工矿企业、与厂矿企业员工建立紧密联系的互相促进的“参与式”的生态社会实践,构建生态社会实践“参与式”培养模式。如今,人们对环境和社会问题都越来越重视,企业的竞争力也往往表现在对环境、社会问题是否关注的社会责任感的强弱上,现代企业更是把环境、社会公正、劳工权益、公司治理等标准引入公司经营的决策过程。所以,高校与工矿企业乃至现代企业建立长期的环保合作,让大学生参与企业组织的有关环境活动,无论是对大学生还是对企业本身都是双赢的一件事情。
其次,通过制度保障、手段方法的创新,探讨“参与式”培养模式的长效机制。通过理论认识——生态实践——理论认识的循环往复,引导大学生感悟、体验大自然的纯洁,在不断的生态实践中体悟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深化大学生生态责任认知,增强大学生生态责任感。
第二,鼓励大学生参与环保N G O。
环境N G O(环境非政府组织)是公民社会兴起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中国公众参与环保的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提高,N G O的重要性逾益突出,高校要大力鼓励、引导、组织大学生参与本校、本社区、所在城市的环保N G O。凭着大学生的对环境科学的科学认知以及聪明才智,影响、引领公民理性参与,在如下方面发挥作用:一是提出务实、建设性的建议;二是推动透明、公正、法治等理念在环保领域的实现,增强环境舆论监督,促进科学合理的环保法律体系的建构;三是扩大公众参与的范围,通过科研项目、地区交流、论坛等方式,扩大参与环保工作的志愿人群范围,保证环保信息的传播顺畅。
第三,倡导和践行极简主义生活方式。
过去我们提倡绿色消费等环保生活方式,现在更要提倡极简主义生活方式。以简单到极致为追求,是为极简主义。在现实生活中,“极简主义”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应该成为青年大学生的最爱。大学生是时代的引领者,要勇敢践行新式生活方式,关爱地球、简单生活、追求幸福。
[1]孟昭武,吕学芳.伦理化管理——现代行政发展的新趋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83.
[2]王凯旋.责任的人学阐释[D].2009,山东师范大学:5.
[4]谢菊.论生态责任[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4)
[5]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59.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603.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责任编辑:谢建美)
G416
A
1009—2293(2015)02—0087—03
本文系2014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课题编号14C21);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课题(XJK013BDY009)成果。
周翠娇,湖南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DOI】10.3969/j.issn.1009—2293.2015.0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