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孝道现代化
2015-03-27章启辉
章启辉
(湖南大学,湖南 长沙 410082)
传统孝道是传统五伦的组成部分。孔子《论语》“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定孝道为人伦道德基础,亲亲是人伦道德的出发点;汉代《白虎通义》“三纲五常”,定孝道为君权父权基础,达成了孝道国宪化政治化;后来流传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将孝道的君权父权推至极端,成为五四运动反传统的重要依据。
传统孝道的历史演绎是历史的客观选择,表明孝道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历史的传承性和变异性。传统孝道的历史演绎同时是人性的主观选择,表明孝道是一个人性范畴,具有人性的普遍性和现实性,因普遍而传承,随现实而变迁。由此推理,家庭是社会基础,亲亲为人性普遍,传统孝道当传承;但是,历史现代化了,人性现代化了,传统孝道应当现代化。
一、传统孝道的基本内涵
先秦儒学奠基传统孝道,基本规定了传统孝道的事亲事人事国的原则要求。
其一,事生以礼。
主要有四方面。
①敬养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为政》)
孟子:“曾子养曾晳,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曾晳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馀,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孟子·离娄上》)
犬马之养养口体,敬养养心志。孔子孟子以为养口体易,养心志难,养口体不足为道,养心志难能可贵。
②忧疾。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里仁》)
“年”系父母庚辰,“喜”因父母健康长寿,“惧”因父母疾病体衰。后来《二十四孝》的亲尝汤药、尝粪忧心、乳姑不怠比较典型地反映了传统孝道的忧疾。
③几谏。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论语·里仁》)
子曰:“父有争子,不行无礼。” (《荀子·子道》)
“几”是适时、适度;“谏”是谏过、谏不义。后来《二十四孝》无几谏典型,但孝感天地、芦衣顺母是“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的模范。
④隐讳。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论语·子路》)
“直躬”是身体力行,所躬或道德或法律;“攘羊”是把到了自家门口的别家羊往自家赶;“直”是率性,所直是血亲天性;“隐”与著相对,隐则家庭,著则社会;“相夷”是互相诋毁;“责善”是咎责向善。孔子所论肯定不是攘羊对错,而是借叶公所言论亲情的重要。
其二,事死以礼。
主要有两方面。
①丧哀。
子曰:“丧,与其易也,宁戚。” (《论语·八佾》)
子曰:“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论语·阳货》)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论语·学而》)
荀子:“一朝而丧其严亲,而所以送葬之者,不哀不敬,则嫌于禽兽矣,君子耻之。” (《荀子·礼论》)
哀:缅怀,思念。故亲的抚养教养、持家敬业、至亲至爱,点点滴滴历历在目。后来《二十四孝》的卖身葬父比较典型地反映了传统孝道的丧哀。
②祭敬。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论语·八佾》)
荀子:“葬埋,敬藏其形也;祭祀,敬事其神也;其铭诔系世,敬传其名也。” (《荀子·礼论》)
敬:如亲在,如神在,祭祀诚意,不虚不苟不敷衍。后来《二十四孝》的刻木事亲、闻雷泣墓比较典型地反映了传统孝道的祭敬。
其三,事人事国,移孝为仁为忠。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论语·学而》)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论语·为政》)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论语·为政》)
子曰:“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论语·泰伯》)
入则孝、出则弟是事亲,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是事人,孝慈则忠则仁是事国。儒家的社会本位价值观以身、家、国、天下为一个系统,内圣和外王是个体价值实现的不可或缺。
二、传统孝道的内在矛盾
人类的无条件的理念世界和有条件的经验世界,对同一个对象或问题所形成的理论学说,虽然各自成立但却互相矛盾。这是康德哲学的二律背反,是人性的内在矛盾所致。人类的无条件的理念世界表现人性的普遍性,有条件的经验世界表现人性的现实性,人性的普遍性和现实性是矛盾的。
人性的普遍性和现实性,人类的理念世界和经验世界,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对立表现为普遍理念世界侧重一般原则,现实经验世界侧重具体法则,二律背反;统一表现为普遍理念世界的一般原则范围现实经验世界的具体法则,现实经验世界的具体法则贯彻普遍理念世界的一般原则。
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认识和实践的有效成果,传统孝道的历史演绎不但因为历史条件变迁,同时因为人性普遍性和现实性、人类理念世界和经验世界的对立统一,但或比较统一或比较对立。
相对而言,先秦儒学比较统一,并基本确立了传统孝道的三重人伦关系。
其一,父与子。
曾子:“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大学》)
孟子:“父子有亲。” (《孟子·滕文公上》)
荀子:“请问为人父?曰:宽惠而有礼。请问为人子?曰:敬爱而致文。” (《荀子·君道》)
父道曰慈,子道曰孝。显然,先秦儒学的父与子的人伦道德要求是双向的,权利义务是平等的。
其二,君与臣。
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论语·八佾》)
荀子:“请问为人君?曰:以礼分施,均遍而不偏。请问为人臣?曰:以礼侍君,忠顺而不懈。”
(《荀子·君道》)
君道曰礼,臣道曰忠。先秦儒学的君臣之道,奉行的同样是儒家人伦道德的自然情感法则,君慈则礼,臣孝则忠。这不但说明君与臣的人伦道德要求也是双向的,同时说明君臣事国的礼与忠是源自人的自然情感,不是政治施舍和依附。
其三,人与人。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论语·学而》)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孟子·梁惠王上》)
亲亲、泛爱众,先秦儒学的移孝为仁,贯彻的仍然是儒家人伦道德的自然情感法则,亲亲而亲人,亲人如亲亲。它表明亲亲、泛爱众二位一体,儒家孝道不独亲其亲。
总之,先秦儒学奠定的传统孝道的基本原则,以亲亲为人性的普遍性、理念世界的一般原则,礼臣、忠君、泛爱众为人性的现实性、经验世界的具体法则,人伦彼此的权利义务比较平等,人性的普遍性与现实性、人类的理念世界与经验世界比较统一。正因为有这样的以人的自然情感、人性的普遍性为本原的平等统一,在后来的历史长河中,孝为百善先,孝道成为维系中华民族人伦道德的坚实基础。
至于汉代“三纲五常”定孝道为君权父权基础,所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以及后来流传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将孝道的君权父权推至极端,则人性普遍性和现实性、人类理念世界和经验世界的对立逐渐升级。
三、现代孝道的基本精神
传统孝道的历史演绎表现为人性的普遍性和现实性、人类的理念世界和经验世界合而分,统一而对立。那么,现代孝道的历史演绎则无疑是分而合,对立而统一。这是历史的否定之否定,是现代孝道的基本精神。当然,这不是回到先秦去,而是损益扬弃,是现代化。
其一,亲亲仍然是普遍理念。人性的自然亲情一万年都不变。也就是说,亲情永恒,亲亲仍然是现代人性的普遍性,现代孝道的理念世界,是现代人性的现实性、现代人类的经验世界所要遵循的一般原则;现代人类不能因为人性的现实性、人的经验世界的正当性而背弃亲亲,比如以自由、平等、博爱、法权贬抑亲亲。在批判传统、反思传统、欧风美雨、经济至上几十年的现代中国,与传统价值式微一路同行的孝道失范,亲情淡漠,人伦失序,多为世人唏嘘。所以,2011年中国评选出了《当代新二十四孝》,试图提振孝道,呼唤亲情,修正人伦,善美人性。
其二,孝亲与现代自由合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自由是近代以来人类反封建专制、反神学禁锢、解放人性的伟大成果,是近代以来人性的基本要求,基本特征。作为哲学范畴,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运用;作为社会学范畴,自由是社会人有权做无害于他人的一切事情;作为政治学范畴,自由是人在社会关系中得到认可受到保障的按照自己意志进行活动的权利。显然,自由的人性正当性和历史合法性,现代孝道应当兼容。比如孝道人伦双方都是自由身,都具自由意志,都可遵循社会伦理道德法律履行权利义务。
其三,孝亲与现代平等合一。平等是人的生命、人格、价值、地位相同或相等,没有天赋差异、世袭差别和专断特权。平等是人性的普遍要求,人类的终极理想,社会进步的基本尺度。从本质说,人类社会的进程,就是人和人之间从不平等走向平等的过程,是平等逐渐提升的过程。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孟子的“人皆可以成尧舜”,荀子的“涂之人可以为禹”,表明先秦儒学已具平等原则。上述先秦儒学孝道的双向要求,表明先秦儒学孝道已具平等精神。但是现代平等高于古代平等,它不但是权利义务平等,更包括生命平等、人格平等、阶级平等、思想平等,更要求消除生命依附、人格依附、阶级依附、精神依附。也就是说,现代孝道应当兼容现代平等,现代孝道双方的生命、人格、价值、地位是平等的。
其四,孝亲与现代博爱合一。吕叔湘《现代汉语词典》:“博爱,是对全人类的广泛的爱。”从终极关怀说,博爱是人类实现自由平等及其他一切理想的基础,基本途径。没有博爱,何以自由平等,何以社会和谐,何以世界大同,天下一家。当然,博爱不是舶来品。先秦已有儒家提出“泛爱众”,墨家提出“兼相爱”,道家提出“万物一齐”。后来一如《孝经·三才章》:“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当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相互依赖正在成为现代及后现代世界文明的基本特征,并将日益明显地表现为去差异求同一,去分界求自由,去名分求平等,去阶级求博爱。因此,现代孝道应当兼容现代博爱。也就是说,现代孝道更加应当不独亲其亲。
其五,孝亲与现代法治合一。法治是根据法律治理国家,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现代法治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位一体,大到国家政体,小到个人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运行。中国古来就有法治要求。但是,由于血缘亲情、父母权威与生俱来,自古以来孝道成为家庭问题与社会法治之间的天然屏障。比如家庭暴力,家庭财产侵犯等。因此,加强法治观念,增进法治精神,与现代法治合一,也是现代孝道建设的不可或缺的内容。从实质说:孝道双方,人伦彼此,都是独立法人,都有法律规定和保护的权利义务。
总之,孝亲是人性的普遍性,是现代孝道的理念世界;自由、平等、博爱、法治是人性的现实性,是现代孝道的经验世界;二者合一是孝道现代化的基本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