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的高校维度

2015-03-27仝莉莉

关键词:公民意识大学生

仝莉莉

(青岛理工大学,山东青岛266520)

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的高校维度

仝莉莉

(青岛理工大学,山东青岛266520)

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建设的主力军,其公民意识的高低与中华民族的崛起和社会和谐息息相关。高等院校作为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主阵地,必须高度重视公民意识教育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高等院校要积极主动的肩负起培育大学生公民意识的重要任务,多角度多层次的探寻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方式方法,将公民意识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基本的教育内容并常态化,以此更好的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打牢人才基础。根据对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公民意识现状的分析,就高校在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方面提出了探索的方法。

大学生;公民意识;高校

公民意识是一种现代化的民众意识,具有普遍性,指的是公民对自身的地位、权利和义务的认知,对维护自身权利采取何种途径的认识,以及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理解。公民意识的内涵丰富而深刻,范围更是涉及了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并且它受时代发展的影响,紧随时代潮流不断丰富和发展。当今时代,公民意识主要可概括为国家意识、主体意识、群体意识、法律意识以及公德意识这几大方面。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主力军,其公民意识的高低直接影响和间接辐射着中华民族的崛起和社会和谐。高等院校作为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主阵地,必须高度重视公民意识教育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高等院校要积极主动的肩负起培育大学生公民意识的重要任务,多角度多层次的探寻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方式方法,将公民意识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基本的教育内容并常态化,以此更好的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打好人才基础。

一、大学生公民意识现状

大学生是现代化建设的预备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强大生力军。大学生素质的高低关系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关系着社会主义事业的明天。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强弱,关乎着我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和进程。就目前的主流情况来看,我国大学生思想观念积极健康,政治态度鲜明、立场坚定,社会公德意识较高,他们关注国内国际形势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较好的事业心、责任感,他们追求平等、民主,倡导环保、可持续发展,具备一定的现代意识。但我们在看到优点的同时,也不能避讳存在的缺点,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仍有很多缺欠,比如主体意识淡薄,权利和责任意识相对模糊,群体意识逐渐淡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缺乏敢管敢为的公共管理精神,等等这些说明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仍有很多不足,与我国建设现代化强国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国家意识比较强烈

国家意识反映了一个公民对祖国的情感,在公民意识的诸多内容中占据首要地位。简单讲来,国家意识就是指一个公民对自己国家的国情、历史、政治、文化、法律等等的认识理解以及所具有的态度和观点。公民的国家意识高低决定着一个国家凝聚力的大小,反映着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强弱。

在一项针对大学生国家意识水平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国家意识比较强烈,熟知并认同我国的国体、政体,高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很强的爱国心,持有较强的民族自豪感。问卷调查中有62%的大学生表示“升国旗奏国歌时,觉得很肃穆,心情很激动”。如果观看奥运会类似的国际赛事,98%的大学生表示“会关心中国队的表现,在中国队胜出时感到非常激动”。对于“占中”事件,有98%的大学生表示“很气愤,坚决反对”。有73%的大学生表示“在出国旅游时,会注意自身言谈和行为,维护中国形象”。有59%的大学生表示“作为一名中国人,感到自豪”。对于“你对抗日战争时期的汉奸持何种态度”这一问题,84%的大学生回答“非常厌恶”,20%的大学生回答“一般厌恶”。但是在涉及是否支持国产品牌和是否抵制日货的问题上,想法和实际行动差别很大。87%的大学生表示“支持国产品牌,希望国产品牌发展壮大”,但就手机来讲,只有21%的大学生购买的是国产手机。有18%的大学生表示坚决抵制日货,有39%的大学生表示有选择性的抵制日货,但实际上在笔记本、手机、相机、护肤品等方面高达90%的大学生购买过日本产品。甚至在未来买车这个问题上,好多大学生表示想支持国产品牌,但实际上很有可能买日本车。

(二)主体意识淡薄

一个人只有当其主体意识被唤醒,其他各方面意识的发展才有了可能,一个公民也只有意识到自己的主体性和主人翁地位才能更好地参与到国家、社会的各项活动中去,正因为如此主体意识也成为了公民意识的核心内容。主体意识集中表现为一个人对自我存在的肯定,对自我生命价值和生活意义理解,在公民意识中主要体现为一个人对自己的国家社会主人翁地位的认知感悟。公民主体意识的强弱不仅是个人发展问题,而且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高低。值得注意的是不可把主体意识狭隘的等同于“以自我为中心”,因为两者是截然不同的有着本质性区别的两个概念,主体意识不仅强调自身的主体性,不仅重视自身的权利,更重要的是它还强调责任与义务。

目前大学生权利、责任意识认知模糊,倾向狭隘、维权被动。调查发现,大学生对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了解不是很到位,清楚了解的只有7.0%,大概了解的有84.5%,不了解占15.1%;对公民基本权利认知调查上,有26.4%的学生选择“参加投票选举时最强烈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公民”,选择“自己的权利得到保障的”占32.6%,选择从未有“公民”感觉有15.7%[1]。另外,虽然大学生的维权意识相对较强,但是在权利实际受到损害时,大学生的维权行为也存在较多不合理以及被动的情况。有38%的大学生表示“在自己买到假货时,会自认倒霉”。有54%的大学生“会找商家要求退货”。只有8%的大学生表示“会找相关部门举报”。在对“觉得自己在整个国家和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这一问题的回答上,只有12%的大学生觉得“自己很重要”,67%的大学生觉得“自己不太重要,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21%的大学生觉得“自己以后可能会很重要,说不准”。

(三)群体意识逐渐淡化

群体意识是公民意识的重要内容,它强调团结意识和协作能力,强调一种集体主义精神,它要求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加强自我规范和约束,增强群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较高的群体意识能有效的调解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保证个人很好的融入群体,有利于维系群体的团结,保证群体目标的实现。

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日益激烈,当前大学生为90后大军,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群体意识呈淡化趋向,个人主义盛行。他们的认知和行为标准偏向利己主义,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过度主张自身权利的实现,而相对漠视群体权利的声张。问卷调查中对于“是否会主动打扫宿舍卫生”这一问题,26%的大学生回答是“不会”,63%的大学生回答是“看情况”,只有11%的大学生回答是“会”。对于“是否能处理好与舍友的关系”这一问题,56%的大学生表示“一般”,23%的大学生表示“能”,17%的大学生表示“比较不能”,2%的大学生表示“不能”。17%的大学生表示“很在意自己所在班级集体的荣誉和口碑”,57%的大学生表示“无所谓,只要不伤害自己的利益就行”。有38%的大学生表示“学校举办运动会时,会积极报名参加,发挥所长为班级争光”。有49%的大学生表示“不会主动参加,宁愿当观众”。13%的大学生表示“找机会开溜,自己出去玩”。

(四)法律意识相对较高

法律意识是公民意识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树立法制观念是培养公民意识的关键。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重大任务,作出了一系列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论断、新部署。这在给我国掀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崭新篇章的同时,也给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做出了更高要求。作为一名大学生更应努力提高自身法律意识,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学法懂法守法,自觉维护法律权威。

调查发现,有73%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法律观念较强,能自觉的遵法守法”。有54%的大学生表态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会诉诸法律程序解决。有11.4%的大学生觉得我国目前的法律体系很完备,有52%的大学生认为我国目前的法律体系比较完备,能较好的保障人民的各项权益,有63%的大学生认为我国法制建设前景光明。

(五)公德意识较强,但缺乏敢说敢管的公共管理精神

公德意识可以说是公民意识的重中之重,是公民意识的主体内容。社会公德是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所应遵循的最起码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它涵盖着遵守公共秩序,讲文明懂礼貌,维护公共环境清洁卫生以及其他影响公共生活的准则和规范。公德意识高低是一个人道德水平高低的重要表现,一个国家全体公民公德意识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该国社会的繁荣与稳定。

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总体较强,据调查,62%的大学生都能做到自觉排队等车、买饭、进电影院等,80%以上大学生能自觉做到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杂物、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维护公共设施不乱写乱画等。94%的大学生认为乘坐公共汽车应该给老年人以及孕妇让座,但实际让座的只有69%。这说明目前大学生的公德意识虽然总体较强,但仍存在着认知与行动不相符的现象。另外在对“敢说敢管”的公共精神调查中,只有18%的大学生会主动制止公共场所乱扔杂物和吸烟现象,在对老奶奶摔倒要不要扶的问题上,情况更是不乐观。这说明当代大学生更偏重独善其身,自保自安,不愿惹事上身,放任不良现象发展,缺乏敢作敢当敢管的公共意识、主人翁意识。

二、高校如何培育大学生的公民意识

一个国家能否拥有和谐稳定成熟的社会环境,与其国民的公民意识高低息息相关。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更需要人民群众不断提升公民意识,具备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自觉性,肩负起时代发展的使命和重任。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建设的主力军和领航者,更应主动站在时代的前列,培养起高度自觉的现代公民意识。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将公民意识内化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关键,是我国走现代化道路的重要举措,是我国应对全球化潮流的重要任务,是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是我国21世纪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课题之一。由于现阶段我国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公民教育体系,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接班人的重地的高等院校,要积极主动的肩负起培育大学生公民意识的重要任务,多角度多层次的探寻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方式方法,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打好人才基础。

(一)将公共意识、规则意识以及全球意识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近年来,各大高校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也非常重视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加强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公共意识、规则意识以及全球意识是具有鲜明时代性的公民意识内容,自然更应当是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应该将它们积极吸纳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

国民具备较高的公共意识是现代文明社会重要标志。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百姓在“公共生活经验”方面有所欠缺,未能形成很好的现代性公共思维和公共意识[2]。规则意识是市场经济顺利运行的价值理念保证,规则意识要求人们懂法守法、履约诚信、守纪自律。只有人人讲规则、懂规则,社会才能和谐幸福,经济才能发展腾飞。全球意识就是要求公民拥有世界眼光,摒弃狭隘民族心态,正确的对待本国文明与外国文明,既不卑不亢,也不傲慢凌人,善于虚心学习他国之长,在国际交往中具备自觉维护本国形象的意识,自信的展示本国良好精神文化风貌。目前我国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社会转型逐步推进,全球化浪潮如火如荼,因此高校在大学生的教育培养方面更应重点加强公民意识培养教育,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积极的将公共意识、规则意识、全球意识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不断丰富公民意识培养内容,为祖国培养输送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为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添油助力。

(二)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教育

大学生综合文化素质水平较高,作为社会精英群体,他们的言行不仅仅表现的是个人思想道德素质和水平,还反映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社会生活风貌和思想道德水平。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其特定社会角色也赋予了他们更多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大学生不仅要独善其身,更要敢作为、敢言语、敢引领,要勇于承担起对国家、社会以及人民的社会责任,勇于担当起促进社会发展、引领时代风尚的历史使命。

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的发展,西方价值观的传入,导致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受到冲击,新时期社会主义主流道德价值观念还并未内化成老百姓心中的自觉。因此,高校在培养人才时任务重大,要将加强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和使命来对待。这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新时期高校培育大学生公民意识的重要举措。高校应加大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力度和深度,积极倡导社会主流价值道德规范,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公德意识,引导大学生做新时期社会道德文明标兵。同时进一步加强社会责任意识教育,以更好的加强大学生对国家的归属感、忠诚感,对国家和宪法的认同感,增强大学生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自信心,增强保卫国家、维护国家利益的责任感,将大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度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的社会实践者和引领者。

(三)培养起大学生正确的主体意识

公民的主体意识高绝不是意味着以自我为中心,不可把主体意识与自我、自私混为一谈。一个人具备较高的主体意识表现在他能辩证的理解并能妥善处理好自身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当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出现权利分歧时,能正确合理的做出价值选择和科学有效的行为。在当今社会表现为在经济生活中上能平等的参与市场竞争并充分享受自己合法劳动活动的成果;在政治生活中具备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能充分合理的行使自身的民主权利和自由,以及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利;在社会生活中能积极主动参与,以身作则、自律自信,敢于担当、负责,勇于管理和监督。正因为主体意识强调的是公民的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所以主体意识在公民意识中也占据了核心地位。

因此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加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尤其是面对90后大学生大军,面对一群以自我为中心较为严重的年轻人,更应下足功夫让大学生正确认识主体意识、提高主体意识,达到权力观与义务观以及自我意识与公共意识的辩证与平衡。使当今大学生以高度的自觉、自律、自信,以开阔的胸襟和大爱情怀,按照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积极的成长成才,不断自我武装和完善,更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地去适应和融入社会,去投身祖国未来建设。

(四)建立社会参与机制,通过实践增强大学生公民意识

理论课课堂教育是高校开展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教育的主要途径,同时高校也应顺应时代发张要求积极探索其他形式和途径。其中将社会参与机制引入高校教育体系,也是大学生公民教育的有效的方法之一。人们的公民意识不仅仅是在理论学习中获得的,更重要的是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学到和提高的,而且公民意识的内涵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公民意识的高低更是在人们广泛的日常社会生活中得以彰显,公民意识若仅仅停留在观念层面是远远不够的,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武装好自己的头脑,更要掌握好社会参与的技能和能力,如敢于面对问题的魄力,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管理和社会参与的性格和能力,以及独立自主、勇于担当、乐于合作等理性行为能力。真真正正的将公民意识记于心中,践于行中,做到知行合一。

因此,高校加强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除了理论灌输外,还需增强大学生的公民生活实践体验环节,如定期举行升旗仪式,开展节日庆典、举办公民文化节、开展大学生进社区体验活动等,通过潜移默化、直接体验、亲身内化的实践活动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使大学生及早地认识社会熟习社会,提高社会参与能力,掌握起社会生活的本领,使大学生更好的培养起公民意识,并真正的做到突破观念层次,做到知行合一。而且实践活动本身对提高公民意识的这种影响较之理论习得的更加深刻,高校应使这两种教育方法相互结合,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更好的为大学生公民意识养成创造条件。

[1]陈晓萍.大学生公民意识调查[J].思想教育研究,2007,(5).

[2]袁祖社.全球化时代类群本位的公共生活理念与“公民文化”及其价值观[J].哲学研究,2005,(8).

[责任编辑:赵天睿]

G640

A

1008-7966(2015)02-0154-03

2014-12-01

仝莉莉(1987-),女,河南安阳人,助教,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公民意识大学生
论公民美育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大学生之歌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