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文化产业发展态势与改革创新
2015-03-27王平
王平
文化产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途径,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的序幕,特别是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新要求,为江苏文化产业发展改革创新指明了重点领域和基本方向。江苏应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契机,发挥比较优势,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一、江苏文化产业的发展态势
在文化强省政策指引下,江苏各级政府积极实施财政、税收、金融、土地、准入等多方面的优惠政策,社会各界对促进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全省文化产业总体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文化产业正处于快速扩张期。近年来,江苏文化产业发展迅猛,2007~2012年平均增速达到32%,居各行业前列,为GDP平均增速(10.8%)的3倍;2012年江苏文化产业增速达30%,明显高于同期北京(10.8%)、广东(12.8%)和山东(17.9%)等省市的文化产业增速;2012年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达到2330亿元,名列全国第三,在全国文化产业中的份额达到12.9%,超过GDP占全国的比重(10.1%);文化产业总体规模、发展速度和发展潜力均列全国三甲。
文化产业正向支柱性产业迈进。从占比上看,江苏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稳步提高,已从2007年的2.3%提高到2012年的4.3%,逼近作为支柱性产业的标准(5%~6%),对GDP的贡献率达到5%,显示出成为支柱性产业的潜力和趋势。从业态上看,数字动漫、网络游戏、云媒体视频等新兴业态的不断涌现,有力地推动了文化产业向支柱性产业的转变。文化产业成为全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引擎,促进了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江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不断彰显。
文化产业正向集聚化方向发展。一是区域集聚度提高。目前,江苏有各类文化产业园区137家,数量位于全国第三,其中国家级园区、基地23家,常州文化创意产业基地被评为首批全国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企业入园率和园区产业集聚度不断提高。二是产业集中度提高。江苏新闻出版业营业收入、江苏广电集团收入、江苏动漫游戏产业收入,在全国均名列前茅。
文化企业呈现多元发展格局。目前全省共有文化产业法人单位3万多家,其中民营企业占70%,港澳台及外商投资文化企业总量占全省的4.4%,民营文化企业的单位数、从业人员数、资产总量、营业收入分别占内资企业的78.4%、67.9%、34.75%和40.7%,从业人员占2/3以上,在文化娱乐、动漫游戏、艺术品经营、文化创意设计等领域增长快速。非公有制文化企业贡献已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一半。国有文化企业升级步伐加快,2012年以江苏广电集团、新华报业集团、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省广电网络公司、江苏省演艺集团等为代表的骨干文化企业完成营业总收入258.7亿元,同比增长39.4%。全省初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
文化产业国际化趋势日益加强。积极融入国际文化市场产业链,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文化产品与服务出口额增加,2012年达到19.7亿美元,文化系统已转制院团赴境外商业演出收入达到67.0万美元,动漫游戏业、演艺业、工艺美术业、艺术品业出口也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二、江苏文化产业发展的“三个不匹配”
江苏文化产业总体欣欣向荣,但我们也应看到,目前江苏文化产业发展与自身的地位尚有“三个不匹配”:
文化产业规模与文化资源大省的地位不匹配。江苏拥有相当丰富的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的比较优势非常明显,但是这种比较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还没有转化为相应的文化产业规模和具有影响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一方面,对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性的文化资源存量(即历史既存),如文化遗产、文化大师、文化精品等开发利用不够,发展“资源依赖型”文化产业的成效有待提升;另一方面,对具有跨地域流动性的文化增量资源吸引、争夺以及重新配置的能力不强,发展“文化创造型”文化产业力不从心。现实中,因文化资源丰裕而陷入“文化资源的诅咒”的地区有之,如陕西、山西、河南等省,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众多的文化古迹,但因开发能力有限,不仅没有带动相应的文化产业发展和繁荣,甚至某种程度上还制约了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而文化资源并不丰裕、文化产业却比较发达的地区也有,如偏居岭南的广东被戏称为“文化的沙漠”,却成为中国文化产业产值最大的区域,在文化创意、动漫游戏、数字出版、网络音乐、数字娱乐等新兴文化产业领域,均领先全国,主要得益于文化创造对文化流动性的充分利用。因此,无论从文化资源本身还是文化创意上看,江苏文化产业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有待挖掘。
文化产业发展实力与第二大经济省份的地位不匹配。多年来,江苏的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广东。但文化产业发展实力并没有取得同等的地位,多项发展指标不够领先。从总量上看,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高,2012年为4.3%,尽管比2011年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仍低于北京(12.3%)、广东(6.0%)、山东(5.1%)和浙江(4.6%),甚至落后于一些内地省份;从品位上看,文化产业发展指数低于北京、广东和浙江,在全国屈居第四位,文化内涵深刻、形式新颖、技术先进的精品力作和知名的文化品牌有限;从能力上看,全省4万多家文化企业中,具有创意、研发、制作水平的文化企业还不多,企业“小”、“散”、“弱”现象比较普遍(规模在300万元以下的占80%);从结构上看,江苏对外文化贸易发展落后于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2012年江苏货物贸易占全国比重为16.5%,位列全国第二,服务贸易在全国位列第四,而文化产品贸易位列第六,仅占全国的2.5%。总体上看,江苏的经济实力较强,文化产业发展实力尚弱,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有待拓展。
文化产业的创造力与全国第一区域创新能力省份的地位不匹配。江苏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五年(2009~2013年)全国第一,成为我国创新成果最多、创新资源集聚能力最强的省份之一。2013年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2.4%以上,达到了创新型国家投入水平,全年全省授权专利量24万件,其中发明专利1.7万件,知识产权综合发展指数跃居全国前列,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7.5%。但江苏的区域创新优势还未充分运用于文化产业发展中,科技创新优势还没有转化为文化产业的创造力。目前,江苏文化产业产值规模扩张的一半以上还主要依靠文化产业最外围的相关层支撑,而科技含量较高、带动效应较强的核心层直接贡献的增加值仅占1/5,而且还呈逐年下降趋势;在以服务为基本属性的文化产业中,增加值却主要依靠文化制造业,如2012年江苏全部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中,文化制造业、文化批零业、文化服务业所占比重分别为49.9%、5.0%、45.1%,还没有出现“文化创意和科技的融合创新,犹如原子爆轰,可以把能量辐射到各个产业和广阔的社会领域”的现象,文化产业内部结构仍有很大优化空间。
三、江苏文化产业的改革创新思路
当前江苏文化产业发展已经进入了新时期、新阶段,在今后的10~20年,江苏应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契机,发挥文化资源禀赋、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比较优势,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化解束缚江苏文化产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上台阶。
立足支柱产业目标,全面化解要素瓶颈。为了实现“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目标,全国各地纷纷把文化产业作为先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先发展。与文化产业热潮相伴随的是更加激烈的文化资源要素竞争,江苏文化产业扩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资金、人才、创意等诸多要素瓶颈约束。因此,在文化产业的资源要素配置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特别是要培育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拓宽文化产业的融资渠道;培育健康的人才市场,促进人才资源的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建立健全文化创意市场,借助市场的价格发现机制来促进创意生产。同时,注意发挥好政府的引导作用,特别是要用好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安排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江苏2013年财政预算安排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6亿元,比上年增加6000万元,增幅高达30%,但与发达省市相比,资金规模依然偏小,应在可行的财力范围内扩大专项资金规模,进一步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力争各级政府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更加强劲的资金支持,提高对社会各界资金的吸引能力和引导能力。
加快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培育创新型文化产业集群。江苏各地要加快转变各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优势为文化产业优势,应深度开发传统文化资源的特色内容,集中培育地区特色鲜明的文化产品、文化产业链条,突出产业集群特色。随着文化资源的不断开发,文化资源优势对于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价值趋于下降,真正支撑特色文化产业集群长盛不衰的是集群创新优势。要合理把握文化特色的区域界限,防止相邻经济区域之间或相似文化区域之间产生恶性竞争,进而侵蚀文化产业集群的生命力。要从战略层面,深入研究评估全省可供产业开发的特色文化资源,提出资源利用转化规划,形成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产业链完整的特色文化产业基地、园区和集群。鼓励挖掘、保护、发展民间特色传统技艺和服务理念,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意和设计企业,支持设计、广告、文化软件工作室等各种形式小微企业发展,支持专业化的创意和设计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打造中小企业集群。推动创意和设计优势企业根据产业联系,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业务合作,打造跨界融合的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
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比较优势,探索独特的文化产业发展道路。江苏各地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不同,须根据具体情况,围绕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方面进行政策创新。苏南地区经济发展最好,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政策创新的重点建立在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上,如“昆山设计推进计划”;苏中地区应充分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创新的重点建立在支持当地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如“泰州凤城河风景区”开发建设;苏北地区应利用政府的扶持政策和富有特色的民俗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业,政策创新的重点建立在关注本地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和支持文化旅游业发展上,大力弘扬红色文化、淮扬文化和江海文化,把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转化成现实的文化产业优势,为未来发展创意产业积蓄力量。在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时代,依靠但不能完全依赖文化资源禀赋,有时还要跳出文化资源的局限,依托本地经济发展优势、科技创新优势以及资源整合优势,“无中生有”地发展文化产业,如常州的恐龙园,无锡的灵山大佛等,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优势和科技创新优势,积极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体育等产业的融合发展。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高内生创新能力和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文化体制改革是激活文化发展动力、促使文化产业跃上新平台的重要保障。随着文化产业政策“递减性效应”的出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成为文化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要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和中央的部署,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准确把握和妥善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文化与市场的关系,加快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不断健全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国有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步伐,支持民营企业以合资、合作、参股、持股等多种形式参与改革。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文化产业发展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执行国务院对小微文化企业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制定江苏版的小微文化企业发展专项政策,在市场准入、减轻税负、信贷支持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同时,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推动优秀文化企业融资上市。
加强国际合作,构建多层次宽领域的文化产业“走出去”格局。文化产业是一个非常国际化的门类,本身就是国际合作和交流的良好载体。要在积极融入国际文化市场产业链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国际视野,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增强江苏文化影响力和国际传播能力。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引进有利于江苏省文化发展的人才、技术、经营管理经验。探索符合国际惯例和市场运作规律的营销方式,加强国际文化产品交易平台和国际营销网络建设,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化运作为主要方式的推动文化产品“走出去”模式,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鼓励文化单位同国外机构进行项目合作,鼓励社会组织等参与海外文化中心建设,承担人文交流项目。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支持文化企业到境外开拓市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进行战略投资,推动文化产品进入海外主流社会。
提升政策法规效果,实施文化产业“双向清单”管理。近些年,江苏各级地方政府出台了大量文化产业规范性文件,有力地促进了文化产业的良好发展。但效力层次不高,绝大多数政策主要着眼于解决文化产业发展初级阶段的问题,如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市场管理等方面,而促进文化产业纵深发展方面的政策措施尚不多见,迫切需要补充和完善有关文化产业专业化、规模化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及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从国家层面看,需要尽快出台《文化产业促进法》来规范部门和部门之间的边界行为,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从江苏层面看,需要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要求,建立文化产业发展清单,对政府实施“正面清单管理”,切实放宽文化市场准入政策,简化文化行政审批事项,完善公开规范准入程序;对市场实施“负面清单管理”,鼓励各种社会力量进入未禁入的文化领域发展,除关系国家安全和生态安全,涉及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等项目外,实行企业投资项目依法依规自主决策。以此全面促进江苏文化产业的有效管理和健康发展,开创文化产业发展新局面。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工商管理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浩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