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包容式发展理念对于中国文化旅游产业的多维度意义

2015-03-27彭若木

企业文化·中旬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包容性旅游业理念

彭若木

摘 要:本文借鉴了亚洲开发银行所提出的“包容式增长”的理念,将其应用于中国温慧娟旅游业中并探讨其应用的现实意义,提出其对文化旅游的发展具备多维度的意义,其重要性不言自明。

关键字:包容式旅游;文化旅游 ;和谐

中图分类号:G124; F592.7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中国目前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得益于国际国内两种环境的宏观背景,旅游业的诸多优势以及对于中国社会及经济的总体影响已经自不待言,无须赘述。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的文化旅游产业更是旅游业的灵魂,也可以说具备更多的附加价值可以进行创造和利用。而对于文化旅游产业进行全国通盘的战略考量,可以说是推进并确保文化旅游产业的优势领先地位的必要的谋划。对于文化旅游产业,显然不能再利用过去那种规模化,集约化的并且以项目的数量和利润的多少为唯一考核标的。这样的发展方式已经带来了相当大的危害,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应该选择并且坚持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这种理念应该和世界范围内的旅游及社会发展总的价值趋近,并且可以引导出正确得发展模式。在这样一个重要节点,更具备体系化和人文关怀性质的“包容式”发展理念自然地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在2007年亚洲发展银行提出这样一个概念以后,国内学界对其进行工具性研究的成果不少,尤其是最近两三年,结合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各项战略,关注此问题的成果较为丰硕。主要有以下:王超、郑向敏(2012)指出了包容式旅游发展同其他的旅游种类的关系;王超(2013)在借鉴印度扶贫工作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应该建立五位一体的ITD旅游发展模式;王京传和李天元(2011)分别对旅游的内部增长和外部增长在包容式发展的理念下给出了一些政策的建议等等。纵览这些已有的成果,不难发现,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聚焦于此种发展理念对应到的某种具体旅游形式的发展模式上面,这并不难理解,过去的旅游发展中经济属性远超社会属性的现实会为此做出很好的注脚。而将我国旅游业中的最具人为操作性的文化旅游业作为一个整体,用该理念进行观照的研究可谓付诸阙如。有鉴于此,本研究以此为题,关注在更为凸显价值与情感的“后旅游”时代下具备体系化和人文关怀性的包容式发展理念对于文化旅游业的多维度意义群,以为旅游实践决策谋定好方略与路线。

二、包容式旅游发展理念的内涵

2003 年12 月,世界银行出版的《全球化增长与贫困( 建设一个包容性的世界经济) 》政策报告提出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包容性问题( 蔡荣鑫, 2010) 。2004 年5 月,亚洲开发银行发布的《在亚洲发展中国家持续性减少贫困的包容性增长: 基础设施发展的强化角色》报告初步界定了包容性增长的概念,提出要通过提高穷人的市场进入程度、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等手段来引导穷人参与经济增长进程( Ifzal,Xianbin Yao, 2004)。 亚洲开发银行和世界银行先后提出并强化的“包容式增长”理念, 由于从词源和实践来看,其核心词“增长”只具有数字意义, 故国内大多数已有研究是把此种“包容性增长”的理念覆盖并移植到了发展的领域,而从实际内涵来看,也的确如此。就其本身概念来说,Ravi( 2010) 提出并阐释的。根据其观点,包容性增长是指参与机会平等的增长,既注重创造发展机会,又注重让所有人都能平等得到这些机会。首先,经济增长是包容性增长实现的基础,但经济增长不能仅仅是单一GDP模式的增长。其次,包容性是包容性增长的目标,要让处在不同环境中的人们都能够平等地参与经济活动、为经济增长做出贡献并公平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就其经济维度而言,包容性增长要求收入分配的公平,重视就业机会的公平,尤其要求经济增长要给穷人等弱势群体带来就业机会的增加。就其社会维度而言,包容性增长要求重视社会安全,支持弱势群体,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关注人类健康并加大政府扶贫力度。就其制度和政治维度而言,包容性增长追求社会包容和增权。(Ganesh,Ravi, 2010)

可以说,旅游业中所谈论到的包容式发展就是建基于包容式增长的理念,再附加考虑了旅游业的特点而形成的一个子观念。包容式旅游是在产业应用背景下的具体展现,核心举措是将赋予旅游业的众多参与主体以及利益相关者以平等的权利,使其能够全面深入地共享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发展红利,以此促进社会的进一步的和谐发展,乃至创造和谐世界。

三、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特点

当下的中国,适逢政府主导下的旅游产业发展已历三十多年,大众旅游已经全面占据市场,同时也孕育着未来旅游甚至未来社会发展的些许可能性。旅游产业因此也亟待转型升级以更好地适应及助力社会的发展。旅游产业的纯粹经济化到社会事业化性质的增加也见证了这个时代性的社会发展变迁。关于文化旅游产业,其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和遗产旅游和休闲旅游有重合,也有其特点和个性。只要是以文化吸引物为旅游核心物,在其旅游地具有比较丰富和独特的文化氛围,都可以算作文化旅游。因此,今天的历史街区打造的休闲旅游地带,环城旅游游憩,文化遗产旅游,以及今天的创意文化旅游,都属于文化旅游产业的业界范畴。

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在我国呈现以下的特点:一,可选用的吸引物数量众多,门类丰富。无论是民族文化,还是其他文化遗产,以及节庆事件。而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文化旅游本身的地方/ 场所感的维持和营造就不是那么容易,容易造成多城一面,多地一面的刻板印象记忆,不利于旅游的整体提高。二,在我国的旅游产业中占据的比例很高,在实际的效益上以及对于社会就业上都贡献良多。三,文化旅游相对于较为纯粹的非文化旅游而言,更加依赖于游客与东道主的交流,这就必然要求更好的旅游服务,另外,对于东道主文化的保护也更多地在文化旅游中提出了要求。

四、包容式理念对于文化产业的意义群

推行包容式旅游发展理念,以为着在发展旅游中药切实贯彻平等,多元,和谐等有益社会的核心要素。对于文化旅游的基石,文化产业来说,包容式旅游发展理念具有如下的几点重要意义,并且其互相着力,搭建成一体系,构建成一个意义群组。

第一,包容式旅游发展强调参与者的平对,共同协商,这为文化旅游的良性发展提供了最稳定的政策基础。尤其是在社区旅游以及乡村旅游中体现的最为明显,经济利益的协调只能以平等协商来完成,过去的开发公司和村社干部的分包利益显然是对农村及城市社区基层人民利益的漠视,同时也为社会不稳定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第二,国家加强扶贫力度,乃是包容式旅游发展的又一属性。中国的较为偏远的民族地区及山区,社会发展程度低,自然条件差,发展第一,二产业具有不可跨越的障碍,而其本身的由于文化闭塞所保存的自身传统文化,可以被旅游市场所接受。那么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下,比如“红色旅游”和“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展就是在这个政策下受益的。

第三,在中国现阶段推行新型城镇化的当口,要坚持城乡的各自特色,不是一味的农村模仿城市,就其本源而言,是要让人口,尤其是青壮年人口留在乡村。这就势必要减少或者一定程度地弥合城乡的经济差异。通过包容式旅游发展的推进,使得乡村的现代化得以在旅游为引导下进一步得实施。这样不光减少了社会矛盾的激化的可能性,同时也使得城乡双元能够以更为良性的方式在新时代中得以发展。

五、结论

包容式旅游发展是我国目前从外引进的一种发展理念,但由于它着眼深邃,心怀广大,并不是一味地关注经济发展的数字,而是在社会发展领域的广泛助力。因此,该种理念与我国传统的“自利利他,入世经济”的观念不谋而合。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包容式旅游发展,也许不是一个经常被用到的词汇,但是其包含的意味和深意,将注定其实质上会被旅游业尤其是文化旅游业界所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1]王超、郑向敏,我国包容性旅游的发展 [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2年09期 34页

[2]王超、王志章,我国包容性旅游发展模式研究——基于印度旅游扶贫的启示 [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 第5期  54页

[3]王京传、李天元,包容性旅游增长的概念内涵、实现机制和政策建议[J]  旅游科学  2011年11期刊 11页

[4]蔡荣鑫,包容性增长探源[N].第一财经日报, 2010-10-13.

[5]Ifzal,Xianbin Yao Inclusive Growth for Sustainable Poverty Reduction in Developing Asia:The Enabling Role of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R].Manila: Asian Development Bank, 2004.

[6]Ganesh R,Ravi K.Inclusive Growth and Inclusive Development: A review and synthesis of Asian Development Bank literature[C].//Ganesh R,Ravi K.Inclusive Development: Two papers on conceptualization, application, and the ADB perspective.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2010:26-48.

猜你喜欢

包容性旅游业理念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Diversity:Driver of Innovation and Growth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包容性增长的理论内涵及实施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
旅游业
简析1912—1928年北京的旅游业
亚洲的崛起需要各国相互理解、尊重和支持 实现包容性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