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舞蹈兴趣的发展与培养
2015-03-26巴茜任敏
巴茜 任敏
幼儿园的舞蹈教育作为新课程标准下的艺术形式,在幼儿教育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优美的舞姿能够将幼儿带入美的世界,既能愉悦心情也能陶冶情操。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很容易对舞蹈产生热情和兴趣,觉得“手舞足蹈”好玩、好看、好学。那么如何将这种浅层兴趣、表面热情转化为主动学习舞蹈的推动力?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主动去激发和培养幼儿学习舞蹈的兴趣,积极培养和提高幼儿对舞蹈的感受、体验及表现能力,把幼儿的兴趣引向自我欣赏和体验成功上。
一、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舞蹈作为一种艺术方式,其内蕴是在翩翩起舞的动作中展现出来的,它同其他课程一样都需要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兴趣。幼儿教师在讲授舞蹈动作时,往往用规范的语言和动作来讲解动作要领,但这类教学形式很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忽略了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成功的教学手段是依靠兴趣来唤起幼儿的各种感受,使他们在这种愉悦的感受下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情感,当幼儿进入角色后就会产生与之相协调的动作,从而达到学习舞蹈的目的。在幼儿舞蹈教学中,教师情绪饱满,幼儿自然兴趣浓厚,教师动作优美,幼儿就乐于模仿。因此,教师保持良好的情绪,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对教师的要求做出迅速的反应,这样就能够收到预期的效果。如在表演藏族踢踏舞《开火车》时,教师首先引导幼儿用小脚丫踏出“哒哒、哒哒、哒哒”的节奏,让大家模仿火车前进的节奏,体会出脚踏点,从而掌握藏族踢踏舞的基本要领。这节课教师如果语言形象具体,动作优美直观,情绪积极饱满,就可使幼儿在游戏中完成舞蹈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发展幼儿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却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培养幼儿想象力应当将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作为前提,使其头脑中充满各种各样事物的形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用具有启发性、形象性的语言让幼儿展开充分的想象,带领幼儿加深对于舞蹈作品的领会。如《小蜜蜂》这首歌曲是歌颂勤劳的小蜜蜂的,在教学中首先让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蜜蜂的形象是怎样的,蜜蜂是如何飞行的,蜜蜂是如何劳动的,然后教师再进行详细讲解,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编排成舞蹈作品,让孩子们演练。再如教师在讲述《波浪组合》时,先引导幼儿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去联想:天空的鸟儿是怎么飞的?水里的鱼儿是怎么游的?当幼儿用身体动作展示出来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并且用形象的语言进行启发、讲解舞蹈动作,这样能够充分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让幼儿在联想中去掌握舞蹈动作,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三、培养幼儿创编能力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舞蹈的风格特点各不相同。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幼儿对民族舞蹈的认知能力,了解不同民族舞蹈的基本动作要领,初步掌握其基本动作技巧,激发幼儿学习民族舞蹈的兴趣,培养幼儿的舞蹈创编能力。如在学习《哈达献给解放军》舞蹈中,教师引导幼儿根据藏族音乐的特点,以鲜明的藏族舞蹈动作“膝盖的颤动与屈伸”为基础,靠摆袖、踏步表达出舞蹈动作的要领,从而提高幼儿对舞蹈的兴趣。再如学习新疆舞时,有的幼儿回忆起已有的知识经验——维吾尔族舞蹈的鲜明特点是动脖子,就会随着音乐情不自禁地扭动脖子,甚至还加入别的动作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初级阶段,培养高素质人才就必须从幼儿素质教育抓起。舞蹈教育作为幼儿教育中一种重要的艺术教育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幼儿舞蹈教学的规律,重视对幼儿舞蹈兴趣的培养,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舞蹈的技能技巧,充分发挥想象能力,发展创编能力,培养审美能力,实现快乐成长!
(本栏责编 阿 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