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期德育课程评价
2015-03-26惠祥祥
惠祥祥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学校要不断创新发展模式,进一步改革德育工作,着力改变当前的“假、大、空”,让德育工作逐渐回归务实和求真的本源,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德育评价体系,切实提高德育工作成效。
关键词:构建;德育;评价体系
一、德育课程评价的背景意义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正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学校方面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转变人才发展战略,大力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在这一阶段,学校要建构起科学有效的德育评价体系。当前,我国受传统德育评价体系的影响,学校德育评价正面临着严峻的形势,现行德育评价体系难以满足人才培养需求,负面影响日趋明显。时至今日,小学生大讲爱国主义,中学生尚且崇尚集体主义,而大学生就只讲个人主义。由此可见,学校要着力改革德育评价体制,摒弃传统的“假、大、空”模式,建构起求真务实的德育评价体系,推动学校德育评价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合格人才。
二、如何做好新时期德育课程评价
1.坚持以人为本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学生是评价的主体,所以,在建构评价体系时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尊重每位学生的主体差异和个性发展需求。评价者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和价值观,正确认识人的基本特性和本质,尊重人的发展需求,始终坚持平等、宽容的态度,认真聆听学生的声音。作为一名普通人,都会有无法避免的缺点和平庸,但是缺点并不能影响其存在。每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的犯错误,教师要给学生犯错误的权利和机会,并帮助其纠正错误。人只有不断地犯错,并不断地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快速成长起来。所以,在建构德育评价体系时,评价者要尊重人的发展需求和规律,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要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求教师进一步解放思想,着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改变传统的以知识背诵为主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情感体验的条件,切实提升学生的内在素养,引导学生思想观念发生根本性改变。在转变学生道德行为的过程中,教师要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并将其作为学习的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律自主意识。无数实践经验表明,学生在发展道德判断能力以后,就会从根本上改变学校德育工作现状,学生具备了良好的道德认知能力以后,就能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妥善处理各类道德问题。所以,在制定道德评价体系时,评价者要着重考虑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而不是拘泥于具体的行为条例。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和差异,激励学生不断进步,提高学生的行为判断能力和主体意识。
2.以公民道德为基本评价标准
“公民道德建设”概念首次出现于《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这有助于贯彻落实学校的德育工作。长此以往,我们所讲的道德建设主要涵盖了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以及社会公德等在内的社会主义道德,是对社会整体的约束,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显得很空洞。“公民道德”主要是以个体为根本出发点,它有着更强的适应性和普遍性,易于大众接受和落实。公民作为一个法律概念,而公民道德的提出为法律实施提供了根本性保证,有助于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四有青年”。学校要进一步改进德育评价体系,着力改进行为评价标准,将德育评价落到实处,确定公民应遵循的基本道德底线,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质量,保证社会正义和平等。在制定学生道德评价体系和标准时,评价者要坚持从公民角度出发,科学衡量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和规律。在制定道德评价标准时,要将世界、国家、社区、邻居、学校、家庭和个人作为基本核心,完整地体现出道德建设的序列性和层次性,让学生自觉融入道德评价工作中。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实现国民素质的提升和进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人力资源基础。
3.实现评价内容的多样化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的多元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不同的文化相互碰撞,德育工作显得至关重要。要顺应形势发展需求,学校方面要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现状,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丰富评价工作内涵。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既要允许不同的价值取向同时存在,又要实现各种价值取向的融合,实现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平等对话,寻求社会公众利益和群体利益的和谐共存,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意识,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共融。
总而言之,学校要进一步改进德育评价标准,不断改进德育工作方法,着力培养和发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让学生学会为人处世,学会包容与合作,不断适应社会主义人才发展需求,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主动地位。
参考文献:
冯松.我国中学德育课程改革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4.
基金项目:2014年度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课题,课题编号GS[2014]GHB0075。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