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15-03-26叶涛
叶涛
目前,社会上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供不应求,主要原因是作为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技工院校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学校办学定位不准确,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二是办学条件较差,教学实践设备投入不足,或已有设备相对滞后;三是既懂理论又具备实践技能的“双师型”教师较少;四是学校还没有摆脱传统的学科式教学模式,所培养的学生与岗位实践脱节。因此,技工院校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亟待转变,教育教学模式改革需进一步深化,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既懂理论又有较高实践操作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笔者结合所在学校的实践经验,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技工院校人才培养定位
在专业设置上,学校应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根据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需要来确定教学内容、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强调实践训练,使得技工院校培养的人才能与企业岗位无缝对接。因此,技工院校人才培养应该定位为:以直接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社会综合职业能力为主要内容。将“以技能为重点”作为学校的主要办学方针。
二、技工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1.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技工学校毕业生的优势在于具有较强的职业意识和动手能力,就业后能够较快地适应岗位角色,这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体系完备、运行良好的实训基地。然而,要真正做到使技校毕业生就业后“零距离”上岗,仅靠校内实训基地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必须借助或依靠企业,通过校企合作为技工学校学生提供先进的实训设备和真实的技能实践环境。
①“定向培养、订单培养”模式
我校先后与信阳航天车辆厂、信阳航天标准件厂、河南二纺机股份有限公司、信阳安装公司、信阳钢厂等多家知名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协议”,建立了定向培养合作关系,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学生的实训课由学校、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承担。企业全程介入教育教学过程,重点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使学生毕业后就能胜任岗位操作的需求。同时,学校根据企业的要求,与企业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共同组织教学,组织定向招生,定向培养,运用属地就业的订单式培养模式培养学生。
②“工学结合”模式
学校利用企业的先进技术进行师资培训,每年派部分青年教师,根据专业特点深入企业现场进行锻炼,学习新工艺、新知识、新技术,了解新设备,培养专业实践能力。将企业作为学校相关专业的实训基地,积极推介学生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即工学结合)。我校每届学生最后一年都要到企业顶岗实习,加强岗位技能训练,技能水平得到了巩固和提高。同时,学校也要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以先进的设备设施吸引企业到学校实训基地从事产品生产、参与实习教学。目前,学校已初步形成了产、教、研一体化的工学结合新模式。
③“共同开发”模式
学校与企业在合作中,以促进企业良性发展、提升学生素质为目标,与企业在经营、生产、质量管理以及产品研发和人力资源、设备资源等多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合作。学校在“共同开发”过程中,提出了“校企合作,创新职教”的理念,旨在通过课程改革,提高学生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协作意识、环保意识、安全生产意识、健康意识等在内的职业核心能力。
④“校企共建”模式
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引企入校”,2008年我校与上海欧维德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办学,开设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企业为学校提供了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设备,派专业技术人员负责专业课和实训课教学;学校负责筹建标准厂房(含配套设施),负责文化课和技术基础课教学,并按照学校要求,完成教师培训、学生实习实训。二是“企业全方位参与”,即企业在专业设置论证、教学计划开发、课程开发及实训设备投入、师资培训、学生实习与就业等环节,全方位参与学校教学改革,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2.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
2006年以来,学校选择了计算机、数控加工、电气自动化三个重点专业进行一体化教学改革。一是通过精选一体化课程开发人员,与企业共同开展市场调研,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推行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试行弹性学制、学分制等新型学习模式,建立新课程模式和新学习模式下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评价体系等,开发一体化课程。二是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引导教师朝着一体化教师的方向发展。通过加强相应的教师业务培训,组织教师学习、了解企业对职业规范和操作技能的要求,聘请业界知名专家到校介绍先进的培训理念,以及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等方法,建立一体化教师队伍。三是通过建立实训基地、加强设施建设等方法,建设一体化教室。
(责编 陈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