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跟鞋,布底鞋

2015-03-26张学芬

滇池 2015年3期
关键词:鞋帮婆家缝制

张学芬

从记事开始,每年秋收结束空闲了的时候,母亲就开始了一年一度大张旗鼓的做布底鞋儿。

做布底鞋儿的第一道工序,就是把家里的废旧衣物找出,拆开洗好。然后煮上一锅面浆,把这些干净的布一层一层展开裱糊在木板或纸板上,最后一层则裱糊上白色的新布。等这裱糊好的“千层布”风干了的时候,照着早以准备好的鞋样,裁剪出鞋底鞋帮,开始了她的纳鞋底儿和缝制鞋帮,待鞋底鞋帮缝好后,把鞋帮用锥子棉线缝在鞋底上,才完成了布底鞋儿的制作。

纳鞋底儿,就是在裱糊好的“千层布”上一针一线地缝满,让蓬松的布底变得结实美观。裱糊好的布底至少有二三十层布,加上风干了的面浆,变得有些涩硬,每缝一针,都得非常用力。母亲总是坐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眯着眼睛,轻松自如飞针走线地纳着鞋底儿。那种安详和专注,让平时风风火火的母亲是那么的温柔和充满了女人味。

坐在一旁的我们,在母亲的说教下会接过母亲纳着的鞋底,试着缝上两针。可在母亲手里轻松自如的针线鞋底,到了我们手里就不听使唤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难得缝过一针,折腾个半天,歪歪扭扭的缝出两针,却是弄得满头大汗或是让针扎破了手指。于是吹着被针扎出了血的手指把鞋底一扔,感叹着纳鞋底儿的不易并结束了这种艰难的学教。

这时候的母亲,总是发出低低的叹息。说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活儿,到了我们这一代是要彻底失传了,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母亲说像我们姐妹这样尤其是像我这样的女孩,若是生在以前,怕是连婆家都难找到。

母亲说原来衡量一个女人的标准有三个,一是针线好,二是锅灶好,另外一个就是要长得肥硕干得了体力活。若是再能认几个字,便是文武双全,是媳妇中的极品了。

针线好不仅要求会挑花绣朵,最基本的还得会纳鞋底儿,缝得一手好布鞋。锅灶好就是脚勤手快能做得出一大家子人吃的一手好饭菜。母亲说原来的女人出嫁时,对婆家的三亲六戚,都得送上自己亲手缝制的布底鞋儿,通过鞋子的针脚和样式,婆家就可判断出女子的贤惠和才能。所以,女子到了十二三岁就得学习针线活就得学会纳鞋底儿了。

布底鞋儿,在女人嫁妆中是必不可少的。

用母亲的话和原来的标准衡量,我无疑是负了母亲的。

一直以来,我对母亲的说教是那么的心不在焉。在母亲示范我们做布底鞋绣花鞋垫的时候,常常是母亲一转身我就捧起那些用母亲的话说是“当不成饭吃”的书去读去啃;对母亲的指点说教,我常常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整天让自己的思想随着各种书里的人物天马行空的到处恍惚神游。所以,姐姐们虽不会纳鞋底儿,但至少也学会了相对简单的绣鞋垫至少也是会缝缝补补的。而我,却是让母亲最为担心的。

我不会纳鞋底儿、我不会做一手好饭菜、我又瘦又小。

还好我没有生在以前的时代;还好长大的我好歹还是找到了婆家;还好我能写点文字而且学会了驾驶。不认字的母亲,有一次不知从哪儿弄到一本《滇池》文学杂志,说是我写的书。其实这哪是我写的书,不过是这本杂志上有一篇我写的文章而已。在母亲的理念里,汽车驾驶理所当然天经地义是只有男人才能干的事情,应该是绝对的属于武了。而她柔弱的女儿,居然能驾驶住一大张汽车,也算是能文能武了。

这些,多少让母亲有些放心和欣慰。

母亲又在感慨,在她们那个年代,女人不会缝衣服不会做鞋子那一家子人就没有衣服鞋子穿就过不好日子;在她们那个年代,女人生完孩子做不完的家务忙不完的事哪有什么时间去失眠或得什么忧郁症;在她们那个年代,有吃有穿就不错了,哪像我们现在挑肥拣瘦的;在她们那个年代……

母亲继续唠叨着,说哪能想象到了我们这一代,该学的学不会,不该学的倒学会了,但还真是比她们幸福多了。

是的,在母亲她们那一代,在我们小时候,街上没有成品衣物卖,后来有卖的了家里也没有多余的钱给我们买,全家的衣服鞋子都得靠母亲亲手缝制。在忙碌了一天的辛劳后,在每晚昏暗的灯光中,母亲把整块的布料裁剪了缝制衣服裤子,边角边料废旧衣物就用来缝制鞋子。因布料的缺失和物品的贫乏,每年只有过年的时候,我们姐妹才有了一身新衣服和一双新布底鞋。而父母,却是从未见他们在过年的时候穿过新衣服。

唯一的一双鞋子,让我是那么害怕过下雨天。因为只要下雨,布底鞋就会弄湿。有一次我为了不让鞋子弄湿弄脏脱下赤着脚走路而被玻璃划伤了脚。那个长长的鲜血淋淋的伤口,让我对布底鞋充满了怨恨和渴望。我怨恨布底鞋的防水性太差,我渴望能有两双以上能换着穿的布底鞋。那样,就可以不用担心弄湿就可以不用老是穿着脚趾头外露的鞋子了。四五岁和父亲到他们工厂时,同厂的叔叔阿姨总是热情地向我伸出拥抱的双手,而我则一个劲的往后躲往后缩。父亲笑着说我胆子小怯生人,其实我是想藏住那双老是坏了的布底鞋藏住老是露出来的两个脚趾头。

后来,市场上出现了解放鞋、白网鞋和五花八门的布鞋、凉鞋、水鞋和皮鞋。从小对鞋子的渴望和根深蒂固的鞋子情结,让我在有了钱之后让鞋柜里放满了各式各样的鞋子尤其是各种各样漂亮的高跟鞋。

终于,圆了有多双鞋子的美梦;终于,穿上了梦寐以求风情万种的高跟鞋;终于,那些纤细的高跟鞋让瘦小的自己看上去挺拔了很多。

于是,穿着各种高跟鞋为工作为生活而奔波忙碌着。

母亲缝制的布底鞋,早被我们认为不适用和认为土得掉渣而被打入了冷宫封存进了记忆。

而母亲,依旧继续着她一年一度的做布底鞋儿,依旧固执地坚持只穿自己缝制的鞋子。母亲总是说乘着她的眼睛还能看见,乘着她还有力气还纳得动鞋底,要为我们做些布底鞋儿留着。她说总有一天,等我们上了年纪老了穿不住那些悬颠颠的高跟鞋时,我们肯定还会穿这些脚踏实地的布底鞋儿。

事实上,母亲的想法和预见在我们还未老了的时候就已经应验了。

人到中年后,身体开始感觉到疲惫和种种不适。自然就想到了健身和锻炼身体,试着去参加了跳舞和跑步,高跟鞋肯定是不适用了,买来运动鞋和舞鞋。可运动鞋感觉太闷沉、舞鞋感觉又太单薄。逛了好多回街找了好多次,先先后后买回来五六双鞋子,却终是没有一款舒适喜欢的。

就在那么一天,不知怎么忽然地就想起了母亲的布底鞋儿,翻出扔在杂物间布满灰尘的纸箱里的那包布底鞋儿,找一双穿在脚上,那一份松软和温暖,那一种脚踏实地的舒服。真正让人感到“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

久违了的布底鞋,让我发现自己再也无法像二十岁、三十岁那样单纯的为了美丽而不顾舒适,时时驾驭着一双双累人的甚至让双脚磨出老茧的又高又细的高跟鞋。让我在此后的买鞋中,永远把合适和舒服放在了首位。

而随后的大街小巷,有时髦女子穿着手工缝制的绣花布底鞋招摇过市,传统的鞋子搭配着时尚的衣着,竟也别有一番韵味。曾经土得掉渣的东西,转眼又轮回为一种时尚。

人生就是这样,我们总是不辞辛劳、长途跋涉地上路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适合自己的风景,苦苦寻找多年后才发觉,其实最适合自己的东西最美的风景,往往就在我们身边。

可我们却总是看着远方而忽略了身边的人和景。

而传统和时尚,也总是在转眼之间轮回转换。

穿着母亲缝制的布底鞋儿跑步,步伐竟然轻快了好多。穿着母亲缝制的布底鞋儿跳舞,鞋帮上开得绚丽的花朵,让不太优美的舞姿也充满了生机。

于是,上班或有聚会时,穿上我漂亮的高跟鞋,优优雅雅婀娜多姿的出门。回到家,蹬掉累人的高跟鞋,踩着母亲缝的松松软软的布底鞋儿,过咱踏实温热的日子。

猜你喜欢

鞋帮婆家缝制
基于非刚性点云配准的运动鞋鞋帮打磨轨迹提取
汪莲美
女衬衫缝制作业标准动作的优化设计
蟾蜍的大帽子
总跟老公家人融不到一块儿怎么办?
一种作坊用鞋帮收口机结构设计*
论现代女鞋设计与传统服饰元素之间的融合与碰撞
婆家的有些事,不要去“掺和”
韩国:娘家出力婆家受益
娘家在隔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