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性教育在中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2015-03-26殷霞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15年2期
关键词:隐性校园文化校园

殷霞

思想政治教育和其他学科相比,由于其内容较为概念化和抽象化,教育形式往往带有强迫性,因此会使学生感到内容比较空、不切实际,觉得学了也没用。加之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说教,加重了学生的厌烦心理。针对这些情况,笔者认为可以试着在显性教育的基础上实施隐性教育。

一、隐性教育的概念

隐性教育这一术语第一次被提出,是在1998年,学者将其解释为教育意图不使教育对象有明显感知的教育方法;还有学者将其称为“感染教育法”,认为它是教育对象在不自觉无意识的状态下接受教育;也有学者把它理解为运用对象喜闻乐见的手段,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始终,使对象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一些学者经过研究和实践总结认为,隐性教育的教育途径是开放式的,教育内容和方式不明显,教育过程有随意性,教育主体有自主性,教育结果不可预测,具体做法包括感染、暗示、文化熏陶、传媒牵引等。隐性教育法由于没有直接的说教,所以能够消除教育对象的逆反心理,使其能够自然地参与到教育过程中,教育内容得以渗透到教育对象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之中。

二、实施隐性教育的必要性

提起思想政治教育,很多人包括我们教师首先想到的是学校开设的思想政治这门课。针对这门课,教师更多地是在课堂上讲书本上的内容,分析书本上的案例。课堂上,教师即使联系到日常学习与生活,仍然是将书本知识与自己的观点灌输给学生,为思想政治教育而教育。课下留作业,期末划重点,最后一考了之。思想政治学科在学生眼中只是一门文化课,学习似乎只是为了考试。而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一门理论课,它更是渗透到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指导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日常行为,并在其人生的十字路口帮助学生作出对自己、家庭、社会有益的选择。

由于家庭环境、成长经历、先天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不同,中职生在情感表达、思想接受方式等方面都显现出强烈的个体特性。当下,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式多种多样,接受的内容却良莠不齐,学生的思想观念越来越趋向多元化。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学生往往把课本知识与所获取的社会上的信息加以比较,以审视、批判的态度对待课本知识和教师的讲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依然照本宣科,机械地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很容易使师生间产生观念隔阂或对抗,甚至会抑制学生思维的发展,削弱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意识和主体作用。所以,我们不妨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使学生在自然的状态下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三、实施隐性教育的具体做法

1.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学科教育尤其是一些技能性强的学科,如钳工、电子、计算机等,看似和思想政治教育不相关,其实教师在传授知识时,总是有意或无意地将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情感倾向表达出来。在动手操作时,教师会告诉学生这样操作对、那样操作不对,以“正确的方式传授知识和技能,其本身就已经是一种对整个人的精神教育”。所以各个学科在教学时都可以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这样不但能够促进学生思考和专业有关的社会价值、伦理、经济等问题,而且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专业知识也有很大帮助。

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科教育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绝不是把两种内容简单相加,而是找好切入点将二者有机融合。这样对教师就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勤于钻研教材,联系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找到能够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紧扣知识点,创设情境,根据学生学习状态适时地渗透。而不能只是脱离教学内容生搬硬套,为渗透而渗透,那样的结果不仅教师不自然,而且学生也会感到空、假,反而会影响学科教学的效果。比如在上机械专业课时,教师可以这样向学生提问:你对这个专业的理解是什么?它的历史发展是什么?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它涉及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有哪些?这样的提问紧密结合学科本身,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要把视野放在社会的多种行业,思考更多专业以外的内容。

2.在校园文化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校园是学生学习与活动的主要场所,学校办学的理念、目标和宗旨在学生思考选择哪所职业学校时,就已经对学生产生影响了。在学生进入学校后,学校的历史传统、办学风格、校训、制度、环境等更是让学生得到了无形的熏陶。比如校园某处的雕塑,不仅是一处景观,更是文化积淀,反映了学校的办学方向、教育目的和价值取向。学生在对景观的反复解读与体会中,自身的思想道德也会重新塑造,并形成相应的文化价值观念。

狭义的校园文化单指校园的文化、体育、艺术活动,广义的校园文化是指“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包括师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规章制度、学生守则、教学设备、校风传统、建筑绿化、校园景观等。所以,通过校园文化渗透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学校全体教职工联合起来,在校园建设与校园管理的过程中,多方位地考虑与学校课程、教师工作、文体活动、实施素质教育等方面的联系。虽然中职学校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就业是主要方向,但在校园文化的设计中,我们不能局限在人才培养的短期目标中,而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在学校、社会中的主体实践活动,以及学生在校园学习和生活中获得的积极乐观的切身体验。校园文化不能仅仅是一种校园规划,应该把它当作学校课程尤其是隐性课程的组成部分,考虑如何使校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文化氛围相协调,什么样的物质和精神环境更有助于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

3.与教育者自身形象相结合

一般来说,专业学科教育传授的是能够具体应用到生活与工作中的知识与技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似乎虚无飘渺,人生、道德、价值这些元素在生活中无可验证,而且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与书本知识并不完全一致。思想政治教育能否见成效,对教育者自身的形象与个人素养要求很高。第一,十几岁的中职生,他们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在他们的思想世界中,对与错的标准、美与丑的界限并不统一,很多学生自己都不清楚他们所接受的信息中,哪些是可以接受的,哪些是要摒弃的。很多教育者都忽视过一个事实,那就是学生能否接受教育者传达给他们的信息,前提是他们是否接受教育者本人。中职生没有升学压力,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张扬个性,逆反心理较为严重。有的学生还这样认为:教师不过是比我大几岁,只不过上的学多些,其他方面可能还不如我呢。试想,学生如果对教师很反感甚至看不起教师,那么教师又如何让学生接受教育内容并听从教师的要求和建议呢?第二,师生之间是教与被教的关系,中职生有自己的个性和思维判断,不像小学生一样对教师无条件服从,他们评价教师,不仅看他“讲得如何”,还要观察他“做得如何”。他们往往通过教师在实际生活中的行为表现,来决定是否接受他的教育。虽然教师在学校教的是专业的理论与技能知识,但学生自觉学习更多的是书本之外的内容。学生对教师的观察是全方位的,教师在言谈举止、服饰、观念、人际交往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外在形象,会对学生产生很大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远远胜过教师课堂上单纯的说教。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若要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还要依靠教育者自身的形象与人格魅力。(责编 赵 河)

猜你喜欢

隐性校园文化校园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开心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