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海岛开发对策——日本屋久岛做法对青岛市的启示
2015-03-26徐慧娟
胡 啸,何 云,徐慧娟,王 军,2*
(1.青岛理工大学,山东 青岛266033;2.青岛市科学技术协会,山东 青岛266071)
海岛连接着海洋与内陆,蕴藏着丰富的水产、矿产、能源和旅游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与战略地位。然而,缺少科学、合理的前瞻性海岛发展规划,以及长期粗放、无序的海岛开发模式,不仅造成海岛资源的严重浪费,也加剧了海岛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促进青岛市海岛的生态开发,对于提升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设水平,进而推动我国海岛的生态文明建设,开创保护与开发工作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海岛开发与保护的成功范例,日本屋久岛在经济发展、物质平衡、环境管理等方面拥有丰富经验,其主要做法可为青岛市海岛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1 屋久岛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1.1 基本概况
屋久岛位于日本九州大隅半岛南端,是一个面积约503 km2的海岛,岛上约有14万居民。主要产业有果树种植、渔业加工、工艺品制造、汉药及矿泉水生产等。20世纪80年代,日本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作为世界自然遗产的屋久岛为实现经济自给自足,降低环境负荷,通过广泛开展相关研究与实践,在构筑生态型海岛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重点推行海岛“零排放”战略,通过采用国际先进的物质流分析方法,对海岛的物质及能源进行综合平衡管理,终于成功地将屋久岛构筑为著名的“零排放”海岛。
1.2 主要做法及成效
1.2.1 推动经济转型发展
根据环境容量和自然资源禀赋,屋久岛科学制定可持续发展规划,有效利用特殊地域资源,克服海岛产业腹地小、劳动力短缺、运输成本高等不利因素。以绿色产业发展为主轴,逐步降低农业、林业、水产业的产业比重,加快产品制造业、旅游观光业、运输通信业等产业发展,以达到破解产业结构调整难题,实现产业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目的。同时,屋久岛始终秉承可持续发展原则,通过开展海岛层面的物质流分析,跟踪研究和严格管控岛内经济系统的资源输入、使用和废物排放情况,实现了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1]。
1.2.2 构筑闭环式物质循环型海岛
屋久岛以完善的垃圾分类管理系统为基础,对岛上垃圾进行精细分类与回收利用,除部分可再生原料统一运出岛外循环利用外,其余95%的垃圾都实现岛上就地处理与利用。其中每年产生的农业废物和牛粪尿直接进行堆肥,并还原于农田、林地,猪粪尿和废纸盒则采用干式发酵方法进行沼气化处理,年产沼气可达4.05×105Nm3。其余的可燃物与林业废物全部进行焚烧处理,焚烧残渣一部分与堆肥残渣混合后进行碳化处理,另一部分与厨余垃圾等废物混合后进行二次堆肥,两部分产物可加工成有机肥料1 487 t。屋久岛耕地面积约1 004 hm2,以每公顷消耗2 t肥料计,所产肥料可满足约74.9%的耕地需求[2]。同时,屋久岛逐年完善可再生能源利用设施,其中风力发电每年可达3×109kW/h,太阳能发电可达1.91×108kW/h,利用林业废物也可产生1.81×1011kJ生物质能。可再生能源在岛上公用设施及私人住宅的广泛应用,使化石燃料使用量同比削减了近60%。
1.2.3 推进生态旅游业发展
屋久岛维护和兴建道路、桥梁,以联通岛内著名景点与公用设施;改造和修整港口、海湾,以利于岛外物资引进与招商投资;建立环境文化中心和杉树自然馆,以传播海岛生态文化;通过改善海岛交通状况与场馆设施,为各项产业,尤其是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为缓解游客急剧增多带来的难题,屋久岛以“协力金”的方式对登岛游客收取一定生态保护费用。每年登岛游客产生的687 t废物所需处理费用达2亿日元,而费用的主要承担者是登岛游客,处理工作则主要由海岛居民负责。此外,屋久岛还设有生态旅游推进协会和老年志愿者协会,前者负责每年向国家环境省等部门上报海岛生态旅游及自然资源保护等项目计划,以获取国家资助,后者负责定期组织开展环境教育、文化宣传、垃圾分类指导等活动,为海岛文化传播营造良好氛围,为海岛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发挥余热。
2 青岛市海岛基本概况
青岛市1.22×104km2管辖海域内共有海岛120个,面积大于500 m2的有69个,总面积达15.04 km2,户籍人口为6 017人。位于黄岛区的灵山岛,是青岛市面积最大的海岛,也是海拔513.6 m的国内北方第一高岛,岛陆面积为7.88 km2,拥有3个行政村,常住人口2 400人。市内海岛主要呈扇形分布于胶州湾西南和东北两侧的浅海陆架上,主要产业为海洋捕捞、海水养殖、海产品加工及旅游业。
海岛及其周边海域资源丰富,植被覆盖率多在60%以上。田横岛、大管岛、小管岛周边海域是富饶的海上牧场,盛产海参、鲍鱼、扇贝、海带等海产品;灵山岛、斋堂岛、沐官岛并称胶南三大岛,岛上植被丰茂,植物群落特征明显,其中灵山岛植被覆盖率高达70.6%,植物种类占青岛市海岛植物种类的86%。此外,灵山岛旅游业发展迅速,2013年全年的登岛游客数量突破10万人,竹岔岛、斋堂岛、田横岛也已建成一定规模的旅游服务设施。多数无居民海岛的生态与资源保护相对较好,开发活动也尚处于初级阶段,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3 青岛市海岛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产业发展粗放,转型升级缓慢
青岛市目前尚未针对海岛制定长远而完善、专项而系统、前瞻而实用的发展规划,海岛开发起点较低、开发利用粗放、经济增长较慢。由于近海渔业资源日趋衰退,海洋捕捞业面临严峻挑战,养殖品种与技术的不稳定也制约了海产品养殖业发展。工业生产受海岛空间面积、生态环境、物资能源等因素限制,发展前景并不乐观。海岛旅游业虽发展迅速,但尚处于粗放开发阶段,只注重开发规模而忽视开发特色与质量,缺少对历史文化底蕴、自然地理风貌等特点的项目设计,缺乏发展主题与灵魂的独特发挥,海岛观光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市场潜力及经济效益均不理想。
3.2 生态保护滞后,环境污染严重
青岛市涉及海岛保护的规划普遍内容笼统、理念落后,无法合理地确定开发与保护区域,难以有效遏制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现象。由于登岛游客逐年增多,污染物的排放也远超海岛环境容量。以灵山岛为例,日上岛游客高峰期可达5 000人,人满为患、拥挤不堪。在垃圾处理方面,除灵山岛建有简易垃圾填埋设施外,其余海岛均未建垃圾处理设施,只有自发形成的垃圾场,堆积的垃圾无人清理,即使是海滩上也随处可见。而且灵山岛采用混合填埋处理垃圾,易造成二次污染,对于土地资源有限的海岛来讲更是“饮鸩止渴”。在污水处理方面,市内海岛均没有污水处理设施,也缺乏中水回用渠道和水资源分级利用设施,生活污水直排入海,严重污染周边海域。
3.3 基础设施匮乏,民生问题突出
海岛的基础设施建设本身就存在大投入、高成本和高风险的特点[3],青岛市海岛的交通、餐饮、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仍相对薄弱,能源紧缺,淡水稀缺,物资短缺,既无法有效保障海岛的公共服务能力,也无法充分满足海岛的经济发展,尤其是旅游业发展的客观需求,还对海岛居民的日常生产、生活造成极大困扰。此外,海岛居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传统意识强且市场意识弱,思想保守、重渔轻商。而随着岛上青壮劳动力纷纷流入城市,海岛居民老龄化日趋严重,留守老人和儿童较多,低保户比例也较高,收入失衡、贫富不均、社保不完善等民生问题仍亟待改善。
4 青岛市海岛发展的对策
4.1 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为契机,借鉴屋久岛的先进理念与做法,进一步完善海岛经济发展相关规划。应建立渔业资源生态补偿机制,加强海水养殖新种苗培育基地的建设,以优化养殖新品种的培育、选择、推广工作,提高养殖业经济效益。同时,应充分利用青岛市雄厚的信息、海洋科技、旅游服务等产业基础,加快海岛产业品牌化、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开发高参与性与娱乐性的休闲项目,将“吃、住、行、游、购、娱”有机结合,升级渔民的家居、渔船,构筑更贴近自然的原生态海岛渔村,推进“海岛游”服务价值的最大化。青岛部分海岛为摆脱娱乐项目设计单一、重复的困境,已引进日本生态人工渔礁,向游客提供下海岛礁垂钓、撒网拖鱼、收网拣鱼等娱乐体验。此外,应深入挖掘徐福东渡、秦始皇求仙斋戒、田横五百壮士等地方性历史题材,注重海岛民俗活动、传统节庆等文化形式,不断探索文化与产业的衔接模式,以海岛文化助力产业发展,以产业经济效益助推海岛文化宣传,形成联动互促的良性关系,相辅相成、共同发展[4]。近年来,灵山岛、田横岛举办的海祭节以及琅邪文化宣传活动对游客的吸引力及经济效益正逐年增长。
4.2 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海岛“零排放”
充分利用海岛作为天然封闭系统的优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把资源的消耗严格限定在最小的范围内[5],逐步实现海岛污染“零排放”。应综合考量海岛人口、土壤、旅游的环境容量,尊重海岛的自然及人文风貌,减少并逐步废止垃圾填埋,并避免“大拆大建”式的施工破坏岛上植被及景观。灵山岛已委托国内外知名专家进行经济与环境方面的调查,并对垃圾分类收集方式与处理模式进行了初步研究,但资金和人才短缺仍是项目最大阻碍。同时,应将海岛发展由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的循环经济,以先进的物质流分析方法作为必要手段,全面把握海岛社会经济活动中物质与能源流通量的动态变化,对海岛的废物产生进行定期统计和定量分析,以达到全过程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物排放的目的[6]。此外,应逐步实施垃圾分类与绿色消费的宣传推广,制定措施鼓励建筑、生活垃圾等废物的资源化利用,形成以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为主,辅以岛外集中处理的综合处理方式。在污水处理方面,要选取诸如生态厕所技术、毛细管润湿式处理技术等占地小、成本低、效率高的污水处理技术,以推行污水分散式处理。青岛市海岛虽广泛开展了海岸湿地保护、护岸加固、植被修复等工作,但岛上环保设施的建设仍有待完善。
4.3 加快民生建设,改善岛民生活
应立足实际,着眼长远,采用梯度创建作为基本方法,层层递进,稳步提高海岛公共服务能力,提高海岛居民生活质量。在用电方面,提高海岛供电质量与清洁能源的利用率,以多能源混合供电的方式满足岛民用电需求。国家海洋局已在斋堂岛开展风能、波浪能发电系统的应用与研究,大管岛也在探索建立海洋可再生能源的生态示范岛。在用水方面,既要增强海岛拦蓄水能力,又要实施海岛节水及中水回用工程,并推广中水回用以满足绿化、冲厕、洗车等需求,缓解用水紧张的局面。灵山岛、竹岔岛虽都在开展海水淡化、雨水收集工程,但尚处于设计阶段。同时,应开展各类产业培训教育活动,开拓岛民视野,提高岛民的相关知识技能,并鼓励企业向本岛居民,尤其是老年人提供就业岗位,为岛民自主增收提供支持,避免出现“岛富民穷”现象。青岛部分海岛已组织开展养殖业培训班、旅游业服务培训班等活动,并雇佣岛上老人从事解说员、保洁员、活动指导员等工作。此外,应鼓励岛上社会团体积极参与开发项目监管、环保设施选址等和岛民利益息息相关的工作,并开展各种“爱岛、亲岛、护岛、绿岛”活动,以维护海岛社会的公平与稳定,推进青岛市海岛的生态文明建设。
[1]王军,周燕,宋志文,等.区域物质流分析实践[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6(6):44-46.
[2]屋久島プロジェクト·ワーキンググループ.ゼロエミッション屋久島プロジェクト—循環型社会へ移行するためのシナリオ[M].柬京:株式会社海象社,2004:33-36.
[3]杨洁,李悦铮.国外海岛旅游开发经验对我国海岛旅游开发的启示[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26(1):38-43.
[4]熊兰兰,汪思茹,张一帆,等.发掘海岛文化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以徐闻大汉三墩四岛为例[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4(2):37-41.
[5]邢彩霞.我国实施循环经济的制度初探[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0(4):39-42.
[6]陈东景,郭惠丽,付元宾.海岛生态经济系统的物质输入与输出分析——以长海县为例[J].海洋环境科学,2012,31(4):576-580.